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南京老城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黄园园 叶如海 杨晗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逐渐提高, 目前却难以被满足。基于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应当与人的需求相适应原则, 以南京市老城区为例, 以网络分析和泰森多边形为技术手段, 分析研究区域公园的绿地服务覆盖率和居住人口覆盖率, 对于盲区结合人口密度分布给出增设公园绿地的选址建议, 以期为老城公园绿地布局提供参考, 也积极响应南京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试点工作。
关键词:游憩功能 老城区 公园绿地 布局优化
作者简介:黄园园, 硕士研究生, E-mail:1624831756@qq.com;

 

0 引言

公园绿地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绿地, 是展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绿地布局中, 常用的定量指标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绿地率等, 这些指标强调总量而忽略了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应当与人的需求相适应。对此, 俞孔坚等在假设人口分布均匀的前提下, 提出以景观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对市民的服务功能的一个指标;梁颢严等基于公园服务能力建立公园绿地分类, 以缓冲区分析为技术手段, 提出“建设用地见园比”“社区见园比”2项指标, 以评价公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我国学者用可达性分析公园绿地布局的研究众多, 但落实到优化布局尤其是公园绿地潜在选址的研究较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建城[2012]166号) , 要求各地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m见绿, 500m见园”的指标要求建设绿地。《南京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方案》 (简称《方案》) 中提出原则上5 000m2以下的地块不再开发, 主要用于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本文将依此来分析南京市老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和服务的达标范围;再结合居民需求确定小地块中适合作为公园绿地的地块, 使南京市老城区绿地规划布局更加公平和平衡。随着南京市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人们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不断提高, 以人为本的公园绿地布局体现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同时也积极响应南京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试点工作。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南京老城区总面积43.43km2为研究范围, 对老城区的公园绿地进行科学客观的定量分析, 进而提出优化布局方案。采用的数据包括:2016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范围道路网和公园绿地地理数据、人口数据, 这些数据来源于开源数据及在校研究项目。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泰森多边形和道路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 采用道路网出行距离来计算覆盖范围更加客观, 可达性也更加精准。覆盖范围分析时会有范围的重叠, 而人们通常就近选择1处, 因此可结合泰森多边形在空间剖分上的等分性特征来解决这一问题。根据“300m见绿, 500m见园”网络分析法, 设置街头绿地和社区公园路程为300mt和500m, 分析居民享受游憩功能的服务范围, 再对南京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布局进行评价, 并提出相应的布局优化建议。

2 分析过程与结果

2.1 空间分布现状

本研究区域公园绿地总面积419.72hm2, 占研究区域面积的9.6%, 呈带状分布格局, 主要沿老城边界线即明城墙风光带分布。老城墙历史风貌保护将绿地布局与保护区密切结合, 部分绿地沿老城区河道布置, 这与南京老城区的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其他位置公园绿地分布稀疏, 尤其是商业中心新街口地区公园绿地缺乏。

2.2 公园绿地服务不均衡且需求高于供应

通过ARCGIS平台进行网络可达性分析, 得到公园绿服务覆盖范围 (见图1) 。居住用地的质心在服务范围内即认为该居住区达标, 老城居住用地总面积1 475.52hm2, 居住人口80.5万人, 公园绿地游憩功能覆盖了老城52.06%的居住用地, 服务人口占老城总人口的54.08%。可见, 南京市老城区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较低, 有一半的居民未能公平地享有公园绿地。这些未达标区域的居住用地需要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可作为新增公园绿地指标的客观依据。

将老城区人口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可知, 老城区内人口主要集中在新街口、朝天宫、五老村洪武路等街道;人口较少的是华侨路、宁海路等街道。将人口核密度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服务情况叠加 (见图2) , 从图中可知:在人口密度高的几个街道中, 双塘街道和新街口街道的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覆盖率低, 尤其是新街口街道, 人口聚集程度最高处居民完全不在服务覆盖范围内。人口密度高的居住区对游憩功能有极大需求, 显然供不应求, 这些区域应适当增加绿地, 人口的聚集程度将作为绿地布局中的重要依据。

图1 南京市老城区公园绿地游憩功能服务范围

图1 南京市老城区公园绿地游憩功能服务范围

 

图2 南京老城区游憩功能服务范围叠加人口分布

图2 南京老城区游憩功能服务范围叠加人口分布

 

3 优化布局建议

本文依据《方案》筛选出南京市老城区内面积小于5 000m2的地块作为潜在可开发为公园绿地的用地。经过用地性质判断, 选择M类、R3类、W类、空地4类用地。R3类用地是老城中建筑环境最差的居住用地, 需要进行更新升级;随着老城内商业及服务业务功能的不断集聚, 原有的M类、W类用地必然要迁出, 这些用地是老城提升改造中需要重点整治改善的用地, 盘活利用好存量用地符合城市更新的理念。

居住用地的盲区需要增加公园绿地, 再将潜在用地与需要增加公园绿地的区域叠加, 得到绿地选址 (见图3) 。考虑到公园绿地的建设具有时序性, 本文使用分位法将人口密度从低到高重分级, “1”表示排序前20%居住小区, “5”表示排序后20%居住小区。密度分级为“5”的区域优先增设公园绿地, 以此指导建设时序。本文仅给出公园绿地游憩功能未覆盖的盲区及可作为选址的用地, 不指出具体地块。因为这需要更为复杂、综合的考虑, 包括用地的地势地形、是否依山傍水、交通情况及总体用地布局等情况。

4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道路网络分析更加客观、科学、精准, 更加体现空间要素。落实《方案》更具现实意义、实践性及参考价值。结合人的空间需求, 更加体现公园绿地的公共性及社会公平。

图3 新增公园绿地建议选址用地分布

图3 新增公园绿地建议选址用地分布

 

2) 不足在可达性分析中, 只考虑道路距离因素, 没有对公园服务品质、人的心理等因素加以考虑。

5 结语

南京老城区的公园绿地呈带状分布, 大部分公园绿地沿明城墙风光带及河道布置, 这与南京的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其他区域分布稀疏且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分布显示, 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老城中心, 边界处居住人口较少, 可见老城区公园绿地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 且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未能相适应, 供需矛盾大。通过网络分析法研究发现, 南京老城区游憩功能服务居住面积比为52.06%, 服务居民比为54.08%, 仍有约一半的居民处于服务盲区且是人口密度高的区域, 证明盲区内居民游憩需求大却未能得到满足, 公园空间布局亟需优化。

要使居民公平享受公园绿地游憩功能, 不应一味地消除盲区, 而应与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相结合。本文以居住区人口为单位, 分析人口分布情况, 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将人口核密度与盲区叠加以确定需要增设公园绿地的区域, 遵循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化设计思想。

 

94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