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作者:刘贵文 崇淙 洪竞科 谢芳芸
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摘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 提出并界定城市更新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定量测算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更新产业已具备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到2030年, 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与综合贡献率分别可达3.21%和30.64%。最后, 分别从价值体系、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角度提出城市更新的发展建议, 以保障城市更新产业经济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关键词:城市更新 国民经济 投入产出法 经济贡献
作者简介:刘贵文, 男, 生于1974年, 四川阆中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建设管理、建筑产业化、建筑信息化与智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城市扩张过快、建设用地利用率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突出问题。2016年国土资源部表示, “十三五”期间将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56万亩, 较“十二五”减少669万亩,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大力推动我国“城市双修”工作。这些政策导向表明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的方向从注重城市外延扩张向注重城市内涵提升的转变。城市更新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日益成为我国现在和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另外, 城市更新活动也表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 自2007年以来佛山市推动了56.67平方千米低效用地的再开发, 全市每平方千米建设用地产出GDP在9年内提高了2.82亿元。

目前, 国内学者主要从空间规划、公共管理、社会学等视角分别对城市更新的技术手段、政策制度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已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城市更新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和城市更新与相关产业效益分析两方面, 缺乏从中宏观层面对城市更新整体产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客观认识。同时, 大部分研究认为经济增长点主要指向产业层次, 并且在现有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中, 产业的增速、规模、影响力是选择与识别新增长点的重要标准。

因此, 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 提出城市更新产业的概念, 界定城市更新产业的内涵, 从宏观层面定量分析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益, 研究其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关联, 测算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以明确城市更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城市更新产业经济贡献测算模型

1.1 城市更新产业的定义与内涵

新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产业分工扩展与深化、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以及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的变动, 且衡量一个新产业形成的本质是考察该产业是否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空范围内满足社会需求。因此, 从产业形成动因来看, 将城市更新活动作为产业提出具备合理性, 从产业形成本质来看, 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是检测其是否成为经济增长点的直观表征, 也是判断其是否具备培育价值的重要指标。

产业是由于人类分工而形成的、能够生产或提供统一性质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社会各行业, 其微观基础是各行业内的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已有对文化创意产业、环保产业的研究表明, 识别产业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界定产业概念与内涵的关键。通过对城市更新定义与内涵的梳理,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城市更新的定义与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 狭义上从城市更新的实质行为出发, 可理解为对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既有建筑、公共设施等客观实体进行拆除、整建、维护等方式的建设活动;广义上从城市更新的本质目标出发, 更强调对城市功能、社会环境的改良与延续, 且广义的城市更新往往会落实到狭义的城市更新活动中。此外, 政策文件也对城市更新活动下了定义, 如《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其定义为对特定城市建成区进行的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提出, 城市更新指在城市发展中, 对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

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城市更新产业定义为对城市建成区进行可持续改善建设活动的各生产服务单位的集合。根据城市更新的实践方式, 可将城市更新产业的活动范畴界定为对城市建成区的既有房屋及公共设施采取拆除重建、改扩建和维修保护三种类型的建设活动。其中拆除重建指拆除既有房屋并进行重建;改扩建指在保留房屋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扩建 (部分改变了建筑面积) 以及改造或更新公共设施;维修保护指保留房屋的主体结构, 进行修理、保护的活动。

1.2 构建包含城市更新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

1.2.1 2015年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 利用矩阵表的形式描绘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如表1所示。

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城市更新产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 必须把城市更新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编制投入产出表, 但是目前我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中并未直接包含城市更新部门。根据上文对城市更新产业的概念内涵界定, 城市更新产业覆盖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但考虑到我国现有统计制度的局限性, 且参考《国家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 》, 本文在测度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益时仅考虑其中隶属于建筑业的范畴。因此, 本文主要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42*42投入产出表的资料, 将原表中的“建筑”分解为“城市更新”和“非城市更新”, 构建包含城市更新产业部门在内的43*43投入产出表。在此过程中, 主要借助可表征城市更新活动的现有统计数据估算中间投入与产出, 具体方式如表2所示。假设城市更新部门的增加值与非城市更新部门的增加值之比与两部门中间投入合计值之比相同, 得出两部门增加值。由总投入等于总产出, 进而得出两部门的最终使用值。

