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主导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以纽约高线公园的蜕变为例

作者:周贤荣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纽约高线公园是在废弃高架货运铁路上设计的一座线性城市公园, 如今已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样本。通过回顾高线及其所在片区的兴衰史, 梳理了高线周边片区从单一功能到土地混合利用的演变过程, 并剖析了高线如何从一个废弃铁路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空中步行乐园”, 最后提出高线公园“公众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更新改造模式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价值认知的借鉴意义, 并从高线公园的整体设计思路、开发管理机制、政策法规管控与空间活力塑造3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与城市空间复兴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设计 城市空间复兴 高线公园 公共空间 保护和再利用
作者简介:周贤荣, 硕士研究生

 

1 高线公园的兴衰史

1.1 从“死亡之街”到“交通生命线”

高线是位于纽约曼哈顿西区的高架铁路, 连接美国工业社会时期包括肉类加工街区、西切尔西街区和克林顿街区在内的纽约曼哈顿西区最具活力的工业区。在高线建造以前, 由于铁路运输铁轨与城市道路平面相交, 导致交通事故时常发生, 而穿越该区的第10大道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死亡大道”。20世纪20年代, 纽约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改造项目, 一方面, 高架铁路直接连接城市肉类食品工厂的生产区与仓库, 火车通过驶入建筑内部来运输生产物资, 从而提高工业运输效率。另一方面, 高线通过将铁轨架空30英尺来解决火车通过地面交叉口时来往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安全问题, 保障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并对整个纽约的货运交通改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高线也因此被称之为该片区的“交通生命线”[1]

1.2 面对转型, 陷入“拆与不拆”的争议

20世纪50年代, 伴随美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水运交通和铁路运输逐渐衰落, 高线的运输量逐年下降。20世纪90年代, 废弃后的铁轨虽然丧失了其使用功能, 但是大量闲置厂房的和低廉的租金吸引了一些艺术家入驻, 为高线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基地奠定了基础。随着沿线的部分厂房被逐渐改造成咖啡馆、艺术馆等休闲文化空间, 周围的空间品质和环境因此有所改善, 一些社会组织和高线拥护者试图让高线保留下来。然而, 住在高线下方的土地所有者却想借助政府力量拆除房屋, 将其改造为商业房产以抬高租金获取利益。因此, 高线就这样陷于“拆”或“不拆”的争议之中, 被搁置了将近20年。

2 高线公园的蜕变

2.1 从单一功能到土地混合利用

高线所在区域属于纽约曼哈顿以西的第四街区。1750年一位商人买下了如今西切尔西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当时该区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1851年, 随着哈德逊铁路延伸至30街, 该片区形成了明显的功能分区, 第10大道以西是工业用地, 东侧则配套廉价住房和少量商业, 以解决在该工业区就业的职工的居住及生活问题。到了1900年, 该片区面临了第一次衰败, 大量的高档小区被低收入人群的的住房替代。1934年, 伴随高线的开通运营, 该片区重新恢复了昔日的活力。然而,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由于制造和运输行业的逐渐萧条, 该片区再次面临衰落, 政府随之在这片区域修建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直到1999年, 该区的重新区划使得工业建筑向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展览等多元功能转变。

2.2 公共主导下的保护与开发

高线的再开发得益于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 该组织成立于1999年, 由高线附近的2位当地居民发起。他们积极地参与高线的保护与建设, 率先提出将高线建设成公园, 并将这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还给纽约市民。然而, 在2000年, 高线之友的努力与建议却遭到了纽约在任市长Giuliani的反对。于是, 高线之友用了1年的时间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最后加入他们的自愿者包括建筑师、设计师等。2001年11月, 纽约市新任市长Michael Bloomberg上任, 并认可了高线之友对于高线的发展建议与策略。2002年, 高线的再利用通过了经济上的可行性论证, 市参议会和联邦地面交通部门都分别通过了高线再利用的决议, 从而促使高线的再利用成为纽约市的开发政策。随后, 高线之友和纽约市于2003年1月至7月联合发起了设计高线的国际竞赛, 向全球征求高线设计的方案建议。最终, 高线之友、纽约政府以及纽约市民共同决定由詹姆斯·科纳风景园林事务所和迪勒尔·斯科菲帝欧+仁弗洛设计事务所作为主要的设计团队, 并同时邀请了荷兰著名园艺师派特·奥多夫和一些其它设计师参与高线的设计[2]

