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陈宏伟
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行业长期沿用的经济效率比较优势战略已经不可持续。在新的条件下,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市场呈现新的特点,应重塑企业战略,以系统创新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后工业化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陈宏伟,男,生于1966年,甘肃天水人,经济学博士、博导,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国有企业治理、建筑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建筑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世界已建成的10座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8座;已建成的8座长度70公里以上桥梁中,中国占7座;中国已开通高速铁路总里程3.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约60%;已开通地铁总里程8000公里,占全球地铁总里程的近一半。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家建筑企业入围,中国建筑企业占9家;2020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中,中国建筑企业占58家;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建筑企业占74家,数量均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建筑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过去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建筑业走过的道路是辉煌的,发展的战略抉择是成功的。但到了今天,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节奏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否同步?是应该沿用“效率优先”模式的成功经验,还是应该推动发展模式的变革?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抉择。

1 中国建筑业的基本发展走势与战略判断

中国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正在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本文分析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变化和形势判断。基于这一条件变化,可以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将从资本积累时代向创新时代转型。

1.1 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分析,后工业化时代企业发展的驱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工业化时代,从农业向工业转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到国家经济数据中,就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领先于GDP增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7%,是当年GDP增速9.2%的两倍以上。但到了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仅为5.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降至3.8%,低于GDP6.1%的增速。2020年,受疫情防控等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却仅有2.7%,勉强超过GDP2.3%的增速,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只有0.9%,下滑速度加快。这一数据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近年来建设项目急剧减少,建筑企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分配。

图1 2011-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曲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图1 2011-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曲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图2 2010-2019年中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协会2020年行业发展报告)

图2 2010-2019年中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协会2020年行业发展报告)

 

图3 三大建筑央企收入利润率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3 三大建筑央企收入利润率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4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成本与毛利率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4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成本与毛利率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5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应收款项周转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5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应收款项周转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6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资产负债率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图6 2018-2020年八大建筑央企资产负债率情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业绩年报)

 

后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产能普遍过剩,投资失去了能够产生足够回报的目标,市场短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能够盈利的项目。当前的建筑市场上,盈利高、风险低的项目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同时,投资的低回报率导致中标单价更低、计价结算周期更长,项目收益率持续下降。

1.2 从建筑经济的视角观察,市场价格越来越低,企业成本管理面临巨大压力

1.2.1 企业的盈利水平到了一个平台期

建筑企业的经营规模一直在持续增长,但创效水平基本锁定在原地。目前,无论是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还是地方中小型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都再难以增长。

中建协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图2),过去10年,中国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一直在3.5%上下徘徊。据最新统计,2020年中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2%,连续4年下降。

2018至2020年,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大型建筑央企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但收入利润率增长缓慢,如果不考虑份额越来越大的投资板块的利润贡献,则实际处于负增长状态(图3)。以排名第一的中国建筑为例,2011年营业收入4828亿元,母公司净利润135.4亿元,利润率约2.8%;2020年营业收入1.6万亿元,母公司净利润449亿元,约是10年前的3.3倍,其中,投资开发的利润贡献快速增加,但利润率仍为2.8%。也就是说,生产率没有随着时间得到进一步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反映2019年以前,中国建筑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盈利水平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于中国建筑较早进入房地产等投资领域造成的。2019年以后,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的投资板块跟上来之后,三家的盈利水平趋同了。

1.2.2 企业的效益增量无法覆盖成本增长

安全、质量、环保等新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人工费、地材价格等的快速增长,使建筑企业的成本不断攀升。虽然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提高,但管理提升带来的效益增量无法覆盖成本增长。

2018至2020年,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8家大型建筑央企的营业成本增长率平均为9.59%,而销售毛利的增长率平均为7.74%(图4)。项目管理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效益产出,已经无法覆盖成本的快速增长。

