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内装修行业现状与展望
1 行业背景
当前, 我国处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如何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实现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是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方面, 传统建筑业以现浇、抹灰等手工作业为主的建造方式, 资源、能源消耗高, 耗费人工, 效率低,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难以为继;另一方面, 随着住宅的持续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居住意识逐渐觉醒, 住宅建设面临从“量”到“质”的需求转变。住宅开发需要寻求新的建设思路, 必须改变传统建设方式, 发展高效能、高品质的建造模式。
2016年2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力争10年左右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同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同年9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将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到国家层面, 并明确京津冀等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2017年3月, 住建部下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等三大文件, 明确2020年前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5%以上, 其中重点推进地区需达到20%, 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 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2 发展装配式内装修的必要性
近年来, 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指导下, 装配式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各地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 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尤其突出的是普遍存在“重主体、轻装修”“注重首次建设, 忽略后期维护”等观念, 其带来的问题日趋凸显。
装配式内装修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以工厂化部品应用、装配式施工建造为主要特征的装修方式, 其本质是以部品化的方式解决传统装修质量问题, 以提升品质、提升效率, 同时减少人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为核心目标, 从深层含义来讲, 装配式内装修是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一种高品质内装修的实现方式, 推广装配式内装修势在必行。
2.1 传统装修浪费资源和能源, 产生大量垃圾, 造成环境污染
2016年, 全国建筑装修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66万亿元, 增长幅度为7.5%。建筑装修装饰行业是建筑业中从业人员最多、产值最大的专业之一, 也是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的专业之一。装修行业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与传统的建筑装修方式密不可分。我国传统装修一直以现场湿作业方式为主, 大量使用水泥、陶瓷等高资源密度建材, 每年约20%的水泥被用作装修中的找平层、黏结剂和掩饰管线等, 而装修改造时又只能和饰面一起砸掉, 形成大量建筑垃圾,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2.2 传统装修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严重
传统装修以手工作业为主, 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人工红利的时代已经终结, 劳动力紧缺问题日趋严重。传统装修的低效率、高人工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高效率、高品质”的发展需求。
2.3 以提升装修品质为根本出发点,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助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由于传统装修品质不易保证, 各方责权不清, 装修质量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投诉率最高的工程问题之一。卫生间渗漏、管线维修不便、室内污染超标等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降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舒适性和幸福指数。装配式内装修以工业化生产的部品为基础, 品质可控, 方便后期维护更换, 具有质量可追溯性, 全面推进装配式内装的发展, 可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和合法权益。
2.4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 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支撑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装配式建筑建立在高水平制造业基础上, 必须以极大丰富和高质量的工业化部品为支撑。据统计, 与装配式内装修相关的部品类别多达百余种, 装配式内装修的大力发展对制造业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促进和提升作用。围绕与老百姓痛点问题相关的重点内装修部品, 对标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完善标准制定修订, 完善实施监督机制, 并采用信息化手段明确直接责任追溯制度, 淘汰落后、低质的产品, 提升质量, 目的是通过在政府主导项目中的积极推广, 形成示范作用, 必将给行业发展带来契机, 从而带动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支撑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提升和转变。
3 行业发展情况
3.1 政策标准
为保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 其中一些文件中明确提到装配式内装修, 如北京市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 (京政办发[2017]8号) , 文中将一体化装修写入指导思想, 并提出鼓励装配式内装修。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将全装修列入必得分项, 并在评价指标中提出“内隔墙非砌筑”“内隔墙与管线、装修一体化”“干式工法楼面、地面”“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等反映装配式内装修或有直接关联的指标。此外, 上海出台了地方标准《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范》、北京出台DB11/T 1553—2018《居住建筑室内装配式装修工程技术规程》, 这些规程都在一定层面保证了装配式内装修行业的良性发展。
3.2 装配式内装修行业发展现状
笔者近期在工程建设行业标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的编制过程中, 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进行行业调研, 总结目前行业发展现状。
1) 装配式内装修的实施项目类型以公租房、人才公寓、长租公寓等居多。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项目标准化程度高、重视后期管理维护, 但因房屋的产权者并不是居住者, 且居住人群会定期更换, 所以会掩盖一部分真实客户对内装修的需求。
2) 在商品房领域, 虽然装配式内装修获得很大关注, 也进行了一些试点性实践探索, 但大多数开发企业在需要落地的批量项目中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只有万科等业内实力较强的开发企业进行了一些批量项目实践。
究其原因, 商品房项目都面临着严酷的市场检验, 除技术成熟度外, 还有小业主的居住习惯、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销售业绩。总体来说, 当前装配式内装修能带来的优势与商品房的需求并未完全契合。 (1) 从质量控制层面来说, 因为装配式内装修包含的新技术、新做法、新部品较多, 很多产品缺乏工程应用的经验和数据支撑, 导致在项目应用中, 面临比传统装修更难把控的局面, 导致开发企业更加谨慎地进行选择或暂时观望态度; (2) 在成本控制层面, 因为装配式内装修尚在推广阶段, 其带来的维修管理及由规模效应等因素所带来的成本降低等优势尚未体现出来; (3) 在建设速度层面, 装配式内装修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工期缩短是与商品房需求最契合的方面之一。
3) 装配式内装修的产品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 但具有成套技术体系和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寥寥可数。
目前, 随着装配式内装修的不断推进, 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 如卫生间就包括了集成式卫生间、组装式整体卫生间、吊装式整体卫生间等类型, 其壁板材料包含SMC、彩钢板、瓷砖面材复合壁板等形式, 其安装方式也不尽相同。从项目实施层面, 装配式建筑项目更强调各专业的集成设计和系统的配套性, 而目前部品研究还多局限于单个产品本身的研究, 缺乏与其他系统的接口研究, 也就不足以支撑装配式内装修的蓬勃发展。
3.3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评审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行业现状, 选取近两年参评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 其中商品房5个、回迁房3个、公租房2个, 评分依据《北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工作计划》相关要求 (见表1) 。
1) 从图1得分情况可看出, 除公租房1项目作为示范工程, 总分较高, 其他项目多为刚超过50分, 甚至有2个项目评分不足50分。可见目前对于装配式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满足基本评分要求的层面上。
2) 进一步探究其得分的分布情况, 对这10个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 如图2所示。从统计情况看, 除“内隔墙非砌筑 (11分) ”和“全装修 (10分) ”是强制规定的项目之外, 装配式内装修的技术应用存在很大局限。
以装配式内装修代表性的厨卫为例, “厨房 (10分) ”只有6个项目得分, 并且除1个示范项目外, 都只应用了集成管线和吊顶技术, “卫生间 (10分) ”有8个项目得分, 但仅有1个项目采用整体卫浴, 其中4个仅采用了集成管线和吊顶技术 (见图2) 。集成吊顶即使在传统厨卫装修项目中也已应用相对成熟, 可见目前项目实践中, 对装配式内装修的相关技术应用仍然较为谨慎, 创新性不足, 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和技术体系。
3) 在评审过程中还发现, 标准化设计和模数化应用等原则并未得到真正的具体落实, 装配式内装修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尚未形成成熟模式, 设计深度不足, 设计阶段缺乏成本意识, 这些现状也阻碍了装配式内装修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4 总结与思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工成本不断上升, 居民对建筑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 装修的部品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装配式内装修技术及部品也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以适应商品房的需求。其成本也不会永远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能否真正给小业主带来可量化和能感受到的使用价值和品质提升才是最终的关键因素。
装配式内装修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助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尽管目前装配式内装修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也面临着认识理念、成本等方面的制约, 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部品产业的持续发展、示范项目的落地与验证, 装配式内装修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