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析
当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 以艺术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是其中的一大亮点。“精准扶贫”思路和“乡愁”计划为当前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发展大方向。面对未来艺术特色小镇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需要在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指导下, 由政府主导和监管、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下共同努力, 以满足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任务, 让艺术特色小镇建设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概念解析
目前, 在理论方面, 关于“艺术特色小镇”的概念还没有研究者给出确切的定义, 而“特色小镇”的概念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0月8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改规划[2016]2125号) 中给出了相关解释。笔者从艺术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 经由艺术特色小镇的上维概念———特色小镇为基础, 尝试提出艺术特色小镇的概念。
产业发展的好坏对于小镇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是小镇的建镇之本。艺术特色小镇的核心就是发展好艺术特色产业。因此, 本文从艺术产业角度出发, 将艺术特色小镇定义为:以艺术特色产业为主导, 集聚产业发展要素,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同时将艺术文化内涵贯穿于小镇建设与小镇旅游发展之中, 并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 实现多方面、多角度融合发展。
2 艺术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剖析
经过笔者近两年对国内艺术特色小镇的实地调研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 现归纳出艺术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4个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
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在于突出艺术特色, 有些小镇的建设者在规划初期没有从客观出发, 主观臆断, 盲目规划, 一味地效仿别的小镇建商业一条街, 翻新小镇内具有艺术文化价值的老建筑, 出售雷同的旅游纪念品等, 这些做法都极大损害了艺术小镇的长期发展效益, 并使得小镇内的传统艺术技艺逐渐消亡。在小镇的建设过程中, 还出现了文物损毁和“文物赝品”的现象, 这对小镇的文脉传承和发扬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情况除了暴露出投资者的目光短浅以外, 最主要的原因仍旧是缺乏政府监管和统一规划。
2.2 缺乏艺术特色表达
在小镇的景观设计方面, 有些小镇甚至出现了欧洲风格式样的“大穹顶”造型的建筑物, 虽外观豪华大气, 但与小镇的传统风貌严重不符, 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的感觉, 这种设计既没有延续小镇的传统文脉, 又没有给小镇整体风貌增色。例如, 江南水乡的一些小镇投资者看到了“乌镇”和“周庄”的成功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急功近利进行周庄“复制”, 粗暴“复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现象, 以致有些游客开始发表“不到水乡会遗憾, 到了水乡更遗憾”的负面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积淀, 如果由于缺乏艺术元素的表达方式, 而导致小镇文脉中断、特色缺失, 这对小镇的长远发展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2.3 经济落后, 资金短缺
很多艺术特色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 有些处于古代交通便利而现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之地。再加上建设初期, 各种资源配置并不完备, 即使政府在近两年对特色小镇的投资扶植力度不断加大, 也只能保证在小镇的核心规划区建设的资金支持, 而周边地区以及小镇后期的维护与更新费用仍然面临很大的不足, 这极大地阻碍了小镇的后续发展。
2.4 艺术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目前, 很多艺术特色小镇仍处在政府主导、外商投资的的发展模式中。在艺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难以形成创、产、销完整的产业链, 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这种“高投入、低收入”的发展模式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加入到小镇的建设队伍中来。此外, 小镇内的传统艺术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匠人大都已到了退休的年龄, 再加上没有好的销售推广平台, 艺术产品的市场转化率较低, 年轻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就使得小镇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后续动力, 甚至出现断层的情况。
3 推进艺术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
3.1 机制体制创新
3.1.1 监督管理方面
在小镇项目的前期审批过程中, 政府应履行好监管职责, 为项目定位把好关, 把相似项目、重复项目、偏离小镇艺术特色的商业项目剔除出去, 朝着“特”“强”“精”的方向发展。在进行项目决策时, 应共同商议、集体决策, 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 防止“一言堂”的情况发生。在后期小镇项目的建设进程中, 政府应定期对小镇的在建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对于不合规、破坏文物的建设行为坚决予以处罚并监督整改。这些措施都需要由政府出面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统一规划艺术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计划, 避免重复幵发以及破坏当地文脉的现象发生。此外, 要促使艺术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的规范基础上, 建立一套艺术小镇评价标准, 用来衡量艺术小镇的规划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总的方针政策和建设要求, 以避免艺术小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产业定位不准确、借特色小镇之名行开发房地产之实、大搞形象工程等问题的发生。
