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陈从建 张晓东 钱声源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分析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功能定位、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问题和原则, 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四种模式和经典案例, 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 问题 原则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陈从建, 男, 生于1970年, 江苏金湖人,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建筑技术融合与创新, 新型城市建设。

1 引言

特色小镇与普通小镇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普通小镇, 是一种行政化区域的概念, 这种小镇不以产业衡量作为标准, 对文化底蕴的要求不高, 仅是普通小规模集居地。但特色小镇却不同, 它是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集居地, 是一个以特色产业为核心, 以文化内涵为灵魂, 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互为融合的特定区域。中国的特色小镇社会实践源于浙江, 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被首次提名。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体现于产业的特而强, 功能的聚而合, 形态的小而美, 机制的新而活, 是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 打造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1000个。2016年和2017年住建部分两次印发《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 截止2018年2月, 公布特色小镇试点403个, 连同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 已达2000多个。特色小镇推进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建设特色小镇成为新时代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 特色小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研究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

2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论探索

特色小镇发展源于19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 但在发展过程中, 未形成专门的特色小镇理论, 通常以经济学理论中的田园城市、增长极、产业聚集、灰色区域理论等为支撑。近年来, 我国许多学者对于特色小镇也形成了较完善、系统的认识。

2.1 国外理论

2.1.1 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 (E.Howard) 提出, 他认为建设新型城市, 需在一个中心城市的周围建若干个田园城市, 中心城市的人口一般为5~8万人, 当周边城市人口达一定规模时, 就要建新的田园城市, 形成城市组群。在此理论的基础上, 欧美等国建造了一批新型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的理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后期的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也产生重要影响。

2.1.2 自中心发展、分享空间和增长极理论

20世纪70年代D·圣海斯等人提出自中心发展理论, 围绕区域资源加强小城镇内生发展机制, 1979年M·桑托斯提出分享空间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中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50年法国佩鲁 (francois perroux) 第一次公开增长极理论, 提出经济部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 该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2.1.3 核心-边缘、产业集群、灰色区域理论

1966年, 美国的弗里德曼 (J.R.Friedmann) 通过对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研究, 以及根据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理论提出核心-边缘理论, 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构成。1990年美国迈克·波特教授提出并详述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形成后, 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 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灰色区域理论是由加拿大MCGee教授提出的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道路, 即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总之, 欧美的特色小镇都是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 (如地域、生态和文化特色等) , 形成独特的产业链, 并形成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如: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有英国的温莎小镇, 法国的普罗旺小镇、戛纳小镇和依云小镇等;以政策+产业为基础的有美国基金小镇;以前沿科技+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有丹麦的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共生体系小镇;以人才+科技为基础的有美国硅谷小镇、英国剑桥小镇等, 以特色或者特定产业为基础的有法国格拉斯香水小镇。

2.2 国内理论

2.2.1 基于地域特点

中国对小镇的系统研究始于社会学学者费孝通 (1983) 先生, 他认为中国城市道路应以“小城镇为主, 大中城市为辅”, 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为“自下而上”, 依靠农村工业化和乡镇企业, 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共鸣。1986年始, 他又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洲模式”。其他学者也结合不同的地域特征提出“联车模式”、“孙耿模式”和“襄樊模式”等。

2.2.2 基于根植性角度

付晓东等 (2017) 从根植性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概括为:自然禀赋模式、社会资本模式、市场需求模式。根植性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长期依赖于某些条件的表现和特质, 本地的根植性一旦形成就具有难以复制的特性。

2.2.3 政府参与程度

刘国斌等 (2017) 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因政府和企业作用, 具体概括为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服务模式, 政府和企业合作模式, 政府为主体成立国资公司模式, 类型为多元化: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产业型、特色产业型、交通区位型、自然禀赋型、生态旅游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创新型、时尚创意型等。余茜等 (2018) 提出以行政单位建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和“非镇非区”的创新发展空间平台发展模式。

3 确定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主要考虑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

