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探析——以青林口为例

作者:王彦彦 熊英伟 宋晓霞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
摘要: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它是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形式。传统民居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内涵, 是我们研究传统建筑的重要渠道。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青林口传统民居的环境因素构成、建筑基本特征、建筑形态以及传统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设想。
关键词:传统民居 建筑特征 建筑形态 建筑风格
作者简介:王彦彦, 硕士研究生

 

0 引言

“一鸡鸣三县, 古镇青林口。”青林口古镇地处四川省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汇之地, 是四川西北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场镇。在明清时代青林口就已是著名的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场, 曾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古镇街房整齐、庙宇驿馆林立, 至今仍然保存着相当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其雕工精美, 独具匠心。也正因如此, 才使得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自然地保存下许多历史的原味。

1 青林口传统民居的环境因素构成

1.1 人文环境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抬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油青林口高抬戏是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 是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高抬戏最初源自于祖先的图腾崇拜, 是一种融入传统图腾艺术、古老川剧艺术和当地民俗艺术的独特表演形式。而青林口高抬戏则是指流传、活跃于川西北青林口地区的一种民间乔妆戏表演样式, 又称作飘色或抬阁。

1.1.2 青林口的村风民俗

青林口每逢农历1、4、7为赶集日, 届时十分热闹。古镇每年春天都会抬木制的文昌菩萨到每家每户赐福, 这是每年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 还有以“赏青林桃花, 观民俗民风, 览古镇风情”为主题的青林口桃花艺术节, 高台戏巡游、变脸、吐火、舞龙灯、划旱船等。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 或大的传统节庆的日子里都要表演高台戏与烧火龙的民间艺术, 这也是民俗活动的内容。

1.2 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传统民居的风格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群形态和外观样式, 而青林口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则是影响传统民居风貌的重要因素。

1.2.1 自然环境

青林口属于丘陵宽谷区, 王爷山、人字山呈东西走向, 逶迤绵延数十里, 到青林口时戛然而止。在两山相汇的山谷间, 有一条小河从中流出与村前的潼江交汇, 使青林口形成了两河汇流、群山环抱的秀丽景致。古镇四周山不高而秀雅, 水不深而澄清, 地不宽而幽静。有古老的松树、青翠的扁柏、婆娑的菩提, 掩映古镇的翘角楼尖。青林口地形高差变化大, 两侧最高点在人字山, 海拔高度852m, 最低点为潼江边的河滩地, 海拔高度为594.2m, 相对高差达到257.8m。

1.2.2 气候特征

青林口四季分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常年降雨量为1 136mm左右, 通常集中在6~9月, 年最高气温35℃, 最低气温-10℃, 年平均气温15℃, 无霜期240d左右,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 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基本特征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气候因素、生活习俗等的影响, 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地域特征非常浓郁。

2.1 建筑平面

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为三进或四进结构, 2层居多, 内有天井, 结合天井布置楼梯, 再往里为卧室、厨房等, 前后由一通道相连, 2楼为通道相连的卧室, 屋顶为双坡式, 上覆小青瓦。此外, 还有四合院式建筑平面布局, 这种平面布局讲究长幼尊卑、主仆有别。大院内采用天井、敞口厅堂及走廊将宅院的空间连成一片, 但又不互相干扰。

2.2 建筑布局

青林口老街建筑为南北朝向, 新街建筑为东西朝向, 大部分建筑分布在街道两边呈“一”字形排列, 整个古镇的建筑呈“丁”字形布局形态。

2.3 建筑风格

青林口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朝时期所建, 新街建筑多为清朝时期所建。因而, 青林口古建筑群的部分建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民居建筑风格。如建于广东会馆旁边的符家大院具有明显的明清建筑特征, 且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三进大院格局, 只是现在破损不堪 (见图1) 。而位于索桥端头的黄家祠堂则建于1930年, 属于近代建筑风格, 与明清风格的古街隔着溪水遥相呼应, 自成一格 (见图2) 。

2.4 建筑材料

青林口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其中, 石料、木材是青林口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石料通常崇尚纯白色泽、组织细密、质地坚硬, 墙体多选择红色黏土作为主料, 配合石灰、河沙、瓦砾和柏木板。木料通常会选择周边山上的楠木和柏木等。

图1 符家大院现状

图1 符家大院现状

 

3 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形态

3.1 院落

青林口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落空间。部分民居采用合院形式, 一般为三重四合院和四合院。三重四合院按梯形排布, 分前院、中院、后院。前院临街、中院高于前院, 且面积大于后院, 中间建花园, 晒台;后院虽高于中院但后退而建, 在街面并看不见后院, 只能看见前院和中院。由于地形高低不同, 院与院之间以石阶连接, 石阶两侧建高低错落的厢房, 比如符家大院就是这种院落形态。四合院是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 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院内有天井, 厅、堂、楼齐全, 依势而建, 高低错落, 此类院落形态较为典型的例子是黄家大院。

3.2 建筑群

青林口古建筑群在明朝时仅仅沿青云溪南侧呈“一”字形分布, 到清朝时跨过青云溪在潼江东岸建立街道, 形成“丁”字形布局形态, 民国时期潼江西岸修建了黄家大院, 最后形成逐渐向河流平坝地带过渡的成片聚集形态。

4 青林口传统民居现状及保护设想

4.1 青林口传统民居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 很多居民为满足生活需要, 进行房屋的加建与改建活动, 以致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符的现代建筑。又由于长期以来古镇居民缺乏保护维修的意识和技术, 青林口的“老房子”已经越来越少, 符家大院已经成了危房, 至今无人修复。而震后的古建筑群修复工程, 基本上采用的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思路, 没有尊重原有建筑风貌, 导致古镇许多的传统建筑不复存在。

图2 黄家大院现状

图2 黄家大院现状

 

4.2 青林口传统民居保护设想

通过对青林口传统民居现状的实地考察调研, 对其保护提出以下设想。

1) 对于符家大院这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建筑, 建议进行保持建筑原貌的修复工作, 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 对建筑内部设施不任意添加或拆除。在修复完成后, 组织居民进行日常保养、防护加固工作。此外, 符家大院是红军驻扎青林口时期的指挥部, 可以作为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红三十军陈列馆, 用来展示红军在江油市的革命历史、史料、典故, 以此宣传红色文化。

2) 对于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普通民居, 建议保留, 但在进行改造时应与传统历史建筑风貌相一致, 不能根据居民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建设工作, 要加强居民的保护维修意识, 提高居民的维修技术, 在进行民居修复时尽量恢复其原貌。

5 结语

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是很有价值的建筑文化宝库, 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化遗产, 印证了我国的历史发展, 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亟需加强对它的保护研究力度, 为传承民族历史、延续民族记忆作出贡献。

 

118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