1.2.3 企业的负债压力在加剧

在建筑市场现行的竞争格局下,建筑产品的价格水平持续走低。同时,由于项目投资回报率降低,回款周期持续延长,建筑企业的负债率和经济压力不断加大。

数据显示(图5),2018至2020年,除中国建筑、中国电建在个别年份回落外,八大建筑央企应收款项周转天数整体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增幅最大的中国交建,回款周期较2018年延长了近一倍。

数据显示(图6),2018至2020年,除建筑业务规模较小、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中国化学外,八大建筑央企资产负债率整体处于上升通道。受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与规制的影响,这个变化结果都处于75%~80%之间,但趋势都是上升的。

1.3 从市场供需的角度观察,增量市场持续走低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长期性的困难

在工业化时代,靠要素和投资获得的效益距离边际递减还很远,通过扩大规模取得收益比通过创新取得收益更快,走规模化、同质化道路,利用低成本的要素优势和大规模的投资机遇把规模做上去,是个理性选择。所以,工业化时代决定规模和速度的经营效率,就成为建筑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揽得多、干得多,就赚得多。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建筑企业正是在这个阶段,进入了以规模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世界500强和ENR全球建筑承包商250强,实力最强的建筑企业就是规模最大的建筑企业。

在规模速度型发展模式下,建筑业的理性选择是同质化竞争模式,而非差异化竞争模式。所有企业都在同一纬度竞争,采用相同的技术,投资于相同的设备和工装,服务于所有类型的顾客,每个企业提供的都是价值几乎相同的产品。无差别条件下,竞争重心必然转向价格,而产品和服务的同一性导致市场壁垒弱化,建筑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市场势力转移到业主(购买者)手中。行业通过工装、工艺、工法和管理水平提升得来的红利,在价格竞争中让渡给了业主(购买者),建筑企业没有得到更多的利润。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高铁,企业通过提升管理、创新工艺等,把中国高铁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是,高标准没有换来高收益,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以铁路为主业的建筑企业,在过去10年高铁大干快上的阶段形成了大量风险资产。即便是“走出去”,中国高铁公认在国际上具备三大核心优势:工期短、价格低、全产业链,也因为没有市场话语权,还是在打价格战。虽然建筑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提升,但在“经济效率比较优势”的竞争模式下,没有得到更多利润。在工业化时代规模扩张的时候,问题还不明显;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规模扩张终止甚至下降,困难就会逐步显现。

1.4 在经济效率竞争模式下,战略问题导致的困境无法靠战术上的努力去扭转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的发展面临三个困境:第一,项目越来越少;第二,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第三,负债越来越高。在经济效率比较优势的模式下,这个变化方向是不可逆转的,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决定的。同时,战略上出现的问题,无法靠战术上的努力去克服。对于战术可用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做一个具体分析:

第一,建筑企业能否通过降低成本,继续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理论上讲,这个问题只有当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比成本的提升更快,生产率增长速度跑赢成本增长速度时才可以实现。但是,从各大建筑企业统计数据看,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已经多年停滞不前,之所以还能够维持规模增长,本质上是牺牲长期的盈利换取了当前的市场份额。同时,作为高度同质化、进入门槛低的市场,个别建筑企业采取降低成本的管理措施,很快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复制,继而在价格竞争中抵消优势,让所有企业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建筑企业能否通过改变市场关系,通过走联合或合作道路来增加市场话语权,例如形成“卡特尔”,提高盈利份额?这个也做不到,这是由建筑行业的市场结构决定的。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中国建筑行业的购买者具有明显强于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中国建筑业是一个受新进入者威胁较大的低门槛行业,建筑产品是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建筑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大量提供相同质量、相同标准、相同价值产品的建筑企业在市场上激烈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这种联合关系是靠不住的,商量好了也没有用,竞争者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最终还是体现为低价竞争。

所以,今天的建筑企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要素、开发新的技术,项目和市场都需要创新来创造。理性选择就是要从经济效率比较优势战略,调整为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中国建筑业已经站在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上。