3.1 功能定位

3.1.1 功能定位问题

特色小镇与以经济或技术为主的开发区及传统小城镇在功能定位上不应相同。在土地空间上虽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但它可以是“是镇非镇”, 更强调产业和小镇融合的功能, 而非产业园建造和景区开发等。然而, 目前国内特色小镇多以单一的生产功能为主, 部分虽实现了产城功能的融合, 但文化创意和旅游功能融合程度不高。一些主要由政府顶层设计的特色小镇, 由于固定了功能定位, 同时受到政策目标指引和约束, 使得设计过于僵硬, 缺乏灵活性。

3.1.2 功能定位原则

根据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和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原则:既不是以城兴业, 也不是以业兴城, 相对市区而独立, 扎根在广阔的城乡间, 包含产业集聚、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生活设施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按照资源和旅游品牌、培育发展支柱产业, 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和生态居住小镇。

3.2 建设运营

3.2.1 建设运营问题

部分特色小镇未按产业发展和合理居住需求, 在布局住宅、商业、公共设施时出现了过度的房地产化, 甚至出现盲目拆老街区, 盲目盖高楼、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实质是把建设特色小镇看作是拉动经济的摇钱树, 借助“科技、文化、生态、农业、旅游”等主题包装吸引社会的眼球。政府主导角色过强, 缺乏企业主体作用, 有些县、镇政府由于投资不足, 无法形成建设合力和资金保障。一些特色小镇建设和投资者是县、镇级政府, 一般会采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素, 忽视产业集聚资源要素, 以低价供地, 优惠租金税收,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企业, 这种单纯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必须纠正。

3.2.2 建设运营原则

根据2017年12月四部委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改规划[2017]2084号) (以下简称意见) 中要求, 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原则: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 优先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 科学论证特色小镇规划, 严格审查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形成建设合力和资金保障机制, 强化政府规划引导不过度干预, 防范出现假小镇真地产, 保持生态安全, 保护原生态, 实行保护性开发。

3.3 特色产业

3.3.1 特色产业问题

特色小镇是“生产、生活和生态”协同的发展平台, 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被看做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但有些小镇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差, 特色优势的产业相对落后。一些由政府主导下的特色小镇往往延续传统化的小城镇造城模式, 缺乏特色优势产业支撑, 存在着同质化现象。目前有不少小镇在外在形态和发展模式上趋于相似, 且旅游型和文化型特色小镇居多。

3.3.2 特色产业原则

按《意见》要求,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原则:坚持特色产业建镇, 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 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和最有成长性的特色产业, 做强做精主导特色产业,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 真正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 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双赢。

3.4 文化传承

3.4.1 文化传承问题

特色小镇是集“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文化是灵魂, 每个小镇应有自己文化的标识。但有些形态上看似“古镇、古村”的特色小镇, 实则上文化的内涵和灵魂皆缺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 出现了文化同化和变迁现象, 面临被“碎片化”和“空洞化”的尴尬境地。

3.4.2 文化传承原则

根据2017年7月颁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 特色小镇文化传承原则:特色小镇的建设中, 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民族文化和历史文物。建设一批生产、传承的展示场所, 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文化传承人, 做好对本地传统文化保护, 培育独特的文化标识, 避免乱起洋名, 以保持特色小镇的文化韵味和精神气质。

4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和经典案例

基于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研究理论与社会实践, 充分考虑中国元素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应围绕小镇的“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和居民生活”这三个主体, 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服务业为“壳”, 以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乡土文化为“魂”, 结合不同地域特征衍生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1“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 通过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 与文化、社区和旅游相叠加, 既提升小镇的内生价值和优化外在形象, 又因宜居吸引人才达到孵化创新, 形成“产业+”发展模式。这里的“产业”应侧重于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 包括农业、工业等, 本文以农业、工贸和渔业列举。

4.1.1 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

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依赖农业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 (如地域、生态和文化特色等) , 打造以农业为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性开发项目, 构建产城一体、区域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因此, 农业特色小镇必须立足农业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

陕西咸阳市杨陵区五泉镇在2016年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通过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科技产业培育发展了小麦培种、牛畜养殖、大棚蔬菜、果园种植、苗木及花卉栽培等支柱性产业。截至2015年末, 镇域常住人口3.10万人, 全镇GDP为15.1亿元。小镇率先推进土地有偿流转, 共流转土地11.5万亩, 组建合作社63家, 家庭农场14家, 大棚设施456座8000亩, 小麦良种基地12.2万亩, 经济果园和苗木基地1.3万亩。小镇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 通过挖掘当地关中民俗文化、商儒文化和隋汉文化, 带动休闲旅游发展。

