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原则——以攀枝花市啤酒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作者:梁雪婷 闻琪翔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分院
摘要:以攀枝花市啤酒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探讨在地理区域和经济文化背景下, 兼顾休闲娱乐的同时,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的主要原则, 包括注重地方特色、兼顾效益、公众可接触、突出功能性及注重平灾结合等。
关键词:防灾公园 防灾减灾 规划设计

 

受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我国是世界地震多发国之一。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和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1]。然而,随着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防灾工程建设并未同步,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市民防灾意识缺乏,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因其人口和建筑密集往往会遭受巨大的生命和经济损失[2,3,4]。人们在多次地震灾害救援过程中发现,城市防灾公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疏散人群、供市民避难及提供救援场地等。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如何结合地方地理区域和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利用好有限的开敞空间,改造现有广场,使其具备防灾减灾功能尤为重要[5],而对其规划原则的探讨对我国城市公园防灾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项目规划背景及定位

1.1 背景分析

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地势起伏较大,日照充足,盛产南亚热带特色水果。攀枝花市啤酒广场座落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区,位于炳草岗大梯道下段金沙江畔,虽已初具规模,但作为防灾救灾公园,其接待能力十分有限。随着银江反调节水电站的修建,金沙江水位提高,啤酒广场部分将被淹没。在攀枝花市8·30地震后改造此广场,使其成为市区下段既有防灾救灾功能且能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显得格外迫切。

1.2 基地现状

广场位于金沙江大道中段北侧,金沙江以南,占地面积为90亩,长约400m,宽约150m。目前,该广场已暂停营业,存在桌椅板凳摆放杂乱、夜晚休闲客流量大、便道狭小曲折不易察觉、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江边安全维护设施有待提升等问题。

1.3 项目定位

鉴于广场现状,本次改造旨在将攀枝花啤酒广场打造成为炳草岗片区集休闲娱乐和防灾避灾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园,面向所有市民开放。与此同时,改造项目也将成为滨江休闲产业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环节,未来的啤酒广场将被打造成高品质的城市滨江娱乐休闲公园和城市休闲景观带,改造项目将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修建了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绿化广场、动态水景、现代雕塑等,建成后将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的滨江休闲娱乐胜地。

2 规划原则

2.1 注重地方文化特色

啤酒广场的改造规划将以攀枝花的主要形象——攀枝花、阳光、钢铁为主要元素,以“金沙江畔,阳光花城”为主题,融入地方民俗风情文化,以凸显攀枝花市人民踏实肯干、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增强当地居民文化认同感,提升公园的感染力。

2.2 兼顾效益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6]。啤酒广场的改造规划在体现功能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防灾减灾功能的优化提供基础。

2.3 公众可接触

公园作为主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只有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园内的各种活动,充分接触和利用公园的各种设施,其公众参与性本质才能得以体现。规划设计时,加强公园内项目的可接触性和参与性,可从增加可接触绿化面积、适当引入水景等方面来努力,只有当人们充分了解公园的使用功能,才能在应急避难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公园空间。

2.4 突出功能性

攀枝花啤酒广场的规划主题体现在其功能性,即防灾避险性。在公园内设置防灾避险设施,宣传防灾避险常识,强化市民的防灾意识,让更多的人在灾难来临时及时采取最正确的应急措施。

2.5 注重平灾结合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7]。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和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协调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内容,通过设计使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3 规划方案

3.1 总体布局

综合考虑地形及当地经济文化环境,规划将公园分为动和静两个主要部分。将防灾公园按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广场应急避难疏散区(休闲区)、绿荫休憩区、踏水娱乐区、锻炼健身区和特色饮食区五大区(见图1),使各个功能区互不干扰,同时又巧妙组成一个整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防灾公园不仅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将成为灾难来临时,在炳草岗下段居民防灾避难的最佳场所。

图1 啤酒广场功能分区

图1 啤酒广场功能分区

 

3.2 日常功能分区

3.2.1 应急避难疏散区

在公园中央地带的大块开敞空间建设一个广场,在地震或其他灾害发生时可作为应急避难疏散区,四周配置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消防工具等设施。平时,广场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区,供其散步、休憩及健身等,体现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思想。

3.2.2 绿荫休憩区

将广场两端的区域改建设计为绿荫休憩区,让此处成为乘凉休憩地,以供市民使用。

3.2.3 踏水娱乐区

啤酒广场紧邻金沙江边,设计使其与金沙江有效联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处地势具有一定高度差,因地制宜将此区域开发成踏水娱乐区,采用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供人们夏季踏水游玩。

3.2.4 锻炼健身区

锻炼健身区位于广场右侧,在此处设置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供人们锻炼健身,此处和广场休闲区成为广场健身的好去处。

3.2.5 特色饮食区

特色饮食区位于踏水娱乐区和锻炼健身区之间。特色饮食区内部又分为江边烧烤区与特色小吃区,在踏水娱乐区或锻炼健身区游玩的市民或游客可方便地来到饮食区补充能量,品尝攀枝花特色饮食,感受攀枝花不一样的风采。

3.3 地震避难功能分区

啤酒广场灾时功能分区包括临时避难区、防灾指挥中心、集散救援区等。

3.3.1 临时避难区

临时避难区是该改造广场发挥防灾功能的主体区域。公园通常被认为是最佳的防灾避难场所,主要原因在于其远离高大集中的建筑群且有植被绿篱等天然屏障保护,能为市民提供大面积连片的开敞空间(如广场休闲区、绿荫休憩区等),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隔离作用[8],避难人群可在广场中的空地或草地区域就地搭建帐篷。

3.3.2 防灾指挥中心

灾难来临期间,啤酒广场的游客接待中心可改造成为防灾指挥中心,因其拥有遍布整个公园的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救灾过程中可通过广播引导人群疏散,播报救灾实时新闻,安抚慌乱群众等。与此同时,完善的监控系统可帮助指挥中心及时获取灾后现场医疗救援、物资输送、灾后现状等信息,避免信息获取错误或迟缓,以免错失最佳防灾救灾时机。

3.3.3 集散救援区

特色饮食区在救灾过程中可作为集散救援区分散救援物资、灾民和伤员。该区域设计时为方便饮食区物资的运送,尽量要交通便利且有较多的空旷区域方便物资的运送、集散和伤员的疏散。为完善救援系统,还会设置与之配套的临时医疗区域、应急救援站和临时厕所等,以保证集散救援区在灾后成为市民的后勤保障。

4 结语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在城市应急避难规划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新建和改造现有公园或广场使其具备防灾减灾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防灾公园已具有一定的防灾效果,也将注重地方特色、平灾结合等原则应用到了具体的规划改造项目中,如攀枝花市啤酒广场改造项目。防灾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在考虑相关原则的背景下,还应该考虑公园规模,借助相关的分析软件如GIS做安全性评价,进而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1]贾建中, 刘冬梅, 唐进群, 等.从汶川震区看城市避灾用地缺失与避灾绿地建设[J].城市规划, 2008 (7) :36-40.

[2]李景奇, 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 2007 (7) :16-22.

[3]洪波, 李树华, 胡立辉.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园林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调查[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 (5) :8-12.

[4]雷芸.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 2007, 23 (7) :13-15.

[5]卢秀梅, 薛振林, 赵志刚.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 (4) :135-138.

[6]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 2006, 30 (2) :79-82.

[7]苏幼坡, 初建宇.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 (4) :149-151.

[8]叶顶英, 付兰英.城市防灾公共绿地规划--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4) :2350-2352.
Analysis on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Taking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Beer Plaza in Panzhihua as an Example
133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