2.3 从废弃轨道线到“空中步行乐园”

高线建设一共分为3段, 并分别于不同的时期开放, 第一段于2009年6月9日向市民开放, 主要包括了从甘斯佛街到20街的九个街区;第二段从20街到30街, 于2011年建成开放;最后一段于2014年开放, 从第10大道的30街到哈德逊河及34街, 与“哈德逊庭院”的河滨开放空间有机融合, 共同形成全新的哈德逊滨河空间景观和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客厅。

高线的改造设计具有非常明晰的目标定位———向每一个公众敞开的公共活动空间, 并且强调空间对“时间”的诠释, 注重城市本身和生态进程的自然演替过程。因此, 高线保留了记载其作为“生命运输线”角色的铁轨骨架和部分连接高线的老旧厂房, 以延续高线的历史文脉。一方面, 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特征还原了铁轨的原真性, 强调高线的生长和蔓延, 将铁路融入到了设计的各个环节, 并作为主要的景观元素, 贯穿始终以引导参观流线, 通过保留路基等元素以及生长在高线的原生植物来凸显高线的自然与野趣, 创造出了富有工业时代记忆的“高线之美”;另一方面, 高线公园的设计团队对高线沿线的废弃厂房和仓库进行更新改造, 置入公共艺术等多元功能, 通过新旧建筑的融合以及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相互促进, 记录高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多方努力下, 高线已经完成了其从一个杂草丛生、锈迹斑斑的废弃轨道线到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人文野趣的“空中步行乐园”的完美蜕变。如今, 高线作为一个媒介, 促进了整个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成为了纽约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

3 启示

3.1 结构性保护利用和“植筑一体”的整体设计策略

高线的利用与再开发模式与传统的保护方式不同, 其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历史构成要素的结构性保护和对历史空间的重新定义和诠释。它将不同时空的历史特征融入到同一个空间内, 充分体现了对不同时期历史的再现和对场所的尊重。同时, 公园的入口空间、观景台、下沉广场、草地等多样的景观节点空间, 满足了游客的游览需求和体验需求。高线的成功蜕变启发每一位城市设计者: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元素在同一空间相结合能够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注重公共空间的生态建设与活力营造的有机融合将会激发所在区域的更多价值。

3.2 公共主导下“多元参与”的开发管理机制

在高线的再利用开发中, 高线之友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扮演者一个“能人”的角色。一方面, 高线需要与政府、司法部门协商再利用的策略以及高线公园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调动社会一切资源为他所用, 并有意识地扩大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不断与市民沟通, 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 权衡市民的公共利益以获得大众的支持;与此同时, 高线之友还兼具高线的管理和维护职责, 负责筹集资金并组织公共艺术、科普教育、表演展览等各种活动, 保证全年在高线公园中都有城市公共活动发生, 从而提升公园的使用频率和影响力, 促进更多人参与公园的保护与利用。

3.3 政策法规的管控与空间的活力塑造

在高线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再开发过程中, 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对建设先行控制, 确保了高线公园向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的成功转型。由于公园的改造涉及政府、民众等多方利益主体,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 设计师采用多方参与的协商式工作方式:一方面需要获取民众真实的诉求, 另一方面还要一直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建议适当调整一些区划规定, 使公园开发更显完美。因此,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并出台对应的奖励机制, 对激发和规范公众参与到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公共空间的活动策划和管理运营是高线公园活力塑造的重要保障。高线的官网会定期公布活动预告, 通过与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的合作, 策划举行覆盖各年龄阶段的活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热情, 从而提高高线公园的活力与影响力, 鼓励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公园的管理和维护。在资金方面, 除了政府和相关基金的资助外, 高线之友通常通过和企业合作来获取赞助费。另外, 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也会为高线公园筹集资金用于公园的日常维护及活动组织[4]。这种公私合作的运营与管理的模式, 在公园建设的活力营造和资金筹集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 高线从曾今辉煌的“生命交通线”, 到锈迹斑斑、无人问津的废弃铁轨, 再到保护利用之后充满活力的“纽约公共大阳台”, 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 成为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科普教育基地、艺术展示舞台和展现纽约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的魅力地标。

回望我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样面临着众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的问题, 因此, 在我国城市规划由“增量”向“存量”转型背景下, 高线公园以“公众为主导”的开发管理模式以及对废弃铁轨的创造性保护与利用, 值得国内的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借鉴与反思。

 

1070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