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良性互动路径研究

作者:马辉 黄梦娇 王素贞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界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内涵, 从资源禀赋与角色定位、精细分工与功能互补、产业转移与区域城市联动效应、产业集群与共生效应、资源共享与规模经济效应、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生态系统六方面探讨两者互动机理, 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与发展方向、要点、措施三个维度探讨两者互动路径, 以期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建筑产业化 良性互动 路径
作者简介:马辉, 女, 生于1979年, 山西太原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管理、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将继续坚持贯彻与实施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京津冀建筑业升级转型, 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协调区域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此背景下, 紧密联系建筑相关行业形成建筑产业链, 推进建筑行业产业化, 将是京津冀建筑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针对建筑产业链问题, 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建筑的主体关系、绩效管理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其中, William J, O’Brien研究了建筑供应链上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商、承包商等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韩言虎提出整合产业链的观点, 并通过假设验证法证明了其必要性。近些年来, 京津冀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北京天津绿色建筑产业联盟、中国创造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等陆续成立。建筑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建筑相关企业通过条约或合同建立的组织, 基于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理论的修正, 岳意定分析了建筑供应链战略联盟建立的经济动因;而单英华运用演化博弈与数值仿真分析了住宅建筑企业联盟的技术合作创新机理及路径。联盟与产业链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联盟与产业链作用发挥不大, 未使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得到良好的相互促进, 国内外学者也未对两者的互动关系做详细研究。本文在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机理的基础上, 尝试总结出两者的可能互动路径, 最大化地扩大两者互动带来的叠加效应来实现三地建筑业协同发展。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及互动必要性

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继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之后又一项国家区域发展策略, 其发展重点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从本质上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实是指通过三地相关产业协同合作带动三地整体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产业对接的重要性及区域发展失衡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产业对接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的重要手段, 应积极让技术“进链”、让企业“进群”、让产业“进带”、让园区“进圈”。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机构, 形成一条集约发展的新路, 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形成新的增长极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常态, 应对环境资源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而三地建筑业的协同发展是其中重要环节, 建筑产业关联行业种类多, 传统建筑建造过程中各行业联系不够紧密, 建筑产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 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及建筑产业化能得到很好的推进。

2.2 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分析

建筑产业化是指秉持绿色发展观, 以住宅建设为核心, 以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管理过程集约化、技术科研一体化等为要点, 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产业化需要依靠建设产业项目, 不断推广节能、环保、品质、集约化的建设观念。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寿命期内设计、部件生产、施工、装修、运营等阶段所涉及的行业视为一个整体, 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产业链。李红兵从住宅产业链中的主体利益角度建立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模型。郑晓云则聚焦在建筑部品供应商的选择上, 结合粗糙集理论与群组决策法对传统选择模型进行了优化。而乔为国探讨了建筑产业化背景下新兴产业启动的必要条件。伴随着新兴产业的产生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 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区域协同发展得到推进, 京津冀建筑的产业化加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

2.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必要性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社会下, 互动行为变得多样化, 但是任何互动行为都是在既定的结构中发生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能产生“1+1>2”的效果, 产生更大收益。两者涉及多类主体, 互动过程较为复杂。 从资源禀赋上看, 三地发展建筑业的先天优势有明显的区别。北京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有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 生产性服务业已达到国家一流水平, 可致力于三地的智力开发。天津先天港口优势明显, 具有完备的科技研发、创新创业条件, 工业实力较强, 应强调其商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先进物流中心, 可聚焦于建设建筑实体示范区。河北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厚, 应着力发展建筑现代制造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 提供建筑构件加工厂。如图1所示, 基于整体发展需求下三地开展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建筑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结合三地的主导产业, 选择更适合的企业合作, 实现三地建筑资源的有效共享与配置。 图1 京津冀协同下的建筑产业化图1 京津冀协同下的建筑产业化 下载原图 在建筑产业化背景下, 将前期的设计开发、建筑材料的供应、后期的建筑装修、运营管理与建筑建造视为一个整体, 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链。如图2所示, 建筑产业化需要建筑相关产业选择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合作者, 京津冀三地资源禀赋存有差异, 各有各的主导产业, 建筑产业链上的各单位可以比较选择更合理的合作对象。在建筑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 同时提高了三地的协同能力, 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图2 建筑产业化下的京津冀协同图2 建筑产业化下的京津冀协同 下载原图

