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纪念园纪念设施布局序列及纪念广场尺度规划

作者:李松平
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红色文化带动了许多名人纪念地的建设,结合有关名人故居纪念园规划建设的实际经验,总结出名人故居纪念园中故居、纪念馆(含其他纪念类场馆)、名人像等纪念设施布局序列的设计原则及纪念广场尺度设计要点。
关键词:名人故居 纪念设施 纪念广场 尺度规划
作者简介:李松平,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在新中国历史中,湖南涌现出许多杰出人士,如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林伯渠等,开国将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等。湖南建设了以名人故居为基础的纪念园,较好保护了名人出生、成长及生活的故居及周边环境,开展爱国主义革命教育、红色旅游等。

通过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粟裕、胡耀邦等名人故居的纪念园项目设计,发现纪念园中有关纪念设施布局序列、广场尺度大小的问题较重要。布局序列关系到参观线路设计及游客心理体验;广场尺寸大小则关系到瞻仰氛围、广场使用及游客合影的美观度。

1 纪念设施布局序列

名人故居纪念园中一般有故居、纪念广场、纪念馆,俗称纪念设施三大件,上述三者中,故居既是基础又是不可移动文物,广场与纪念馆是补充,是深化纪念内容的主要景点。三者选址涉及到参观线路与布局序列,极为重要。

1.1 故居、广场、纪念馆的基本功能

1)故居是基础故居既是名人小时候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又是承载名人成长足迹的第一场所,有很多津津乐道的小故事。故居也是最吸引游客参观的景点,如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林伯渠等名人故居就是游客参观首选点。故居区域要求最严格的保护,既要保护故居建筑,又要保护周边山水、田园风貌,不适合开展大型纪念活动。

2)广场是中心可供游客瞻仰名人、开展纪念活动、集聚与休闲。广场也是举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场所,大都树立名人像,如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社会各界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党性教育、爱国教育等活动约上万场次,每天献花花篮达200多个,特别是在主席诞辰纪念日,铜像广场区域集聚的游客与群众近2万人。

3)纪念馆是灵魂通过实物、照片、模型、影像等,按时间顺序系统展示名人一生,也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1.2 故居、纪念广场、纪念馆的布局序列

故居、纪念广场、纪念馆三者的关系看似随意,实则有一定的布局原则,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2.1 遵从传统礼仪习俗

名人故居、纪念广场、纪念馆如同住宅中的主卧室、客厅(或农房中带神龛的堂屋)、书房,开门先到客厅,广场好比客厅,是纪念园的门户,先让游客整理心情、瞻仰人像,再探索故居。故居好比主卧室,是纪念园内绝对的主导点,也是最神秘、最私密的场所,应在参观序列的最深处。纪念馆好比书房,是纪念园的文化载体。目前,网络教育较方便,许多游客通过网络对名人有一定了解,可能不需进入纪念馆参观,毛泽东纪念馆的游客量是故居游客量的1/2左右。

1.2.2 满足动静功能分区

纪念广场是游客进入纪念园的首站,应布局在交通流线的入口,是设置停车、游客服务中心、公厕等服务设施的区域,该区域有集会、举办纪念活动的功能,属于动区。故居一定范围内均以保护为主,不能新建:毛泽东故居所在的土地为一级保护区,所有与保护无关的建筑均要拆除;粟裕故居所在的枫木村,整个村落格局较好,建筑保护完整,被划为中国传统村落,不能新建建筑。故居区域只有保护与参观功能,属于静区。动区在外、静区在内,动静分开。

1.2.3 尊重传统风水理念

道法自然,讲究阴阳。故居老宅,历史悠久,环境清幽,藏于山林,属阴;广场平地,铺地面积大,视野开阔,显于路口,属阳。藏显之别,先阳后阴,以致纪念广场与故居需保持一定距离,广场应布局在故居之前。

1.2.4 总体序列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纪念设施的最佳序列是先到广场再故居,最后到纪念馆。同时,参观名人像一定要从人像正面,通过远观再逐步走到像前瞻仰名人。参观故居也要沿名人从故居走向外面世界的路行进,从正面进入。

