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性决定医院的未来——以太钢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为例

作者:颜朝昱 段建军 赵强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分析现代化医院改扩建面临挑战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织补、城市空间、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分区发展与核心联系及建筑单体的通用网格模块设计策略, 以太钢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为例, 探索现代化医院改扩建建设实践策略。
关键词:医院建筑 动态改扩建 城市织补 总体规划 通用网格模块
作者简介:颜朝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段建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赵强,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随着社会进步, 医院的构成内容不断增加且越来越繁杂, 医院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现代化医院一直以动态形式发展, 一家医院能以稳定模式存在不太可能, 须在动态模式下不断更新调整, 从而适应内生和外来的条件变化。医院改扩建是既有医院建筑面临的长期且现实的问题。

1 现代化医院改扩建面临的挑战

1.1 新建建筑如何符合现代医院总体发展目标

每个医院都有既定的长期总体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 动态改扩建模式下医院内每座新建建筑都应符合现代化医院的既定总体规划。新建建筑首先在功能上应为既定长期规划的合理扩容或补充, 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功能配置, 故对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进行功能梳理和技术对位都是应认真规划的重要课题。

1.2 保留建筑如何满足新规范和新业务的需求

既有医院建筑改扩建一定是对医院功能的完善和补充, 是对已有医疗功能的优化和更新, 既有保留的医院建筑因建造年代久远、设计理念陈旧及原有医疗技术落后等束缚导致功能上的局限性, 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现代化医院的技术发展和使用需求变化。保留建筑如何以新姿态来满足医疗新技术、医疗服务新业务、不断更新的建筑设计规范及医疗技术规程是必须研究的课题。要挖掘既有建筑留存价值, 优化功能流线, 强化建筑技术路径, 确实发挥既有建筑的改造潜力, 以适应新业务和新规范的需求。

1.3 如何保证医院正常运营

医院是生命线工程, 无法随便更新和扩容, 保证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正常运营, 需要设计师和医院管理使用方共同努力。对现状医院功能调研和梳理, 对医院远期规划明确定位, 结合现状合理利用既有建筑的功能, 合理规划改扩建路径, 确定保留的建筑及功能, 保证医院正常运营, 明确可拆改建的建筑和范围, 落实可置换的医疗功能和流线, 规划改扩建期间的医疗动线、人流、车流、物流 (洁、污、感染) 、施工作业面及施工动线等。

2 现代化医院改扩建策略

2.1 城市织补策略

医院改扩建首先是一个城市问题, 既涉及城市医疗资源规划又包括城市设计。医院改扩建不是基于医院自身的发展需求而简单确定的, 应基于城市医疗规划、日益增长的医疗使用方需求及医院自身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医院改扩建过程中一定要有城市设计的高度并采用城市织补设计策略。完善补充城市规划设计, 织补医院功能及城市功能空间是设计师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2.2 城市空间策略

此处的城市空间主要是“空”而非“实”, 是“间”而非“密”。医院改扩建设计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仅考虑医疗功能的规划和完善, 而忽略对医院“空”出来的利用。医疗建筑满足使用功能是首位的, 但一味满足功能的完善而忽略医疗空间的营造, 会把医院建设成密不透风的“治疗机器”。一个真正能让人欢愉的城市空间, 绝不是密不透风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而应是疏密有致、步移景异的城市空间。

2.3 城市交通策略

医院改扩建就一定要谈交通问题, 尤其要站在城市角度去考虑交通问题。目前, 国内医院尤其是老城区内的医院均是城市交通的“痛点”, 就诊车辆往往“进不来、停不下、出不去”, 就诊人流进出混杂, 物品流线洁污分隔不清, 既是城市交通问题也是医院交通问题。

1) 医院改扩建的规模要适度, 既要符合城市医疗资源规划的要求, 更要适应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

2) 医院出入口规划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3) 规划好医院内部交通, 合理规划人 (病患、医护、家属) 、车 (门诊、急诊、住院、医护) 、物 (洁、污、感染、放射) 等多种流线, 将医院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

2.4 总体规划的分区发展与核心联系策略

改扩建医院的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文件, 是指导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完整的总体规划, 对于改扩建医院逐步完善功能配置、优化医疗流程, 捋顺各种流线动线、营造疗愈空间必不可少。

1) 总体规划首先应考虑使医院分区明确、发展清晰。医院大致可分为门急诊区、医技治疗区、住院康复区、后勤办公区, 每个分区都有自身的发展需求, 分区之间联系紧密, 要充分考虑各分区的发展, 尤其是医技治疗区的发展要预留充分的空间。

