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王玉合 张仕廉 杨晶晶 唐笑宇
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摘要:首先分析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前置条件, 揭示工匠精神形成生产力的机理, 认为帮助市场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其次探讨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作业层农民工化、竞争同质化、市场准入多进少出、行业投机等困难, 造成了基础流动、动力不足、压力缺乏、逆向选择等培育障碍。最后从前置条件、现实困难、未来发展三个视角提出了新常态下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三条路径。
关键词:建筑业 新常态 工匠精神 供给侧改革 精益建造
作者简介:王玉合, 男, 生于1985年, 河南潢川人, 经济师,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安全、建设科技创新。; 张仕廉, 男, 生于1960年, 重庆合川人,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建设科技创新。

今天, 中国已是全球的“建造大国”, 但离“建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建筑业既面临着大而不强、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又承担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压力。尤其自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 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趋势愈发明显, 资本、劳动等要素开始从建筑业等非服务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 这使得建筑业传统的要素驱动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可知,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创新, 在资源要素对行业发展约束日益突出的大时代背影下, 创新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动能。所以, 从“建造大国”转型为“建造强国”就格外需要培育和弘扬这种严谨、专注、专业又具有创新性的工匠精神, 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行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 当前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作用、历史变迁等方面;对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解读往往流于表浅, 在培养方法上又过分强调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整体上看, 这些研究在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等方面, 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知;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运行机制等背后的问题则较少给予关注, 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上普遍较少考虑中国建筑业实际情况。因此, 立足中国建筑业实际探索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鉴于此,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前置条件, 揭示工匠精神的运行机理;然后直面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诸多困难, 分析行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障碍;最后基于前置条件与现实困难提出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建议。

1 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前置条件理论分析

认知决定行动, 培育建筑业工匠精神的行动必须解决市场主体工匠精神价值认知这一前置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所以, 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必须由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企业等市场主体唱主角、做决定, 政府、行业主管部分等只能起服务、引导作用。鉴于此, 培育建筑业工匠精神, 必须先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使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巨大价值意蕴, 进而调动建筑行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因此, 从理论上揭示工匠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彻底解决市场主体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认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无论是中国农耕时代“切磋琢磨”式的工匠精神, 还是当代Alec F“组装创造”的美式工匠精神, 或是秋山利辉“守、破、离”的日式工匠精神, 均强调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思维、一种文化, 在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创新是其内核和最终归宿。在此基础上, 梳理出了工匠精神的运行机理, 如图1所示。 对从业个人而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一种思维, 正是依靠这种信仰、思维的内在激励个人在求精的过程中实现了持续努力和卓越实践的自组织管理, 通过改变建筑资源的产出、改善产品或服务等方式, 为建设单位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最终实现创新, 由于无组织干预, 这种创新应视为个人创新;同时, 创新是一种巨大的破坏性行为, 导入工匠精神后的个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持续性的改进、创新, 不断强化这种信仰、思维, 有利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对建筑企业而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 其价值主要通过企业组织管理来实现, 实现由个人向组织的传导。在这个过程中, 工匠精神能帮助企业系统整合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 首先是个人创新被企业有意识的组织管理引向企业创新和全员创新, 同时,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个人更容易被建筑企业纳入到其全员创新体系中以帮助其实现企业创新;其次在全员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基础上, 凭借全员经营进一步获得要素、时空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全面创新;最后, 通过创新不断提升建筑企业核心能力, 经过核心能力的辐射作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帮助企业成功穿越“达尔文之海”, 实现永续经营的目标。 图1 建筑业工匠精神的运行机理图1 建筑业工匠精神的运行机理 下载原图

2 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形势与现实困难

受惠于中国工业化时间短、进程快, 中国建筑业在过去三十多年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破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获得了长期的野蛮增长。步入新常态后, 培育建筑业工匠精神, 实现建筑业长期理性繁荣, 面临诸多困难。