胡耀邦、林伯渠、粟裕等名人的故居纪念园序列均遵循此原则,由于历史原因,毛泽东故居纪念园的铜像广场在中间位置,导致参观线路混乱(见图1~4)。

图1 胡耀邦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1 胡耀邦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3 粟裕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3 粟裕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2 林伯渠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2 林伯渠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4 毛泽东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图4 毛泽东故居纪念园参观序列

 

2 纪念广场尺度

名人纪念广场不同于事件场景类纪念广场,如越战纪念广场、汶川地震纪念广场等,也不同于建筑文化类广场,如罗马广场、天安门广场等,这类广场的中心是名人像,并且往往在乡村,是孤立的。广场尺度主要受基本理论、广场功能、像高与视距、场地地形、设计理念等影响。

2.1 相关理论研究

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广场尺度进行了研究,而对以人像为视点的纪念广场则研究很少,包括凯文·林奇、芦原义信等。在城市广场尺度研究中,平面大小、高宽比和视角是重要的三要素。大部分理论家认为广场宽度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比例应控制在1:6~1:1,理想的是1:1~1:3。

2.2 广场尺度要满足功能需要

此类广场的主要功能有瞻仰、纪念(含集会)、休闲,相应分成3个空间:瞻仰区主要供游客进献花篮、缅怀追思名人,空间不必大,但需庄重;纪念区主要满足大型集会及纪念活动的需要,大小根据活动参与人数来定;休闲区规模根据现状地形情况确定,可大可小(见表1)。毛泽东广场因多次整治,将以前的停车场、纪念品市场、部分建筑拆除后留下约6.5万m2的绿地空间。林伯渠纪念园则将广场分为2个台地,纪念与休闲区在下台地,瞻仰区在上台地(见图5~10)。

2.3 广场尺度要与人物像尺寸匹配

早在19世纪,德国建筑师梅尔坦斯通过试验证明,45°视角是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27°视角时既能观察对象的整体,又能感觉到细部效果。越来越多研究证明,根据人的视觉特征,能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是18°,视距是建筑高度的3倍。在人的实际活动体验中,27°视角是具有良好反应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视距大约是建筑高度的2倍。

表1 纪念广场的尺寸   

表1 纪念广场的尺寸
图5 林伯渠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5 林伯渠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6 林伯渠纪念广场实景

图6 林伯渠纪念广场实景

 

图7 粟裕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7 粟裕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8 粟裕纪念广场实景

图8 粟裕纪念广场实景

 

图9 毛泽东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9 毛泽东纪念广场设计效果

 

图1 0 毛泽东纪念广场实景

图1 0 毛泽东纪念广场实景

 

以名人像为视点的纪念广场中,视距除满足一般常规的数理指标外,还需考虑视点对象、游客心理、照相合影、空间分割等。游客将名人视为英雄人物,带着崇拜敬仰的心态来参观,近距离不能直视,仰视看才能表示尊敬。站在像前,要给人感觉大家都在名人身下,被其庇佑,同时游客在瞻仰区照相又能将名人像全身包含。

毛泽东铜像7.0m,基座3.1m,总高10.1m,瞻仰区台阶到人像的距离约16.9m;刘少奇铜像为站立式全身像,底座高3.1m,像高4.0m,总高7.1m,瞻仰区台阶到人像的距离约12.6m;林伯渠像为立像,像高4.4m,基座2.0m,总高6.4m,瞻仰区台阶到人像的距离约8.8m;胡耀邦像为半身像,像高6.0m,基座3.0m,总高9.0m,瞻仰区台阶到人像的距离约12.6m。以上名人像高度与瞻仰区台阶到人像的距离比均为1:1~1:2。瞻仰视角舒适,照相合影适宜(见图11~14)。

3 结语

名人故居纪念园有独特性,受故居位置、人像高度、场地大小、人物气质等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其纪念设施的布局序列、纪念广场的尺寸设计均无相关规范与标准,但又受政策约束。笔者希望通过此类项目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一般性原则,而非简单复制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设计思路。

图1 1 刘少奇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1 刘少奇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3 林伯渠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3 林伯渠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2 毛泽东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2 毛泽东铜像广场瞻仰区

 

图1 4 胡耀邦纪念广场瞻仰区

图1 4 胡耀邦纪念广场瞻仰区

 

 

Layout Sequence of Memorial Facilities and Scale Planning of Memorial Square in Celebrity Former Residence Memorial Park
133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