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态势下欠发达地区建筑设计企业转型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

作者:庞国彧 吕柳璇 曾广胜 周倩
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钦州市行政审批局
摘要:总结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新态势与转型升级策略。以广西为例, 从企业规模分类出发, 剖析广西建筑设计行业现状, 指出广西建筑设计行业存在缺乏应对新态势有力措施、发展模式粗放落后、小微企业市场风险较高等问题。最后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转型策略, 为建筑设计企业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态势 建筑设计企业 转型策略 企业规模
作者简介:庞国彧, 男, 生于1987年, 广西钦州人, 规划师,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与城镇化由单一量的增长转入提质增效的新轨道, 建筑设计行业也从粗放发展的“黄金十年”逐渐回归理性, 信息技术、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模式的改变也促使建筑设计企业开展新一轮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 欠发达地区建筑设计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高端人才短缺、综合实力相对不高、技术应用滞后, 企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固守既有市场已比较艰辛;同时还将面临外来设计企业的市场挤占和人才争夺, 如不及时实施转型将难以立足市场。因此, 对欠发达地区建筑设计企业而言, 有必要及时开展对当前形势下建筑设计企业转型的研究, 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转型策略。

1 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新态势与转型升级策略

1.1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当前建筑设计行业正由单一要素构成的物质环境设计走向多要素融合的“建筑设计+”。首先, 空间、产业、生态、运营、投资、文化、互联网等各种因素的多维互动融合, 催生出特色小镇、PPP、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城市运营等众多市场机遇。这意味着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已经开始由企业对单一维度的项目争夺逐渐转向企业之间的多维度的价值竞争, 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整合、跨界、集成、创新能力, 能够提供更系统、综合、完整、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深化服务。其次, 投融资模式改革使建筑设计企业具备了进入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作的机会, 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大设计产能和业务模式的转型。因此, 在这一态势之下, 建筑设计行业以往基于产业延伸的拓展思路正在被基于互联网、资本和产业链三位一体的立体转型逻辑框架所代替 (图1) 。

1.2 建筑设计企业转型的策略

根据对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企业的转型案例和业界的梳理、总结与探讨, 现有建筑设计企业转型的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企业功能为导向的业务转型, 体现为企业向规模化与多元化发展, 横向上立足建筑设计, 向规划、市政、路桥、景观等相关领域拓展;纵向则将产业链两端延伸, 立足全程设计, 向上延伸至咨询、管理、策划、投资, 向下延伸至采购、施工, 形成以总承包为带动的全过程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策略, 体现为企业对市场的宏观布局和战略调整, 通常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以EPC为龙头实现“走出去”, 建设成为国际型工程公司;中小型企业则走“专、精、特”路线, 于细微处着力, 发展成专注某一类型业务或区域市场的深度服务商。

第三类是以资本为对象的经营运作手段。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寻求上市融资, 一方面参与PPP项目, 向投资端的上游挺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重组、并购、联合加快经营模式升级, 延伸产业链和拓展业务模块, 加速成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集成服务供应商;小公司和中小公司则通过参与并购加入大集团, 完善自身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

第四类则是以技术为带动的多维转型探索, 例如以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为驱动, 快速提升新兴市场份额, 建设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BIM、GIS等传统技术进行集成, 探索“互联网+设计”、“数字化+建筑”、“智慧化+工程”, 提升技术水平, 优化工作模式, 促进行业资源有效整合。同时, 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支持下, 企业平台化也成为一些企业机制改革的方向, 通过去中间化, 实施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经理制, 减轻企业运营成本, 进一步激发团队活力。

2 基于企业规模的广西建筑设计行业现状梳理

2.1 行业基本概况

广西建筑设计行业近年来稳步发展。至2016年底, 全区建筑设计企业数量累计486家, 从业人员超过30000人, 营业收入达133亿, 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表1所示) , 处于中下游位置。