表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表1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1.2.2 2019~2030年投入产出模型

RAS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更新投入产出表的方法, 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Richard Stone提出, 其思想是基于基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利用目标年的中间投入合计和中间使用合计, 通过迭代计算得到目标年的投入产出表。由于使用RAS法需输入目标年的中间投入合计向量和中间产出合计向量, 本文设定了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 假设2019~2030每年GDP增速为6.5%, 建筑业增加值占GDP保持6.83%不变 (该数值为2012年至2017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平均值) ;

第二, 假设2019~2030年的基本经济结构与2015年相同, 除建筑业的其他各部门增加值系数与2015年相同, 各部门最终使用占最终使用合计的比例基本不变。

为得2019~2030年的中间投入合计向量和中间产出合计向量, 需预测城市更新产业的增加值系数。由表2可推算, 城市更新产业的增加值系数=拆除重建率+建筑业改扩建固定投资率+修护率, 三类比率的预测方法如表3所示。

1.3 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应测算指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结合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产业关联理论, 本文从产业关联和经济贡献两方面测度了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效应。

产业关联指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相互提供产品、服务等而表现出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经济技术关系。本文分别从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详细分析城市更新产业与其他经济产业的关系, 利用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纵观城市更新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类型和定位。

后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部门与向其提供原材料、劳务、动力等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某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直接消耗系数aij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完全消耗系数cij指第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最终产品所直接和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价值的总和, 可由直接消耗系数算得。直接/完全消耗系数越大, 代表j部门对i部门的需求拉动能力也越强。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部门与使用其生产产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前向关联。对某产业前向关联产业的分析一般采用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直接分配系数hij从产出的角度分析技术经济联系, 指第i部门分配给j部门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占i部门总产值的比例;完全分配系数dij则体现了产品使用的完全去向, 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直接/完全分配系数越大, 代表i部门对j部门的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此外, 本文在分析城市更新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与前向关联产业时, 若对应的关联系数大于0, 认为这些部门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关联部门, 若关联系数大于所有部门关联系数的平均值, 则界定为密切关联部门。

表2 中间投入与产出的估算方式   

表2 中间投入与产出的估算方式

表3 目标年 (2019~2030) 三类比率的估算方式   

表3 目标年 (2019~2030) 三类比率的估算方式

中间投入率指某部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反映了该部门总产值中从其他产业购进中间产品的比重, 即该部门的物耗水平。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国民经济对某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量之和与全社会对这一产品的总需求量之比, 体现出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影响力反映某产业最终产品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某产业的影响力越大, 表示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就越强。感应度体现了某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能力或程度。感应度越大, 说明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 越容易受其他产业的影响, 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对该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大。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产业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平均水平之比, 感应度系数同理为一个相对指标。因此, 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否大于1分别反映该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是否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城市更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经济贡献和间接经济贡献。直接贡献指城市更新产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 间接贡献包括城市更新产业的后向关联贡献、前向关联贡献和消费波及贡献。其中, 后向关联贡献值指其他产业提供给城市更新建设活动生产要素的产出所创造的经济贡献;前向关联贡献值可定义为对使用了城市更新产品作为投入的其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贡献;由于城市更新的产业关联能够使有关部门扩大生产、提高效益, 从而使这些部门的从业人员收入提高并刺激消费, 使得社会最终需求增加, 而这又反过来刺激各部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 这样一轮接一轮的波及效应累加, 即为城市更新产业的消费波及效应。

上述测算指标的表达式如表4所示。

2 城市更新产业关联与经济贡献分析

2.1 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消耗系数反映了城市更新部门使用其他各部门 (包括本部门) 生产要素的情况。结果表明, 大部分产业与城市更新产业有后向直接关联关系, 第二产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金属制品等为其密切后向直接关联产业;其中, 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对城市更新产业的直接中间投入占到40%以上。城市更新产业对第三产业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金融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若将间接消耗考虑在内, 利用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分析, 所有产业与城市更新产业有后向完全关联联系。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中占比排名前两位的仍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与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 说明这两个部门对城市更新部门而言是重要的上游产业。此外,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 租赁和商务服务、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并不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直接关联产业, 但却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 说明城市更新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这些部门有一定间接消耗, 这种间接消耗使城市更新产业的产业链条随之拉长, 对国民经济的波及面也由此增大。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直接关联产业和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如表5所示。