2.1 作业层农民工化, 建筑业缺少培养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

建筑业主要有工程管理和工程作业两个职能, 因此, 培养工匠精神不仅需要管理层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参与, 也离不开作业层一线劳务作业人员的强力支持。改革开放后, 受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管理方式的影响, 建筑业开始大力推行建筑企业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 尝试把企业自有的劳务作业队伍推向市场。这种为建筑企业做“减法”的劳务用工制度开始在建筑业获得快速发展, 企业不断“瘦身”, 逐步向工程管理型企业转型;同时, 企业原来在建制配置的全员生产工人逐渐被农民工替代, 造成了建筑业作业层农民工化的客观事实。 在此基础上, 农民工的流动性又催生了建筑业基础的流动性问题。一方面, 根据历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 建筑业农民工社会保险缴纳比例、合同签订率长期偏低, 截止2015年建筑业共吸纳农民工5854.62万, 但其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仍不足20%, 其中养老保险缴纳比例不到5%, 64%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章第十条的规定, 企业应当为其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必须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由此可知, 除了少量农民工成为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正式员工外, 95%以上的农民工仍是以私人性质的“包工头”或者“包工头”挂靠劳务分包企业的方式进入建筑业的, 普遍直接或间接地以临时工的身份为各类建筑企业服务。因此, 对建筑业而言, 95%以上的一线生产工人都是临时性、一次性招募的农民工, 流动性极大, 缺少培养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对建筑企业而言, 培养作业层的工匠精神, 意味着其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沦为行业人才的公共培训机构, 这使得许多建筑企业不肯对其劳务用工加以培养, 行业内技术精湛的工人也就无法大量涌现, 企业或行业的工匠精神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2 竞争同质化, 建筑业培养工匠精神动力不足

从业人员是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主要资源, 对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竞争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人员结构上的不合理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均呈“金字塔”型, “塔尖”是总承包企业, “塔身”是专业承包企业, “塔基”是劳务分包企业。在2002年新资质改革中我国正式引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概念, 相比之下, 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 长期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 如图2所示。总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占比从2002年的85.8%缓慢降低到2008年的83.4%, 年均减少0.34%, 随后开始缓慢增长, 到2015年达到84.6%, 年均增长0.15%;相反, 专业承包从业人员占比却从2002年的12.6%持续萎缩到2015年的9.4%, 年均劣化0.23%;劳务分包从业人员占比缓慢增长, 从2002年的1.6%增长到2009年的5.6%, 年均增长0.50%, 随后增长更加缓慢, 到2015年仅增长到6.0%, 年均增长0.06%。由此可见, 在劳务分包企业从业人员占比徘徊不前、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持续降低的背景下, 未来总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将会进一步增加。 图2 中国建筑业产业人员结构变化图2 中国建筑业产业人员结构变化 下载原图 注:图中数据源于住建部2003~2015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 经整理计算后所得。 从业人员长期积聚在总承包企业, 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领域过度集中于相同的总承包目标市场, 既阻碍了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也加剧了行业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创新发展动能不足, 技术贡献率下降, 2011年以后甚至出现负贡献率。工匠精神倡导的“尚巧”、“求精”以“尽善尽美”, 实质上是在提倡技术创新驱动下的产品差异化之路, 而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驱动下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不足, 建筑企业纷纷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企业一味朝“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总承包型发展, 总承包企业利润持续不断的增长;而做精做专, 专注细分市场的专业承包企业则不断萎缩;劳务分包企业长期以来获利能力一直较差,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 其发展将更是举步维艰。

2.3 多进少出, 建筑业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压力

中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市场集中度低, 进入门槛低。因此,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属于典型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必要资本、技术和政策性市场进入壁垒均未能有效成为企业的进入壁垒。而巨大的市场容量又不断吸引着更多企业进入, 如图3所示, 企业数量由2002年新资质改革后的47820家增加到2016年的83017家, 年均增长5.26%。 而在市场退出上建筑业面临着“既高又低”的状况。“高”是指退出壁垒高, 由于负债高、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等原因, 建筑企业不能轻易退出行业;“低”主要是指建筑业破产率低, 建筑企业不必退出行业。图3中的数据也吻合了这种观点, 在过去的15年间, 中国建筑企业数量仅在2005、2009、2015年呈现小幅度的负增长, 分别为0.45%、0.39%、0.28%。但这种负增长普遍发生在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 可视为盲目扩张下市场的正常调整, 随后即保持上涨势头。 建筑业进入壁垒低, 又缺乏退出机制, 客观上存在着“多进少出”的现象, 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势必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同时, 该破产的企业无法及时破产, 这使得建筑业缺乏培养工匠精神以谋求生存的巨大压力, 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无法对创新、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 相反, 却使建筑业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

