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古代城市空间历史变革探析——以吉安大桥西岸为例
0 引言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 古称庐陵、吉州, 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近代以来, 吉安的古城门、古城墙被拆除, 城市总体结构发生了改变。然而, 在保留原始空间结构方面, 吉安大桥西岸老城区的主要布局自唐朝就确定了下来。比较可惜的是, 由于对城市空间的历史价值认识不足, 导致今天吉安大桥西岸沿江路等地拥堵破落, 甚至到了不得不进行全面拆除和整改的地步, 可谓古城之殇。本文梳理了历史上的吉安城市空间演变, 目的在于唤起吉安人对古城的记忆与情感, 正视历史上吉安城的变迁与兴衰, 以探讨未来吉安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
1 堡垒式的晋城、隋城
吉安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 秦时设庐陵县。有明确记载的县治始于汉高帝时设立的今泰和县西三里的西昌, 东汉改县为郡, 郡治迁石阳 (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 。吉安的治所首次迁往今吉安市中心城区是在西晋年间, 据史料载是太守孔伦所为。几经变迁, 孔伦所筑晋城已废, 但在今天的吉安留下了“孔家湾路” (原名“孔家湾巷”) , 位于人民广场北面, 连接井冈山大道和文山步行街。隋朝改庐陵郡为吉州, 改石阳为庐陵, 移于今天吉安吉福路与吉州大道交汇处赵公塘一带。
晋城、隋城今天都已经消失, 并未对今天的吉安城市空间造成长远影响。根据人口发展情况来看, 晋至初唐, 吉安地区的人口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见表1) ,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运输以步行和马车为主,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影响力弱, 呈点状封闭状态。
2 从隔离走向沟通———唐城, 宋城
吉安城市的大发展, 得益于隋京杭大运河的开挖, 江西成为了闽、粤、桂、湘通达余杭运河河道的要道, 赣江的水运地位大大提升。唐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 , 州治迁往今天的吉安北门街一带, 濒临赣江, 并从此便稳定下来。今天的吉安城区之基础, 便始于唐城。
隋唐时期的城市采取里坊制, 坊市分离。当时的吉州城内主要是行政管理和教育机构, 工商业则越出城墙, 向西、南方向延伸, 沿着赣江边和后河两岸形成了商业区
北宋开宝八年 (975) , 置吉州庐陵郡兼军事。北宋时, 政局较平稳, 所造之船主要为漕船, 以便于南粮北调。宋政府分配给全国各造船厂的数字中, 吉州以525艘位列全国第二
在元朝, 吉州军被改为吉安路, 吉安之名始于此。元朝统治者维护封建地主经济, 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由于对外贸易发达, 商业和手工业也空前地繁荣, 南方许多城市保持了原来的繁荣
3 回归封闭的明城
明初, 吉安在废墟之上重建。清同治《庐陵县志》“城池篇”载:“明太祖元年戊申 (公元1368年) 都督朱政创辟城池, 仍故址, 更定新制, 城围九里, 高二丈五尺, 厚一丈二尺, 城上置戍舍。为门五:南曰兴贤 (今鹭州东路与沿江路交汇口北, 嘉靖六年改称魁聚门) , 西曰永丰 (今马铺前路近米西大厦, 原为吉安通往外地的“官道”, 道旁设有马铺驿站, 故得名
以往的吉安城市叙事中, 往往以江右商帮的发达为例证, 认为明清时期吉安工商业发达, 城市兴旺。但从人口上的巨大波动看来, 吉安城已经在明时走了下坡路, 至清朝更是无可避免地步入衰败。明初江西的人口密度一直位列全国前列。海瑞的《兴国县八议》说:“吉安、南昌等府之民, 肩摩踵接。”又说, 由于“地不能使之尽农, 贸易不能使之尽商”, 因此“比比游食他省”
4 结语
吉安古城封闭的空间结构在近代以后因战争、政治变迁、经济格局变动、城市扩张等被打破。今天, 吉安古城墙不见踪影, 许多地名也在慢慢消失, 吉安大桥的建设更彻底扭转了过去吉安南北连亘的城市布局, 首次打通了东西脉络。在回顾了吉安古城的空间历史变革之后, 我们应该意识到, 吉安古城正是在开放中才获得生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发展的步履从未停下, 城市的扩张和更新总是伴随着矛盾和冲突、舍弃和阵痛, 但只有不断地开拓和革新, 才有可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熙.那些“老地名”, 见证着历史变迁——记者带您追寻吉安古城留下的烙印[N].吉安晚报, 2010-09-03 (5) .
[2]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陈文华, 陈荣华.江西通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4]陈荣华.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5] 吉安市方志办.吉安古城考略[J].吉安:吉安师专学报 (哲社版) , 199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