2.2 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分配系数体现出城市更新产品的流向及其比重。从直接分配系数看, 城市更新产业与所有产业有前向直接关联。建筑业 (即城市更新产业+非城市更新产业, 下同)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前向关联产业。其中, 直接分配量排名前两位为非城市更新部门和城市更新部门, 占比分别为35.39%和13.33%, 说明城市更新部门的中间产品流向整个建筑业的比重最大, 城市更新产业对整个建筑业有明显的供给推动作用, 并且相对于本部门而言, 对非城市更新部门的推动作用更大。但从总体来看, 城市更新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都很小, 最大直接分配系数仅为0.0233,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更新产业的行业总产出主要是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形式存在的最终使用部分, 而用作其他行业中间使用的部分占比相对较少, 因此具体到每个行业的中间使用会更少。

表4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经济效应相关测算指标   

表4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经济效应相关测算指标

表5 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直接关联产业和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   

表5 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后向直接关联产业和密切后向完全关联产业

从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 城市更新产业对其他产业而言是很重要的生产要素, 对所有产业都具有供给推动作用。其中建筑业、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等部门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前向关联部门, 非城市更新部门占完全分配系数总量的比重最大, 为21.04%。其他行业的占比相差不大, 说明城市更新产业的产品流向各部门的比例较为平均。同时, 无论是直接关联还是完全关联, 城市更新和非城市更新都是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关联部门, 说明城市更新产业对整个建筑业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前向直接关联产业和密切前向完全关联产业如表6所示。

2.3 产业类型与定位

本文计算得到城市更新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76.95%, 排名第19位, 表现出强带动作用、低附加值的产业特征。这是因为城市更新产业在产品流转环节中主要单纯地承担建筑物、构筑物等产品建造、维修的功能, 在产业活动中物耗水平较高, 对上游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 而对产品价值的增值有限。同时由于在测算时受数据限制, 未考虑各行业对城市更新部门和非城市更新部门中间投入结构的差异, 二者的中间投入率相同。城市更新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6.59%, 排名第41位, 说明城市更新部门的产品的原材料属性较弱, 作为最终产品的使用更多。同时, 城市更新产业的中间需求率高于非城市更新产业 (6.12%) , 说明相比之下城市更新产业呈现出更高的中间产品属性, 也因此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是综合评判产业关联性的重要指标, 且在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典评估指标中均有所体现。数据显示, 城市更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1637, 即城市更新部门的影响力是全部产业部门平均水平的1.1637倍, 排名第13位, 显示出城市更新产业的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力,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较强的支柱作用。但城市更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为0.3690, 第39位, 相对而言不易受其他产业需求的影响。该数据还低于非城市更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0.4222) , 表明在建筑业的同一范畴下, 国民经济产业对传统建设活动的带动作用更强。此外, 与城市更新产业具有密切后向直接关联的金属制品、化学产品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 这表明不仅城市更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大, 其高度关联的产业对国民经济也有较大带动作用。

表6 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前向直接关联产业与密切前向完全关联产业   

表6 城市更新产业的密切前向直接关联产业与密切前向完全关联产业

虽然测算结果表明城市更新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感应度排名靠后, 但不能否定城市更新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由于城市更新产业的产品主要是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形式存在的最终使用部分, 应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有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 本文界定城市更新产业时没有考虑城市更新产业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影响, 但已有研究表明城市更新产业能够促进房地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 城市更新产业容易带动上游产业的发展, 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因此其产业关联性较强, 具备重要经济产业的特征之一。

2.4 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贡献测算

根据2015年城市更新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 城市更新产业总产值为55248亿元, 其增加值为12734亿元, 占GDP的1.87%, 排名第19位, 接近第二产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 (1.92%) , 第三产业中的住宿与餐饮业 (1.79%) 的数据。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值为123510亿元, 比率为18.16%。在各类贡献中, 城市更新的消费波及贡献占比最高, 达53.37%, 前向关联贡献值最小, 仅占1.90%。2015年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如表7所示。

