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和“管理与组织科学”的联系分析

作者:鲁晓书 宁延
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现代项目管理从萌芽到如今已历经七十多年的发展, 但依旧面临着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基于此, 分析项目管理现有理论和管理与组织科学之间的联系, 发现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管理与组织科学, 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管理与组织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项目管理 管理与组织科学 理论基础 临时性组织
作者简介: 鲁晓书, 女, 生于1995年, 黑龙江双鸭山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宁延, 男, 生于1985年, 湖南邵东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主要存在于复杂的国防工程中。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人们对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国防、工程、建筑和信息技术四个领域。随后, 人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据统计, 目前超过20%的全球经济活动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的, 在一些新兴经济体中, 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30%。可见, 项目管理对全球的价值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因此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对项目管理的深入性研究也愈发显得必要和迫切。

但目前研究者发现项目管理仍面临着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 如早期Shenhar (1998) Turner (1999) 通过总结以前的文献, 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项目管理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Kloppenborg&Opfer (2002) 通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 提出脱离理论基础指导的项目管理, 其有效支点将失去根基, 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并且发现那些专门从事项目管理研究的期刊并没有被著名的学术机构认可, 对此作者归因于项目管理核心理论的缺失。而这种情况近年来似乎没有明显改善, Reich等 (2013) 认为研究者的思路容易为项目的复杂性所牵引, 去关注具体的案例分析, 而不是理论建设, 这导致当前项目管理的研究在学术性、严谨性和对实践者的启发性上都还远远不够。Pitsis等 (2014) 发现项目管理论文很少获得主流期刊的关注和引用, 并且研究结论也更多的是实践导向, 并非提供理论相关性。综上可见, 理论基础的薄弱已成为制约项目管理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本文系统性阐述了项目管理和管理与组织科学的相关研究, 以期为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启发。

1 现代项目管理发展的实践性根源

理论基础薄弱的产生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哈顿计划和兰德计划, 到五十年代的北极星计划和美国民兵项目, 再到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 可以看出, 项目管理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一种演进技术 (Johnson, 2013) , 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 也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工具、方法和最佳实践的应用, 包括用于时间管理的计划评审技术 (PERT) 、单代号网络图、关键线路法 (CPM) 和后来演变为挣值管理 (EVM) 的成本和进度控制系统标准等。可见现代项目管理的萌芽之初一直广泛存在于实践之中, 人们对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的需求远远超过对其理论发展的需求。

同样的, Morris (2014) 认为项目管理是一个实践导向的学科, 应该更注重应用与影响。而我们的学术传统更倾向于在某一个知识领域内或者某一个特定议题内展开研究, 而非从学科整体层面考虑。如此, 对项目管理缺乏整体层面的思考, 致使其学科认同度低。成虎 (2013) 认为项目管理理论是应用型理论, 其研究是“问题导向型”,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最终要指导项目管理实践, 提出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对策, 使项目管理实践更为科学和理性。

2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依赖于管理与组织科学

研究者发现项目管理与其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项目管理的发展极为依赖已有理论。Kolltveit, Karlsen (2007) 将项目管理教材和1983~2004年IJPM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类, 包括任务、领导力、系统、干系人、交易成本和商业六个类别, 并归纳了每个类别所涉及的理论基础, 发现理论基础可以用来探求项目管理和管理与组织科学两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在项目管理领导力领域中成功应用的团队组织、变革和沟通理论等均源自管理与组织科学的基础理论 (见表1) 。Shenhar&Dvir (2008) 提出项目管理的理论发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即认为项目管理问题联系着管理与组织科学理论。也有研究者提出项目管理可基于已有的各种管理和组织科学理论来发展, 形成一门多元化的学科 (如Söderlund, 2011) 。

在某种程度上, 利用传统分类法的思想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 有助于对项目管理和管理与组织科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 (Söderlund, 2011) 。因此, 本文对涉及项目管理研究类别划分及理论基础的部分文献进行汇总, 具体见表1。

表1 项目管理研究类别划分及理论基础汇总   

表1 项目管理研究类别划分及理论基础汇总

从表1中观察各个类别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可以发现, 目前的研究多将广义的管理与组织科学理论作为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广义的理论来透视或分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已有理论, 许多项目管理中广受推崇的理论多起源于管理与组织科学领域中的理论基础, 这种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两学科的共同进步。

