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角度探讨中小型创新企业孵化器空间组织模式

作者:刘青琳
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指导下, 创业创新和产研融合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创新企业孵化器模式发展更新的本质原因, 与创新企业孵化器功能需求的改变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成功经验和创新企业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以平台和服务支撑功能为核心, 扁平化、灵活发展同时具有多种公共活动空间的中小型创新孵化器空间分布模式。
关键词:空间组织 企业孵化器 创业创新 功能需求

 

1 企业孵化器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概述

企业孵化器成为创业服务中心是通过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降低创业初期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运作模式。企业孵化器最早出现于1959年的美国,由约瑟夫·曼库索家族收购的闲置厂区改造而成,通过将大楼分割成小企业的办公空间,并提供培训、办公设备和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小企业成长。“武汉高新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是我国第一代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1987年,其直接目的是服务科技创业,以其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体质特征。

随着我国三十余年企业孵化实践,企业孵化器的功能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更迭,由最初单纯地通过工位收取租金模式(1.0),发展为收取租金同时提供基础服务模式(2.0),随后增加投融资平台和上下游产业聚集模式(3.0),到如今的集创业服务、办公设备、天使投资和市场对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4.0)。企业孵化器的迅速发展是国家双创发展战略的支持和国际大数据、高科技迅速发展下寻求竞争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双重作用下的结果。由孵化器的发展方向可看出,孵化器进步的方向实际上是不断寻求解决创新企业功能需求和资源短板的问题,从而保证入孵企业初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企业孵化在我国取得良好成效,具体表现为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专利数据申请量稳步增长,创新活力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其中除政府引导和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因素之外,对孵化器内部空间的组织和思考也是激发灵感和提高孵化成功率的原因。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将经历种子阶段、中试阶段、加速阶段进而逐渐成长为成长型企业、稳固企业、区域企业乃至于成为跨国企业,其每个阶段实际上都对空间有不同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创意和灵感往往迸发于交流中,因此在种子阶段的企业需要更灵活的交流空间,而成熟的企业需要安静、独立的办公环境,以满足高效的要求。可看出创新企业的孵化器空间组织模式是与功能和需求息息相关。

2 目前企业孵化器主要空间模式和功能需求分析

目前企业孵化器空间组织模式包括联合办公模式、创业社区模式和加速器模式等。联合办公模式数量最多,提供的空间包括共享型办公室、会议室,以及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和生活设施,这一类型的企业孵化器空间以Facebook总部为代表,通常只在会议区域有所分割,其余办公空间和工位以共享和开放为主,工位可调整移动,方便沟通交流。创业社区模式则将工作、生活和社交融为一体,功能性空间加入了公寓酒店、商务中心、酒吧、健身房等,一个代表性的空间是TBWA OFFICE,提供包括“研发、展示、投融资、交流、媒体、孵化、培训”全周期的创业环境。加速器模式则是对接更为丰富的大企业生态,将医院、教育、平台等因素融合起来,以飞利浦高科技园区为例,在园区中间位置设置1个“交流街”空间,集中了园区内所需的所有公共设施,作为整个园区的心脏,吸引并鼓励园区内所有使用者离开办公桌进行交流活动和创新。

创新企业孵化器本质上也是一种办公空间,实际上办公空间本身也处于升级演变状态,早期的办公空间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挥,通过控制管理提升效率,因此办公空间主要由私密型办公空间和半私密半公共的视觉隔断空间组成,随着对创造价值的看重和创业,自由职业者人数显著提高,更看重人性化、可持续、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辅助和支持空间。创新企业孵化器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不仅是放大空间或创造相互贯通连续的空间,而是通过空间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更多样的接触方式和平台。这个平台不限于共享场景设置,如贯穿的中庭和餐厅及运动等空间的设计,同时包括搭建一个沟通的“云平台”,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联系上下游产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等。

3 中小型创新企业孵化器空间模式可能性探讨

基于对创新企业孵化器功能需求和相关成功案例的分析,可得出一些发展趋势: (1) 可达性相较于传统独立的办公空间或产业园区,创新企业孵化器需拥有更高的可达性; (2) 密集性随着创新企业孵化器所需功能的复合程度增加,其空间呈现高密度趋势; (3) 交互性空间的交互性同样呈现加强趋势,创造出更多的交流空间,以增加灵感迸发的可能性; (4) 全日性创新企业区别于普通办公的一个方面在于灵感的产生不分昼夜,因此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24h基础服务能力,包括便利店、打印复印设施及短时休息需求等; (5) 生活性足够的生活配套设施及空间塑造能有效提高团队归属感,同时更舒适的居住办公环境也能为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6) 时尚性年轻化同样是创新企业的一个趋势,其办公空间需求更趋向于时尚感和个性化。

这里仅以中小型创新企业孵化器空间组织模式为探讨对象,有别于传统的商业或产业空间: (1) 创新企业孵化器应具有复合功能,涵盖包括独立办公空间、共享办公空间、实验室、公寓、公寓式酒店、商业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如图书馆、小型剧场等; (2) 空间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弹性,既能通过分隔满足不同规模的企业办公需求,又可通过改造满足同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需求。因此其共享办公空间在水平上可能会呈现出相对扁平化的趋势。一个提供支持和平台的空间将被设置在一个可达性强的中心位置。这个平台包括实质性的支撑设施,如商业、餐饮、运动健身等功能,能聚集孵化器的使用者,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场景和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支撑设施,通过教育培训、服务支撑、需求对接、产研融合等方式,打造云端资源交互,智慧合理并最优化分配,成为创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大脑”和“核心”。与平台具有紧密联系的是较成熟的稳固型企业办公区,其通过核心平台获取小型种子企业的创业灵感,提供成熟的发展经验和项目对接可能性,实现孵化器内部信息的良性友好交流,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公寓等偏向生活服务性质的功能同样需要与办公、核心区域有一定联系,推荐采用零散式短期非正式休息的胶囊空间+长期正式休息的酒店式公寓的组合方式,满足不同休息需求。其他空间包括露台、花园等一系列私密、半开放、全开放的公共空间组合,提供一个不局限于室内的交流共享空间,促进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交流,鼓励参与、创作和协作等社会活动的发生。

4 研究结论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创新企业及其孵化机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创新企业未来的预测十分困难,但从需求角度合理组织创新企业孵化器的空间和流线,是设计师必须进行的研究。

以平台和服务支撑功能为核心,扁平化、灵活发展且具有多种公共活动空间的中小型创新孵化器空间分布模式,仅是对中小型创新企业孵化器空间组织模式的探讨,其合理性还需更多的实践和研究。

无论多么高超的建筑形象设计或炫目的表皮肌理,均服从于合理的空间组织和空间本身的使用者。因此建筑设计者除本身技巧和传达自身设计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为使用者带来益处,改善城市空间,并可为城市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郭磊, 郭田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迭代与发展方向[J].中国财政, 2018 (7) :59-61.

[2]卢钢, 杜丽, 黄丫丫, 等.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4.0模式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 (17) :162-166.:

[3]吴人杰, 田原.孵化器业态对其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诉求探究[J].艺术教育, 2018 (9) :177-178.

[4]吴瑶, 陈帆, 蒋开东.科技企业孵化器价值创造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7 (12) :97-105.

[5]赵云波, 邓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孵化器的联系与区别——基于时空背景转换的分析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 40 (3) :87-94.
Discussion on Spatial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novative Business Incub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1306 13 1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