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华1919——“中国营造大坊”工业遗产更新设计

作者:吕晨阳 张柯达 王光
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城市中许多老旧工业厂房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均承载着城市的特有记忆。以山西晋华1919——“中国营造大坊”工业遗产更新设计为例, 将古建营造作为更新设计的主题, 将保留建筑与新建天乐坊项目有机结合, 实现协调保护、有机更新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城市更新 工业遗产 古建文化 传统建构
作者简介:吕晨阳,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三院助理建筑师; 张柯达,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三院副主任建筑师; 王光,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三院助理建筑师;

 

1 项目背景

1.1 区位概况

晋华纺织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心地带, 距太原南站17km, 距太原国际机场13km, 由快速路相连, 交通十分便利, 在城区繁华地带, 与榆次老城毗邻, 紧邻晋中市政治经济中心。

1.2 历史沿革

晋华纺织厂是山西近现代重要的工业遗产, 始创于民国10年, 是当时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国有纺织厂。晋华纺织厂1919年由徐一清 (阎锡山的叔丈人) 等筹建, 1920年动工, 1924年正式投产, 曾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1948年晋中战役后, 被人民政府正式接收管理, 成为山西轻纺工业的代表。晋华纺织厂见证了我国工人阶级反对剥削、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也见证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006年, 晋华纺织厂因各种原因破产。作为山西工业遗产的代表, 晋中亟需将此百年厂址进行合理改造设计以为后人留存。

2 项目定位

2.1 古建文化亟需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飞速发展为城市建设者带来国际化视野, 我国城市以西方现代建筑为模板开始大规模建设, 在此过程中, 许多古建筑遭到破坏, 城市逐渐失去个性。

古建文化落寞使民族技艺传承陷入断代窘境, 原材料难觅、工艺规范流失、工匠断层问题凸显, 类似故宫的世纪修缮之举也无法复原宫殿最初的容颜及传达古老文化的原始内涵与智慧。随着建筑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工匠实践的社会空间迅速丧失, 这直接导致我国传统建筑营造工匠后继无人。

2016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举唤醒了我国的传统工匠精神, 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传统建筑的营造工匠是古建筑遗产的主要守护者。古建遗产是我国向世界表达历史观与文化观的重要舞台, 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可促进我国社会的文化觉醒, 能重塑我国的文化精神。

2.2 营造肇始于山西

山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最丰富、最完整的省份, 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 其他省份无可比拟。“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拥有的古建筑仅载于名册的就有4万多处。唐代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目前仅存4处且都在山西。

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也让古建营造文化在山西延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榆社县是著名的古建营造之乡。榆社古建产业渊远流长, 新中国成立后就设立了美术厂、金漆厂, 培养了大批彩绘、雕塑人才。1975年首批榆社人开始涉足古建筑市场, 40年来, 逐渐形成彩绘、壁画、雕塑、造像四大门类, 先后成立了100多支建筑专业队伍, 从业人员最多时达7000多人, 承建了全国多地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仿古建筑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山西古建文化吸引了大批建筑专业学生来此游学, 也成为许多建筑类院校古建实习的首选地。

2.3“营造大坊”

项目定位为“营造大坊”, 传统营造和文化创新在此碰撞、融合。空间上, “中国营造大坊”将打造复合式艺术街区, 内设街巷、博物馆、画廊、大师工作室、影剧院、青年公寓、咖啡馆、餐厅, 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汇集于此, 新兴创新群体也在此聚集、互动。

图1 整体规划布局

图1 整体规划布局

 

3 整体布局

3.1 规划布局

整体规划将厂区划分为六大营造工坊, 结合我国古建和《营造法式》特征赋予其不同的主题 (见图1, 2) 。

厂区南侧打造以复原古法“十三作”工坊为主题的天工坊, 以技艺展示、体验消费、游学培训为核心功能, 形成古建传习中心。南入口东侧的9个老厂房以九师九坊为主题, 形成以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等工艺美术、公共艺术大师为核心的天匠坊, 将大师作品和我国古代的师徒文化传承展现给世人。

传统营造在当下应适应新时代发展, 故厂区北侧布置以项目承接、投资孵化为核心的天化坊和以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为主的天艺坊, 以吸引行业协会、网络媒体、艺术品公司、金融公司和电商公司关注和宣传晋华1919项目。

厂区中心打造以晋华记忆为主题的天织坊, 展示晋华厂区中的工业机器, 成为展示晋华纺织厂的窗口, 也成为晋中人回忆过去晋华荣光的场所。厂区西侧和北侧留有大量规划空地, 打造以特色商业街和青年旅社为主的天乐坊, 其设置将为整个项目注入新的生命力, 商业街将形成以艺术品交易、文化体验、餐饮娱乐为主题的商业中心。青年旅社为来此体验古建文化的学生和年轻人提供休息和学习交流的场所。

图2 厂区整体鸟瞰

图2 厂区整体鸟瞰

 

