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人家”——下沉式道路模式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引用文献:

潘磊 赵春婷. “小桥人家”——下沉式道路模式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 建筑技艺,2020,50(5).

PAN Lei ZHAO Chunting. Small Bridge Family:The Application of Sinking Road Mode in the Planning of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J]. build,2020,50(5).

作者:潘磊 赵春婷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规划中引入下沉式道路模式,其初衷是解决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地下停车问题,使分散型车库更便于管理。下沉式道路模式的引入,在提升地下空间的行车体验、解决立体人车分流、形成多层次园林景观、提高下沉区物业价值、打造自然生态车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从功能型道路到复合生活型道路的转型。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初步探索,为改善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品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关键词:下沉式道路 低层高密度住宅 复合空间形态 住宅区规划

 

低层高密度住宅,是指容积率在0.6~1.1之间、3层及以下的联排住宅(Townhouse)和4层的叠拼住宅[1]。低层高密度住宅在解决住宅的舒适性与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上,得到众多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认可。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背景下,国家严禁低层低密度住宅产品,住宅项目的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1。目前的住宅区规划常常把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住宅一起布置,平衡容积率,丰富产品线,以提高项目总价值(图1)。

1 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停车问题浅析

低层高密度住宅产品(图2)满足了购房客户对“有天有地”生活的向往,不过由于和高层住宅共处于一个住宅区中,从行人安全角度出发,规划审批一般要求车辆必须在住宅区出入口处就近进入地下车库,或停放在住宅区外的环路上,住宅区内的道路不能行车(消防救援、搬家、医疗救护情况除外)。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停车问题因此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国外,住在郊区别墅区和联排住宅区的住户有两种常见的停车方式:行驶到住户家附近就近停车(图3),或停在楼座一侧专门的车库内(图4)。而国内的低层高密度住宅产品根据住宅区内部人车分流的规划审批要求,大部分停车必须在地下解决,不能采用地上停车方式。

1 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住宅共处于一个住宅区内

1 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住宅共处于一个住宅区内

 

国内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区与高层住宅区合用地下车库,虽然停车效率高,但住户步行回家距离过长,一般很少采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单建地下车库,目前主要有两种布局方式:集中型车库和分散型车库。

集中型车库具有较大的容量,占用车道的比例不高,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但此类车库和共用高层住宅区车库存在相同的问题:步行回家距离长。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单户建筑面积大、总户数少、停车数量少、就近停车的需求高,若采用集中式停车,从停车区步行回家距离过长,住户体验不佳。

分散型车库容量不大,布置较为灵活,步行距离近,施工难度不高,一般在两排住宅之间设置“口袋式”车库进行停车(图5)。一条车道两侧停车,通过结构对户型面宽方向的精细设计,使楼座下能够停车,其他不停车的部分可以做库房,提高经济性的同时也解决了就近停车的问题。但这种分散型车库需要在住宅区内部设置多个车库出入口,不利于住宅区内部的人车分流。同时车库出入口过多会增加管理难度,也会对住宅区的绿化景观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2 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建成实景

2 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建成实景

 

3 住户家附近就近停车

3 住户家附近就近停车

 

4 楼座一侧专门的车库

4 楼座一侧专门的车库

 

5“口袋式”车库剖面

5“口袋式”车库剖面

 

2“小桥人家”——下沉式道路模式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上述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分散型车库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上尝试引入“敞开式下沉式道路”2解决。在进入住宅区出入口之后,设置一段逐渐下沉的坡道,降低道路的整体标高到地面以下,用下沉式道路串联各个低层高密度住宅之间的分散型车库,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小型车库群。下沉式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场地下沉区,不仅能解决分散型车库不利于管理的问题,而且能提升住户的行车体验,在解决住宅区内部的立体人车分流、形成多层次景观、提高下沉区物业价值、打造自然生态车库等方面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1 独立而有天然光线的车道提升客户行车体验

原有的下沉式道路设计仅按照道路宽度设计下沉区,行车体验感差。敞开式下沉式道路增加了下沉区宽度后,行车视野更好,有自然通风和光照,大大提升了住户开车回家的行车体验。

2.2 立体交通隔离车辆对行人的干扰

由于敞开式下沉式道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低层高密度住宅地下车库的车辆流线能够和住宅区地面的行人流线形成立体交通,在住宅区内部互不干扰,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此外,下沉式道路还能和两侧的挡土墙、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山墙一起,在地面下形成一个U形构造,从而把汽车的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隔离在住宅一层之下(图6)。

