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建筑立面改造研究

作者:邬岳
单位:汕头大学工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受西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现象越来越普遍。对还没到使用年限且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的旧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主要对文化传承在建筑立面改造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对建筑立面改造的方法进行研究, 并基于文化传承对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改造 文化传承 建筑立面 立面改造
作者简介: 邬岳, 硕士研究生

 

1 基于文化传承的建筑立面改造意义

1.1 社会需求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对现有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 按照层级逐级递升, 从低到高犹如阶梯一样, 这些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很显然, 人们对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建筑立面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1.2 历史文化

笔者阅读了大量建筑改造更新的文献, 对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及文化关联进行研究总结, 这些老旧建筑物已经建成, 这些街道上坐落着纵跨几十年的建筑物仿佛在阐释着这座城市对文化的包容性, 街道与人的对话具有历史意义。在历史中总结经验, 寻找通向未来的路, 探索建筑发展的方向, 这是我国建筑前进的内在推动力。在建筑改造中使得历史文化的文脉得以延续, 使既有特色的城市肌理得以传承, 这是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1.3 经济

通常来说, 改造一座建筑比新建一座建筑经济划算, 改造工期也相对于建造的周期要短。一方面, 一般一幢老旧建筑物的结构造价占总造价的1/3以上, 相比较之下, 改建旧建筑可节省建筑主体结构的资金, 同时可节省前期开发的时间和资金支出, 而且改造的周期短于新建建筑物的周期, 合理的改造工程缩短了工期, 相应地节省建造成本;另一方面, 老旧建筑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其历史文化价值方面远超其自身价值, 合理利用本地的文化底蕴可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还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因此,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 都具有长期的经济效益。

1.4 生态可持续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显现,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力军, 怎样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是现阶段我们各个专业需要深刻研究的课题。根据建筑材料损耗统计, 按废弃材料平均产量换算, 每新开工10 000m2的工程, 约有500~600t废弃建材产生, 10 000m2的老建筑拆除, 将会有百万吨垃圾产生。现阶段, 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废弃材料平均每1万t需占用60~70m2的土地。对仍在使用年限的老旧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使其满足居民的需求已成为最为生态可持续的方式。

2 建筑立面改造的原则和常用方法研究

2.1 建筑立面改造原则

在对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之前, 采用“分类别更新、差异化改造”, 根据不同地区建筑物质量和状况的不同, 建筑的立面改造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2.1.1“绝对保存”

对于一些本身历史意义十分丰富的建筑, 且其本身的文化元素能够适应当下时代的潮流, 但由于建造时间久远, 立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 就需要采取绝对保存的方法来进行改造。在进行立面改造的时候, 完全按照建筑立面原始模样进行修复, 在材料的使用上,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 尽量使用原来的材料, 使其保存“原真性”。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见图1) 就是采用绝对保存的保护方式进行保护。荷兰政府将这里的路面、铁丝网及房屋、岗楼的立面等, 无一不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原貌。据说, 该馆每年都会用千万元的运营费用来保持它的“历史原貌”。

2.1.2“嫁接更新”

如果建筑立面破坏程度非常严重, 只剩下残垣, 但因为其丰富的历史内涵, 可对其采取“嫁接更新”的方法。“嫁接”为街道复兴带来希望, “更新”为历史建筑找到适当的用途, 最大程度保存和再现建筑场所的重要性, 同时在保证街区文化基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 使街区的运营处于一种动态、兼容、可持续发展的再生和复兴过程。

2.1.3 有机更新

对于一些立面价值并不如文物般珍贵, 但是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立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 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立面的维护性改造。合理运用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 把握轻微改造原则, 深入城市进行风貌调研, 在对街道整体基础信息研究的基础上, 整理出一套适合当代人们生活需求的建筑立面改造手法, 对历史特性明显的元素进行保护, 对不符合现代特征的元素进行改造, 使其更加现代化。

图1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造址

图1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造址

 

2.1.4 风格保护

对于并没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破损较为严重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 但是新建筑的风格必须要依据原有的建筑风格建造, 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