本文利用2019~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未来其经济贡献进行了估算, 具体数据如表8所示。未来11年中, 城市更新产业的增加值将不断增长, 年均增长率为10.22%, 到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增加值将达61543亿元, 约为2015年该数值的4.83倍, 占建筑业增加值的47.22%, 并且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达3.21%。城市更新产业的间接贡献值以年均10.09%的速率增长, 到2030年对GDP的间接贡献可达52.58万亿元。到2030年, 其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30.64%, 相比2015年增加了12.48个百分点。此外, 2019-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间接贡献占总贡献约为89%, 可见以乘数效应为枢纽的间接贡献占据经济贡献的绝大部分。可见未来城市更新产业的经济规模可观,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 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7 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 (2015年)   

表7 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 (2015年)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城市更新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其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0.22%的增速发展, 到2030年可占建筑业增加值的47.22%, 届时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可达3.21%。因此, 从产业影响力、经济增速与规模而言, 城市更新产业已具备成为我国重要经济产业的基本特征, 并有潜力成为未来我国的产业新增长点。

表8 估算2019~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值与贡献率   

表8 估算2019~2030年城市更新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值与贡献率

产业演化是技术创新、产业需求、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培育政策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提升产业系统运行效率。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针对城市更新的发展建议, 以期进一步促进城市更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保障其经济潜能充分释放。

第一, 协调城市更新价值目标体系。

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推进城市更新的目标侧重于解决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 虽然《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已经强调了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活力, 但现有政策中没有根据未来中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城市更新的发展目标, 未将城市更新上升至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融合的层面。因此, 应当把城市更新成为城市能级提升契机作为价值导向, 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规划城市更新的发展目标, 协调城市更新在项目维度、片区维度、城市维度的价值认知, 均衡建筑实体空间和社会虚拟空间各方的利益, 才能保障城市更新及其产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 健全城市更新法律法规体系。

从英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更新经验来看, 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深圳、上海等城市已经出台了市级的城市更新详细规定和操作方案, 但城市更新中土地退出与更新、土地收益分配规定等关键问题仍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土地用途与结构转换问题甚至受到现有土地和规划方面法律法规的限制, 这些制度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国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和城市更新产业的发展。

第三, 构建面向城市更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一方面, 与传统建设工程相比, 城市更新项目在安全、消防、水暖、机电、交通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区别;另一方面, 城市更新项目往往还涉及节能、人文、智慧、景观等方面的工作系统, 每个系统都应有其对应的标准规范与技术指南。然而, 我国现存的技术标准无法满足城市更新项目的实际需要, 造成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困难。我国亟需构建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客观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 以契合我国城市更新产业当前与未来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1]赵民, 孙忆敏, 杜宁, 等.我国城市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研究——理论、实践与策略[J].国际城市规划, 2010 (1) :24-32.
[2]王世福, 沈爽婷.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 2015 (3) :22-27.
[3]张京祥, 胡毅.基于社会空间正义的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批判[J].规划师, 2012 (12) :5-9.
[4]韩洁, 王量量.社会网络视角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遗产保护——以西安回坊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 :32-37.
[5]余翔, 王重远.城市更新与都市创意产业的互动[J].城市问题, 2009 (10) :21-24+47.
[6]刘杨, 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国际镜鉴与引申[J].改革, 2017 (6) :143-151.
[7]徐振强, 张帆, 姜雨晨.论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名城, 2014 (4) :4-13.
[8]祝合良, 王明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8 (1) :75-84.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dustry in China
LIU Guiwen CHONG Cong HONG Jingke XIE Fangyun
(Schoo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dustry, and uses input-output analysis to quantify its economic effect. results shows that the urban regeneration industry has been a basic featur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by 2030, the direct and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dustry to GDP can reach 3.21% and 30.64% respectively.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so as to guarantee the full release of industrial economic potential of urban regeneration.
Keywords: urban regeneration; national economy; input-output method; economic contribution;
98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