6 下沉式道路隔离了车辆对行人的干扰

6 下沉式道路隔离了车辆对行人的干扰

 

7“岛屿”上连桥飞架

7“岛屿”上连桥飞架

 

2.3 在地势平整的住宅区内部形成下沉区,丰富景观层次

由于敞开式下沉式道路适当地放大了下沉区的宽度,在下沉式道路一侧或者两侧规划出了绿地,在后期景观设计时可以把道路周边的绿化进行乔、灌、藤、草分层布景,与地面的景观结合,形成立体绿化,丰富住宅区的景观层次和行人的视觉体验。

低层高密度住宅被下沉式道路分隔成若干独立的生活组团——“岛屿”,在道路顶部设置钢结构架空连桥,联系两侧组团,形成一种“小桥人家”的空间体验。“岛屿”之间是一条下沉的“谷地”,“岛屿”的边界被绿树环绕,两侧的挡土墙爬满藤科植物,“岛屿”上连桥飞架(图7)。这些“岛屿”形成了一个个小区域的景观节点和视觉中心,好似一幅景观长卷,步移景异、层层推进,原本平坦而略显平淡的住宅区,因为地形的变化和连桥的引入变得更有空间层次感(图8,9)。

2.4 下沉区的自然光提升了下沉式道路周边地下室的环境品质

下沉式空间使面向道路一侧的地下室能够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了地下一层空间的使用价值,形成了双首层的居住品质。住户在使用时能够充分挖掘这部分库房的潜力,比如将其设计为健身房、台球室、影音娱乐室、茶室等,甚至可以用来种菜。

2.5 用更生态的技术解决地下车库的经济性问题

下沉式道路直观地减少了地下车库的面积,使车库的停车效率更高。由于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车库面积小而分散,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设计手段,降低车库高度,扩大车库顶部的通风口面积,从而提高车库内的自然光照环境。

8 钢结构连桥联系了两侧的生活组团

8 钢结构连桥联系了两侧的生活组团

 

9 下沉式道路剖面(钢结构连桥)

9 下沉式道路剖面(钢结构连桥)

 

3 下沉式道路模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小市政设计相对复杂

下沉式道路将住宅区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域,使住宅区的小市政设计相对复杂。给排水工程中的有压管道(消防、给水、中水),暖通工程中的采暖有压管道、燃气管线,电气工程中的强电管线、弱电和智能化管线,都可以通过架空连桥下部设置桥架相连。给排水工程的重力流管道(雨水、排水)由于管道标高不可控,只能布置在实土区或车库顶部的覆土区内,不能穿越下沉式道路。

3.2 道路工程造价和应对灾害成本较高

虽然采用下沉式道路减少了地下车库的面积,但作为道路本身,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周边修建大量挡土墙,与常规地面道路工程的造价相比费用较高。同时,下沉式道路处于相对低凹的地带,依靠机械提升泵排水,在特大暴雨或提升泵突发事故时,下沉式道路的正常运行将面临考验,应将其作为重点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加以解决。

4 下沉式道路模式的引入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意义

下沉式道路设计的初衷是解决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地下停车的经济性问题,通过这种代价不高的局部性优化,建立道路空间和住宅区客户的生活联系,提升住宅区的品质感。

4.1 下沉式道路模式提升地下停车的品质

目前现有的低层高密度住宅区,大多采用住户开车直接进入地下车库的传统设计。这样虽然能够解决住宅区内部人车分流的问题,减少住宅区内部的车行干扰,但是客户开车回家要经过漫长且没有任何自然光线的地下车道,停车体验单一、乏味。下沉式道路模式能够把车道顶部打开,让自然采光和通风融入,形成一个安全、安静、有阳光、有绿化的行车环境,大大提升了住宅区的品质感。

1 0 下沉式道路南北向穿过低层高密度住宅区

1 0 下沉式道路南北向穿过低层高密度住宅区

 

4.2 下沉式道路模式成为塑造生活场景的复合空间

下沉式道路改善了住宅区局部的小环境,将原本单一功能的交通空间变为提升住宅区生活品质的复合空间,为不同时段的生活场景提供了活动场地。清晨,客户可以在有自然光线射入的车道上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傍晚,客户可以在下沉式道路上的空中连桥休闲漫步,欣赏道路两侧多层次的景观绿化;休闲时,客户还可以在下沉式道路两旁的地下一层健身房里挥汗如雨或在红酒屋中谈天说地。下沉式道路模式在原有平整的场地内开出一条生活的道路,改善了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品质。

