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2017年,湖北省建筑业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6.93%,总产值达13390.73亿元,从业人员近290万,产业规模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建筑业作为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同年湖北省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仅有3.85%,营业利润率为4.13%,二者均低于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产值利税率只有6.8%,仅略高于6.5%的国内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表明湖北省建筑业的发展方式仍以规模化的粗放式发展为主,经济效益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十分突出,建筑业发展质量亟待提升。当前正值湖北省大力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对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进行科学审视与评价,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基础。本文欲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体系对湖北省建筑业进行评价,以期为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过多数学者都将“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1)解决建筑业的发展矛盾,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矛盾的解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建筑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而当前建筑业建造过程投入大,但建筑产品质量不高且企业效益较低。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平衡、传统粗放式发展与持续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建筑业发展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广,追求以数量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了过去式,当前建筑业需要向BIM、智能建造等方向发展,通过建设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产业生产效率、经营与生态效益,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本文基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结合建筑业发展特点,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将从“建筑业增长、发展质量、可持续性”三方面展开:
(1)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增长的重点在于产品和服务的增长。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建筑业增长也应聚焦于此,具体表现为建筑产业规模与产出效益等方面的增速及增量,这是建筑业高质量增长的基础。
(2)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是“质量”,重点在于建筑业产品及服务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当前,需要是一个多维概念,不再单指使用者的需求,还要关注经济、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要在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强调减少资源浪费和损失的生态性发展。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建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内,既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要,又不以牺牲后代人生活资源为代价,达到降低能耗,经济绿色发展等目的。
总的来说,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该行业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持续从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向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是衡量建筑业所具有的产品和服务等特性在发展过程中,满足使用、经济、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需要程度的重要体现。此阶段,不再以单一的建筑业规模和总量作为衡量标准,而要把评判的重心落在“规模数量与效益质量、增长速度与产出效率”的相对关系上,以过度资源投入来实现大规模、快增长,忽视和投入水平相匹配的产出效率与效益的发展,都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的。
2 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选取
(1)建筑业增长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与相关总量的增长。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建筑业开放的实质是扩大市场化、提高市场活力,而建筑业增长的两方面正是市场占有率与活力的体现。其中产业规模增长可通过从业人员数与建筑企业数直接考量;总量则从建筑企业资产与生产能力方面,选取建筑业总产值和总资产来测度,同时这二者也是产业规模的直观体现。
(2)发展质量是建筑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建筑业增长的稳定性又是评价发展质量的关键。稳定增长就是关注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力,经营能力越强,破产机率就越小,企业动荡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选择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值利税率、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来评价营利与生产效率能力。
(3)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建筑业协调发展应从城乡协调、产业结构协调考虑。分别用城镇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建筑业总从业人员比重、建筑业生产总值占湖北省总产值的比重对其衡量;共享作为协调发展的目的,应从企业经营状况与社会经济福利考虑,具体表现在利润值上。此外,税收作为调节社会福利的重要部分,也应被列为发展质量的测度指标,将上述评价指标用产业效益贡献水平概括。
(4)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建筑业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代表创新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选取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年末净值来衡量建筑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5)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反映,绿色发展就是通过节能减排来增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持良好效益的同时,避免资源过度消耗,提升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潜力。选取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来反映当前产业的效益状况,用建筑业增加值率与所有者权益来测度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水平的要求。
2.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选取上述评价指标,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
为科学、客观地评价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指标与数据的选取,覆盖范围广、数量多、跨度大。为减少庞杂的数据处理,同时避免信息丢失,本文欲选取因子分析法,通过降维,用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更便捷合理地获取评价结果。基于上述结果,结合聚类分析对其归类对比,分析出湖北省建筑业发展现状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差距所在。
3.1 因子分析模型
对原有变量x1、x2、…、xm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1且有公共因子f1、f2、…、fp,特殊因子ε1、ε2、…、εm,用二者线性组合来表示原有变量如下:

|aij(i≤m,j≤p)|≤1且可组成因子荷载阵A。将上述线性关系表示为矩阵形式X=AF+ε,即因子分析模型。