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机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都能在实现自身进步时推动对方发展, 本质上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机理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包括资源禀赋与角色定位、精细分工与功能互补、产业转移与区域城市联动效应、产业集群与共生效应、资源共享与规模经济效应和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生态系统。

3.1 资源禀赋与角色定位

京津冀协同与建筑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引导三地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情况确定自身角色。要素禀赋理论中提到要素丰裕度与要素密集度。其中, 要素丰裕度体现生产的要素相对丰裕关系, 强调要素的相对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结合三地的自然禀赋的相对丰裕情况寻找合作方。相比于天津、河北, 北京发展常规制造业可能不具备比较优势, 北京建筑业可在天津、河北地区寻找建筑材料制造的合作方。要素密集度是指投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素间的比率, 建筑不同寿命周期阶段的产品需求有所不一样, 三地的同一产业需要认清自身情况, 挖掘自身特色, 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建筑项目的规划阶段, 设计单位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 北京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本、人才资本, 可在这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前期建筑材料的生产需要丰厚的劳动力资源和技术水平, 河北的建筑构件工厂可适当引进北京、天津两地的先进技术, 从而提高自身实力。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可建设建筑实体示范区, 承接国际资本转移来带动本土建筑业发展。

3.2 精细分工与功能互补

为了提升资源利用率与要素生产水平, 企业往往结合自身资源与定位进行精细化分工, 分工越精细, 企业间合作面越广。分工的产生必然要求协同, 精细化分工也必然要求动态协同。无论是建筑相关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还是某一建筑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 都是发生在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背景下的经济活动中。建筑市场上, 同类企业间无法实现要素价格均一化, 存在要素密集度差异, 促使企业互相取长补短, 功能互补, 得到整体产业的提升。北京的建筑服务业应与天津的建筑制造业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天津建筑示范区的打造需要北京技术咨询业的服务;北京建筑服务业发展需要天津建筑产业需求与支持;河北为两地行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的保障。三地协调发展,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城市关系, 实现功能互补, 打造京津冀区域的建筑产业体系。

3.3 产业转移与区域联动效应

企业在明确各自分工与需要互补的功能后, 往往会选择群体性转移。产业链中核心企业或关键企业为实施转移行为主体, 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企业成为企业转移的先行者, 带动整个产业的转移。这些企业的行为会对上下游企业产生吸聚影响, 出现大量企业的转移现象, 从而带动区域间的联动效应。从资源禀赋上看,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动效应好于外部联动效应, 三地能较好实现内部功能互补。京津冀建筑业正慢慢发生着三地间产业转移, 但存在着地域局限性, 三地应做好内部联动与外部联动的对接工作, 扩大区域联动效应。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集聚大量的创新资源和产业, 以建筑相关产业互动推动京津冀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的作用, 通过建筑咨询服务业, 将中关村的科技资源和成果用于天津和河北建筑构件生产、建筑实体建设, 依托京津冀区域的产学研基地进行部分产业的转移, 更好地实现产业联动效应。

3.4 产业集群与共生效应

产业集群是产业转移的目的, 京津冀协同为集群后的产业提供了生产环境。首先核心产业冒险转移选择共生产业, 形成点共生;然后是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随之转移, 形成线共生;其次是配套服务产业转移嵌入其中, 形成面共生;最后, 相关中介咨询产业跟随转移, 逐渐形成网络共生。建筑产业化加快了产业集群, 建筑产业抱团发展, 在新的环境下形成牢固的网络共生关系, 形成共生产业群, 发挥共生效应。天津拥有比北京更牢固的制造业基础, 也具备比河北更雄厚的科研基础, 天津的滨海新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区, 可借此机遇实现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集群, 加快改造天津本地传统建筑业, 承接北京产业迁移, 带动河北建筑材料加工厂等相关企业的升级。当建筑相关产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后, 产业互相依赖, 产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 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再进一步考虑产业链的上下延伸, 扩大产业的共生效应。

