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管理的定额管理模式构想

作者:张红标 陈南玲 许尔淑 王枝枝
单位: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摘要:通过分析对比标准与定额的定义、功能、作用及其管理模式, 界定定额与标准的内在关系, 提出依可标准化度划分定额内容、分级管理。借鉴标准管理模式, 针对可标准化度内容, 构建定额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团体及企业不同高度、强度、深度及精度要求的管理体系, 实现定额功能及作用的分级、广泛、协同与发挥, 实现定额的标准化管理与市场化、企业化转型。
关键词: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 定额 定额管理
作者简介:张红标, 男, 生于1962年, 山西太原人, 教授级高工, 主要从事建设工程造价研究与管理。

标准管理与时俱进, 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从套用前苏联规范起步开始标准建设。1989年4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以下简称标准化法) , 1992年12月建设部颁布实施《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2004年2月发布实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1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施行。标准化及其管理工作有章有法、有秩有序, 历时60多年循序推进。

定额管理举步维艰, 1955年建设领域发布首部《全国统一劳动定额》, 开始实施国家及地方的定额管理机制, 2015年12月住建部颁发施行《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定额管理办法) , 建设工程定额管理有了自身首个专门的政府规范性文件, 定额管理开始有章推进。

工程建设标准与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实施法制建设的层级、时序、力度及效力有显著差别与差距。标准与定额、工程建设标准与建设工程定额 (以下简称工程定额) 的定位及功能怎样?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定额的地位与功用能否借重标准有所改进与提升?如何提升与推进?本文试以探讨。

1 标准及其管理

1.1 标准定义及功用

从哲学上讲, 标准是客观事物所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参照物。从技术意义上讲, 标准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 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其他精确准则, 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符合需要。标准按适用范围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按照标准化对象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按标准使用指导程度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指导性标准。

标准是成熟、公认、可信赖的知识, 具有基准、约束、引导、组织、传播、连通等功能, 有统一、规范、仲裁、复制、保护、连接、简化、推动和积累的作用, 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知识, 避免使用伪知识或可能承担的风险, 为顺利、有效和成功开展工作提供捷径。应用标准能引导正确的方向, 并在成熟和优选知识的高起点上促进提高。

1.2 标准管理

标准管理包括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管理。其中标准制定管理包括标准的过程、内容和形式管理三方面, 其中: (1) 标准过程管理包括标准制定行为、程序、职业要求等内容的管理, 其中行为管理主要解决标准制定意图的正义性、态度端正性、执行认真性等问题, 属于道德范畴和责任心等行为要求的管理;程序管理是过程管理中的主要环节, 主要是解决制定程序的正义问题, 属于对制定过程的规范管理;职业要求是解决制定人员能力胜任的问题, 属于对人员资质要求的管理。 (2) 标准内容管理包括概念性、原则性、关系性、程序性、要素性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管理。概念性是标准内容应具备的合理性、效益性、先进性等;原则性包括标准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等;关系性方面要求标准内容应符合上下 (国家与地方、行业与企业) 、相邻 (行业、专业间) 及其自身内部 (强制与推荐) 等结构性关系。程序性方面要求标准内容应符合规定的、合理的程序;要素性方面要求标准内容应符合规定的具体要素;可持续性方面要求标准内容应具备一定生命力, 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鲜活、有效和必要。 (3) 标准形式管理包括标准编制材料的齐全性、制定程序的合法性与编写格式的规范性。齐全性指标准编制材料是否齐全、规范、符合要求;合法性指标准制定是否完成了必要的程序, 如是否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是否做到公开公正、协商一致;规范性指标准编写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格式的要求, 标准表述用语是否清楚、准确、无歧义。

标准实施管理包括标准的培训、解释和监督管理。作为标准实施管理的第一步, 标准的发布实施首先是对标准所规范行为人进行普及性宣贯、培训, 以达至标准执行人的广泛知晓、预先明了, 是标准使用、落实的前提和基础。标准使用过程中, 标准执行人对标准内容、条款含义、主体、效力、程序等有不同认识和理解, 对标准的解释、咨询成为必要的日常管理内容。标准解释由标准批准部门负责, 标准起草人及技术委员会在未得到授权情况下, 对标准内容的解答不能成为正式解释, 不具法律效力。

标准监督管理包括标准监督与评价, 标准监督包括对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 其中制定监督包括对各项制定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如对制定意图、程序正义性、人员资质要求的监督;对内容是否违背法律法规的监督;对实现立项目的等的监督。实施监督是通过发现和纠正不符合标准的现象, 督促有关人员正确执行标准, 还包括查找标准实施中标准自身不符合实际、缺乏操作性或不全面、不协调的内容, 为下一步修订、补充标准获得基础依据。标准评价是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方面开展的, 定性评价是对标准完整性、适用性、符合性等评价;定量评价是对标准准确性、可比性、效益性等评价, 在于评价“程度”、“幅度”。标准评价主要包括确定评价要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指标权重、选择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模型、预评价、调试、得出评价结论等主要环节及内容。

