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正交设计与试验研究

作者:杨福俭 陈晓强 姚勇 陈代果 陈聪慧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摘要: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对透水混凝土试件透水系数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到影响透水系数因素敏感性和最佳因素组合。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对透水系数进行分析,得出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透水系数因素敏感性顺序为每层插捣次数、入模层数、加载时间、静压荷载,其中每层插捣次数和入模层数对透水性能的影响较大;最佳因素组合为静压荷载50kg、加载时间9min、1层入模、每层插捣10次;适当减少入模层数及每层插捣次数可提高透水性能,透水系数平均值最多可提高209. 5%,透水系数最大可达13. 8mm/s。
关键词:混凝土透水系数入模层数插捣次数正交试验
作者简介:杨福俭,硕士研究生,E-mail:925343074@qq.com;陈代果,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cdg927@mail.ustc.edu.cn。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0847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2018-K9-049; 2018-K9-059);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2016104);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科技项目。 -页码-:70-73

0 引言

   透水混凝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1],具有有效减少路面积水、吸收路面噪声、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的性能 [2]。国内学者已针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开展研究 [3,4,5,6,7],透水系数作为衡量透水混凝土渗透性的关键指标,其值直接影响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年限及后期维护费用。徐杰等 [8]研究发现,当骨料粒径为5~16mm时,试件透水性能较好;边亚东等 [9]研究不同水灰比对透水系数的影响;张岩 [10]通过试验表明胶结材料净浆流变性对透水性能的影响较大。目前国内主要利用正交试验法 [11]研究不同因素对透水混凝土的影响,如汪正国 [12]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透水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变化规律;陈代果等 [13]选取不同的正交因素得到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最佳配合比;凌天清等 [14]以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透水路面配合比推荐参数。

   透水混凝土外加矿物掺合料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方面强度,但掺合料往往价格昂贵,不适宜大规模生产。透水混凝土目前多用于低荷载路面,如果在实际工程中大量使用掺合料将使工程费用大幅增加,因此选用无掺合料的透水混凝土进行研究,对透水系数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得到各因素敏感次序和最佳组合,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得出透水系数变化规律。

1 试验概况

1.1 原材料

   选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粒径10~15mm,外加剂为四川某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黏结剂,添加量为2%,拌合用水为自来水,水灰比0.31。

1.2 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设计9组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对比试验设计6组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投料方式为一次性投料,成型方式为人工插捣与静压成型相结合,成型完成24h后脱模,进入标准养护室养护28d。根据文献调研可知,成型工艺极大地影响透水混凝土孔隙率、强度等指标,从而使得透水系数存在差异 [15,16]。选取静压荷载、加载时间、入模层数、每层插捣次数作为影响因素,分别记为A,B,C,D,各因素设置3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如表1所示。静压荷载利用砝码自重加载(每个砝码重50kg),透水系数利用自制仪器测定(见图1)。试验步骤为:(1)用保鲜膜包裹试件4个侧面,置于立方体试件容器内;(2)利用黄油将试件四边缝隙密封,以保证水流尽可能从上下表面通过;(3)将水容器平齐地置于立方体试件容器上部,同样用黄油密封衔接处缝隙;(4)将刻度尺通过密封胶垂直固定于凹槽处,密封胶凝固后向水容器内注水,待水流平稳后停止注水,按下秒表开始计时。根据文献[17],以达西定律简化公式计算透水系数,如式(1)所示。

    

   式中:V为某一水面高度下的渗透速度(mm/s);H2为初始时刻水面高度(mm);H1为计时停止时水面高度(mm);t为水面下降所用时间(s)。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对数据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 [18],极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Ki(i=1,2,3)为某一因素第i水平下透水系数之和,ki=Ki/3,R为ki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R越大则该因素越敏感。由表2可知,平均透水系数存在一定离散性;28d平均抗压强度与平均透水系数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这是由于透水系数受骨料粒径、水泥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与透水混凝土强度呈相反的规律 [19]

   表1 正交试验  

表1 正交试验
图1 透水系数测定仪

   图1 透水系数测定仪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3 极差分析结果   

表3 极差分析结果

   TS-1组试件平均透水系数14.3mm/s,28d平均抗压强度接近14MPa;TS-6组试件平均透水系数15.2mm/s,28d平均抗压强度为14.91MPa,可知抗压强度与透水系数接近,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平衡点。

   TS-4组试件平均透水系数最低,为2.5mm/s,而28d平均抗压强度则接近26MPa。TS-6组试件平均透水系数最大,约为TS-4组试件的6倍,而28d平均抗压强度为15MPa左右,与理论趋势(透水系数与抗压强度成反比)一致。

   由表3中R值可知,透水系数因素影响次序为每层插捣次数(D)、入模层数(C)、加载时间(B)、静压荷载(A),最佳因素组合为静压荷载50kg(A1,因素A第1水平)、加载时间9min(B3,因素B第3水平)、1层入模(C1,因素C第1水平)、每层插捣10次(D1,因素D第1水平)。

