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住宅多元创新探索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项目选址在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北岸, 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 又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区。该项目包括住宅、配套设施、地下车库、市政站点、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等。项目含A、B、C 3个居住地块、1、2号为2个幼儿园地块 (见图1) 。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451844m2, 容积率1.47, 总建筑面积1120269m2, 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664269m2, 地下建筑面积456000m2。
2 规划理念
该项目力求在规划设计、单体建筑及建造过程中体现“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宜居社区”的理念, 项目周边环境极佳, 住区规划要突出自然生态要素, 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住区打造多层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不仅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更希望体现对人的尊重, 增加健身、休闲、娱乐、交流等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提升街区活力。同时, 住宅区还希望服务于城市, 采用开放街区规划理念, 为周边地块提供集生活、服务、娱乐、交流等一体化多功能的复合共享空间。
3 设计难点
本工程时间急、面积大, 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可减短工期, 在时间进度上可保证工程完成。但装配式建筑经济性的体现在于尽可能减少构件种类, 减少开模数量, 但如此大量的建筑单体如果雷同将会非常单调, 对城市形态和小区本身的环境质量均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 丰富建筑造型, 提升小区环境品质, 是本次设计中的难点之一。
4 总体布局
规划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 绿地系统和水系环绕其周围, 项目从尊重环境出发, 规划依托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 营造绿地花园, 令居住区融入周边绿地规划系统之中, 并形成住区规划的重要骨骼 (见图2) 。
规划通过延续周边绿地系统, 以开放花园系统为结构, 布置住区组团空间, 形成环绕花园的开放式街区。将住区组团“细胞”台地化处理, 进一步围合营造了开放公园系统, 形成相互交织的“绿谷”空间和“浮岛”空间 (见图3) 。
规划结合地下层设置配套功能空间, 住宅和配套叠合使用, 居民不出组团既可享受服务, 又节约利用土地, 形成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及更多的绿化空间。在便利性方面, 将原有的集中配套功能分散到每个组团“浮岛”之下, 增加住区的吸引力和使用便利性 (见图4) 。
“浮岛”下的配套空间从开放性上分为开放、半开放和私密空间。其中沿规划街道排布的属于开放空间, 沿社区道路排布的属于半开放空间, 沿中庭内院排布的属于私密空间。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根据场地特点按需排布, 兼顾舒适性和私密性 (见图5, 6) 。
整个住区以17层和10层为主, 少量26层, 既满足装配式建筑统一的要求, 又不至过于呆板, 通过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线 (见图7) 。
在近人尺度上, 通过盖板、商业、下沉庭院等空间形式的组合, 通过建筑界面的不同变化, 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5 建筑空间结构
规划以组团“浮岛”作为细胞, 通过建筑层、平台景观层及平台下配套设施层将住宅、配套、车库和环境有机结合, 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 使空间分级、私密性和公共性井然有序。
在居住体验方面, 住户可通过平台下直接入户, 每栋建筑的入户大堂都围绕内庭院布置, 形成从城市到家的明晰空间体验 (见图8) 。
6 套型精细化设计
本项目共涉及3种套型, 面积分别为80, 90m2和100m2。在确定方案后期的优化设计中, 从经济性和高品质出发, 以两梯四户作为基本组合方式, 令90m2和100m2的套型同80m2套型通过1套核心筒组合起来, 在套型合理化的前提下, 优化部件和组合方式, 使拆分、制造和建造等工艺的配合更容易、更精确 (见图9) 。
在构造上, 住宅外墙采用预制装配式构件, 阳台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使造型更为灵活。同时, 大批量规格化、通用部件的生产可稳定质量和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构件的高频率利用, 可促进构件工艺优化和施工过程的完善, 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 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
套型内部在需要布置电盒的位置统一装饰5cm厚的板材装饰层, 走线通过板材层而无需走墙体内部, 减少了内装湿作业量及后期维护的难度。
7 外立面精细化设计
该住宅项目周边自然环境极佳, 建筑生长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 需通过色彩和材质表达对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当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色彩具有一定微差时, 二者既能融为一体, 又可相映成趣。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而言, 应充分发挥材料颜色和材质灵活多样的特点, 通过对色彩和表现的精心设计, 使建筑群体既可展示自身特点, 又可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
基于此, 本住宅方案以地块划分, 一共设计4种外立面形式, 在平面相同的前提下, 通过颜色与风格的差异, 做到了和而不同, 形成丰富而和谐的小区形象 (见图10) 。
住宅下部1~2层为结构加强区, 采用现浇的建筑方式, 立面做法与上部装配式部分有所区别, 以上各层均采用装配式, 屋顶现浇, 给建筑造型提供了空间 (见图11) 。
色彩选用灰、米色、棕色等沉稳的色彩组合, 符合周边区域稳重大气的城市形象气质, 如图12所示。
A立面采用米色作为基本色调, 通过与棕色、灰色等同色系颜色的组合, 和其他几种立面形成呼应。
在造型上, 采用四坡顶屋面, 形象端庄稳重。阳台局部援引中国居住文化传统意象符号, 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相结合, 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 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 并且与周边的建筑群体和环境相呼应 (见图13) 。
B立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两坡屋顶的建筑形式, 立面材质采用富有质感的灰色错缝砖材,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演绎北京地域建筑的特点和精髓。立面以灰色作为主体颜色, 在窗下口、屋顶等特殊部位, 点缀GRC线脚;顶层局部装饰金属铝板和幕墙增加精致性 (见图14) 。
C立面采用现代风格, 通过玻璃、饰面砖、金属等材质穿插, 形成虚实对比, 强调水平线条, 穿插出活跃、有秩序的立面形式。窗口周围采用格栅和细致的凹凸变化丰富立面增加细节 (见图15) 。
D立面采用传统大屋顶, 顶层局部退台, 形体丰富, 同时形成丰富的建筑天际线。局部细节上同样采用中国居住文化传统意向符号, 和其他几个立面及城市文脉相呼应 (见图16) 。
8 结语
装配式建筑虽然是建筑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其本质仍然是建筑, 其形式和相关技术仍需符合历史和环境的发展, 还要因地制宜, 令建筑与周边环境统一和谐。
装配式住宅的设计中既要充分体现预制装配式造价经济、工期快速的特点和功能, 又要兼顾住宅作为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载体, 需从人的需求出发, 创造出人性化、功能与形式兼备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