2.4 行业投机盛行, 工匠精神成为建筑业逆向淘汰的选择结果

当前, 建筑业围标、串标、挂靠、非法分包等行业投机形式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目前, 招投标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工程交易的主要方式, 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 政府监管不到位, 招投标不仅不能实现优胜劣汰, 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了鼓励“围标”、“串标”、“挂靠”等投机行为的副作用。在建筑行业, 围标、串标现象已然是公开的秘密, 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甚至达到“无标不围、无标不串”的程度。各种形式的围标、串标赚取的非法“超额利润”往往对整个行业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示范作用, 不断诱导建筑企业投机。而挂靠、非法分包等现象在建筑业更是普遍存在, 仅2014年9月~2015年9月, 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中住建部共检查项目485337个, 发现存在挂靠等不法行为的项目共13216个, 占27.23%。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过去中国建筑业是投机者、冒险家的乐园, 而不是工匠的家园, 相比劳心费神、长期坚持、固执坚守以精益求精, 利用制度漏洞投机巧取更受行业欢迎, 而工匠精神则成为建筑业逆向淘汰的选择结果。 图3 中国建筑业企业数量变化图3 中国建筑业企业数量变化 下载原图 注:图中数据源于住建部2003~2016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和2016年建筑业统计公报, 经整理计算后所得。

3 新常态下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新常态下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为当前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而确保前提、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是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坚持的原则。

3.1 夯实价值认知, 强化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前置条件

针对建筑企业普遍不愿意为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参训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难题, 培育建筑业工匠精神, 从价值认知的视角上看, 建筑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和建筑企业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巨大价值意蕴及其形成生产力的机理, 调动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使建筑市场主体在理论上掌握工匠精神的运行机理, 夯实市场主体的工匠精神价值认知, 强化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前置条件。最终, 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思维、一种文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知行合一, 从个人自组织的持续努力和卓越实践, 转化为企业、行业的有效组织管理, 固化于制。

3.2 加快供给侧改革, 解决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难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 而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从现实困难的视角来看, 当前培育建筑业工匠精神面临的形势与障碍主要是供给侧因素造成的, 因此, 需要加快建筑业供给侧改革。

3.2.1 加快建筑业农民工工人化进程, 夯实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

作业层的农民工化、流动化使得整个建筑业都建立在一个移动的基础上, 为免于沦为行业人才的公共培训机构, 建筑企业普遍不愿对其作业层进行培养, 这既不利于作业层经验技术的积累与跃升, 更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建筑业应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 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换, 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 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工人化进程, 培养社会认同度, 努力降低作业层的流动性, 夯实建筑业的发展基础。

3.2.2 促进产业调结构调整, 增强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建筑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强调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个人的执业活动主要由企业进行监管, 这无形中强化了建筑业从业人员对建筑企业的依附 (管理层人员为主, 作业层劳务外包与农民工化了) , 不利于建筑业人才的自由流动, 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同质化等问题。因此, 与努力降低建筑业基础作业层的流动性相反, 建筑业应大力倡导管理层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在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之间自留流动, 以管理人才的流动撬动建筑业产业结构彻底的调整, 破除竞争同质化的僵局。进一步看, 无论是中国农耕时代建筑业的“物勒工名”式的管理, 还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普遍实行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均强调政府对建筑业个人的执业水平、执业能力和执业责任直接进行监管, 推行建筑业执业人员负责制, 突出个人的职业成就感与荣誉感, 鼓励创新和精益求精。因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时代, 建筑业要坚持淡化建筑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 从“管企业”向“管个人”转变, 以充分减弱企业对个人的控制, 让大量积聚在总承包企业内的从业人员更加自由的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企业间流动, 以降低高度同质化的总承包型竞争, 优化产业结构, 倡导差异化竞争, 增强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动力。

3.2.3 多管齐下调整市场进出, 强化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压力

供求失衡、资源不当配置是产能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筑业应立足供给侧的实际情况, 同时考虑需求端的变化, 多管齐下, 采取“疏”、“退”、“消”、“延”等措施调整市场进出, 化解过剩产能, 强化行业培育工匠精神以谋求生存的压力。所谓“疏”就是疏解行业过剩产能, 建筑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导向,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 通过参与沿线国家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疏解转移行业过剩产能, 实现互利共赢;“退”就是建立健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 降低退出壁垒, 以负面清单机制倒逼空心企业、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消”就是加大行业重组力度, 鼓励优秀企业跨区域优化兼并重组, 消解落后产能, 提高行业集中度;而“延”则是延伸产业链, 创造新的价值链环, 倡导差异化竞争, 通过参与PPP项目盛宴, 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朝集开发、设计、建造、运营于一体的综合运营服务商的方向转型, 促进产品和服务升级。

