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国内建筑业市场逐渐饱和, 竞争日趋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以及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 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自然成了众多建筑业企业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 关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测度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产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对单一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旅游、保险、运输等传统认知范围内的服务业领域, 且已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有关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 李方武基于长期工程实践, 指出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竞争中结构过于单一, 传统优势逐渐丧失等问题逐渐凸显。在有限的计量分析研究中, 王易波等测算了12个典型国家的NRCA指数, 对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田成诗等则从市场占有率、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
目前有关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实践经验为主, 定量分析水平较低, 导致时效性不足, 存在提出的对策主观意识较强等问题。为此, 本文基于相关产业的研究成果及方法, 选取世界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典型指标测定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明确我国建筑产业在世界服务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 纯出口以及剔除宏观因素的竞争力水平。实证研究金融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支持、工程教育水平等因素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助力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自2000年至2017年, 我国建筑业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 UNCTAD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建筑业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6.02亿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55亿美元, 建筑业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0年的9.94亿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101.97亿美元。为充分了解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以2000至2017年我国和世界建筑业服务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 分别测算世界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 对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份额、出口竞争力及绝对竞争水平逐项展开分析。
2.1 世界市场占有率
世界市场占有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产业在世界服务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 是评估该产业竞争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是通过测算市场占有率指数 (Market Share, MS) 进行比较的,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sc为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Xsw为全球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
市场占有率数值越高, 则表明该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越高, 即该产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水平。反之, 则国际竞争水平越弱。通过数据归类计算, 求得我国2000至2017年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指数, 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 2000至2017年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总体呈上升态势, 占全球市场份额逐年增大, 竞争水平逐年增强。在2010年达到峰值15.84%, 随后逐渐降低, 在2013年降至近5年最低值9.78%, 但在2014年就开始恢复性上升, 且均保持在12%以上。总体而言, 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在经历长期发展后, 目前已占据了一定的全球市场份额, 发展趋于稳定, 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
为从根本上体现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竞争水平, 剔除进口因素对竞争水平的影响, 通过测算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 (Competitive Advantage, RCA) 并进行比较,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CAsc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反映的是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之间的比值;
Xic为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进口额;
Xi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进口总额;
Xiw为世界建筑业服务贸易进口额;
Xw为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
相关产业研究结果显示,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大于0时, 则认为该国该产业竞争水平较高;当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时, 可认为该国该产业竞争水平较低;等于0时即为贸易平衡。通过数据归类计算, 求得我国2000至2017年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 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 2000与2001年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 可知当时我国建筑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因此在产业国际服务贸易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但差距处于逐渐缩小中。在2002年后,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数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从自我平衡状态不断发展至较强的竞争水平。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建筑业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同时, 在对外服务贸易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国际市场中以建筑大国身份稳定向前发展近十年后, 已跻身建筑强国行列, 但目前仍存在发展不稳定、年与年之间竞争水平波动较大等问题亟需解决。
2.3 贸易竞争力指数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可通过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 (Trade Competitiveness, TC) 以剔除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对竞争水平评价造成的影响, 分析其绝对竞争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sc为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出口额;Xic为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进口额。
当TC>0时, 则认为我国在建筑业服务贸易方面供大于需;反之则认为我国在建筑业服务贸易方面需大于供。一般将产业竞争水平分为很强、较强、强、一般、弱、较弱六个等级, 其所在指数数值区间分别为TC≥0.8、0.5≤TC<0.8、0<TC<0.5、TC=0、-0.5≤TC<0、-0.8<TC<-0.5和TC≤-0.8。通过数据归类计算, 求得我国2000至2017年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 如表3所示。
由此可见, 21世纪初期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5, 0]范围内, 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竞争水平弱;2002至2010年间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 0.5]范围内, 国际竞争水平强, 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至2014年间贸易竞争力指数整体保持在[0.5, 0.8]范围内, 国际竞争水平较强, 虽然近两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但仍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水平。可见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以实现在全球复杂的经济形势影响下, 能够积极应对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宏观因素对其长期发展造成的影响, 保证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的高水平、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 通过对我国21世纪以来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世界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分析, 得出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逐年上升趋势明显,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竞争水平起伏较大。