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农业资源丰富, 有适宜开发环境生态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 快速交通体系良好, 有传统的民俗文化底蕴可挖掘。具有的优势:有利于突出农业特色, 整合资源要素,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体现农业生态旅游和农村居民生活。

4.1.2 特色工贸+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

工贸特色小镇必须以工业和贸易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为主导, 打造具有特色工贸+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模式的优势特色空间载体。

沃尔沃特色小镇位于浙江沿海中部的台州路桥, 有着良好的产业和区位优势。总投资121亿元, 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 建设面积约1.72平方公里, 按“一带、一核、一轴”建造, 实现三大功能区:吉利沃尔沃整车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体现北欧风情生活区。小镇建成将成为全国先进的沃尔沃汽车生产和研发基地, 东部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汽车文化为主题的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和宜居宜业的特色新城。小镇2014年开启建设, 计划3年内基本建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和零部件产业园区, 2016年启动生活区建设, 计划3年内基本建成特色小镇。小镇集聚人口约3万人, 年产整车20万辆, 每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 年产值1000亿元。

特色工贸+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应具有良好区位优势, 可建成良好工业或贸易产业基地, 借助当地有利的地理条件开发生态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 快速交通体系良好, 可提炼出与工业或贸易相关的文化内涵或民俗文化。具有的优势:有利于突出工业或贸易产业特色, 整合资源要素,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延伸工业或贸易业产业链实现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体现工贸基地的生态、旅游和居民生活。

4.1.3 特色渔业+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

渔业特色小镇必须依靠渔业特色产业和海洋特色环境因素, 打造特色渔业+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模式的优势特色空间载体。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围绕海洋主题, 以渔业+旅游产业为主线, 开发海洋经济, 挖掘侨乡文化内涵, 建设东南亚异国风情体验中心, 建设海洋生态旅游特色示范镇。通过开发南海渔场, 建远洋渔业合作基地, 采用互联网+营销技术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传统的龙舟祭港、生猛海鲜美食节等活动培育休闲渔业。发扬疍家民俗文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宣传保护。侨港小镇地势平坦, 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契合, 根据渔家生活习俗, 小镇住区以开放式为主, 封闭式小区约为10%。小镇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 搭建投融资平台, 成立国有投资公司, 主导全镇开发建设。依托“侨、港、岛、滩、海”资源优势, 结合侨港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 建设具有风情特色的小镇。

特色渔业+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应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可建成良好渔场或远洋渔业合作基地, 借助当地有利的海洋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 快速交通体系良好, 可提炼出海洋文化或当地民俗文化。具有的优势:有利于突出渔业产业特色, 整合资源要素,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延伸渔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体现海洋生态旅游特色。

4.2“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特色小镇应按照“旅游+”模式, 依靠历史经典产业、健康养生和旅游业为支柱,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选择适合的开发和孵化方式, 对于旅游特色小镇至关重要。旅游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简单说就是开发者从投入到产出这一过程组织的设置方式。

4.2.1 特色旅游+农 (工) 业+文化发展模式

以特色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 形成特色旅游+农 (工) 业+文化发展模式。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是5A级景区, 2016年, 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江湾始建于隋末唐初, 属于千年古镇, 这里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滕家老屋等徽派建筑, 还有受经堂、岳飞桥和明代剑泉井等景点。江湾镇将特色旅游产业做为首要产业, 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工业的发展模式。其中篁岭景区在全国闻名遐迩, 徽派古建配上后龙山和梨园水, 使江湾小镇更加秀丽。江湾还有“生态绿洲”的称号, 森林覆盖率达89%, 民俗文化有:徽文化、藏文化和敦煌文化。江湾小镇投资57亿打造江湾制药特色产业, 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项目定位融医药智造、主题旅游、历史文化于一体, 有医药工业园区、山地公园、遗址公园、文化街区和滨江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块, 通过业态缝合、山水渗透等手段打造多元聚合的特色小镇。