3.5 资源共享与规模经济效应

在企业转移与产业集群过程中, 各产业下企业的资源得到共享, 资源共享也同时体现了企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就建筑行业而言,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具有波动性, 各相关企业间需要交流沟通。正外部性就体现在企业间交流沟通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上。由于信息与知识的特有公共属性, 一个企业的使用并不会影响其它企业的使用, 多个企业的使用常常也能激发出新的资源, 扩大资源共享的外部性。在资源共享过程中, 各类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 促进了协同发展和建筑产业化。就业机会、劳动力素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随之增加, 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 增强了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效应, 进而拉动进一步的产业集群与资源共享, 发挥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3.6 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生态系统

京津冀协同与建筑产业化最终成果是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京津冀的物质、信息与能量在协同过程中充分流动, 循环运行, 形成动态的网状系统。建筑业的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装修单位、运营单位等在内的组合体, 在这组合体中, 通过资源共享与上下游的互利关系进行生态整合, 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经济资源有机结合。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 结合区域的空间特征与地域特征, 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 才能使建筑业得到稳定全面的发展。目前, 京津冀三地区域间发展不是很平衡, 京津建筑企业享受的的优惠政策远多于河北, 好的资源流向京津两地, 河北的发展相对落后。为形成稳定的建筑生态系统, 应做到三地协同发展, 国家应看到河北的优势, 给予河北地区更多政策上的针对性支持, 通过三地的精细分工、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和资源共享, 实现三地稳定的建筑生态系统。 图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机理图图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机理图 下载原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的六个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 如图3所示, 从上往下, 从初级的互动到高级的互动, 上方是下方的促进因子, 下方是上方的反作用因子, 六个方面也并非一开始就具备, 出现也没有先后顺序。通过六个方面的作用及六个方面的两两作用, 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良性互动路径

无论从内涵、目标上, 还是从发展上说, 京津冀协同与建筑产业化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京津冀协同是京津冀三地的互相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 建筑产业化是建筑相关行业相互配合以实现共同发展, 建筑业升级转型是两者共同目标之一。资源禀赋与角色定位、精细分工与功能互补、产业转移与区域城市联动效应、产业集群与共生效应、资源共享与规模经济效应和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生态系统六个方面的互动使得京津冀协同与建筑产业化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但互动过程中存在互动动力不足、互动关系不紧密等问题。尝试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应于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要点、发展措施提出互动路径, 如图4所示。其中, 发展方向是京津冀协同下对建筑产业化的总体规定, 发展要点是在发展方向下围绕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提出的具体要求, 而发展措施是在发展方向及要点下对政府、企业、个人提出的建议。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的发展方向

京津冀协同要求发展绿色化、工业化、一体化, 其中产业合作是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 绿色化发展是前提, 各个产业合作应有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总体目标。传统建筑业具有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特点, 要实现建筑产业化, 更应首先恪守绿色化原则, 不能将污染企业全部转移一地, 如何降低区域总体建筑产业污染应该是三地需要考虑的。为提升产业合作的质量, 应同时注重工业化与一体化。工业化发展要求规模化、精细化生产作业与管理, 即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协作发展。一体化要求将京津冀看成一个整体, 也可以几个子系统看成一个整体, 如建筑交通一体化、建筑市场一体化等。以总体一体化发展带动三地协同发展和三地建筑的产业化发展。 图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路径图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路径 下载原图

4.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的发展要点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现建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加强产业合作, 形成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有赖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的协调。信息协调要做到全面公开与高效精准,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建立产业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同时建立信息监督平台, 保持信息的时效性与精准度。资金协调则是从汇集与投入两方面入手, 资金汇集按产业发展需求分阶段汇集, 汇集对象可以是不同地区中不同产业, 或是不同产业的不同个体。技术也是产业发展要点之一, 建立建筑全寿命期的产业技术体系, 各区域再结合区域的现实需求, 攻克自身应用转化瓶颈, 提高本区域的技术水平。