1.3 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标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体现。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各类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它经协商一致并由一个公认机构审查批准, 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为核心, 以促进最佳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为目的。

工程建设标准的管理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行政法规, 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具体要求。

2 定额及其管理

2.1 定额定义及功用

定额, 字面讲, “定”是限定、确定与规定;“额”是数额、份额、额度和标准, 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 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数量标准, 是一种对事、物、活动, 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规定。

定额基本功能有两方面: (1) 定额是对生产环境、组织、条件、工序和规则的规定, 包括对生产作业每道工序的顺序、内容, 即每道工序做什么, 什么人来做、达到或完成什么任务的规定。清晰地标明了生产作业的对象、内容、条件、计量方式, 以及作业主体、方式等。 (2) 定额是一定资源 (劳动、材料、机械、资金等) 消耗的种类、数量和数额标准, 规定了在一定作业规则标准下不同工种、材种、机种等的消耗量或金额标准。

定额是对过去生产作业归纳与统计, 定额的工作内容、工序、工种、材种、机种的标准消耗量为管理现在或未来发挥计划、组织、生产、指导与控制管理的作用。

2.2 工程定额

2.2.1 工程定额特征及功用

工程定额是定额体系在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工程定额除规定有人工、材料、施工机具台班、工期天数及相关费率等的数量标准外, 还规定定额中各具体子目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生产方法、安全要求和适用的范围等, 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基层性、稳定性的特征。其中科学性表现为工程定额编制是在认真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 用科学方法确定各项消耗量标准;权威性表现为工程定额一经国家、地方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颁发, 各地区及有关单位, 都应严格遵守和执行, 不得随意变更定额的内容和水平, 保证了建筑工程统一的造价与核算尺度;基层性表现为工程定额通常采取工人、技术人员和专职定额人员结合方式拟定, 从实际出发, 反映建设工人的实际水平, 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 使定额容易为基层人员所掌握;稳定性表现为工程定额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建筑产品 (工程) 生产机械化程度和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建筑技术水平和质量验收标准水平, 在一段时期内表现出稳定状态, 一般为5~10年。

工程定额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 不同设计阶段有不同的定额标准。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编制投资估算用估算指标;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阶段编制设计概算用概算定额;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设计预算用预算定额。工程定额是考核工程成本的基本依据, 是企业或单位计划筹措、组织生产、指导作业、控制过程和效果的基础依据, 亦即企业管理之工具。

2.2.2 工程定额管理及其法律法规

我国的工程定额采用分级管理, 国家定额、行业定额、地方定额和企业定额分别由国家各部、委,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企业管理。定额管理包括定额的体系与计划、制定与修订、发布与日常管理, 遵循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科学编制、动态管理的原则。国家、各行业、各省级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相应工程定额编制工作, 并负责编制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办法对定额编制步骤规定“定额的制定、全面修订和局部修订工作均应按准备、编制初稿、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五个步骤进行”。

国家及地方工程定额的日常管理由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 包括: (1) 每年应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收集各方主体对定额的意见和新要求, 并提出处理意见; (2) 组织开展定额的宣传贯彻。主要是新定额中涉及的规则、子目、工作内容及计价规定的变化; (3) 收集整理有关定额解释和实施情况的资料, 为定额修编积累资料; (4) 组织开展定额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及组建定额编制专家库等。国家及地方没有专门针对定额或工程定额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仅有前述定额管理办法, 属于政府规范性文件。

3 工程定额与工程建设标准

3.1 工程定额与工程建设标准对比

基于目的与缘由、作用对象与情形、制定基础与依据、涵义与综合度、功能与作用、制定与审核、实施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结果与成效等九个维度, 对工程建设标准与工程定额进行归总、扼要对比, 见表1。

3.2 工程定额的可标准化分析

从表1可见, 工程建设标准侧重于技术、产品与工艺, 属于技术标准。工程定额定位于建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 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目的, 以人、耗、过程为对象, 既有技术、劳动作业成分, 又有经济、市场、经营管理成分, 偏重工作、管理标准。两者的精确度、稳定性和科学化程度存在差异, 可用“可标准化度”来衡量。从标准化对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 可标准化度可从稳定性、规律性、共同性、重复性、适应性几方面来考虑。标准化对象自身变化、变动差异度小, 规律性强, 科学化决定程度高, 且人们期望对其变化、变动可控度高, 规范性强的, 其可标准化度就高, 反之则低。技术标准的可标准化度最高, 工作标准其次, 管理标准在精度偏差控制、适用范围扩延、科学手段运用方面相对最为局促与有限, 可标准化度最低。