3 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与诸多因素紧密关联, 通过归纳、整理现有相关文献, 发现专家学者多次强调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与金融、产业和人才等因素的重要关系。在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 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可为建筑业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先进的高技术产业能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与创造力;优秀的工程教育水平不仅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规模, 还与行业长期发展的质量紧密相关。但相关研究较少采用实证分析手段, 定量分析的作用较弱。为更好地分析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 以金融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支持、工程教育水平为研究对象,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 统计2000至2017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中国教育年鉴》内中国进出口银行历年贷款总额、中国高技术产业历年出口总额以及我国历年工学和管理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 分析各因素对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以期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为证明各因素与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性, 采用SPSS软件分别求解各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 结果如表4所示。可知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工学和管理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等影响因素显著性统计值均在0.01以下, 均具有强相关性。接着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在影响机理中的作用方式及密切程度。
基于SPSS软件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见表5。模型结果显示, 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工学和管理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对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都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可知对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强弱依次为高技术产业支持、工程教育水平及金融服务体系。
4 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
综合相关性、回归分析及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现实情况来看, 要进一步加快提升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迫切需要产业、高校、国家等各方协同, 积极发挥作用、引领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实现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水平持续稳定的发展。
4.1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建筑业技术创新水平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推进, 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了传统的建造、管理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建造、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 促使建筑业朝着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根据表5获得的回归系数可知, 当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 即100亿美元时, 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随之增加3.808亿美元。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术产业密切相关, 高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 加快与高技术产业的契合, 不断提高建筑信息、建筑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 是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相关建筑业企业可依托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建筑业领域的新兴技术、理念展开。第一, 装配式建筑兼具绿色生态、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等特点, 在减少建筑污染、节约建筑能源、加快资金周转、推进产业经济、优化城市生活环境、释放城市空间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企业通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这一建造模式, 能够提升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 增添产业附加值, 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项目, 提升建筑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市场竞争水平。第二, 建筑信息模型及其衍生技术能够在优化建筑设计的同时, 给管理模式带来极大程度上的革新, 依托其产生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有效弥补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的不足, 解决进度、质量、成本等工程要素繁杂且难以管控的问题, 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为媒介,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竞争水平, 有助于提高相关企业在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4.2 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建筑业发展持续动力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建筑业国际服务相较于国内服务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 在实现我国建筑业强国目标的进程中, 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因此更应进一步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与持续动力。根据表5获得的回归系数可知, 当工学和管理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每增加1个单位, 即1万人时, 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随之增加1.193亿美元。
首先, 需要依托工程全生命期思想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程单阶段特征较为明显, 而充斥着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建筑业国际市场, 需要从工程全生命期入手, 培养能够适应项目决策、实施、运维等阶段, 集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和信息于一身的国际工程师, 以加强工程人才面对建筑业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与引领性。其次, 积极构建国际工程知识课程体系,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 丰富FIDIC条款等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内容, 开设FIDIC工程师培训课程, 提高我国工程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强化工程人才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最后, 顺应“一带一路”倡议, 与各国各地区达成合作关系, 双方协同培养, 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充实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等内容, 不断提高高校与行业间人才输送的衔接性。
4.3 优化工程金融服务体系, 拓宽建筑业国际融资渠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入世时间较晚, 支持国际工程承包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融资能力不足, 限制了我国建筑业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水平的提升。根据表5获得的回归系数可知, 当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 即100亿美元时, 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随之增加0.961亿美元。
在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 要打破金融体系对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限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 科学合理的国际工程金融服务体系是国际工程的重要保障, 由于国际工程固有的高风险特点, 因此在融资过程中, 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可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估手段, 鉴别出综合水平较高的建筑业企业, 为其承担的国际工程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扩大授信额度或免担保额度。第二, 构建金融机构与建筑业企业间优秀的合作关系, 在建筑业企业开展国际业务过程中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为中低水平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并依托金融机构在金融管理和风险预警方面的优势, 合作开展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降低资本在国际工程项目进展中的损耗, 以保证国际工程的持续开展。
5 结语
建筑业作为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与国之间的建筑业服务贸易距离必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缩小。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所占份额, 提高国际竞争水平对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 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工程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建筑业国际融资渠道、夯实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其次, 需要完善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工程人才, 打造持续发展动力;最后, 行业、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发展现状,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 进而增强自身在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能力。相信通过多方协同参与, 未来我国建筑业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水平定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建筑产业的支柱地位也将在我国乃至世界市场中不断提升。
[2]汤婧, 夏杰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 2016 (10) :48-53.
[3]苏汾.跨境交付类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8 (6) .
[4]李方武.中国建筑施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难点与对策[J].工程经济, 2016 (9) :64-67.
[5]王易波, 祁神军, 张云波, 詹朝曦.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建筑经济, 2017 (8) :23-28.
[6]田成诗, 王丽华.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挑战及对策[J].建筑经济, 2015 (9) :15-19.
[7]陈群, 李文峰, 陈哲, 等.建筑施工活动“两化数据库”的构建研究[J].建筑经济, 2018 (7)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