2 后工业化时代建筑业的机遇空间

从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中国建筑业还有没有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 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各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一般是相伴而行的,但在中国,由于户籍制导致的城乡二元分离,造成了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给建筑业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近期公布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常住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为63.8%。据测算,按照大中型城市标准,每增加1名城市居民可拉动约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地产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0%-60%,按照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1%的增长速度,要达到发达国家80%城镇化率标准,中国建筑业还有15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以及6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目前仅有45.4%,考虑到城乡消费差异等因素,综合起来市场规模约在100万亿左右。因此,城镇化将是中国建筑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2.2 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更新赋能,将创造出新的产品需求和市场机遇

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的历程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使城市的物质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近年来,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生态住宅等“新基建”概念不断提出和落地,城市更新赋能带来的产业迭代发展势头良好。高盛的研究数据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根据各省份公布的投资计划,新基建总投资高达50万亿元。同时,传统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及维保修缮等,也将成为建筑企业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板块。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与工业化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将从无序蔓延的“摊大饼”向集约高效的紧凑型方向发展,“新基建”“新城市”将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第二个重大机遇。

2.3 加入海外工业化进程建设,为过剩产能寻找相匹配的目标市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基建投资的增量时代已经过去。但在亚非拉等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大量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或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存在大量的基建投资需求,是承接中国建筑业产能理想的目标市场。据G20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与牛津经济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7万亿美元。中建协发布数据显示,2010-2019年,中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新签合同额实现年均7.6%的增长,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合同额下滑8.85%,但2019年恢复到正增长7.63%。海外市场增速受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但这是刚需,是一个长期的市场需求,需要建筑企业持续探索和开拓。

3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从历史的维度观察,中国现在被称为“基建狂魔”,是因为我们的速度和规模西方不具备,但不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适合做这个产业。美国在100多年前就是“基建狂魔”了,1916年,美国铁路总里程就达到了41万公里,是今天中国铁路总里程的近3倍。早在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就创造了4天1层的建设记录,1年建成,至今使用情况良好。同样,英国1863年就建成了伦敦地铁大都会段,高铁产业被我们反超的日本1964年就建成了新干线,这些工程今天仍然在使用,品质非常过硬。也就是说,“基建狂魔”的产生,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基建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企业退出、队伍散了,能力也再无法保持,如果没有转型或者转移,这个行业很快就衰退了。今天,我们已经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分水岭上,如何把握新阶段的市场特点,调整和实施新的竞争战略,保持能力的长盛不衰、永续发展,是一个战略抉择。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既然过去以同一模式拼效率、拼价格的路已经走到头了,建筑企业就必须找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道路,从低价放量转向价值创造,从横向扩张转向向上提升,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建立难以被复制和赶超的竞争优势,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3.1 建筑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3.1.1 新的产品概念

深刻理解“完整建筑产品”的内涵。“完整建筑产品”概念,是笔者在2010年《中国建筑企业价值提升机理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完整建筑产品”指建设项目包括评估、立项、投融资、设计、施工、集成、运维等全部决策、投资、建设、服务和产成品的集合,施工仅仅是“完整建筑产品”的一个部分。“完整建筑产品”反映在价值链上是一条“微笑曲线”,前端的投融资、设计和后端的集成、运维是价值高点,不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传统施工承包都处于价值链底端,收益最小、风险最大(图7)。

作为建筑企业,“完整建筑产品”涵盖的所有业务环节都是我们的本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一个企业不必什么都做,主要选择做两件事:一是做价值高的业务,努力向高价值区间进行拓展;二是做能形成独有技术的业务,打造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竞争优势,构建起新的市场壁垒。

3.1.2 新的服务模式

基于“完整建筑产品”理论,建筑企业应当从单纯的建筑产品生产向“产品+服务”转型,向工业服务、设计咨询、特许经营、商业开发等业务延伸,构建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收益获取能力。

3.1.3 新的商业模式

建筑企业要主动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特点,运用PPP、BOT、BT、ABO、投资+EPC等模式,发现客户需求,解决痛点、创造项目、实现共赢。