表1 工程定额与工程建设标准对比   

表1 工程定额与工程建设标准对比

根据可标准化度的不同, 将定额按内容分为不同的可标准化层级: (1) 定额的“项” (子目划分) 、“则” (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及说明规定) 两部分的可标准化度最高, 可归为技术标准; (2) “作” (工作内容) 、“量” (工料机消耗量) 两部分的可标准化度相对较低, 可归为工作标准, 其中“作”的可标准化度高于“量”, 较接近“项”; (3) “价” (工料机单价及子目综合价格) 、“费” (管理费、税金等) 两部分的可标准化度最低, 可归为管理标准。

4 工程定额的标准化管理构想

工程定额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定额制定的科学化、定额实施的确当性、定额功能发挥的充分性是必要且急迫的, 以“标准为体、定额为用, 体在用中、用在体上”构想, 建立定额标准化管理, 如表2所示。

4.1 工程定额构成的标准化

工程定额标准化宜依其内容构成分别对待: (1) 定额中“项、则、作”部分, 属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内容中可标准化度高的部分, 可按照现行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计价规范的要求和作法来制定、管理, 采取国家化、顶层性、规范化、强制性治理的标准化措施, 这部分可作为未来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标准 (含定额) 体系中的国家标准层级的内容来看待、管理。 (2) 定额中“量、价、费”的部分, 属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内容中可标准化度低的部分, 可参照现行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的相关制定、组织实施及监督模式, 遵照标准化法规定的“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政策, 在现行定额管理体系、办法及机制基础上, 采取地方化、指引性、社会化 (团体、企业) 、推荐性的治理方针, 将定额中属具体项目、具体工艺、具体市场、社会自主的部分交由地方、社会与市场决定, 制定标准化管理方略、规程与制度, 推动建立、完善定额标准化管理机制。

4.2 工程定额编制的标准化

按定额构成的标准化层级, 对照《标准编写规则》中各类标准遵循的原则、标准结构、要素的起草要求和表述规则等, 参照以下三种标准实施定额编制:

(1) 按规范标准编制:定额总说明, 术语, 册、章划分、名称、编码、说明、工程量计算规则, 子目划分、名称、编码, 子目工料机名称、型号、单位、编码;

(2) 按规程标准编制:定额子目工料机消耗量测算、确定程序、方法;

(3) 按指南标准编制:定额子目工料机单价及费用、企业管理费、规费、安全文明措施费、增值税费、综合单价等的构成、名称、内容及算法确定。

以《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为指引, 突破传统的定额编制套路与作法, 跟从标准编制的格式、模式、技术与文体要求, 制定一套基于标准编写规则的、国家统一的定额编制手册或规则, 推动定额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标准化迈进。

4.3 工程定额评价的标准化

定额评价, 是对定额的使用、应用情况作评价、论证。建立一套完整的定额评价标准, 是实现定额评价标准化, 推动定额管理标准化, 发挥“标准的标准”约束功能的重要举措, 评价标准包括必要性、完整性、适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指标。

必要性指标, 是对定额使用过程中整体存在价值的评价, 如果某专业或行业领域绝大多数工艺、作法及交易均呈现剧烈波动或难有规律可循, 实际计价中几乎不使用定额, 则该定额没有存在和进一步评价的必要, 对定额中各项内容亦然。

完整性指标, 应能够充分代表评价对象是否全面、周到, 其构成可分作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为:总说明、章节及其说明和规则 (工程量计算规则) 和定额子目三项。第一层级中相应内容下设第二层级, 包括: (1) 总说明下的定额内容、作用、适用范围、编制依据, 人工、材料、机械说明, 水平和垂直运输、超高增加、子目工作内容、特殊环境、安全文明施工等说明; (2) 章节及其说明和规则下的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 (3) 定额子目下的子目表格节名称, 工作内容, 计量单位、定额编号, 子目名称、全费用综合单价 (或综合单价) 构成, 人工、材料及机械构成等。第三层级主要是第二层级中有关人工、材料、机械的相应内容, 包括: (1) 人工说明中的工种选择、工日定义、人工消耗量构成及测定条件, 材料说明中的材料质量标准、消耗量构成及测定条件、材料品种换算、周转性材料、其他材料费说明、具体章节材料重点说明等;机械说明中的机种及配备选择、机械消耗量构成及测定条件、其他机械费说明、具体章节机械重点说明等。 (2) 定额子目全费用综合单价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规费、税金等费用, 材料名称、单位、单价及其他材料费, 主要机械名称、单位、单价及消耗量。

适用性指标, 是评价定额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是检验定额价值的标尺, 包括对该指标适应性 (包括地域、环境、层级、市场、时点等的适应性) 、合理性 (包括构造、工艺、工法、步距、计算等的合理性等) 、针对性 (包括专业、范围、部位、作法、市场等的切实度) 评价。