特色旅游+农 (工) 业+文化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可建成良好农 (工) 业生产基地, 可开发当地有利的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 快速交通体系良好, 旅游文化或当地民俗文化丰富。具有的优势为:有利于突出旅游特色, 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旅游项目为基础, 合理布局, 建设农 (工) 业生产基地, 挖掘文化内涵。

4.2.2 特色旅游+健康产业+文化发展模式

健康小镇按特色旅游+健康产业+文化发展模式, 以旅游产业为龙头, 将养老健身、疗养康复、医疗美容、心里调节、养生调理、健康产品与旅游文化、休闲度假、体育运动业态等进行聚合, 开发与健康相关消费的聚集。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 应积极推进健康养老和健康旅游, 培养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未来20年必将迎来快速发展。

瓯海生命健康小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 地理环境优越, 交通便捷。距市区7.3公里, 机场17公里, 高铁站10.1公里, 高速入口0.5公里。健康小镇位于南白象街道、茶山街道辖区内。东至三垟湿地景区, 西靠温瑞大道, 南依甬台温高速和大罗山景区, 北临学府北路。以温瑞塘河为脉、大罗山为脊,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 建设面积约0.9平方公里, 计划投资80亿。已规划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资源建3A级旅游景区, 并以此为龙头, 依托生命健康产业和温州市第一医院, 按照“学城联动、产城融合”思路, 彰显康复医疗、医学旅游主导功能, 结合医疗科教、健康养老等综合服务项目, 打造集聚生命健康产业、展示江南水乡风情、蕴含瓯越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

特色旅游+健康产业+文化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可建成良好的健康养老和健康旅游基地, 借助当地有利的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 良好的快速交通体系, 丰富的旅游文化或当地民俗文化。具有的优势为:有利于突出旅游特色, 整合旅游资源;有利于实现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旅游项目为基础, 合理布局, 建设健康养老和健康旅游基地, 挖掘文化内涵。

4.3“文化+”发展模式

文化是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精神动力, 小镇应按“文化+”发展模式建设发展。杭州西湖区龙坞茶小镇自古以来就有“万担茶乡”称号。杭州西湖区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 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和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 努力打造中国第一茶镇的5A级旅游景区。

龙坞茶小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 建设面积1.4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0.08平方公里, 山林面积0.72平方公里。计划3年完成, 总投资50亿元, 其中2015年和2016年各15亿元, 2017年20亿元, 通过3~5年建设成为全国“茶产业、茶文化和茶生活”的集聚创新平台, 高端民宿和集团总部的集聚区, 成为国际知名的茶乡特色小镇。

“文化+”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当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可建成良好的文化旅游生产基地, 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 良好的快速交通体系。具有的优势:有利于突出文化特色, 整合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文化资源为基础, 使布局更合理。

4.4“科技+”发展模式

科技小镇本质上就是科技城的缩小版或者科技地产的升级版。科技小镇应呈现为“科技+”的发展趋势, 是融合产品制造、研发和科技服务的产业生态圈, 是集聚创新资本、双创人才和科学技术的资源集聚区, 是涵盖新型科技文化旅游和科技生活体验的未来消费区, 是空间社区化、引擎互动化和业态融合化的双创空间, 是体现安全舒适、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生活区。

4.4.1“新兴科技+”发展模式

新兴科技小镇一般建设于经济发达地区, 按“新兴科技+”发展模式建设发展。小镇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要有一定的新兴产业集聚基础。潼湖科技小镇2017年在广东省公布的30个特色小镇示范名单中是唯一以“科技”冠名的小镇。小镇占地8.3平方公里, 由2平方公里的创新小镇和6.3平方公里的思科科学城组成, 思科科学城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组团, 建设周期8至10年。有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广东最大的惠州潼湖湿地, 适合休闲宜居和旅游。

潼湖科技小镇定位为世界级物联网和智能控制的产业基地。2016年来, 潼湖生态智慧区已有30多个项目落户, 投资总额3000余亿元, 有美国IT巨头思科、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等世界知名企业加入。2017年6月,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大学创新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为350亿元, 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985”“211”高校入驻大学创新园, 引进10个国际学院 (国际机器人学院、国际大数据学院等) , 不久的将来潼湖生态智慧区将成为“广东硅谷”。