2.2 基于企业规模分类的行业构成分析

企业是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 解读行业现状不应脱离企业的视角。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经营模式、现存问题、解决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 本文以企业规模为线索, 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 (2017) 》, 将广西建筑设计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至2016年, 广西建筑设计行业有2家大型企业, 34家中型企业, 450家小微型企业, 各类企业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图1 建筑设计行业拓展思路转变

图1 建筑设计行业拓展思路转变

 

表1 广西建筑设计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表1 广西建筑设计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2.2.1 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是行业发展的标杆和龙头。至2016年, 广西全行业中仅有2家达到大型企业的规模要求。大型企业承担了区内大量的重大建设项目, 在业务能力、营业能力、人才吸引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上均居于翘楚, 其业务范围涵盖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服务和工程总承包四个方面, 且具有较强的海外市场拓展能力, 其境外工程合同额占全区50%以上。大型企业同时也是行业科技活动的龙头, 广西2家大型企业的科技支出投入比例和占全区总额的1/3。

2.2.2 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是行业的中坚力量和大型企业的后备军。至2016年, 广西全行业中拥有34家中型企业, 其中, 3家企业的营业产值和资产总额已接近大型企业门槛。中型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就业人数比例超过全区行业的20%, 业务范围遍及全区各地, 是大中型主要的业务承担者, 营业收入总额占全区行业营业总额的一般以上。中型企业同时也是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 其科技支出占全区四成以上, 其中较大3家企业的科技支出超过其余31家中型企业的总和。

2.2.3 小微型企业

小微型企业是行业的主要构成。由于建筑设计行业门槛和技术含量较低, 小微型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就业人员超过全区的70%, 企业规模、发展水平、业务能力、人才队伍等具体情况差异较大, 其主要成分是大量的市县级设计单位和民营企业。小微型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各地的中小型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 营业收入总额仅占全区12.6%, 与其数量规模的比例差距较大。小微企业运转较为灵活, 转型转轨或开展关联性新业务难度较低, 但易受到市场竞争和行业波动的影响, 对行业低潮的抵抗力较弱。此外, 小微型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 其科技投入总额占比逐年减少, 科技成果也较少。

2.3 当前广西建筑设计企业存在的问题

2.3.1 缺乏应对新态势的有力措施

同过去相比, 新态势下业务拓展逻辑和服务模式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业主的需求也呈现一体化、集成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多数建筑设计企业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对业务、管理、技术等进行创新与改革。面对传统业务需求的下滑, 缺少精深的专业能力和整合能力对已有市场进行巩固;而面对新兴市场, 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 难以抓住机遇。

2.3.2 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过去十年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业务、规模、从业人员等表面指标上, 但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却相对滞后。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仅以项目和利润为导向, 以产值衡量业绩, 设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投放在图纸上, 较少进行深度思考、技术研发、管理优化等, 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承包制、以包代管、资源割裂、任务导向等依然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运作模式的真实反映。

2.3.3 小微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小微型建筑设计企业增长迅猛, 但其营业收入、从业人员、高级人才、人均营业收入、科技投入等与其数量并不匹配。这意味着小微型企业尽管在经营上相对灵活, 但整体对市场竞争变化的抵抗力和适应力较弱, 存在较大的运行风险, 当市场环境及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时, 容易遭到淘汰。同时多数小微企业仍维持原有的竞争模式, 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意识, 且不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与条件。

表2 三类企业相关数据及其比例一览   

表2 三类企业相关数据及其比例一览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3 建筑设计企业应对新态势的转型升级策略

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新态势要求企业具备更高效的资源整合调配能力、更全面的产业链服务能力和更开放的平台建设水平。因此, 采取适当的转型升级措施必然是这些企业应对未来的必然选择。