3.1.2 金融服务方面
政府应做好引导职能,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注意将资本向艺术产业倾斜, 运用PPP的建设模式, 引入各类基金, 采取活化展演、艺术馆、体验馆等方式进行小镇品牌文化宣传。辅助创客公司的艺术品实现量化生产, 激发小镇艺术产业发展的活力。
3.1.3 政策扶植方面
艺术特色产业是一个高密度创新产业, 为了鼓励青年才干发扬创新精神, 政府应在政策上有所偏重。例如, 督促国家知识产权法的实施, 当创作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 政府应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和金融投资方面的法律咨询。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 保护创作主体在艺术产业中的研发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政策, 确保创意成果能在与市场的转化过程中产出最大的效益。为了解除青年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应该完善人才补贴政策。对于外来创业的青年人才, 应给予“免税”“免征”“生活补贴”等政策支持, 加大医疗、教育和其他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 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3.2 转变发展理念
3.2.1 开放式的发展理念
针对小镇内的艺术特色资源应采取开放式的发展理念来对待。例如, 陶瓷、玉雕、剪纸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艺术资源, 政府要鼓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以开放的心态将其发扬光大, 可以采用“产学”结合或“校企合作”的方式, 将传统工艺引入校园教学活动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业门类, 又解决了传统艺术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对于小镇内已有的传统建筑, 要在修缮的基础上, 尽量做到“修旧如旧”, 避免对小镇内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二次破坏, 在规划时对小镇的整体建筑风貌也要做到和谐统一。
3.2.2 保护当地文化艺术原真性
历史小镇的发展与由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汇聚而成的, 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蓝本。保护小镇艺术文化的原真性, 是促进小镇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艺术小镇的特色优势是其它特色小镇所没有的, 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 在对小镇的规划设计中, 要尽量坚持“适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减少商业化和人工化痕迹, 对于小镇原本不存在的艺术元素, 绝不可以盲目将其“复制”“粘贴”或对艺术元素进行造假。
3.3 以艺术产业为主, 坚持多元化发展道路
3.3.1 以艺术产业为主导, 促进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艺术产业为主导, 想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艺术小镇, 必须在建设时做到规划先行。小镇内的艺术产业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其他产业资源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 艺术产业大多属于文化创意类的轻工业产品, 有很多文创类产品的生产制造必须依托于第一产业当中的原材料生产,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产品在生产中要注重技术升级,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要利用好第一、二产业的优势, 带动其发展。因此, 对艺术特色资源的利用要有全局观和统筹思考的方式, 只发展独一性产业是难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性的。
3.3.2 立足特色优势, 坚持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 要立足小镇的艺术资源优势, 发展艺术产业, 积极探索和拓宽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渠道, 例如休闲养老、艺术培训、活化展演等发展方式, 提高小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打造小镇艺术专业化品牌, 通过品牌效应, 借助周边城市发展的作用力, 进一步激发小镇产业发展的活力。
4 结语
新时期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兴未艾, 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本文立足当下艺术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分析并归纳出了当下艺术特色小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三点发展路径, 以期对未来小镇建设和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区分, 毕竟艺术特色小镇的建设重点在于“艺”, 只有做到突出艺术特色, 才能让整个小镇经济充满活力, 让小镇居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韩金起.从创新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J].知行铜仁, 2016 (2) :66-70.
[2]卫龙宝, 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 2016 (3) :28-32.
[3]彭燕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4]唐奇.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和变化机制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