2) 总体规划其次应考虑核心联系策略。医院内部各种动线复杂、叠加与交织, 确定主要的动线关系是核心内容, 核心联系即指核心医疗流程的紧密联系和各医疗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核心联系解决好再梳理次要及细枝末节的联系就可解决好医院的改扩建问题。

2.5 建筑单体的通用网格模块设计策略

改扩建医院的各单体建筑因不同的建造年代和使用需求, 在使用空间上有较大的年代差, 但大小合适的通用性建筑柱网, 既不会无法规划足够大小的房间, 也不会消耗过多的建造资金。模块化的布局保证了设计的灵活性, 高灵活度的设计方案可在设计深化调整中轻松快捷地互换功能模块, 而竣工后, 高灵活度的建筑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3 太钢医院改扩建实践

太原钢铁集团总医院尖草坪院区改扩建工程, 计划在不影响医院正常运营的情况下, 拆除现有住院楼等附属用房 (见图1) , 在已拆除旧址的位置新建1座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综合住院大楼, 设置住院床位670张, 以改善尖草坪地区、杏花岭地区及太钢周边的医疗环境, 满足附近群众和太钢职工家属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为病人提供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将太钢总医院尖草坪院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心、脑血管专科医院。

3.1 统一长远规划, 切实分期实施

在总体布局统一规划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将单体改扩建设计和总体布局有机联系, 同时考虑实际改扩建顺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实施计划。通过调查研究, 确定长远规划, 制定拆改建顺序, 保证现有医院持续运营。

图1 用地现状

图1 用地现状

 

3.2 有限度整合, 功能更趋合理

考虑到改扩建的实际可操作性, 提出有限改造的设计原则, 如图2所示, 整合现有建筑功能, 合理布局新建建筑, 使新旧建筑融为一体, 功能流线流畅便捷, 在新建过程中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 以方便病患就诊: (1) 保留门诊、康复医学楼, 拆除危旧住院楼, 建设综合住院楼; (2) 拆除既有门急诊楼, 规划新的门急诊医技功能, 拆除阶段将门诊医技功能迁入综合楼, 保证医院运营; (3) 在地下室建设能源动力中心等部门, 以保证医院的水电气供应; (4) 拆除原宿舍楼, 建成康养中心, 配合城市更新要求; (5) 拆除黑边建筑以建设、拓宽规划道路。

3.3 整合多种流线, 交通便捷顺畅

通过分析医院现状的复杂流线, 规划合理的流线 (见图3) 。医院交通实行人车分流、人货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各种流线各行其道, 互不交叉, 通畅便捷。

3.4 整合空间秩序, 空间开阖有致

优化现状医院的空间组合, 构架全新的空间秩序, 重新组合空间关系, 广场、大厅、绿化、室内外等空间交融, 建筑空间开阖有致, 步移景异 (见图4) 。注重内部空间结构的明晰性和逻辑性, 关注新旧医疗建筑之间的过渡, 整合功能的同时考虑空间秩序的开阖变化。

3.5 整合城市界面, 适应城市尺度

保留建筑的秩序感较弱, 城市界面混乱, 规划设计利用新建建筑有效缝合零碎空间, 使其沿柏杨树街和新建北路具有完整的、适应太钢片区特点的建筑尺度 (见图5~7) 。

3.6 整合景观资源, 改善医疗环境

在合理安排功能分区、保留现有景观资源的同时, 通过建筑形体的组合, 营造多层次的景观系统, 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多样且充足的室外活动空间。

图2 整合现有建筑, 布局新建建筑

图2 整合现有建筑, 布局新建建筑

 

图3 整合医院流线

图3 整合医院流线

 

 

3.7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 保护和利用现有环境

建筑群体形态适宜, 处理好集中与分散、体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开合关系。保持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生态渗透。

3.8注重建筑细节, 设计以人为本

空间设施设计以患者需求为标准, 以医护人员关怀为中心, 确保空间环境舒适、安全。基于“四节”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为医院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4 结语

太钢医院的设计实践运用了城市织补、城市空间、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分区发展与核心联系、建筑单体的通用网格模块设计等城市设计策略及建筑空间营造手法, 力图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心、脑血管专科医院, 但在后续工程中如何将上述策略准确落地是设计师需认真把握的问题。

 

 

 

 

Flexibility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Hospital——Taking the Expansion Project of Tisco Hospital as an Example
169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