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区”到“社区”——“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作者:杨春虹 范桂芳 贾晓浒 郝占国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作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训练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及未来住区发展需要, 本文在课程教学改革框架下, 探索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新理念、新模式, 将传统“住区”向“社区”设计转型, 目的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从人的居住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涵盖心理、精神、社会等多层次、高标准需求, 使学生树立“人-住区-社区-城市”协调共生的发展观, 探索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营造和谐社区, 达到“强化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住区 社区 住宅设计 户内空间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春虹,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 ; 范桂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 贾晓浒,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 郝占国,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基金: 内蒙古工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 (2015106);

 

0 引言

住区 (Residential Area) 一词属于规划学领域, 强调地块属性;社区 (Community) 属社会学领域, 地域之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归属感。

传统居住区规划设计从城市规划原理出发, 在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限定条件下, 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 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而封闭的区域。尽管不同规模的居住区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形态造型、景观环境等各不相同, 但根本属性集中于地理和经济两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已不满足于居住区对生活基本功能的实用性需求, 逐渐开始追求物质以外的价值体验, 如舒适性、社会交往、团体文化、认同意识等。为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及未来住区的发展需要, 本文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 目的在于梳理和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探索改进和完善措施, 使学生主动思考未来城市和居住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从城市“住区”向“社区”概念转变, 关注“人-住区-社区-城市”的新型社会生活组织模式, 树立城市设计理念, 进而提升“建筑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 是引导设计训练向城市、环境层面发展, 学习和认识城市设计、住区设计,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多层及高层住宅的户型设计、楼栋组群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城市设计技能和要点, 能处理一般的城市形体环境和建筑群空间组织的设计问题。树立综合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深入设计、专业配合及团队合作能力。

1.2 本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

运用《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和掌握住宅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 以当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核心, 注重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讲授。使学生掌握住宅设计基本要求, 了解并掌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构思方法等, 为该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打下理论基础。

《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依据建筑热工原理, 解决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建筑保温和节能设计, 为居住区和住宅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

1.3 本课程教改前存在的问题

1) 设计课与理论课脱节, 相互支撑作用较弱。理论课注重知识讲授, 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而设计课中, 学生与实际脱节的“天马行空”“闭门造车”现象并不少见。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是本次教改需解决的问题。

2) 居住区规划理论与现行国家政策、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及居民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规划设计原理多根据已建成环境梳理总结而成, 其科学性不容置疑。我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为封闭及独立式, 与城市其他区域界限清晰, 大都以围墙或围栏分隔, 居住区自成体系, 配套基本生活设施。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质量标准和需求不断变化, 居民生活需求已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公共交往、集体归属意识、社会文化参与意识等精神层面追求日益增强。另外, 不同价值取向使居住区单纯的地域属性已难以满足混杂聚居的居民个性需求, 营造开放、共享、人性化“社区”模式成为传统住区需拓展的设计理念。

3) 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和“学”为主, 缺乏互动, 学生积极性不足, 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意识。设计课教学方式通常以“一对一辅导”为主, 这种模式虽能针对学生设计思路给出具体指导, 却使学生独立思考有余而交流沟通不足。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固化”模式, 看待问题较“狭窄”, 创新能力相对缺乏。

2 教改思路与方法

针对本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5年课程申请教学改革。立项之初, 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教学研讨和教改计划, 并确定本次教改以“整合、开放、拓展”为教改总体思路。教改从以下方面展开。

2.1 相关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1) 《城市规划原理》《住宅设计原理》作为《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支撑, 除讲授通用原理, 还增加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知识更具实用性。

2) 《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是选修课, 但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关系紧密, 尤其是内蒙古, 地处寒冷地区, 冬季保温节能是住宅设计要点。过去在教学中理论课偏重原理知识, 缺乏具体应用, 而设计课又没有此项内容, 造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缺乏印证。本次教改将两者相结合, 在设计作业中加入住宅保温节能设计, 运用《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知识进行实操训练, 而《内蒙古居住建筑节能》课程的结课报告也以同期进行的住宅设计为依据, 所得成绩在设计作业中占10%的比例。

2.2 以实际需求引导教学内容

适应居住建筑市场变化, 寻找促进居住区更具适应性的组织结构, 打破传统住区相对封闭独立的形式, 引入“开放街区”概念, 探索“以人为本”, 融入社会多元汇集的“社区”理念, 不仅关注住区在规划学中的地域属性, 更应关注住区中生活主体“人”的社会属性, 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本次教改加强居住区规划和城市设计两部分内容的结合, 强调住区作为城市空间组成的一部分, 也是城市风貌的体现。只有打破传统住区封闭界面, 将住区融入城市, 关注居民的社会交往需求和归属意识, 才能促进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 真正实现和谐社区。

2.3 以开放互动式教学引导探索创新

创新不是简单的灵感闪现, 也不是个性炫耀。团队合作可使学生相互协作, 资源共享;小组讨论、方案陈述能训练学生对方案构思的逻辑梳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公开答辩、评图可获得更多老师的点评和启发。在不同思维碰撞中可汇集更广泛、更有价值的思考和分析, 是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3 教改实践

3.1 教学目标的改变

1) 本课程需了解和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领, 引导设计在功能、空间基础上向城市、环境层面发展。

2) 住宅是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功能空间, 而居住区是形成城市的基础。居住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质量, 也对城市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住区面貌决定城镇基本面貌。

3) 通过规划设计的学习, 掌握居住区规划原理、住宅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 学习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运用国家相关政策、规范、技术经济指标对居住环境进行初步评估。

