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山水画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园林

0 引言
早在宋朝之前, 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并与本土道教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宋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外交频繁, 此时的宋朝山水画达到全新发展时期, 此时的中国禅宗也发展到鼎盛时期, 因而山水画中无不体现出宋朝作家对佛学的参悟, 而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山水画通过僧人传入日本, 对日本绘画、宗教、建筑园林、艺术审美等产生重大影响, 枯山水园林便是禅宗参悟山川大海、天地自然的产物。
1 从宋朝山水画到日本水墨画
唐朝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 其实历史上与外邦外交活动更为频繁的是宋朝。“万国舟车会, 中天象魏雄”“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是对当时宋朝的真实描述。当时来宋朝访问游历的外国人, 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唐朝。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大都来自西域、阿拉伯、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而宋朝除上述地域还扩大到非洲、欧洲等地。宋朝比唐朝更开放, 其商业活动氛围比唐朝更活跃。唐朝来中国经商的以外国人为主, 而宋朝商人则是走出去, 宋朝商人比外国商人更活跃。
在宋代, 中日交往密切, 宋代画作早在日本镰仓时期就通过少数僧侣和商人流传到日本。宋朝时期我国山水画特点明确, 构图简洁, 形象鲜明, 景物在云烟迷蒙中隐现, 意趣颇深, “一角残山”“半边剩水”, 有着无限深邃的禅意, 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2 从日本禅宗到日本园林
源于中国佛教的日本禅宗, 其僧人在日本地位较高, 他们知识渊博, 道德高尚, 很受尊敬。禅宗将宋朝山水画带入日本, 经僧人解说, 画作也成为一种禅意, 这也是日本推崇宋朝山水画的原因之一。
日本僧侣缘何对宋朝山水画格外喜爱和推崇?宋朝山水画成为禅宗阐明佛理的最好媒介是由禅宗的自然观所决定, 佛教艺术通过对自然的描述来阐明佛理,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把这种以山水为载体体现佛法教义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发扬和发挥
日本禅宗因中国佛教传入而产生, 是中国佛教与本土道教相结合的产物, 其根源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 属于泛灵多神信仰 (精灵崇拜) , 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神道教的传播在日本人心底播下了自然崇拜的种子, 日本园林也是建立在对于自然花木山水的崇敬基础上, 对于自然元素的应用甚至到了极端程度。“日本禅”的2个基础即中国禅宗和日本神道教, 两者皆主张在“自然观”支配下, 最好的禅境、禅心都是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悟道是最好的修行。因而山水画成为禅宗阐明禅理的最好媒介, 并给禅宗丰富内涵的体现带来了美感和生机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 形成“日本禅”, 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方向发展, 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空寂”与“闲寂”由“物哀”发展而来, 这两者的艺术精神相通, 主要表达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潜流的苦涩美、枯淡美与朴素美, 均属主观感受与体验, 是独具日本特色的美理念
由于这种独特的“枯淡”艺术审美, 影响日本园林的审美需求, 日本僧侣便独创了特色鲜明的枯山水式园林, 以满足对禅意的向往, 体现生动的空灵感和虚幻感禅境。枯山水园林是日本禅道的产物, 也是世界园林形式中特色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形式。
3 枯山水园林里的宋朝山水画
3.1 起源
如果说枯山水的园林形式来源于日本禅宗的美学理念和艺术精神, 那么枯山水园林的景致造型则来源于绘画。其实不只是枯山水园林, 世界上许多园林风格、派别、造型大多与本土绘画风格相一致, 只不过日本的枯山水园林造型灵感来源于我国宋朝山水画。
3.2 特点
宋朝山水画以山川之“真”为基础, 画中之山层峦叠障, 显得雄浑、博大、庄重
枯山水园林造型与山水画中山川、海岛相一致, 枯山水园林中的石组名为须弥山石组, 一座座错落有致, 高低参差的石组代表山水画中的山川, 细细梳理出纹理的砂砾代表山水画中的河、湖、海, 甚至云雾, 不同纹理代表水流样式, 石组与砂砾的摆放造型与山水画中的山水造型相似。
与山水画中茂密丰富的植被不同, 枯山水园林中的植物受禅宗思想影响, 枯山水表现的是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 从自然中截取片断, 将这种片断凝固。因此不植高大树木, 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矮株, 不种花而种青苔。这种园林形式使入园之人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 这种“禅心之园”使日本枯山水园林成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
3.3 禅意
宋朝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表现技法与之前相比, 其意境表达手法上有了绝对突破。这一时期, 画作特征着重表现意境, 将事件、情景、诗文相结合, 在关注实境描写的同时, 着重将花鸟、山水与人物相结合, 营造特定氛围, 使画面显出无限意境
意境是宋代山水画突出的时代特征, 如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诗画结合的山水之美、物我两忘的禅意境界等。禅宗在宋代发展迅速, 当时的画家、禅师、僧侣、文人士大夫间皆有密切交往。山水画家将参禅悟道的心得融入艺术绘画创作中, 将禅意意境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禅意是画家觉悟而非刻意营造, 其笔下的画面表现出一种空灵状态, 意境深邃, 令人联想, 观赏时能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
日本禅宗重视心性, 依靠内省方式修行, 主张直视事物本质, 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禅宗美学反对人工雕饰和装饰, 强调运用纯粹自然、单纯的材料, 通过极为简洁、洗练的手法营造空间, 表现自然的广阔与秀美, 反映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极少主义写意手法构成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
这种盆景式、小尺度的园林形式, 通过象征、写意的手法, 在有限面积中营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
4 结语
在我国宋朝, 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娓娓道来其禅宗的心得体会;在日本, 僧人将禅宗中获得的感悟融入园林艺术创作。虽然经过千年沧海桑田, 且为不同的两种事物, 然而在根源上是“追本溯源”, 感悟上是“共贯同条”。
[2]黄亮.南宋绘画对日本水墨画的影响探析[J].荣宝斋, 2016 (8) :130-137.
[3]张琨.东方既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孙昕.基于慢设计理念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1.
[5] 王龙平.浅析宋代山水画构图特点[J].人间, 2015, 191 (32) :29-29.
[6]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 , 2010 (5) :131-133, 196.
[7]钱锡仁.论宋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特征[J].中国美术, 2014 (6) :114-115.
[8] 毛岳松.园林施工规划与施工细节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15) :153.
[9]三十亿年之缘共生的艺术--日本国宝级枯山水大师野俊明上海首展[J].上海经济, 2015 (1) :76-77.
[10] 高延松.浅析中日园林艺术的差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29)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