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思考——以武汉市汉阳区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

作者:刘媛媛 杜鹃
单位:中共汉阳区委党校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路径,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武汉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在指标设置、整体规划、项目识别、生态重建和管理维护等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实现动能、效能、性能和效益4方面的综合提升。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应综合运用系统、大生态和大数据思维, 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发展内生性需求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日益紊乱的困境。传统意义上的灰色基础设施无法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满足公众对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安全需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

1.1 概念

“海绵城市”最早是用来描述城市对人口的吸附效应,后被赋予城市雨洪管理和水生态自然修复的内涵。我国于2012年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首次提到海绵城市概念。2014年10月,住建部下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从功能角度对海绵城市进行概念描述。海绵城市具有三大功能,即弹性蓄排、水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修复功能。

1.2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出现于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最初是用来描述发展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内涵延伸为“发展应考虑代内、代际间的公平均衡”。至此,可持续发展内涵由生态学扩展到社会学领域。

1.3 海绵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路径之一。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总纲,从方法论层面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思维引导和价值评判标准。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更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协调性原则贯穿其中,作为价值标准。

2 武汉市汉阳区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践

汉阳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西南部,长江北岸,是具有典型滨水景观特色的生态居住新城,面积15.5km2,规划人口20万。示范区建成前,四新地区存在内涝严重和水环境恶化两大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四新地区在海绵城市示范区规划阶段重新审视城区硬化比例、开发时序及基础设施配置标准,重新探索既符合人居标准,又符合生态诉求的水生态修复路径。

2.1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设置

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在空间保护层面以保护生态空间、严格控制蓝绿线、确保水域面积不缩小为目标;在内涝防治层面以协调灰绿建设比例、加强源头削峰减量、构建蓄排平衡体系为目标;在水环境治理层面以面源污染控制、恢复和保持水生态为目标。四新示范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建设实践方案

2.2.1 项目识别中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在示范项目识别过程中,四新示范区确立了生态为本、源头防控、因地制宜、分类识别的原则。

1)以确保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为前提,对示范区蓝色空间(湖泊、坑塘、渠道)及绿色空间(公共绿化斑块、廊道)进行识别。

2)以源头控制为目标,识别源头海绵改造项目93个。

3)通过现场踏勘、测量、统计居民意见等方式,识别出小区公建改造项目32个、道路改造项目20个、公园改造项目1个、在建非政府投资项目源头控制14个、在建政府投资项目源头控制27个。项目识别最大程度体现人本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确保海绵体效益最大化。

2.2.2 生态重建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重建是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指标。四新示范区的生态重建包括水体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和水源防治4方面。

1)通过生态化技术,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降解污染物,控制水质。实现示范区出口处水质优于示范区进口,COD指标达到Ⅳ类。

2)对岸线进行生态化处理,重建湖泊水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逐步改善湖泊环境,强化和升级水体自我修复能力,构建良性水网生态系统。

表1 四新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表1 四新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3)为恢复四新地区历史水文的连通性,通过六湖连通工程,确保汉阳蔡甸东湖水系活起来。再引汉江水,补给东湖水系,恢复基本流动要求。

4)对外围水体开展整治工作,完善源头雨污分流和湖泊渠道生态化整治。

2.2.3 建设维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将海绵体的持续性作为衡量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1)要求在建项目同步按海绵理念实施或变更设计,尽可能达到海绵城市控制目标。

2)为控制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参照建成区出现的问题,新建区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竖向进行控制。

3)根据《市国土规划局关于规范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文件的通知》要求,确保新建项目实现源头削减径流峰值,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发布《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非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区人民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绩效考核内容,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程中的重大问题。

3 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绩效评估

1)动能评估主要用来衡量示范区在雨洪管理方面的蓄排能力。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建设,打通城市水循环“筋络”,重建城市雨洪蓄排网络。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总值为80.2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达80%。

2)效能评估主要体现在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2方面。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关注生态修复过程的可持续性,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减少灰色基础设施的投入,控制雨水径流量、滞留雨水,起到防滞减排、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净化等综合措施,明显改善水体水质,确保示范区各渠道出水水质优于进水水质,为武汉市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打下基础。

3)性能评估用来考察示范区海绵体在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包括资源可循环性和设施可优化性2个层面。四新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依靠“三纵三横”的港渠系统,构建源头蓄滞、管渠转输、泵站抽排的完整水安全系统。通过控制年径流总量,降低全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在经济可行前提下确保水资源最大程度循环利用。

4)效益评估注重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2个层面。四新示范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量海绵城市建设成本及因地制宜的源头措施,灵活运用海绵理念,注重项目间的指标平衡和现场设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拓展市民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市民获得感。

4 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

4.1 系统思维优化海绵项目建设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进行系统考察。坚持系统治水,统筹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客观需求;统筹生态环境长远利益和居民生活品质需求;统筹政府纵向管控与公众横向参与,从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让政府成为真正的“吹哨人”,让公众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此外,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等问题也需运用系统思维,细化政策法规,强化监管职能,提升智力支持。

4.2 大生态思维确保海绵体永续循环

海绵体对区域内生态本底的修复是长期系统的过程,单一零散的海绵项目无法真正实现区域内的海绵效应,需政府运用大生态思维,将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扩展到全区乃至全市范围,打通关键点,让海绵体在灰绿设施网络中不断延伸,覆盖整个生态网络,发挥更优质的生态效能。

4.3 大数据思维助推海绵实践可优化复制

海绵城市建成后的管理维护、系统优化升级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实际成效。海绵城市必须借助大数据思维,将海量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动态的环境监控数据相结合,完成对雨洪、水安全、生态安全的有效预估和长期掌控。云技术的参与及应用可有效破解城市在应对人口流动、环境变化、建设成本预算等方面的疑难问题。

 

 

 

参考文献[1]范昔颖, 张建.多元视域下的海绵城市深度发展策略研究[J].学理论, 2016 (9) :16-19.

[2]孙攸莉, 陈前虎.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体系与方法[J].建筑与文化, 2018 (1) :154-157.

[3]陈展图, 覃洁贞.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研究--非工程性措施视角[J].改革与战略, 2017, 33 (5) :53-55.

[4]满莉, 李雨霏.海绵城市生态环境的绩效评价[J].城市住宅, 2018, 25 (8) :6-10.

[5]徐丽丽, 马素贞.海绵城市技术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 2018, 25 (8) :11-14.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Sixin Sponge Demonstration Zone in Hanyang District, Wuhan
128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