2.1.5 原样保护

对于立面破损非常严重、不可使用的建筑, 可以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 按照原有的风格进行重建, 还原原有的建筑立面的历史特色。如杭州清河坊商业街在进行立面改造时就是采取了推倒重建的方式, 其改造后的立面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 (见图2) 。

2.2 建筑立面改造的方法研究

2.2.1 以传统色调为主导的色彩控制

“城市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是对城市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出的公共空间色彩面貌综合所给予的一种系统化的色彩策略和色彩应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在进行建筑立面改造的时候, 应根据建筑所在区域的地域特色和建筑所在分区的特点, 明确建筑的主色调, 以传统的色调为主导来进行色彩控制, 使建筑更具地方文化特色。

图2 杭州清河坊商业街

图2 杭州清河坊商业街

 

2.2.2 以细部装饰控制、建筑风貌控制为主导的的风格控制

我国现在大部分的街道上存在新旧建筑同时存在的情况, 由于现代的建筑师在建筑的立面改造上经常采用大胆的颜色, 设计方案也比较炫酷, 每栋建筑的设计单位不同也造成了设计深度不同的情况等, 导致同一条街道上每栋建筑出现了不同风格, 街道缺乏整体性。一条具备完整性的街道, 应当在规划阶段, 根据街道的功能对所有建筑进行风格的整体规划。在进行建筑外立面改造的时候, 可提取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部分元素, 将这些传统的元素运用到建筑细节装饰中, 再将细节进行统一风格控制。

2.2.3 建筑材料的应用控制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进行建筑立面改造的时候, 想要完全或者大规模地应用本地的建筑材料是不实际的, 因此, 可选择部分采用本地的传统建筑材料, 部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方式。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进行控制, 也是保证建筑得到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重庆天地的改造中, 许多建筑立面的改造都含蓄地引入了新的建筑材料, 如工字钢梁、大面积显框玻璃窗等。与原有的建筑材料砖瓦并置, 新旧材料形成了质感和时间上的强烈对比, 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过去和现在的对话。

3 文化传承在建筑立面改造中的应用

3.1 对地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对地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是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哈尔滨音乐厅立面改造, 改造前的音乐厅立面是一普通的老式建筑形式 (见图3a) , 在立面改造中, 提取哈尔滨多年来形成建筑风格中的的浪漫、折衷、具有动感且新奇变幻的巴洛克风格, 并将其运用到改造后的立面中, 立面延续原有建筑古典三段式划分, 在原有的建筑立面尺度的基础上, 运用传统建筑符号和装饰加以强化和丰富, 以腰线分割, 上段女儿墙处理为有动感舒展的自由曲线涡卷;中段部分以完整的爱奥尼双臂柱形式承上启下;下段整个一层为基座, 勒脚部分以重块蘑菇石贴面增强稳重感 (见图3b) 。

图3 哈尔滨音乐厅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图3 哈尔滨音乐厅立面改造前后对比

 

3.2 建筑构件的具体应用

在改造项目中,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建筑符号, 将其合理运用到改造后的立面中, 体现文化的传承。通常有直接应用、易位应用和变化应用3种。

1) 直接应用主要指模仿地方传统文化而衍生的构件形式和功能。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沿袭, 也是对地方和传统特色最直观的体现。如果处理得当, 能产生形式美感, 并很好地渲染气氛。

2) 易位应用主要是指建筑构件位置的变化。在传统的建筑空间中, 各种要素在形式构图中有着固定的关系。在现代设计之中, 将它们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在体现传统特征的同时, 又有所突破, 是设计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手法。

3) 变化应用主要是指将实体形式进行简化、扭曲、叠合、断裂、抽象等变化后, 再进行运用, 这种应用方式有很强的符号特征, 简单易行, 效果强烈, 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具有极强的现代感。

4 结语

目前城市建设中, 除了文化传承不够之外, 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 例如规划方案时效性差、与生态环境的融入不深以及与现有的历史环境形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等。在进行建筑立面改造的时候, 应不断地探寻一条两方面都兼顾的道路, 探寻如何能做到既能赶上城市化的进程, 又能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引导我国建筑立面改造的研究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106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