3.1 大型企业策略

3.1.1 集成化与综合化

广西目前的建筑市场化程度较低, 业务类型以传统建筑设计项目为主, 总承包业务占比不高, 新技术应用水平也较低, 存在激烈的恶性竞争, 还面临着区外设计单位的挑战。因此对大型企业和具备实力的中型企业而言, 向集成化和综合化发展, 能够强化对既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实施集成化和综合化策略, 首先应不断优化业务结构, 甚至是开展跨行业、跨领域拓展, 业务组合实现规模化与综合化,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其次逐步向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 凭借较强的综合实力占据工程建设价值链的高端市场, 提供完整产业链、全过程或跨行业的高质量服务和技术, 逐步发展成为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的工程公司。此外, 借助规模化带来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实现新型建筑技术应用对业务的带动, 开拓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等新业务领域。

3.1.2 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广西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门户、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开发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与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节点。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发的有利机遇下, 广西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时机。目前, 广西建工集团、新发展集团、十一冶集团等企业在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展以EPC为重点的建设项目。广西建筑设计企业应借助地缘优势, 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项目程序、法规等进行更充分的考察和研究, 提升海外项目的运营、资本运作和风险把控能力;以工程总承包为引领, 带动规划、设计、市政、施工等专业开展海外业务, 不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3.1.3 上市融资与资本运作

广西目前尚未有成功上市的建筑设计企业, 仅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正在积极筹备。通过资本化运作和企业并购, 改善资产组合方式, 增加可控制的资源, 盘活有形和无形资产, 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同时推动企业联合与并购, 快速地为集团形成全产业链和全过程服务能力进行资源配置, 依托总承包企业的杠杆优势, 向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方向发展, 培育不同行业投资项目的运营能力, 从而打造大型甚至超大型工程建设综合运营商。目前, 区外上市企业正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向区内优秀设计和研究人才提供优厚的条件, 吸引行业优秀设计人员的外流, 并反过来进入区内建筑设计行业市场, 对区内设计单位形成了明显的威胁, 成为争夺重大设计项目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 从提高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角度而言, 上市融资也是有必要性的发展路径。

3.1.4 平台化与扁平化

大型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加强信息主轴和中心结构, 简化企业结构, 实现去中间化, 将原有管理层次尽可能压缩减少, 提高内部组合的多样化, 使企业由传统的科层制组织转化为共创共赢的平台, 打破企业原有的金字塔架构以及“公司+员工”关系, 转型为扁平化和平台化的企业组织, 能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释放设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使设计师享有更多自主创造和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的权力。同时结合项目经理制度, 采取“平台+个人 (团队) ”模式, 向矩阵型管理模式转变, 减少管理层级, 完善传统设计院管理模式的不足, 并通过适当增加项目经理和设计人员的权力, 提高其积极性, 降低管理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 改变原有组织模式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风险, 建筑设计依赖于默契的团队配合, 业主也更信任稳定的工作团队。因此, 目前国内各大设计院的实践主要采取的是“主创建筑师团队”的模式, 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仍以设计所为单位开展, 因此, 采取这一转型策略需要更加谨慎。

3.1.5 搭建云协同平台与线上行业生态圈

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实施“互联网+建筑设计”策略, 立足于行业龙头企业, 主动搭建线上共享平台和行业生态圈, 推动传统建筑设计行业向“智慧建筑”迈进, 以新型互联网技术, 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促进行业升级, 促使传统建筑设计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大型建筑设计企业拥有更多的线下资源、更广阔的社会关系、更强的资源统筹整合能力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 更适合进行互联网共享平台和线上行业生态圈的搭建工作:一是结合云技术, 在线上平台中对企业内部及外部人员、技术和信息等设计全资源进行跨组织、跨地域共享整合, 构建“虚拟、共享、自由”的新型工作模式;二是推动“数字化+建筑”, 以BIM技术为核心, 探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与BIM、FM (设备管理) 、GIS融合的解决方案;三是推动“虚拟化+工程”, 以VI (视觉识别系统) 为代表, 将BIM虚拟方案和现实进行集成展示, 判断方案与现实的耦合度。