4.3 下沉式道路模式实现从功能型道路向复合生活型道路的转型

下沉式道路模式将低层高密度住宅的片区打散,形成一个个“岛屿”。又在下沉式道路上空设置连桥,把分散的“岛屿”串联起来。整个下沉区域成为一个可以观赏、可以游玩的复合型空间,挖掘了空间的使用潜力。

5 项目应用

龙湖滟澜新宸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文案推广名为“长桥墅”,体现了“小桥人家”的特点,这也是该居住区生活品质的体现。

5.1 北京龙湖滟澜新宸西区

设计中,在地下的车库部分,为了减少物业管理的难度,采用高层车库和低层高密度车库共用地下车库出入口的方式,低层高密度住宅的住户进入地下车库后先穿过高层住宅停车区进入露天的下沉式道路,再由下沉式道路进入低层高密度住宅之间的“口袋式”车库。这些小型车库通过控制车库的单体建筑面积和车库顶部的自然通风口面积,节约了机械通风所需的风管高度,车库层高大大降低,而且全自然通风更加生态、成本更低。

1 1“小桥人家”的空间氛围

1 1“小桥人家”的空间氛围

 

地面下,下沉式道路向两侧退让,形成绿化用地,在“口袋式”车库出入口附近的挡土墙向中间收进,形成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体验;地面上,下沉式道路南北向穿过低层高密度住宅区,把住宅区划分为两个独立区域(图10),通过5座钢结构连桥连通两个区域(小市政管线隐藏在连桥下),形成“小桥人家”的诗意空间氛围(图11)。优美的景观环境与功能技术密切结合,积极回应功能技术的要求,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初心。

5.2 北京龙湖滟澜新宸东区

设计中,在地下的车库部分,车辆进入住宅区后,通过坡道下沉至地面线以下的下沉式道路,进入低层高密度住宅之间的“口袋式”车库,接着通过其中一座“口袋式”车库进入高层地下车库。由于东区的高层住宅楼栋少,停车数也少,因此设计中更进一步,高层区的地下车库也采用了自然通风的方式,每个防火分区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各个独立单元之间采用较短的下沉式道路相连,道路顶部的采光口计入自然通风的开口面积。这些自然采光口的设置,既增强了高层地下车库的生态效果,也提升了住户开车回家的体验感。

工程竣工后,项目经历了北京的特大暴雨考验,两个项目的下沉式道路均保持良好的通行能力。

6 结语

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是系统性的设计工作,下沉式道路模式不仅是设计一条下沉道路,而且是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地下车库设计、住宅区交通组织设计、地面住宅景观设计等。由于引入了下沉式道路的设计,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地下车库可以做得更小更生态,从而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降低工程造价,行车体验也更好;住宅区内部形成立体人车分流,地面的行人和地下的车辆相互不受干扰;地面被下沉式道路分隔,再通过架空连桥连接成整体,形成“小桥人家”的空间氛围,也增加了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下沉式道路模式实现了从功能型道路到复合生活型道路的转型。

本文所述的下沉式道路模式应用范围主要包含了低层高密度住宅和高层住宅两种产品类型的住宅区规划,其他多产品线的住宅区规划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宜性应用,丰富过于单调的场地,形成不同的生活场景,激发活力。如何提升低层高密度住宅区的环境品质和空间形态,是一个持久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业界同仁共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1]陈一峰.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3(9):17-19.

[2]潘磊,赵春婷.住宅区“鱼骨式”地下车库设计浅析[J].建筑技艺,2014(12).

[3]王小生,廖苑伶.下沉式道路形式和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0(1):62-63.

[4]侯鑫亮.建筑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优化设计思考[J].建材与装饰,2020(2):68-69.
Small Bridge Family:The Application of Sinking Road Mode in the Planning of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PAN Lei ZHAO Chunt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the sinking road mode into the planning of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first mock exam is to solve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economy of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and make the scattered garage more convenient for manage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sinking road mo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driving experience of underground space,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ree-dimensional separation of people and vehicles, forming multi-level landscape, improving the property value of sunken area, making garage design mor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and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unctional road to composite life road. The first mock exam of this model will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new space form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in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Keywords: sinking road mode; low-rise and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composite space form;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2366 39 39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