4) 关注“住区”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需求基础上向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拓展的趋势, 打造适应未来生活多元需求的“社区”模式。

3.2 教学内容的改变

1) 强化前期调研及分析过程作业第1周为调研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包括现场踏勘、内外部条件搜集整理、同类型案例调研。尤其强调对居住区主体“人”的关注, 从物理要素和精神要素两方面进行时态调查, 发现传统居住区设计现存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构思策略。第2周进行调研汇报, 完成调研报告。本环节教学重点是时态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为立意构思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成果要求为调研汇报PPT、调研报告 (见图1) 。

图1 学生调研成果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4级范云龙、田玉坤)

图1 学生调研成果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4级范云龙、田玉坤)

 

2) 户内空间精细化设计由于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海量成熟户型可作为参照, 本次教改将户型设计内容转向户内空间精细化设计, 包括住宅单元公共空间交通核及设备管井设计、户内各功能房间家具布置;了解住宅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了解住宅建筑设备管线布置要求。教学重点是户内平面家具布置, 设备管线布置。成果要求为住宅户内精装修布置图册 (见图2) 。

图2 住宅户内精装修布置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2级李新飞)

图2 住宅户内精装修布置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2级李新飞)

 

3) 在满足任务书限定的基本框架内, 鼓励学生对未来居住区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思考和探索构想, 提出“开放街区”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居住区与城市的生硬界面, 加强居住区与城市的融合, 引入“社区”概念, 强化组团结构和组织形态。可从年龄、工作性质、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结构形式、建筑布局方式等方面给予组团定位, 配套各自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满足不同居住群体需求, 呈现不同空间组织形态和造型特点, 增强组团的辨识度;营造促进邻里关系的交往空间和活动场所, 提供可共享的公共设施, 减少低频低效空间, 提高土地利用效果。本环节教学重点是强化创造性思维, 鼓励探索以“社区”理念为核心的新型住区规划设计模式。成果要求为实体模型、计算机表现。

4) 聘请设计院工程师进课堂进行与阶段性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专题讲座, 包括住宅小区报规程序、住宅规划日照分析、住宅设备管线设计要点等专项内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依托学院各类专业教育实践平台, 将企业人才引入课堂教学, 结合工程实践案例讲授知识的应用, 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教学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成果要求为模拟报规程序手册、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等。

3.3 教学方式的改变

1) 以往的设计课程基本是学生独立进行方案创作, 教师一对一辅导, 缺少交流合作。教改开始, 本课程以小组 (3~4人) 为单位进行调研和前期构思及概念设计, 每个指导教师负责2~3组, 组内分工合作, 资源共享, 相互交流和探讨, 指导教师参与其中, 帮助学生分析、比较, 指出问题, 引导思考, 提出完善和修改意见, 逐渐进行深化和细化, 从最初的感性构思转向科学合理的理性方案成果。教学过程分为若干节点, 以组 (或班级) 为单位进行集体汇报和答辩, 如调研汇报、构思陈述、中期检查、成果答辩、公开评图等环节。学生陈述讲解设计进展情况, 教师给出点评, 并针对问题提出修改和改进建议及要求。公开评图是检验和评价学生阶段性成果的教学环节, 本次课程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个人评定作业的方式, 由年级组全体教师集体评图, 现场打分, 学生可得到每位老师的点评, 既客观又全面。

2) 2017年春季学期, 由于“北方四校联合课程设计”调整至该学期, 以此为契机强化城市设计主题, 围绕城市遗产保护、旧城区更新、城市特色风貌、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等内容进行调研及构思成果汇报 (见图3) 、中期检查、成果答辩, 各校选派2位指导教师及15名学生左右组成联合设计团队。其他同学在校内完成相同选题作业。开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和教师带来极为宝贵的交流与学习良机。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及不同校际间思想的碰撞, 既能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热情, 又使每个团队以竞争促进步, 以交流促合作, 取长补短, 效果显著。

3) 教学成果的改变作业成果从原来的一草、二草、三草、成图改为阶段成果提交, 包括前期调研汇报 (含调研PPT、调研报告) 、概念设计、实体模型、技术设计、成果表达等内容, 每一环节分别给出成绩, 最后进行综合评定。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任务书细化至“周”, 避免“松懈”和“拖拉”;在整个教学期内, 每份作业共进行3~4次答辩, 包括调研汇报、构思汇报、中期检查、成果答辩等。待作业最终成果提交后, 进行公开展示和公开打分, 每位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彩纸贴条代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当场贴成绩条, 学生由压力转变为动力, 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大大提升。

3.4 教改成果评价

从“住区”到“社区”设计理念的转变带来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的系列改变, 通过近3年的教改实践探索, 教学效果显著。2016年, 四年级教案获全国建筑学高校设计教案优秀奖、优秀学生作业奖。在项目结题之际, 项目组 (四年级教学组) 老师对本次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以下总结。

1) 教学理念先进, 与社会现状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

2) 逐渐树立人与社会、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 教学方式开放、多元, 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分析与思考能力,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训练, 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明显提高。

4) 加强过程管理与目标分解, 强调教学逻辑性, 教学成果质量显著提升。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课程体系逻辑关系更合理、完整。

图3 联合设计调研汇报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5级范云龙)

图3 联合设计调研汇报 (成果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15级范云龙)

 

4 结语

建筑学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筑师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又是建筑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合理必要的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手段。本次教改收获颇多, 为今后教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经验, 但也存在不足, 需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改革没有终点, 永远在路上。

 

From “Residential Area” to “Community”——Exploratia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Housing Design”
113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