“新兴科技+”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有:当地具有新兴科技资源, 可建成良好的新兴科技产业基地, 建成当地良好的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 有良好的快速交通体系。具有的优势为:有利于突出新兴科技特色, 整合新兴科技资源;有利于实现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新兴产业基地为基础, 使布局更合理。

4.4.2“产业智造+”发展模式

产业智造小镇按“产业智造+”发展模式, 通过传统制造产业智能化的生产改造和高端转型, 建设智能化特色小镇。高科·济南智能制造小镇是山东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单位。以依靠智能制造产业配套优化升级, 实现企业集聚和科技创新人才汇聚, 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多元生态型产业新城。

智能制造小镇项目一期于2017年9月开工, 预计于2018年9月全面交付投产, 项目二期正在与市规划部门进行规划方案对接。2017年12月, 该项目正式进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 2018年1月, 被济南市政府列入2018年度市重点项目。中南高科·济南智能制造小镇坚持产城融合, 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与中南“三方获益”的新模式。产业方向以机器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 建设成集办公、公寓、医院和学校等一体化的新型智慧宜居型产业小镇。

“产业智造+”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有:当地具有传统制造智能化资源, 可建成现代的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建成当地良好的宜居型公共服务设施, 有良好的快速交通体系。具有的优势:有利于突出产业智造特色, 整合产业智造资源;有利于实现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为基础, 使布局更合理。

4.4.3“双创+”发展模式

创新创业型小镇按“双创+”发展模式, 依靠软件与科技研发、互联网与大数据、企业孵化与经营为主要特色, 开发出文化创意、参观旅游和商业服务等业态。小镇按“产、学、研、创”进行空间布局, 实现与其他服务功能融合发展, 以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互联网+”的发展机遇。

杭州余杭梦想小镇坐落在仓前街道, 位于未来科技城腹地, 小镇内的古街有880多年的历史, 特色小镇于2014年9月启动, 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小镇以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 以科技城开放包容和创新服务的政务生态系统为支撑, 以特色产业生态系统为驱动, 通过建设孵化链条, 打造更富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 吸引有梦想激情和知识创意, 但无资本经验和市场支持的大学生, 成就他们创业的梦想。空间布局结构按“三平台、五区、八单元”构建。在仓前古街存量空间内, 将文化、旅游和产业等功能在古街内进行叠加、共融, 整个基地的规划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设计, 彰显田园新城风貌。梦想小镇除了注重与周边传统工业区、大学和龙头企业等进行交流外, 还不断扩大自身的外溢与辐射功能, 使小镇融入到了杭州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双创+”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适用条件有:当地具有良好双创资源, 可建成现代化的智能创新、创业基地, 建成当地良好的宜居型公共服务设施, 有良好的快速交通体系。具有的优势为:有利于突出双创特色, 整合双创资源;有利于实现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以双创基地建设为基础, 使布局更合理。

5 结语

本文对特色小镇内涵特征、发展理论、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索, 以中国的东部、南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域, 横跨浙江、广东、山东、陕西等6省9个典型性的特色小镇为案例, 对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同时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 不断丰富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各地区应按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加快特色小镇的建设步伐, 促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1]钱扣娥.“行为背景”设计方法在文旅类特色小镇设计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大学, 2017.
[2]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8 (5) :1-2.
[3]黄静晗, 路宁.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 2018 (8) :47-51.
[4]刘琦, 成生权, 刘文章.金凤小镇建设探索[J].西部大开发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 2017 (12) :39-44, 62.
[5]丁岚, 陆立权.“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徐州特色小镇环境建设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 2018 (5) :15-18.
[6]吴忠军, 代猛, 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2017 (3) 133-140.
[7]郭雨露.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浙江创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经验借鉴与思考[J].中华建设, 2017 (12) :105-109.
[8]王珊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山水人文魅力古镇[J].小城镇建设, 2016 (1) :79-8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CHEN Congjian ZHANG Xiaodong QIAN Shengyu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functional position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aracteristics town in China, proposes four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classic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town; problem; principle; development pattern
751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