3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推动着管理与组织科学的进步

除了依赖广义的管理与组织科学理论以外, Pinto&Winch (2016) 从学科整体性发展的角度定位项目管理, 认为其需要一个连贯且一致的理论基础, 并提出应该发展项目管理领域普遍适用的一般性理论 (General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 否则项目管理只会成为其他各个领域理论的罗列。对此, 有研究者从组织理论角度提出新的观点来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 即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 形成一个更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进步。如将项目视为网络组织、信息处理的组织、临时性组织或者从制度情境考虑项目 (Pinto&Winch, 2016) 。

3.1 视项目为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视角为项目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验方法来探索项目组织中正式的组织间关系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Manning&Sydow (2011) 在研究项目企业家 (Project Entrepreneur) 如何在高度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项目业务中维护和利用长期的基于项目的关系时, 发现项目企业家与特定的客户和服务提供者会组建核心团队, 并建立相关的项目序列, 从而形成协作路径, 这些路径允许合作伙伴开发和扩展现有的资源, 并在跨时间和跨协作的环境中探索新的价值和新的合作伙伴资源以促进路径的深入。Pryke (2012) 在《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Construction》一书中借用案例研究, 选取来自英国两个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英国国防部和一个县议会的项目, 让人们了解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用来观察、监测和分析建设项目联盟中的系统关系, 并着眼于将网络分析结果应用于项目和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和管理之中。Pauget&Wald (2013) 研究了网络组织中的关系能力, 通过网络数据和定性访谈, 比较了网络中行为者的角色和地位, 并发现关系能力结合网络分析不仅可以揭示项目网络中的功能障碍, 还可以识别项目失败的原因和发展的原因。

3.2 视项目为信息处理的组织

视项目为信息处理的研究中, Winch (2015) 将项目组织视为信息处理, 又将不确定性置于信息处理中的中心地位, 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化和扩展处理, 包括对项目生命周期中多个决策点的不确定性状态和级别的具体化研究。这一观点为商业管理 (通过交易成本经济学) 与项目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同时它还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置于信息问题的核心部分 (Winch&Maytorena2011) , 从而将项目风险管理和复杂项目管理的研究集成到组织角度。

3.3 视项目为临时性组织

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已经对组织理论做出了更广泛的贡献——临时性组织理论 (Temporary Organization) 。该理论是Lundin&Soderholm在1995年首次提出的, 强调该类组织具有时间维度、任务、团队和转换性四个特征 (Reich, 2013) 。Engwall (2003) 在评价项目成功与失败时, 提出了对情景因素的关注, 在时间维度的基础上, 增加了对空间维度的考虑, 所谓空间维度包括项目所处的社会规范和传统背景。Bakker (2010) 从时间、团队、任务和情境四个角度对95篇文献进行整理, 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临时性组织的发展, 并发表于主流管理学期刊。Lundin&Soderholm (2013) 对临时性组织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特别是提出了“最终状态”的概念, 最终状态修正的就是这类组织结束时间的限制, 引导项目管理应当更重注重过程。RenéBakker等 (2016) 在Organization Studies上召集了一期临时性组织的专刊。该专刊关注组织的动词层面, 进而分析临时性组织的主要特征, 包括活动和实践;相互依赖的个人或者组织承担;在一个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事先约定的任务目标。并提出研究的三大挑战:怎么理论化时间和临时性;怎么来分析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内涵, 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怎么来实证性的研究临时性组织。Burke&Morley (2016) 又增加了网络和组织域的内容。近几年持续出现各种对于临时性组织内涵的新认识, 虽然尚未获得一致性认同, 但临时性组织已经被广泛认可, 特别是获得了管理与组织科学领域的认可。

3.4 制度视角下的项目管理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的项目管理, 是研究以项目为基础的组织的制度框架。Bresnen (2010) 从制度层面 (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过程) 理解项目管理过程和实践的发展演变。考虑到存在制度碎片化的趋势, 作者提出推进新管理实践在项目环境中的应用和合法化, 并探索它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如何应对组织间和跨专业的影响。Selznick (2011) 的一篇文献被视为是“旧制度主义”的经典之作, 研究阐述了项目被选择到现在的与制度利益相结合的发展过程。而Lampel (2011) Maoret等 (2011) 则研究了如何实现项目战略研究与“新制度主义”相结合。这都为Morris&Geraldi (2011) 的第三级项目管理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支持, 意义重大。

