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院建筑项目的设计与探讨——以援孟加拉国吉大港医学院烧伤科为例
1 项目概述
1.1 基本内容
援外烧伤专科楼工程用地位于现有医院用地南侧, 根据日门诊量, 需新建1座5~6层烧伤专科楼, 总建筑面积约9000m2, 病床数为150床。新建烧伤专科楼首层利用连廊与原有医院主楼相连接, 需设置门诊、急诊、1间应急手术室、2间万级手术室、10床ICU、10床男性HDU、10床女性HDU、5床儿童HDU, 并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及家具 (见图1) 。
1.2 援外建筑设计的意义
当地旱季火灾频发, 因医疗条件落后, 人员伤亡较大, 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改善医疗设施, 提高救治能力, 减少人员伤亡, 造福当地百姓。
1975年10月4日, 中国与孟加拉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后, 两国间友好合作关系一直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上看法基本一致, 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
中方一向高度重视发展与孟加拉国的友好关系, 把孟加拉国视为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2016年出访孟加拉国, 对中孟关系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 中方愿同孟方一道把握机遇, 推进两国“一带一路”建设合作, 使中孟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为“一带一路”合作开辟新前景。
1.3 援外建筑设计难点
1) 虽两国皆为亚洲地区, 但就医文化存在差别。当地多为南亚和英殖民地所属居民, 语言多为孟加拉语和英语。就医体系具有独特的方式。
2) 孟加拉国的建筑风格受气候及本国资源与进口资源的局限性影响, 当地建筑多为前穆斯林的马赛克建筑, 主要是赤陶装饰的本土风格, 被打上特定时代及地区烙印 (见图2) 。
3) 所用标准不统一, 援建建筑为国内标准, 现有建筑为当地规范或英制标准。
4) 用地紧张, 狭小, 三边被现有建筑环抱, 现有建筑立面陈旧, 不统一, 难与周边建筑融合。
5) 时间紧, 任务重, 同时还需出国考察调研, 出国对人员限制较严格。
2 总体设计
2.1 基地现状
新建用地近似平行四边形 (见图3) 。南北侧总长约50m, 东西总长60m, 新建部分用地面积约3000m2。院区主要出入口仍位于场地北侧, 场地东侧、西侧皆设有辅助出入口。新建用地南侧现有1条道路, 在南侧设置新建烧伤专科楼入口。
此处建筑物新旧混建, 大多为6或7层建筑, 建立年代、风格及维护状况各不相同, 使整个街景看上去较混乱。其中也存在不少现代风格的新建筑, 其建筑立面丰富, 外部多考虑遮阳, 以玻璃幕墙、砖饰面、铝板等元素组合使用, 强调体块穿插构成, 体现达卡和吉大港市近几年的发展。另外, 因当地土地紧张, 建筑加层处处可见, 建筑间距较近, 这也是当地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建设场地就在吉大港医学院内, 经现场踏勘, 医院用地紧凑, 北侧通向市政道路, 可通行车辆, 南侧为医院内部现状道路, 道路局部未达4m (见图4) 。
2.2 建筑规模
考察组认为可新建1座烧伤专科楼, 总建筑面积约9000m2, 病床数为150床。新建烧伤专科楼首层使用连廊与原有医院相连接。
2.3 场地疏散
考虑到现有建筑周边不足4m, 本次设计与原有建筑最小间距为6m, 最大为13m, 建设4m消防道路并增大间距, 减少对原有建筑通风影响, 满足消防及通风采光和场地要求 (见图5) 。
2.4 新旧建筑连接
新建烧伤科与医院现状建筑间设置2处连廊, 分别位于北侧与西侧, 连廊顶部高度与新建建筑1层等高, 高为5.1m, 与楼间距等宽, 为12m, 符合消防车4m×4m需求。
新建筑和原有建筑通过连廊连接, 使检查、生化等共用功能结合使用, 同时也可使烧伤专科独立一体 (见图6) 。
2.5 周边交通
新建烧伤科与医院现状南侧道路直通, 主入口设置于南侧现有道路, 其他3边为新设计道路, 满足出入口和疏散要求, 最小影响现有建筑。
3 体块分析
根据用地条件及周边建筑分析, 提出3种假设体块 (见图7) 。
3.1 假设1:正方形
正方形体建筑体块可利用现有场地, 每层建筑面积约1300m2, 与原有建筑联系不够紧密, 6层无法满足9000m2要求。
3.2 假设2:长方形
长方形体建筑体块可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每层建筑面积约1450m2, 与原有建筑无法形成合理关系, 自成体系。
3.3 假设3:多边形
多边形建筑体块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每层建筑面积约1500m2, 与原有建筑4个面都能形成合理关系, 连接方便合理, 融入现有建筑群。
3.4 层高与层数
建筑层高按国内防火规范要求不超过24m, 建筑为6层建筑, 1~2层建筑高度宜为4800~5400mm, 病房高度3600~3900mm。当地为亚热带区域, 层高不能过低, 结合实际确定为地上5层, 地下局部1层。1~2层为5100mm, 满足医技和手术室净化要求, 3~5层病房为3900mm, 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风。