3.2 建筑企业创新的实现方式

3.2.1 资源的兼并整合

从世界范围看,通过资源整合将市场交易成本转化为内部管理成本,把交易中的水分拧干,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快、也是最容易见效的方法。这是个快变量,能在短周期内快速见到成效。

3.2.2 独特的技术优势

通过构筑技术壁垒,形成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向高精尖技术要效益、要竞争优势。这是个慢变量,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长周期内持续发力。

3.2.3 资本+建造的融合

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从工程施工向设计咨询、特许经营等延伸,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品牌价值型转型。

一些专家和学者困惑于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在传统建筑业中,建筑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产出效率高于农业,但低于工业,并且不断向工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产出效率靠拢。后工业化时代的建筑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产出效率,则处在低于工业并延伸至现代服务业这样一个宽频区间上(图8),具体由各企业的目标及战略自己定位。

后工业化时代的建筑企业可以是分包商、承包商,也可以是投资商、运营商。有的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变成甲方或业主;有的依靠技术和管理的持续改进保持增长;有的则继续在红海挣扎,实际上沦为“大包工队”,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我们应该做出自发的选择。

3.3 建筑企业的创新路径——十七局的实践

3.3.1 成本管理方面,构建以时间为主线的管理体系,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长期以来,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在“费用”这个显性成本外,忽略了“时间”这个隐性成本的影响。管不住费用不一定造成时间增加,但管不住时间必然造成费用增加。对此,中铁十七局构建了以控制“时间”因素为主线的管理体系,在中(卫)兰(州)高铁项目,通过自主优化和制定工期目标,将业主规定的48.5个月工期缩短至24个月,变被动为主动,以节省出的大量时间成本,实现了让渡业主价值和创造企业价值的兼顾兼得,取得了良好成效。

3.3.2 企业经营方面,构建基于“完整建筑产品”理论的产品观和价值观,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全面创新是塑造差异化比较优势的根本途径。中铁十七局从技术、管理、产品、模式、文化等五个方面推动了创新。例如:在质量管理方面,考虑到提供给客户的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于是将过程中的不连续的“质量管理”活动,转变为针对最终产品的“品质管理”,在产品生产中就考虑到产品交付后业主使用的方便性、维护成本、内在品质等方面,以此来构建企业的内控体系。2021年,中铁十七局在全国11个省份获评公路信用评价AA级,产品品质赢得了广泛认可。

3.3.3 企业价值创造路径上,建设基于分工理论的企业供应链体系,放大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其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实力之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是企业重要的力量构成和竞争力来源。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两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987年推行项目法施工,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了行业的生产力;第二次是近20年来新装备的普遍使用,以机械代替了人工,先进的工装工艺大幅度提高了行业的生产率。现在,我们正面临第三次机遇,就是通过分工提高生产率。为此,中铁十七局围绕自有供应链建设,形成了包括年度考核、信用评价等一系列系统性的管理制度,按照分包商的实力、信誉、既往合作情况等,给予任务分配、单价、支付等方面的优惠,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信誉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为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建筑业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后工业化时代经济规律、政策特点、市场环境及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更新产品、创新服务、拓宽格局、提升内涵,持续为股东、客户和内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才能够适应百年未有之变局,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图7 建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铁建相关统计数据)

图7 建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铁建相关统计数据)

 

图8 2018年各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图8 2018年各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布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注:为体现数据的严谨准确性,本图中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基数均采用增加值计算,而非总产值。

 

参考文献[1] 陈宏伟.企业价值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陈宏伟.建筑业的成本、利润与价值创造[M].建筑经济,2021(4):5-9.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2021.
[4] 中国建筑业协会.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M].北京,202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Post-industrialization Era
CHEN Hongwei
(China Railway 17th Bureau Group Co.,Ltd)
Abstract: Whereas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the post-industrialization era and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fully enter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era,it has been unsustainable tha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dopt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Under the new conditions,it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choic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differentiat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innovation as the core.In the post-industrialization era,China’s construction market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and we should reshape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rough systematic innova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post-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114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