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养老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作者:赖明
单位: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 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与日俱增, 但养老服务供给侧却存在严重短板。发展养老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有助于促进中央提出“六稳”的实现。从养老产业发展现状看, 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法律不健全、顶层设计不足、规划不落实、标准不完善、政府缺位与错位、市场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与人力资源短缺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应积极创新探索老龄产业的发展模式, 适应和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多层次需求。
关键词:老龄化 服务业 养老产业 需求层次
作者简介:赖明,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0 引言

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老龄化,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是必然。我国多次出台政策文件, 要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对养老产业作出进一步指引, 以保障老有所养,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行业。

经过走访调研, 九三学社于2013年6月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报告”, 该报告提出发展养老事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提出5方面共13条具体建议。该报告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出台, 报告中的相关建议被采纳。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急剧加快, 老龄化社会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老龄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亟待形成。

1 促进养老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1.1 补齐养老服务业短板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事业尤其是养老服务业方面, 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尤为明显。我国服务业本身就是短板, 目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 2018年约53%,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 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 (服务业占比70%) 低10%左右。我国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存在短板, 养老服务业短板更为突出。针对此, 中央工作会议研究确定2019年10个工作重点内容, 其中极为重要的两方面:培育开放国内市场及改善民生。两项工作都与养老服务业密切相关, 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及促进社会和谐。

1.2 稳增长

2018年中外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中美贸易摩擦虽对我国经济有一定影响, 但影响较小。统计显示, 2018年我国进出口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20%,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8%, 较2017年同期增长18%。

1) 外部环境中共中央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 尤其是继续推进“一带一路”举措, 我国与中东、东南亚、东亚、非洲国家合作不断扩大, 出口值增长速度加快, 地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也取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2) 内部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2018年更迎来有关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9月2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对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 希望通过服务业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 包括养老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全国65岁人口达1.33亿, 预计2020年达2.55亿, 2050年达到峰值近4.9亿, 届时我国人口中1/3是老年人。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养老产业存在巨大潜力, 调查显示, 城镇老年人每年的消费能力达4万亿, 占我国GDP总收入5%左右。若通过政策红利将养老产业潜力持续释放,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消费水平, 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不可限量, 甚至可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未来老年群体的数量庞大, 其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需关注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1) 基本层次指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

2) 高级层次满足老年人理财、信贷、保险等方面需求。现阶段60岁左右的老年群体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其收入主要来源渠道包括退休工资、房屋等财产性收入、家庭成员供养等方式, 医疗保险保障也相对完善, 衣食无忧。相对于年轻人, 其财政压力较小, 有余财进行理财、信贷、保险等财产保值升值需求。

3) 文化娱乐、体育健康、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方面需求。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活动, 拓展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方式, 提升服务质量, 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实惠, 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这是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的要求和愿望, 他们希望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1.3 稳就业

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针对经济形势和工作首次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该方针, 并要求更“进一步”。“六稳”中排首位的是“稳就业”, 可见确保就业稳定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就业之所以要稳, 是因为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非常重要。我国新增劳动力每年以200万的数量在减少, 2016年达1900万, 2017年1700万, 2018年1500万, 但每年1000万左右就业岗位仍满足不了劳动人口需求。当前, 经济下行是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经济周期进入调整阶段、老龄化社会来临、去杠杆政策的持续、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等一系列因素叠加, 导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增长阶段。

养老产业发展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了巨大空间, 据统计, 平均每3位老年人需1位护理人员, 我国当前2.4亿老年人, 城镇占50%约1.2亿, 按1:3比例配备, 至少需4000万护理从业人员。但当前养老行业护理人员比例较低, 粗略统计其缺口达2000~3000万。从就业角度讲, 养老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远大, 但从目前养老产业发展现状看,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人对养老产业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养老院、康复院及居家养老”这类事物上, 并未真正理解养老产业背后蕴藏的潜力。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不应只停留在解决基本需求层面上, 而应了解更高层次的多元化需求, 挖掘养老产业更大的附加价值。

2) 法律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1996年出台以来历经多次修订, 但随着经济发展, 其中诸多条文不适合当前现状, 部分细则也未落实到位。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与欠缺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 顶层设计不足我国目前提倡“9073”养老模式 (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 7%的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养老服务, 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 但该模式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近10年来, 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超过2000万, 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产品供给不足, 远不能满足需求。以机构养老为例, 2013年我国养老床位20.5张/千名老年人, 预计2020年达到30~40张, 与发达国家平均70张/千名老年人的差距较大。近年来,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远高于城市, 虽然农村养老环境有较大改善, 但养老服务严重缺位, 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不足1/14, 不及城市的1/10, 且服务功能不完善, 服务项目较少, 养老产业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4) 规划不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指出, 城市养老设施要达到0.1m2/人, 按我国当下城镇化率计算, 目前城镇至少应达1.4亿m2养老设施, 实际却不足1/3。养老服务需求供不应求, 据老龄委数据统计, 城市老年人中48.5%提出的不同养老服务需求, 满足率仅为15.9%。

5) 标准不完善我国现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涵盖面宽泛, 执行10余年过程中, 部分条文始终存在界定不清晰、力度不够的问题, 如低按键、高插座、电子安防等适老设计不到位, 无障碍设计未落到实处, 甚至是陷阱, 适老建筑设施与标准存在缺陷, 高质量标准体系亟需建立。

6) 政府缺位与错位 (1) 缺位养老床位、养老服务设施等基本养老需求未能满足;对于养老市场的监管不到位,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圈钱跑人现象。 (2) 错位近年来, 国家为了扶持养老产业发展, 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地方政府落实时, 部分措施出现偏移错位。如2012年到广东调研发现, 当地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对某公办养老院的每位老人补贴5~6万元/年, 这种高端补贴理应由民办养老机构运营服务, 公立养老机构只应发挥“兜底”基础保障作用, 错位经营明显。

7) 市场机制不健全 (1) 民间资本进入难; (2) 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融资、水电费优惠政策不落实; (3) 政府错位、越位, 挤占民办养老服务市场。

8)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 其产业发展亦需不断创新, 如互联网+养老, 利用科技手段和互联网对接养老产业;“老幼居”模式;养老住区“一碗汤”的理论距离;发挥老年人余热 (尤其在小城镇、乡村等从事教育、科技、工业、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某地村落发展落后, 几位老年设计师将村落中废弃项目改为民宿, 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9) 人才与人力资源短缺老龄人口的增多对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 潜在需求约1000万左右。但当前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全国范围从业人员不足百万, 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 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 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

3 结语

当前, 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与日俱增, 但养老服务供给侧却存在严重短板。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 养老产业尚未形成, 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突出。要实现养老产业发展, 政府应重视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习总书记曾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形成一个体系, 包括重大的生育、养老、退休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对于养老行业企业来讲, 应积极创新探索老龄产业的发展模式, 适应和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多层次需求。

 

Pay Attention to the Multi-level Needs of the El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Has a Brilliant Future
1788 12 12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