3.2 交通组织

厂区西、北、东3个方向均为新建规划路, 南侧为商业氛围强的新华街, 四面均为开放性空间。开放的景观设计和铺地引导将六大营造工坊联系起来。厂区东侧保留厂房区由南侧入口进入, 西侧新建的天乐坊主要由新建规划路的出入口和南侧商业入口进入。天乐坊通过厂区中心的营造广场与东侧保留建筑厂区连接, 营造广场是整个厂区的中心。

4 天乐坊更新设计

4.1 商业街

4.1.1 功能布局

新建商业街项目, 南侧紧邻城区主干道, 交通便利, 北侧与铁路相邻, 交通阻塞。与此同时, 基地南侧有许多商业项目, 人流主要由南侧进入, 造成地块商业价值南高北低。为解决价值不均现状, 首先考虑在地块北侧设立目的性消费场所以吸引人流, 南侧设置广场延续城市的开敞空间, 形成商业街入口, 最后在中部开敞区域打造营造广场, 形成区域中心, 进一步融合整个园区, 同时对2个广场进行下沉式处理, 使其成为地下商业街的出入口, 提升地下1层的商业价值。

整体功能布局为:商业区北侧设置目的性消费区, 以餐饮、酒吧等休闲娱乐业态为主, 与青年旅舍结合, 吸引客流;商业区中部与南侧设置精品购物商业街, 打造艺术品交易、精品购物等业态, 与南侧商业中心和道路相连;商业区东侧邻近保护区处设置入口广场和中央下沉广场, 结合景观小品、雕塑等打造文化体验业态 (见图3, 4) 。

图3 厂区功能布局

图3 厂区功能布局

 

4.1.2 空间划分

根据规划条件, 东用地边界以西20m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带, 新建建筑高度不可超过9m, 其他区域不可超过20m, 分析得出可建设区域。为满足价值要求, 商业价值高的2层空间为商铺, 3~5层为服务型公寓, 为艺术家提供居住场所 (见图5) 。服务型公寓通过空间体量错动在4户之间形成合院, 设置院墙及朝内庭院开窗以最大限度规避户型间对视, 形成良好的景观视野。为营造良好环境, 2层商铺的屋顶设置景观平台作为服务型公寓的地坪。整个商业街的总建筑面积约4万m2, 其中地下1层、地上5层。

4.1.3 现代建构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出版的图书, 由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基础上编创而成, 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典籍,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将建筑工种分为13类, 即“十三作”, 包括木作、砖作、瓦作和雕作等。结合古建营造的园区主题, 对商业街局部节点进行设计, 以期用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实现对传统“十三作”的转译。在设计中, 赋予上述节点不同的功能, 或作为商业街的竖向交通空间, 或作为景观广场的小品。

图4 商业街入口效果

图4 商业街入口效果

 

图5 竖向空间划分

图5 竖向空间划分

 

1) 大木作中央营造广场以大木作为核心进行设计, 斗栱作为传统大木作的建筑构件, 通过当代形式的再设计, 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整个结构采用180mm×300mm体量的牛腿堆叠, 所有结构由底部中心支柱支撑, 同斗栱一样, 该结构也是悬臂式结构 (见图6) 。

2) 瓦作瓦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屋面材料, 通过设计将瓦元素与不锈钢索结合, 构成建筑外墙表皮, 置身室内, 瓦片立面带来斑驳的光影变化, 让这一传统建筑材料展现新生机 (见图7) 。

3) 竹作竹子是东方文化高洁的代表, 设计将竹作与入口广场结合, 成为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景观节点, 垂直排列的竹子与顶部横向排列的柱围合成半开放空间, 流动的诗意空间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见图8) 。

4.2 青年旅社

4.2.1 院落形制

“山西归来不看院”, 院落文化是山西一大地域特色,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构成山西的院落文化, 成为山西古建筑的代表和符号。青年旅社提取“院落”这一历史文化要素, 将其与建筑设计结合 (见图9) 。考虑到自然景象, 通过竹院、松院、水院、山院组织空间。外部的大堂服务区到内部的住宿区, 利用空间转折不断增强私密性, 客房面对院落可享受良好的景观, 同时, 院落和走廊结合打破了长走廊的单调性, 契合山西传统院落的空间特点。建筑单体通过坡屋顶的穿插咬合与砖、瓦及玻璃材质的运用, 营造丰富且现代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4.2.2 再生设计

原厂区南入口东侧有1处保留建筑, 原为招待所, 充分利用新手法和原建筑留下来的砖对其正立面进行改造式再生设计。

5 结语

结合特有的古建文化, 山西晋华1919——“中国营造大坊”工业遗产项目的定位是建设以古建营造为主题的园区。厂区东侧形成以天工坊、天匠坊、天织坊为主的保留建筑区, 而天乐坊的更新设计以协调开发为原则, 旨在实现“协调保护, 有机更新”设计目标。为适应时代发展, 传统建筑的更新绝非复原式建造, 需要建筑师用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实现对传统建筑建构的转译, 使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6 大木作效果

图6 大木作效果

 

图7 瓦作效果

图7 瓦作效果

 

图8 竹作效果

图8 竹作效果

 

图9 青年旅社

图9 青年旅社

 

 

Jinhua 1919 in Shanxi——Industrial Heritage Renewal Design of Construction Center in China
100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