4 结语

综上所述, 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依旧薄弱, 其理论的发展大部分依赖于管理与组织科学的已有理论, 其自身理论的建立也较为缓慢。目前对项目管理的发展从理论贡献的角度来考量, 提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一方面, 未来的研究仍然可以继续关注从理论检验的角度来丰富项目管理理论。从该角度进行理论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更深入地描述项目问题, 同时也有助于管理与组织科学理论的跨领域验证和多样化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 继续发展项目管理的普遍性理论, 并进一步对网络组织、信息处理的组织、临时性组织和制度视角下的项目管理等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究。这将助于项目管理在其他知识和应用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知识交流, 使项目管理理论能够在更广泛的期刊上发表和传播。

 

参考文献[1]Shenhar A J. From theory to practice:Toward a typology of project-management styl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8, 45 (1) :33-48.
[2]Turner J R. Project management:A profession based on knowledge or fai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999, 17:329-330.
[3]Kloppenborg T J, Opfer W A. The current state of project managementresearch:Trends, inter pretations, and predictions[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136 (6) :393-402.
[4]Reich B H, Liu L, Sauer C, et al. Developing better theory about project organiz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3, 31 (7) :938-942.
[5]PitsisTS, SankaranS, GuderganS, etal.Governing projects under complexity:Theory and practice in proje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4, 32 (8) :1285-1290.
[6]JohnsonSB.Technicalandinstitutionalfactorsinthe emerge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3, 31 (5) :670-681.
[7]Morris P W G. Project management:a profession with a hole in its head or, why a change in the culture of academic support is needed for the profession[J].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Journal, 2014, 4 (2-3) :147-151.
[8]成虎, 肖静, 虞华.工程项目管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9]Kolltveit B J, Karlsen J T, Grønhaug K. Perspectives on projec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7, 25 (1) :3-9.
[10]Shenhar A, Dvir D.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J].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6 (2) :112-121.
[11]Söderlund J. Pluralism in project management:Navigating the crossroads of speci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1, 13 (2) :153-176.
[12]Pinto J K, Winch G. The unsettling of settled science: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6, 34 (2) :237-245.
[13]Manning S, Sydow J. Projects, paths, and practices:sustaining and leveraging project-based relationship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1, 20 (2) .
[14]PaugetB, WaldA.Relationalcompetenceincomplex temporary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a French hospital construction project net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3, 31 (2) :200-211.
[15]Winch, G.M. Project organising as a problem in information[J].Constr.Manag. Econ, 2015, 33 (2) :106-116.
[16]Winch G M, Maytorena E. Manag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on projects:A cognitive approach[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1 (10) :1261-1272.
[17]Engwall M. No project is an island:Linking projects to history and context[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 (5) :789-808.
[18]Bakker R M. Taking stock of temporary organizational form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0, 12 (4) :466-486.
[19]Lundin R A, Söderholm A. Temporary organizations and end states:A theory is a child of its time and in need of reconsid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ing Projects in Business, 2013, 6 (3) :587-594.
[20]Burke C M, Morley M J. On temporary organizations:A review, synthesis and research agenda[J]. Human Relations, 2016, 69 (6) :págs. 1235-1258.
[21]BresnenM, MarshallN, BresnenM, etal.Projects andpartnerships:institutionalprocessesandemergent practices[M]//OUP Handbook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
[22]Selznick P. 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of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23]Lampel J.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project-based creative organizations:Irving thalberg and the hollywood studio system[J].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8 (28) :445-466.
[24]MaoretM.TowardaProjectsasEventsPerspective[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8:427-444.
[25]MorrisPWG.Managingtheinstitutionalcontextfor projects[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42 (6) :20-3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and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
LU Xiaoshu NING Y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It has been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since the emergency of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but it still faces with the problem of weak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and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 and find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relys 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promotes the progres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cience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cienc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emporary organization
70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