3.2.4 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预防行业投机, 激发工匠精神是行业正向选择的共识

行业投机除了行为主体逐利的冲动外, 客观上存在的监管不及时、不到位也是重要的诱因。鉴于此, 监管部门应当规范市场管理, 及时有效的打击、查处各种投机行为, 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势头。相比事中、事后的打击、查处, 能在事前有效预防是更好的管理选择。针对建筑市场广泛存在的从业人员挂证、企业出借资质、围标、串标等投机活动, 依靠“四库一平台”等建筑业信息化建设成果, 借力“营改增”的政策东风, 形成一套社会监督、机制倒逼的预防行业投机新模式。探索出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 到逐步转变为充分依靠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准入, 有效预防围绕资质产生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等投机行为, 最终实现市场真正的优胜劣汰, 激发工匠精神是行业正向选择的共识。

3.3 开启精造发展模式, 筹划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未来布局

中国建筑业经过三十多年工业化大规模化生产, 逐渐迎来用户个性化时代。尤其是2015以来, 建筑业大批量流水作业式建造的商品始终面临着房地产市场持续性的去库存压力, 建筑企业面临来自任务承揽、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以德胜洋楼为代表的小批量、定制化的精益建造商, 订单却源源不断, 以至于“以能定产”拒绝送上门的订单。 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 来源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及其工具不断与建筑业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精益建造理论。但是鉴于建筑业与制造业在发展背影和状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实际推行精益建造一直面临着组织、个体、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因此, 从行业未来发展看, 如何将精益建造更好地融入到建筑业中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德胜洋楼等企业正是这样的先知先觉者, 将精益理论不断融入到企业生产建造中, 开启精造模式, 凭借精造产品不断赢得市场, 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性的提高。所以, 未来建筑业应开启精造发展模式, 鼓励建筑企业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精益生产方式, 降低成本、创造效益, 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为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供长期的行业文化氛围支持。

4 结语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新常态下中国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问题。首先, 从理论上研究了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前置条件, 梳理工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创造规律, 揭示了工匠精神形成生产力的机理, 认为工匠精神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持续努力、卓越实践, 帮助其提高核心竞争力, 以顺利穿越“达尔文之海”。然后, 结合统计数据分析了新常态下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形势与现实困难, 认为作业层农民工化、竞争同质化、市场准入多进少出、行业投机是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困难, 分别给工匠精神的培育制造了基础流动、动力不足、压力缺乏、逆向选择等障碍。最后, 结合前置条件直面行业发展的诸多困难, 提出了新常态下建筑业培育工匠精神的三条主要路径。即从价值认知前置条件的视角上加大宣传力度明晰工匠精神形成生产力的机理, 夯实建筑市场主体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认知, 以调动建筑业从业人员和企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从现实困难的视角上加快行业供给侧改革以有效解决建筑业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现实困难, 以农民工工人化夯实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动力、调整市场进出强化压力、预防投机激发正向选择等为破局之策, 着力解决基础流动、动力不足、压力缺乏、逆向选择等现实障碍;而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视角上开启行业精造发展模式, 筹划工匠精神培育的未来布局。

参考文献[1]胡鞍钢.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 :1-16.
[2]郑睿.后工业化时代上海制造业发展定位和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7 (9) :57-60.
[3]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 :312-320.
[4]Mighael C B, Battista S.Solow residuals without capital stock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4 (109) :154-171.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6 (7) :72-75.
[6]李宏伟, 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8) :54-59.
[7]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 2016 (10) :45-48.
[8]Alec F G.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 DIYers, 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n great[M].New York:Basic Books, 2013.
[9]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陈晓丽,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10]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吴慧娟在第十三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的讲话[EB/OL]. (2017-10-15) http://bjgczl.com.cn/Static Page/periolcontent_1748.html.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WANG Yuhe ZHANG Shilian YANG Jingjing TANG Xiaoyu
(Schoo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precondition of value cognition on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construction,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vity deriving the spirit, and argues that improv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is the core value of that spirit;then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such as migrant workers filled on site, competition homogenization, market access with more in and less out and industry speculation, which formed the obstacles of moving basis, insufficient power, lack of pressure and adverse selection. Finally, gives three main reshape path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econdition, difficult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Key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new normal;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supply-side reform; lean construction;
918 15 15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