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根据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借助SPSS25统计软件对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适用性检验。将标准化后的变量数据(注:原始数据标准化后,0代表因子得分的平均水平)经SPSS调用,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计算得出检验结果见表2。各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值为0.800远大于0.6且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005.201、显著性水平为0.00小于0.05,表明各变量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适用因子分析法。
(2)公共因子的确定与提取。用标准化后的变量构建系数矩阵R,求其特征值与贡献率,依据特征根≥1且累积贡献率≥80%的原则,提取公共因子。变量数据经SPSS计算后,结果见表3。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均大于1且f1贡献率为88.075%大于80%,表明负荷矩阵中各原始指标在f1上的载荷过大,载荷阵结构不简明,需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在经过3次迭代后,各因子含义突出且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4.651%远大于80%,说明f1、f2因子能反映94.651%的原始变量信息,损失率仅为5.349%,代表性高,则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3)因子命名。判断各变量对公共因子的影响程度,将载荷绝对值大于0.7的变量视为高影响量,概括高影响量代表的变量含义,作为公共因子命名的主要依据。将成分矩阵旋转,结果见表4,其中公共因子f1在变量A1、A2、A3、A4、B1、B2、C1、C2、E3的荷载均大于0.7,表明上述变量与f1具有强关联性且为高影响量,而以上变量反映了湖北省建筑业的人口、资产发展规模与生产能力水平,故将f1概括为发展规模与生产能力因子;f2在B3、B4、B5、C3、C4、D1、D2、E1、E2上的载荷值大于0.7,以上变量反映了建筑业的盈利效率、规模生产效益贡献能力和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且对f2影响显著,故将f2认定为盈利效率效益与技术化水平因子。
(4)计算因子综合得分与排名。根据得分系数矩阵,确定f1、f2得分表达式。再将各因子贡献率λi与累积贡献率的比值作为公共因子的权重,加权得到综合得分计算式

(5)用回归分析法将数据代入(1)、(2)求出f1、f2得分,再通过(3)计算综合得分与排序,见表5,并绘制图1得分折线图。
图1中F曲线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质量总体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公共因子f1、f2曲线并没有与F趋势保持同步且f1与f2曲线基本呈相反走势。特别是f1曲线在2008-2017年保持着显著的增长势头而f2在2013-2017年持续走低。从表7也能看出:虽然2017-2014年F与f1得分均排在前4并持续增长,但f2得分却始终排在中下游且逐年降低,说明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是靠单一因子的发展来带动的,长时间忽视了另一因子所代表变量的同步发展。
3.3 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
(1)系统聚类分析。
将f1、f2得分作为自变量,过程采用组间链接,距离测度用平方欧氏距离,借助SPSS完成Q型聚类分析,生成图2聚类谱系图。
(2)结果分析。
根据图2将湖北省建筑业发展质量分为四类:
第一类:1998-2006年,f1、f2得分均低于考察年平均值,F得分排在20-12名,整体靠后。表明此期间,湖北省建筑业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盈利效益与技术装备配置均处在低水平。
第二类:2007-2011年,f1得分虽然为负,但开始呈现增长趋势。f2得分为正,排在11-7名,较第一类有所增长。结合变量数据发现:此阶段技术设备投入增加,带动了盈利效率的提升,促进了F得分快速增长并开始高于平均水平。
第三类:2012-2015年,f1得分开始高于平均水平,并持续增长且增速为历年最大。f2得分虽大于0,但已呈现出下降态势且降速较快;F得分依旧保持增长,增速却变缓。说明此阶段湖北省建筑业发展是仅靠高投入的规模快速扩张来带动的,效益质量未被重视且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类:2016-2017年,总得分F仅有微长且增速未有显著提高。原因在于f1得分虽高速增长,但f2在此阶段已低于均值且持续快速下降,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建筑业综合发展质量的提升。
3.4 评价结论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发现:考察年内,湖北省建筑业的发展都是依靠某个单一因子发展水平的提高来带动,产业结构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规模与总量近10年连续攀升且增速明显,而产出效益与效率却快速下滑,甚至低于了平均值,生产和规模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和效益是不匹配的,表明湖北省建筑业较好地完成了规模做大的旧目标,但未达到质量和效益做强的新要求。
显然,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低效益投入比的产业结构将重心放在了总量和规模的增长上,忽视了效率与效益的同步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1)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差。当前湖北省建筑业产业规模与生产能力发展迅猛,但产值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等值均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盈利效率与产出效益水平低,这与大规模、高产能的地位不匹配,未能达到高效均衡、协调共享的新发展要求。
(2)信息智能化水平滞后,创新应用不足。技术装备配置虽在增加但未能与生产规模的发展速率相匹配,降低了盈利效率与能力。此外,信息化建造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滞后,核心竞争力建设不足,制约了建造质量的提高与业务范围的拓展。
(3)高质量建设体系与发展环境不完善。2006-2015年,湖北省十一、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等多项要求与扶持政策,建筑业规模总量、产业效益在该阶段均持续增长,发展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当前虽已出台了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但相应的制度体系、改革方案还不完善,未能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建 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湖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绿色可持续建设。鼓励建筑企业加大对绿色材料和BIM、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政府可根据绿色新材料与新技术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广度及深度评选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划拨一定的研发补贴和资金奖励,推进湖北省建筑业绿色创新发展建设。
(2)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建筑业协调发展能力。引导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造价与监理公司向全过程咨询服务转型,为提升产业效益奠定基础;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经营晋升资质,打造更多可承担大型建设业务的领军企业,推动湖北省建筑品牌建立。
(3)推动建筑企业开放发展,提升业务水平与盈利能力。对内,鼓励企业多参与到PPP政企合作、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中去,并积极向专业性业务扩展;对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引导建筑企业积极拓展省外与国际市场,提升占有率与盈利空间。对参与到国际项目建设的企业,政府根据签约额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更多高精尖企业承担国内外大型项目。
(4)提高共享发展水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培训费专款专用,引导建筑企业与省内高校、研究院联合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育湖北省专业化人才队伍;健全建筑业信用奖惩机制,把信用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资质审批、贷款担保的重要依据,严查违法分包、工资拖欠等问题,建立有序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2]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吴慧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9-09-13(005).
[4]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