4 造型设计分析
4.1 与现有建筑呼应
东西南北向与现有建筑外轮廓呼应, 形成平行关系, 南面道路可实现旧建筑2个山墙与新建主立面平行呼应。西入口雨篷与原有建筑连接自然融合, 北面连廊合理, 满足医技共用需求。
4.2 建筑色彩
建筑风格充分考虑南亚地域特点, 遵循生态及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 外墙涂料采用红、白、灰3种颜色组合, 体现中国建筑设计特色;立面采用当地建筑装饰线条, 既是色彩分隔线, 又起遮阳通风作用, 立面效果丰富多彩, 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见图8) 。
4.3 功能
援孟加拉吉大港医学院烧伤科扩建项目位于孟加拉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 是集教学、医疗于一体的公立医院, 拟建设总建筑面积9000m2, 设置门诊、急诊及病房, 病床数150床。
4.4 援外标识设计
项目强调整体性, 建议建筑入口处设铭牌。根据商务部对外援助司2016年6月12日发布的《关于对外援助标识图案和制作说明以及对外援助徽章图案的公告》, 援外标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提供援助的标志。援外标识可根据需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一同使用。本项目对外援助标识图案援外标识上方为中国结形象, 下方是“中国援助”汉字和外文译文 (见图9) 。
4.5 规划确定
根据用地紧张特点和孟方项目需求, 本着整体规划、功能优先原则, 项目经过多种方案比较, 建筑平面设计最终采用南部平行道路, 北部平行现有建筑的格局, 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 保证医院内部空间需要, 并与周围环境协调。
项目设置门诊和急诊2个出入口, 院内道路单向通行, 交通流线合理清晰, 符合消防设计。北部与西部设置连廊与原有建筑连接, 共用现有检查、生化等医技资源。
在项目入口处设标志柱, 援外标识设置在标志柱上 (见图10) 。
5 建筑设计
5.1 功能
1层主要布置门诊大厅、门诊诊疗区、挂号收费、药房、急诊、1间应急手术室及急救用房等 (见图11) 。
2层布置2间万级层流手术室、10床ICU、10床男性HDU、10床女性HDU、5床儿童HDU。
3~5层布置标准病房, 每层39床, 单人间10床, 套间1间, 4人间28床;每层采用医护分流, 病人与医护相对独立, 减少交叉感染。大部分病房布置于南向, 符合采光通风要求, 病人电梯、医生电梯与污梯分开设置, 洁污分流, 病患与医护分流, 内部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楼宇管理方便。
5.2 流线
如图12所示, 各种流线进行分离。
5.2.1 医患人员流线
1) 门诊病人可从基地南侧主入口进入。
2) 急诊急救病人从西南侧入口进入, 方便快速就诊。
3) 住院病人从南侧道路入口进入, 快捷到达住院部大厅, 办理出入院手续。
4) 院区洁净物品从东侧入口进入, 到达相关房间。
5) 行政科研人员从西北侧入口进入, 与主医疗区人流完全分离, 便于管理。
5.2.2 救护流线
救护车可由南侧道路主入口进入, 急诊急救室前设置大面积硬质铺装, 以满足救护车回转需求, 同时设置急救车位。
5.2.3 污物与清洁流线
污物通道设置于地下1层西侧, 避免流线交叉。污物通道连接手术中心与各病房楼污梯, 向西连接至垃圾暂存中心, 污物及尸体从西南侧的坡道直接送至地面污物出口。
5.2.4 手术室中心、ICU同层邻近设置
1) 手术室采用3通道设计, 手术室与住院部直接联系, 缩短病人流线。污物走廊与洁净走廊严格区分。
2) 住院部患者可通过电梯直达手术中心, 经换床后进入手术区;医护人员通过卫生通道进入手术中心, 洁净物品由专用电梯供应, 直接送到无菌品库拆包, 病房楼处于视野和采光互不干扰的最佳布局状态。
3) 主病房楼布局为南北朝向, 争取最佳日照, 所有病房日照采光充足。
4) 医护人员办公区采用小复廊式格局, 真正做到医患分离。
5) 病人梯、医梯、污梯、餐梯等不同功能电梯分开设置。
6) 每层均设有晾衣间和活动室, 体现现代化医院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6 结语
援孟加拉国吉大港医学院烧伤科的设计创作过程是中国援外医院建筑设计的尝试, 可为今后援外医院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在“一带一路”不断开拓的当下, 更多的设计与施工企业走向海外。本文深入介绍援外医院的创作过程及方案设计, 项目将成为孟加拉烧伤医疗建筑的典范, 促进中孟友好发展。
[2]孟红, 邓祥.援外项目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援苏丹总统府办公楼[J].建筑与文化, 2016 (7) :224-225.
[3]董振侠.援外建筑设计——援老挝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设计漫记[J].建筑知识, 2013, 33 (3) :85-87.
[4]薛求理, 丁光辉, 常威, 等.援外建筑中国设计院在海外的历程[J].时代建筑, 2018 (5) :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