从广西的行业现状来看, “互联网+建筑设计”进程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出现能将区内建筑设计行业信息 (设计团队与个人、大中型项目与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等) 和要素进行整合的共享平台。对于区内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而言, 迈出“互联网+”的第一步, 抢先构筑行业生态圈和共享平台, 将区内设计企业人才、资源、信息等集成在这一平台上, 对未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技术应用, 乃至争夺行业内的话语权都至关重要。

3.2 中小型企业策略

3.2.1 专业化、精细化与特色化

对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而言, 由于人员、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局限, 很难像大企业那样做到业务全面铺开, 因而将资源集中到某一个领域是更具有操作性的策略。“专精特”意味着寻找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隙, 避开与大型设计机构的正面竞争。广西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庞大, 是区内各地中小微型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和缝隙市场的占有者, 尽管项目总额较低, 但随着地方开发的持续深入推进, 小微型项目数量不容忽视, 加之中小企业运行成本较低, 缝隙市场同样具有可观的利润。因此, 广西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应寻求符合自身能力要素特征的业务领域, 利用优质服务、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效应等方式实现专业化发展。

3.2.2 参与并购, 加入大集团

小公司并入大公司, 中小院并入专业院, 区位优势企业集团并购布局热点地区, 采取全过程服务模式, 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中小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众多, 通过并购和联合重组的方式加入区内外大集团, 进入大集团的资源布局系统和价值链条, 成为大型集团在某一区域市场或行业某一领域的代理, 能获得更优质的平台、资本、资源支持和管理升级, 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升级、人才团队建设和管理机制优化, 是一条转型发展“快车道”。

3.2.3 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孵化与赋能

由于建筑设计行业更多依赖于线下资源的整合而非线上流量的占有, 大多数中小 (微) 型企业并不具备搭建设计云共享平台的能力和资源储备, 因而其实施“互联网+”的主要策略是主动融入已有的云平台和加入大型企业构建的行业区域性生态圈, 加入行业资源线上整合进程, 借助云平台和大型企业的投资加速企业孵化、配置优化、品牌推广和赋能过程。一是成为线上线下的设计咨询服务供应商进一步拓展市场;二是借助众包服务将多种门类的内部事务 (如网站开发、文案、策划、影音等) 转交给专业的互联网众包平台,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开支, 进而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三是通过专业的众包服务, 将BIM、大数据、云计算新等技术应用于生产环节的机会, 从而促进自身的技术升级。中小型企业是广西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构成, 由于以中小型传统业务和地方市场为主, 目前其参与“互联网+建筑设计”进程的需求和主动性均较低。然而, 由于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 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波动, 融入在线共享平台和区域行业生态圈, 提早筹备应对“智慧建筑”发展阶段的布局和配置, 将有利于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4 结语

在未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建设的持续进程中, 建筑设计行业需要挑起技术重担, 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新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下, 欠发达地区建筑设计企业更应当未雨绸缪、主动求变, 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当前及未来的挑战。本文从宏观层面对广西建筑设计行业进行了现状剖析和问题归纳, 并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策略。

 

参考文献[1]邹庆法.也谈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转型与升级[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2) :23-28.
[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的分析与思考[J].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总承包, 2012 (6) :27-29, 33.
[3]杨迪斐, 郭刚.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战略转型的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 2015 (10) :38-40.
[4]倪俊飞.对勘察设计企业业务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 2013 (1) :52-57.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pris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under New Situation: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PANG Guoyu LV Liuxuan ZENG Guangsheng ZHOU Qian
(Hualan Design (Group) Co., Ltd Qinzhou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Bureau)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uangx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scale classification,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Guangxi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ustry, such as lack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new situation, extensive and backward development model, high market risk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rom the two levels of large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Keywords: new situ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enterprise scale
83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