表2 定额标准化管理框架——内容构成作法   

表2 定额标准化管理框架——内容构成作法

准确性指标, 是标准指标内容的核心, 定额由文字和数据 (含公式) 构成, 准确性指标相应包括文字准确性与数据 (含公式) 准确性两部分。

及时性指标, 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评价: (1) 定额编制周期或工期, 即自下达编制任务、启动编制之日至发布实施之日止的时间间隔, 可按月、天为单位来考评, 通过评判定额编制期的长短来评价“生产”定额的工期; (2) 定额所反映内容的先进性, 诸如创新、协调、开放、包容、共享、可持续发展等, 设立关键子目的时代性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 评价程序应首先就其必要性进行评价, 然后就其内容依次进行完整性、适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价, 最后得出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启示

工程定额编制, 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工作, 学科所涉内容也仅止于理论描述, 工作实践中不同编制人员有不同的实践体验及理论认识, 大部分经验是碎片化、隐性化和个性化的, 没有一套统一的、稳定的操作规范、规程或指引, 包括工作守则之类的文字资料或文件加以指导。标准, 尤其是技术标准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稳固、规范、通行、可国际化、可持续性的管理体系、法治机制, 为定额树立了标榜。基于标准管理的定额管理框架构想, 就标准与定额对比、定额与标准化、定额制定发布程序标准化及定额编制标准化管理, 为定额的不同内容构成、不同管理层级、不同管理阶段分析设计了不同标准化度、不同标准化类 (规范、规程、指南) 及定额评价的标准化管理安排, 为定额管理走上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方向与可信赖依据。主要有5点结论与启示:

(1) 标准为体、定额为用, 体在用中、用在体上。标准是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定额是建立在标准基础之上、内涵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功用的工程计价依据, 亦即工程计价标准。定额是工程计价中列项、计量的标准, 是计费、计价的基准。

(2) 根据不同内容构成, 定额可进行不同标准化度的标准化管理。定额中对工程计量计价中一般性的、通用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或说明, 如总说明、专业章节子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则、单位及工作内容等, 以规范性标准要求编制并发挥作用;定额中对工程计价中属子目中工料机品种选用、消耗量 (含有幅度差) 调整部分内容, 以规程性标准要求编制并发挥作用;定额中对工程计价中属工料机价格、管理费、税金等内容, 则以指南性标准要求编制并发挥指引作用。

(3) 比照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模式, 定额可采行开放、规制的制定、审批与发布程序标准化管理模式。对于定额中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部分, 如工料机消耗量、价格费用等, 以及地方性较强、个性化突出的子目, 应当采取允许地方或行业团体进行定额子目消耗量的水平提升、子目及工料机细化和缺漏子目及工料机的补充作为。

(4) 基于标准编写规则要求, 根据不同定额内容构成, 按不同类型标准要求制定定额编制规则, 以规范定额编制及管理。定额编制的严谨度、一致性及科学化, 特别是对定额中可标准化度高的部分, 亟待以标准编写的“标准”以要求、以提升。

(5) 制定定额评价标准, 对各方制定及实施后的、被标准化后的定额进行评价、监督, 以推进定额管理的标准化。设定定额“必要性、完整性、适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评价标准指标, 可对定额编制及使用的质量、效用评价发挥“标准的标准”的约束、引导作用。

定额的标准化管理是必要且可行的, 自可标准化度高的部分向可标准化度低的部分逐步标准化后, 定额中大部分内容实现规范化、规程化、指南指引化后, 传统的定额概念或内涵便转化为计价规则、计价基准, 转化为计价指标、计价标准。定额中所剩属非标准化或可标准化度低的——非共同的、非重复的、自主的、交易决定的——部分 (价、费、税、部分工料机消耗量) 便自然成了市场交易决定的价 (或量) , 即市价、行价或行情。逐步形成“标准定则、定量, 市场定费、定价”的计价格局, 彼时, 定额的意识桎梏、心理牵挂便被标准化为“计价标准”, 被市场化为“价格信息”。

 

参考文献[1]茅海军, 王静远等.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团体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 2017 (12) :96-100.
[2]穆祥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综述及展望[J].特种结构, 2005 (3) :89-92.
[3]毛建军.关于我国工程预算定额的理论及其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3.
[4]徐伟.定额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 2013 (7) :222-223.
The Thinking of Quota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Standard Management
ZHANG Hongbiao CHEN Nanling XU Ershu WANG Zhizhi
(Shenzhe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efinition, function, rol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standard and quot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quota and standard, proposes to divide the content of the quota and its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For different standardised content, constructs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different heights, strength, depth and precision requirements of a country, a place, an industry or a group and an enterprise of a quota based on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mode, so as to play the role of quota in a hierarchical, extensive, collaborative, and precise manner, and achiev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marketizatio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of quota.
Keywords: standar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quota; quota management
87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