   方差分析结果中矫正值为529,总平方和为183.80,误差平方和为41.88,总自由度为8,水平自由度为2,各因素自由度为2,其他结果如表4所示,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文献[20]。由表4中4因素F值可知,在2种显著性水平检验下的透水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顺序为D,C,B,A,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影响透水系数的主要因素为D,C,因素A,B的F值均≤1,表明其对透水系数的影响较小。因素D的F值最大,说明每层插捣次数对透水系数的影响最敏感,与实际情况一致,实际插捣过程中,插捣力度、位置难以做到完全相同。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2.2 对比试验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选取入模层数、每层插捣次数作为变量设计对比试验(见表5)。由前文分析可知,当1层入模、每层插捣10次时透水系数较大,但不可盲目地增大透水系数而忽略强度的大幅损失。为保证一定的抗压性能,进行对比试验时选取静压荷载150kg,加载时间9min,入模层数为2,3层,每层插捣次数为20,30,40次。

   由表5可知,随着入模层数的增加,透水系数呈下降趋势,A,B,C组试件透水系数高于D,E,F组试件,其中A,B组试件透水系数最大值均>10mm/s。F组试件透水系数平均值较B组试件降低约72%。随着每层插捣次数的增加,透水系数平均值先增大后减小,但增幅较小,其中B组试件较A组试件仅增大3.7%,E组试件较D组试件增大18.4%,C组试件较A,B组试件分别下降60.0%,61.5%,F组试件较D,E组试件分别下降10.5%,24.4%。随着插捣次数增至一定程度,附着在骨料表面的水泥浆在插捣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逐渐集中至试件下部,堵塞连通孔隙,从而导致透水系数大幅降低。如果每层插捣次数继续增加,将出现每层水泥浆体硬化后密实度不同的情况,此时透水混凝土不仅透水系数不满足,且强度难以保证。

   表5 对比试验透水系数  

表5 对比试验透水系数

   当入模层数增至3层时,透水混凝土骨料间接触点进一步增多,但已处于饱和状态,即使再增加每层插捣次数,对透水系数变化的影响不大,因此F组试件透水系数平均值较D,E组试件仅分别降低0.4,1.1mm/s。当每层插捣次数不变时,适当减少入模层数可提高试件透水性能,如A组试件较D组试件提高209.5%,但需注意A组试件平均抗压强度<10MPa。

   综上所述,在透水混凝土成型过程中,每层插捣次数和入模层数对试件透水性能的影响较大,再次验证了试验的可行性。仅考虑透水系数,适当减少入模层数及每层插捣次数可有效提高试件透水性能,但在此过程中必定伴随着强度的降低,二者负相关性的协调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对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进行研究,选取2个较为敏感的因素设计6组对比试验,以研究透水系数的变化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顺序为每层插捣次数、入模层数、加载时间、静压荷载,且前两者对透水系数的影响较大。

   2)透水系数最适宜的因素组合为静压荷载50kg、加载时间9min、1层入模、每层插捣10次。每组试件透水系数均>0.5mm/s,最大可达14mm/s左右。

   3)在透水混凝土成型过程中,适当减少入模层数及每层插捣次数可有效提高混凝土透水性能,但不可忽略强度的降低,如何进一步保证强度并控制试验误差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倪凯翔.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2]马悦茵.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陈守开,刘新飞,郭磊,等.再生骨料掺配比对再生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18,35(6):1590-1598.
[4]王芮文,曹妍,欧定福,等.高强透水纤维混凝土管碎石芯桩软厚土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22):79-84.
[5]苏有文,杨航,李金.聚合物改良透水混凝土性能对比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S1):1369-1370.
[6]张炯,明瑞平,代朝霞,等.透水混凝土渗透性能及堵塞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9(7):94-99.
[7]张骏,薛毅,白洪宇,等.室外运动场生态建设设计与施工优化[J].施工技术,2018,47(S1):1060-1063.
[8]徐杰,张双艳.关于透水混凝土透水性与强度的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8(6):65-67.
[9]边亚东,洪诚,孙光林,等.再生粗骨料无砂多孔混凝土透水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8(11):145-147,151.
[10]张岩.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制备与透水性能衰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
[11]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等.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52-55.
[12]汪正国.新型透水混凝土工艺及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
[13]陈代果,马宏昊,姚勇,等.基于正交分析法的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15):60-64,102.
[14]凌天清,陈巧巧,秦新,等.透水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8(3):38-43,59.
[15]张敏特,朱袁洁,夏晗,等.制备工艺对透水型碎石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45(12):14-17.
[16]王佶,张岩,彭自强,等.水泥浆体性能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成型和透水性能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40(3):48-52,72.
[17]霍亮,高建明.透水性混凝土透水系数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1):44-46.
[18]彭海滨.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6(12):39-40,42.
[19]刘星雨.透水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0]付东山.基于正交方法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Orthogonal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in Permeability Performance of Permeable Concrete
YANG Fujian CHEN Xiaoqiang YAO Yong CHEN Daiguo CHEN Conghu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esign of Material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orthogonal test,the sensitivity and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re obtained by means of range and variance analysis.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analyzed by the comparison test results,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itivity order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the number of tamping times,the number of incoming layers,loading time,static compression load. The tamping times in every layer and incoming laye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rmeabilit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s static pressure load for 50 kg,loading for 9 min,1 layers,10 tamping times.It is suitable to reduce the layers an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amping for averag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which can be increased up to 209. 5%,the value is13. 8 mm/s.
Keywords: concret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coming layers; tamping times; orthogonal tests
73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