4.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的发展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互动有赖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行为。政府把握发展方向。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协同主体行为、创造区域合作氛围。同时政府内部也需简化合作审核相关手续来提高办公效率。企业是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建筑相关企业需跨越行政壁垒, 加强多区域间合作。同时企业应担负环境保护责任, 可建立监督小组, 做好过程自查与互查工作。另外, 协同创新是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 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筑产业化互动过程中, 企业科技创新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个人是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 个人应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互相学习来提高自身技能, 积极参与到协同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融入到团队中, 取长补短来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建筑工人。

5 结语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进程中, 六大方面互动将更加明显并相互融合发挥更大效益。但就目前而言, 京津冀产业结构还有待调整优化, 难以建成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生态系统。既要充分考虑建筑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又要避免发生资源不合理利用、环境破坏、产业间不合理竞争等, 才能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良性互动。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建筑产业化的互动机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互动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未来可就互动实施措施进行更加针对性的研究, 以为展开两者互动提供具体可行的阶段性方案。

参考文献[1]William J, O’Brien, Kerry London.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odeling:A research review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genda[A].Proceedings IGLC-10, 2002.
[2]Halil F M, Mohammed M F, Mahbub R, et al.Trust attributes to supply chain partnering in industrialised building system[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22:46-55.
[3]Mani V, Gunasekaran A, Delgado C.Enhancing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through supplier social sustainability:An emerging econom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7.
[4]Moradinasab N, Amin-Naseri M R, Behbahani T J, et al.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s in multiobjective petroleum green supply chain: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70:818-841.
[5]韩言虎, 罗福周.产业链整合对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7 (3) :28-35.
[6]岳意定, 訚军.新型建筑工业化中供应链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45-49.
[7]单英华, 李忠富.基于演化博弈的住宅建筑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机理[J].系统管理学报, 2015 (5) :673-681.
[8]孙彦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7 (9) :64-69.
[9]张潇爽.京津冀一体化:习近平的总动员令——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牛凤瑞[J].人民论坛, 2014 (13) :18-21.
[10]张贵, 王树强, 刘沙, 等.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4 (4) :14-20.
[11]Zhang Z, Wang W, Cheng M, 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to PM 2.5, pollution over China’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winter[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7, 159.
[12]Zhu L, Gan Q, Liu Y, et al.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SO2, emission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3]Wu J, Yao F, Li W, et al.VIIRS-based remote sensing estimation of ground-level PM2.5, 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Tianjin-Hebei:A spatiotemporal statistical model[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84:316-328.
[14]张婷.建筑产业化与装配式住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引擎[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 (9) :10-11.
[15]李红兵, 韩昕林.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11) :72-74.
[16]郑晓云, 贾玲.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建筑部品供应商的选择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10) :93-97.
[17]乔为国.新兴产业启动条件与政策设计初探——基于工业化住宅产业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5) :90-95.
[18]杨德春.京津冀石油和石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J].上海经济, 2016 (3) :12-19.
[19]李惠玲, 孙飞, 冯雪.沈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发展路径[J].辽宁经济, 2016 (4) :64-65.
[20]王晓滨.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的犯罪原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5.
[21]刘友金, 袁祖凤, 周静, 等.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8) :119-129.
[22]张贵, 王树强, 刘沙, 等.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4 (4) :14-20.
[23]Herczeg G, Akkerman R, Hauschild M Z.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n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24]陈建光, 宁一伟.基于Bertrand模型的双寡头企业广告投入策略研究[J].管理评论, 2014 (6) :83-97.
[25]李永森, 李素芳.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装配式住宅经济性研究[J].工程经济, 2016 (11) :66-69.
[26]刘月月.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创新发展,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N].中国建设报, 2015-10-20.
[27]高航.京津冀地区建筑产业发展协同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6.
[28]宋健.抓住协同发展机遇打造统一建筑市场[N].中国建设报, 2016-03-03.
Research on the Positive Interactive Paths between Beijing-Tianjin-Hebei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MA Hui HUANG Mengjiao WANG Su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anings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Then, explains their interaction mechanism from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ole orientation, fine division of labor and function complementarity,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gional city linkage effect,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ymbiosis effect, resource sharing and economies of scale, the ecosystem emphasizing on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development. Finally,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paths to achiev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development focus, development measures from macro, medium and micro three levels.
Key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positive interaction; path;
761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