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城市的空间扩展——基于上海城市地图的研究 (1927—1948年)

作者:汤隽晟 葛永进 马浩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通过对比1927、1937和1948年的上海地图来分析近代上海城区的空间扩展, 可以发现上海城区基本是在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离租界位置越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在近代上海空间扩展中, 交通因素起决定作用, 故当船舶被汽车所取代时, 上海城市的空间才开始飞速扩展。
关键词:城市 地图 空间 交通
作者简介:汤隽晟, 本科在读, E-mail:1348182662@qq.com;
基金: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代上海城市的空间扩展——基于上海城市地图的研究 (201811047056);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重要人文景观。关于城市, 有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对其定义, 但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 城市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 想要了解城市今天的发展, 必须对城市的昨天有详细的了解和研究, 才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关于上海的研究, 在历史学或历史地理学界早已成为显学, 并且研究较为成熟, 主要有陈俐、罗婧等利用GIS等手段依据《上海道契》等资料对近代上海建筑物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进行复原, 吴俊范和牟振宇通过对租界的“越界筑路”“填浜筑路”等行为分析来研究英美共同租界和法租界的空间扩展。除此之外, 由于上海近代以来有丰富的地图资源, 也有从地图角度研究上海史的, 如周振鹤的《上海历史地图集》、孙逊和钟翀的《上海城市地图集成》等, 通过编纂地图集, 既以集中的方式展示了上海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上海史提供了方便。

由于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或近代初期,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欲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 利用地图和AI (Adobe Illustrator) 制图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将近代地图进行电子化处理并叠加, 通过图上对比分析近代上海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扩展形态, 对近代上海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对于利用不同时段的地图来研究城市形态, 其理论主要来自英国的康泽恩, 其在《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一书中, 提出“用发展演化的视角研究城镇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不同时代的特征信息”。康泽恩的理论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形态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 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地图和底图的选择上, 本文选择现在的上海为底图。在研究时段的选择上, 前人主要集中研究1927年以前的租界扩张, 而本文就1927—1948年这段时间内上海的城市化状况, 进行常识性描述和规律探索。在底图上分别叠加1927、1937和1948年的上海历史地图, 从而清晰地看到上海城市化的一个渐变发展过程。而在研究区域选择上, 主要集中在今内环中心城区一带, 即当时的租界、华界的沪南、闸北等区。1927—1948年, 上海行政区划变革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27-1948年上海行政区划沿革   

表1 1927-1948年上海行政区划沿革

注:表中资料来源《上海通志》《上海通史》等。

1 1927年以前:租界的扩张

经学者研究,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 通过“越界筑路”、购买等手段, 英美法三国租界范围逐渐扩张到1927年时的样子。

1927年, 上海地图英美公共租界范围:北以今军工路、引翔港镇 (今双阳路长阳路路口) 、狄思威路沙泾港交叉口 (今虹口区溧阳路路口) 、上海北站 (今天目东路宝山路) 、满洲路 (今晋元路) 、吴淞江南岸一线为界, 东侧沿黄浦江、南部以爱多亚路 (今延安东路) 、福煦路 (今延安中路) 与法租界为界线, 西侧沿槟榔路 (今安远路) 胶州路 (今胶州路) 路口、静安寺南北一线为界。法租界范围:北侧为英美公共租界, 东侧以黄浦江为界, 西侧到海格路 (今华山路) , 南侧以陆家浜路、民国路 (今中华路) 与沪南区为界。

沪南区:陆家浜路、黄浦江、龙华镇之间区域。闸北区:当时的闸北区很小, 上海北站附近及苏州河北岸西界为尚未开发的农田, 西侧界线就在共和新路与中华新路的交叉口。法华区:曹家渡、法华镇、徐家汇、龙华镇一带。还有当时的引翔港、江湾区、彭浦区、洋泾区、塘桥区、杨思区等均为郊区, 再往外围又有高行区、陆行区, 吴淞区、殷行区、真如区、漕泾区、大场乡等, 当时这些区域城市化程度更低。图1中粉色区域是1927年时公共租界、法租界、沪南区和闸北区的位置。

2 1927—1937年:上海城区北扩

1) 大上海计划时任上海市长的黄郛提出“在吴淞筑港, 在吴淞与租界之间建设新市区, 以削弱租界的重要性”, 之后这个计划被延续下来, 成为《大上海计划》, 但这个计划并未完成, 1937年上海沦陷, 计划被打断。第4任上海市长吴铁城离任时讲到, 该计划失败的原因是“限于财力, 格于环境”。虽然大上海计划并未完全实施成功, 但部分遗迹保存到今天, 如今的上海体育学院的行政楼即为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 江湾体育场即为当时修建的体育场, 如今的五角场也由当时规划留下的雏形发展而来。《大上海计划》的失败, 证明上海市政府想要再另建1个城市中心的计划是失败的, 因为当时的城市中心还是苏州河黄浦江交叉的租界一带。

2) 闸北区扩展闸北区此时的西侧界线同1927年, 沿沙红浜 (今天真如港一段) 、广丰路 (今兰田路) 、苏州河北岸, 北侧界线东起康成路以西, 沿柳营路 (今柳营路) 与西八字桥交叉口处, 江庙路 (今芷江西路) 、公园路与永兴路交叉口、中兴路 (今闸北区中兴路) 、沪太汽车站南缘, 西接谭子湾路 (今远景路) 、董家桥南, 往西至沙红浜。东部界线在狄思威路 (今溧阳路) 宝安路, 四达路、祥德东路沙泾, 南缘苏州河北和英美公共租界相邻。与1927年的闸北区相比, 面积增加了上海北站 (今天目东路宝山路) 沪宁铁路北部至柳营路 (今柳营路) 之间的区域。图1中黄色区域为1937年闸北区向北扩展的位置。

3 1937—1948年:劫后重生, 蓬勃发展

此阶段正如表1中提到的, 全市划分为30个区。具体变化为:在原共同租界位置上设立杨浦区、榆林区、提篮桥区、北四川路区、虹口区、北站区、闸北区, 黄浦区、老闸区、新成区10区, 在原法租界及沪南设立邑庙区、蓬莱区、嵩山区、卢湾区、常熟区、静安区、江宁区、普陀区、法曹区、徐汇区10区。以上就是市区的20个区, 另有10个郊区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这20个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租界和闸北、沪南等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由此可见, 以上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 也都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图1中蓝色区域为1948年上海20个区。

从图中1948年上海划分的20个区到今天有的区被省合并, 可发现很多区之间的边界基本上成为了今天区划分的界线, 或很多重要交通路线的界线, 如法曹区、徐汇区的边缘, 即现在内环和中环高架之间的界线。

4 结语

通过对比以上3个时段上海城区的地图可得出以下结论: (1) 上海空间扩展基本上是以租界为基础或者说华界中离租界比较近的地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 如闸北区、沪南区等。1948年20个城区中, 属于原租界范围内的就有13个左右, 近一半以上; (2) 在近代上海空间扩展中, 交通因素起决定作用。从租界的越界拓展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沿浦西和苏州河两岸向西拓展, 这是当时对水运依赖较强的结果, 而今天上海有内环、中环、外环, 所以不再以水运交通为主的情况下, 城市的空间扩展就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3) 近代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基本上呈由东向西、由内向外的发展趋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动力机制也基本上是交通因素, 也就是前人研究“填浜筑路”“越界筑路”的结果, 当水运被铁路等交通方式所取代, 当船舶被汽车所取代时, 城市空间才开始飞速扩展。

图1 1927—1948年近代上海城区空间扩展

图1 1927—1948年近代上海城区空间扩展

 

 

92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