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作者:李海玲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结合壮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分析目前南宁和柳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及文化传承现状, 探讨壮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传承思路, 提出政府政策支持, 适当行政干预, 做好统筹规划;创造性转化, 创新中传承;挖掘壮族文化元素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等思路。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 传承 壮族文化
作者简介:李海玲,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广西教育厅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壮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2017KY1142);

 

0 引言

当前, 快速城市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舒适便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我国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特色”危机。张松认为“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 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1]。近几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虽在文化传承方面已作出重要指示, 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质性工作进展仍较缓慢, 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仍不足, 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等现象。壮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壮族的语言、服饰、用品 (铜鼓、壮锦等) 、风俗习惯等是壮族先民长期积淀的文化珍宝, 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所以传承民族文化责无旁贷。如何使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机结合, 建设有特色、有情感归属、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城市公共空间的含义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外部空间环境, 是集休闲、集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空间, 是人们社会活动发生的载体, 也是与人们生活和工作品质息息相关的场所[2]。城市是人行为塑造的产物, 同时也可反过来塑造人的行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构成城市整体系统、人流量较大的城市空间和反映城市文化特色与内涵的重要部分, 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在开发设计中应被重视。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应具有优美的环境, 更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能引起城市居民的情感共鸣, 引发自豪感和归属感, 也能让外来者感受到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增强城市凝聚力, 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与互动交流的场所和平台[3]

当前,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 作为人们休闲、放松、交流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用率较高的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民族文化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引导人们了解、尊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进而产生亲切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 培养家国情怀[4]

1992年芬兰赫尔辛基市政府就对当地文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提出要求, 城市将建设更有利于植根于当地文化、传承当地文化的公共空间, 以强化赫尔辛基公众形象并创造文化亮点。现在赫尔辛基成为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充满活力、文化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化都市, 2000年被选为欧洲九大文化城市之一。

田文等在《基于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东关片区城市设计为例》中写到:基于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 在体现城市与时俱进的同时突出城市地域特色与风貌, 对增强城市竞争力有重要意义[5]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可提高文化传承的效率, 增强人们对城市的亲切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 同时可提升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竞争力, 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2 壮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及在城市公共空间传承现状

2.1 壮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广西主要有11个少数民族, 其中以壮族为主。壮族文化长期而又大范围地影响着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干栏式建筑、壮锦、铜鼓、绣球、壮族服饰, 花山崖壁画、壮族风俗习惯、历史悠久的琤尼 (曾称壮族七弦琴) 及与各民族融合创造的羽纹铜凤灯、神尊兽、大铜马等青铜器物 (见图1, 2) 。这些民族文化结晶是先民长期适应、热爱自然的产物, 折射出广西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记录了先民的智慧和匠心。壮锦中包含大量精美独特的纹样, 如回纹、水纹、云纹、花卉纹、蝴蝶纹、蟒龙纹、大万字、小万字, 较复杂的双凤朝阳、凤栖牡丹、狮子滚球等及铜鼓中的蛙纹、鸟纹、太阳纹等, 这些精美的纹样反映了壮族文化中的乐观精神, 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 是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6]。如何让这些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融入现代生活, 或启发、或怡情, 让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世代传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壮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传承现状

经过对南宁和柳州实地调研发现, 南宁城市公共空间的小型基础设施设计结合文化传承做得较好, 但大型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在传承文化方面有待加强。2016年正式运营的南宁地铁1号线始发站南宁东站地铁站空间 (见图3) 及出入站口 (见图4) 均采用浅灰、深灰构成的回形纹饰及太阳纹, 典雅时尚, 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但南宁火车站、公交车站也与其他城市一样, 缺少特色。民族大道两侧及南湖公园内的灯柱、道路隔离桩、城市立交桥的栏杆装饰花纹 (见图5) 、南宁快速公交候车亭的亭檐、兴宁路步行街的地面铺装、花坛立面等也采用了壮族回纹、波浪纹等壮锦常用图案;青秀山风景区壮锦广场周围的灯柱设计采用蛙形纹和蛙形人;民族广场的绣球造型花带及南湖的绣球造型隔离桩等富于民族特色的设计虽然在彰显南宁壮族文化特色上起到一定作用, 但相比人流量大的动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站, 其传承文化效果尚有一定差距。

图1 壮族铜鼓

图1 壮族铜鼓

 

图2 羽纹铜凤灯

图2 羽纹铜凤灯

 

图3 南宁地铁1号线南宁东站

图3 南宁地铁1号线南宁东站

 

图4 南宁地铁1号线地铁出入站口

图4 南宁地铁1号线地铁出入站口

 

柳州最具壮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是鱼峰公园, 采用常见的铜鼓花纹与壮族人民三月三载歌载舞情景设计的大门, 刘三姐骑鱼升天雕塑及鱼峰歌圩广场, 表现壮族人民喜欢唱歌的歌仙、传歌、对歌、盘歌、恋歌情景的柱状雕塑, 这些都较有壮族文化特色。但上述设计作品大多年代较久, 已显破旧, 较难引起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近几年柳州最具民族特色的设计是市政广场的休闲座椅, 铜鼓造型的座椅和壮锦图案的地面铺装, 整体具有较强的美感和文化韵味 (见图6) 。调研期间其他公共空间内的设施皆缺乏文化特色。

总体来说, 壮族文化在南宁和柳州这两大壮族聚集地的城市公共空间内的传承深度和广度不够, 特别是在人流量较大的交通系统, 如火车站、动车站及广泛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公交候车亭等仍采用无任何文化元素的简约设计,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另外城市公共空间的指示牌或空间标识牌也大都采用毫无特色的不锈钢制作, 基本无美感可言。

3 壮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传承中的思路建议

3.1 政府政策支持, 适当行政干预, 做好统筹规划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 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兴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归属、涉及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因此必须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 宏观统筹规划并提出具体的任务举措, 设计实施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如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结合文化传承的有关项目进行政策扶持;规划审批部门加强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项目的审核, 统筹规划有文化特色的项目;通过会议、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共同参与, 整体推动壮族文化传承发展。宾阳、靖西和忻城三地壮锦文化渊远流长, 但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宾阳。究其原因, 宾阳当地政府的大力投资与支持成为壮锦能有所发展的最有力保障。所以,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 政府宏观政策支持、适当行政干预、做好统筹规划是使一些弱势但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项目能立足于市场并得到发展的唯一路径。

3.2 创造性转化、创新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传承和创新关系中, 关键是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对壮族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文明的陈旧、落后部分应舍弃、改造或重新整合。如将传统文化中的装饰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需在对传统装饰元素符号充分理解和认真选择的基础上既传承其外在形式, 又传承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将传统装饰元素符号中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升华, 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不断创造出兼具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精品[7]。广西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干栏式”建筑, 是壮族先民为适应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而建的住所。当前看来这种形式的建筑仍具借鉴意义。柳州东岸御花园项目将首层6m架空层设计为休闲场所, 扩大了居民游憩场所, 且不受风吹日晒雨淋影响, 可谓是“干栏式”建筑的旧式新用。

3.3 挖掘壮族文化元素, 形成地域特色设计作品

吴良镛先生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 特色有地域的分界, 特色是历史的构成, 特色是文化的积淀, 特色是民族的凝结, 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 心灵上的共鸣, 感情上的陶醉”[8]。而这一系列话语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所在, 因此, 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头之一就是“特色文化”。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公共空间设计作品中南京南站的设计值得借鉴。站房建筑秉承“古都新站”设计理念, 大量运用如照井、斗栱、窗花和木纹肌理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站房整体采用“香槟黄”色彩, 契合古都南京的浓郁风格和特有气质。玻璃幕墙上硕大的黄铜镂花, 疏密有致, 与传统纹样木构穿插, 与玻璃、铝板等现代材料结合, 赋予建筑典雅的文化韵味 (见图7) 。

图5 南宁民族大道立交桥栏杆

图5 南宁民族大道立交桥栏杆

 

图6 柳州市政广场铜鼓造型座椅

图6 柳州市政广场铜鼓造型座椅

 

图7 南京南站玻璃幕墙上的黄铜镂花

图7 南京南站玻璃幕墙上的黄铜镂花

 

南京以“辟邪”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在南京, 以“辟邪”为装饰的纹样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居民生活、工作用品的设计中随处可见。如南京市市徽就是以“辟邪”为主的图案;南京动车南站将南京南朝王陵镇墓神兽“辟邪”用于车站门口, 让人感受到六朝古都文化氛围, 值得借鉴。另外, 内蒙古鄂尔多斯大剧院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当地蒙古族妇女的头戴, 大圆形建筑主体模拟鄂尔多斯妇女的头戴, 小圆形建筑模拟蒙古族男士帽子, 由男士帽子的飘带与大圆主体建筑连接形成共享大厅, 还有马头琴状桥、呼兰广场骏马雕塑群、匈奴王冠形亭子等, 共同构成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 让人体验到无处不在的蒙古族文化的别样风情。

广西的主要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 可通过研究壮族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或可展现壮族日常生活、节庆、风俗文化形式,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背景墙图案设计, 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凸显文化特色, 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功能。

3.4 分清主次, 逐步改善

3.4.1 南宁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优先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政治文化中心、北部湾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十国的国际大通道, 是与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 也是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如果说外地人了解广西山水首推桂林, 那么了解广西壮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地则首数南宁, 南宁在壮族文化传承中责无旁贷。

3.4.2 轨道交通设施空间设计优先

近年来,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 轨道交通站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居民和外来者的影响力, 以及在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魅力展现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大量的地铁站由于处于特殊的地下空间, 大多空间狭窄, 加上缺乏自然光线、新鲜空气以及密集的人流和较大的噪声等因素影响, 易造成使用者不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因此, 通过艺术性设计将民族文化融入地铁站环境中,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同时在构建城市特色、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也日趋重要[9]。地铁站所展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 不但给人们带来文化艺术享受, 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和情感指向, 还承载着展示城市特色与风采的功能。一些国内外著名地铁站的设计, 大都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既着眼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 又彰显民族文化和历史特点的传承, 使地铁建设既具有全球性又具有民族特色, 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地铁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10]

3.4.3 学校空间设计优先

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导向、凝聚和规范的功能, 具有一种潜在且强大的教育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就十分强调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国外中小学教育很注重塑造学校精神,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陈列室, 让学生可了解到引以为豪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积淀。为从小培养壮族自治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中美好精神的内、外在形式, 自治区内学校应把传承壮族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除在课堂内外适当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外, 校园内外的雕塑、墙壁、设施也都可以结合壮族文化元素打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壮族文化, 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 热爱本民族文化, 使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传承。

3.5 注重细节, 打造精品

为更好传承民族文化, 公共空间设计作品首先要注意材质的选择。南方夏季高温, 日晒时间比较长, 采用塑料类材质会迅速老化破损, 不但不会增加美感还会让人产生排斥心理, 难以起到传承效果。切忌粗糙, 精美的东西会自发引人关注进而让人自觉维护, 能起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另外, 注意适当进行文字说明, 让不知者变为知之者, 才能让文化有效传承。

4 结语

在壮族悠久的历史中, 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值。本文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途径只是众多文化传承方式的一种, 希望通过探讨能引起更多人对壮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挖掘更多的传承途径, 使珍贵的民族文化不会慢慢湮灭于时代的发展潮流中。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Zhuang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96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