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城市旧建筑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为例

作者:张春阳 屈宇轩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以自有的建筑改造创作实例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为例,对河湟地区城市旧街区建筑改造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改造设计在功能性的改善提升的同时需要在外观更新上融入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充分发挥现代材料的作用,为其他改造项目提供一定的设计经验。
关键词:旧建筑 改造 河湟文化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增长59.58%,城市建设投资额高速增长(图1)。全国按建设性质分类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改建和技术改造部分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扩建部分。2019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筑改造的重点,“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为建筑界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建筑设计面临的不仅是新建建筑,更重要的是旧建筑的改造提升。对于建筑来说,地域性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对于旧建筑而言,功能性的改造提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在此基础上将地域文化再次融入,激活现代城市中不断失去的对传统地域感觉的记忆,则是更高的要求。

1 2009~2017年全国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额

1 2009~2017年全国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额

 

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恰好是在深入讨论对身处河湟文化环境中的城市旧建筑如何进行地域化的升级改造。

1项目背景

1.1社会背景

2013年7月,西宁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宁市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实施意见》和《西宁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从2013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全市老旧小区物业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整治改造。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政府出资对特定小区进行的专项改造提升,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保温改造、外立面改造等。

1.2区域概况

西宁,古称西平郡,位于青藏高原河湟区域,即黄河上游和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所经的咽喉之地。这一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之地,人们在此地耕牧生活,创造了璀璨的河湟文化,并在石刻艺术、手工艺、民间坐唱等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

在《海东市城市建筑风貌导则》一书里描述了河湟建筑的构成元素,主要是墙、院、屋顶及门窗装饰,建筑材料中的砌石、夯土、青砖和土坯。当地建筑一般保持建筑材料的原汁原味,而建筑材料就来自于当地广袤的土地,由此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深沉而厚重。

2研究与设计

2.1改造对象分析

项目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为此次棚户区改造项目的重点片区(图2)。贾小巷位于西宁市黄河路西侧,由南北转东西走向,呈“J”形,西起南川西路,东至黄河路,全长578m,宽4.8m,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据民间传说,一百多年前该地居住贾、李两姓人家,贾姓人多习称贾家庄,1958年城市扩建时改为贾小庄,1980年建成沥青路面,地名普查中更名为贾小巷[1]。该片区处于西宁市核心区域,片区内多为1980年后逐步建设的砖混结构6层住宅建筑,建筑立面少有城市特点,同时广告牌随意设置、杂乱无章,因此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如何打造城市公共形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2 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卫星图

2 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卫星图

 

在对现场进行详细调研后,我们发现如下问题:1)由于建成时间久且缺少相应维护,建筑外观存在污损问题,大部分涂料墙面有大面积污渍,同时部分瓷砖面层有脱落现象;2)建筑均为砖混结构,没有相应的节能措施,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差;3)小区内外电路管线随意搭接,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4)作为城市重要区域内的街巷,沿街建筑广告牌风格迥异,视觉效果差。

2.2策略研究

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设计而言,通常采取的改造设计策略包括结构加固、功能更新、绿色节能、立面装饰等几大方向。而对于身处河湟地区的城市旧建筑改造设计而言,受其深厚的地域人文环境影响,在安全、实用、美观、节能的主原则下,更应注重地域特色的融入,但是并非将传统的地域建筑元素直接拿来“拼贴”,而是要将地域特征提炼加工,针对改造建筑所处环境进行适当的现代化表达。

2.3地域研究

河湟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出于保暖与防风防沙的考虑,当地的传统民居多用高大的围墙进行围合,并且多采用小窗和厚实的墙体来保温防寒,形成了当地民居敦实厚重的地域形象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借助丰富的黏土资源和木材资源,形成了以硬木为骨架,以黏土为基本围护结构材料的夯筑、版筑、土坯块砌筑等方式建造的建筑形式,当地人将这种传统民居形式称之为“庄廓”(图3)。

除了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同样影响着河湟地区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建筑装饰方面。远古时期羌人便在此处生活繁衍,后来鲜卑、突厥等民族的迁入、吐蕃王朝的占领以及汉族的迁入,使得河湟地区形成复杂多变的民居发展史。时至今日,伴随着汉藏两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吸收,这里逐渐形成了汉、藏、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建筑色彩、装饰丰富多彩。

3 庄廓院

3 庄廓院

 

4 改造分区图

4 改造分区图

 

5,6棚户区建筑改造前现状

5,6棚户区建筑改造前现状

 

7 棚户区建筑改造效果图

7 棚户区建筑改造效果图

 

8 棚户区建筑改造完成鸟瞰

8 棚户区建筑改造完成鸟瞰

 

9 棚户区建筑改造完成实景图

9 棚户区建筑改造完成实景图

 

1 0 沿街五栋建筑区位图

1 0 沿街五栋建筑区位图

 

1 1 新华巷印刷厂改造前现状

1 1 新华巷印刷厂改造前现状

 

12 42号楼改造前现状

12 42号楼改造前现状

 

13 18-4号楼改造前现状

13 18-4号楼改造前现状

 

14 24号楼改造前现状

14 24号楼改造前现状

 

15 48号楼改造前现状

15 48号楼改造前现状

 

由此可见,“敦实、厚重”体现了其地域性的形象特点,夯土、木纹是其建筑材质肌理的关键元素,丰富多彩的民族性装饰纹样体现当地的人文信仰。对于新建建筑而言,可能我们还可以相对容易地从空间、材料、建筑形体等多个角度去呈现这些地域特征,但是如何在改造项目中根据现状建筑已有的形体、平面布局甚至结构形式去体现这些特点,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最终,我们提炼出几个关键词作为方案表达的核心元素——黏土、木纹、灰瓦、民族纹样。

2.4改造设计

根据建筑不同的布局位置,我们将整个片区22栋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棚户区建筑”和“沿街建筑”(图4),并且设定了不同的改造侧重点。“棚户区建筑”重在“用”,以功能为出发点,重在解决提升居民居住体验的问题,所以首先重点解决建筑保温节能问题,并且清除现状污损部位,进行协调性整治,重点提升小区环境。“沿街建筑”功能包含两个部分,首层为商业及公共服务,包括单开间小型商铺(多为餐饮功能)及综合性超市,二层以上为住宅。“沿街建筑”作为城市核心区域的商业街巷,在“用”的同时,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加入“观”的元素,所以除必要的保温节能改造设计,还需结合西宁市的地域特征设计装饰元素融入街巷立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街巷。

2.4.1棚户区建筑更新

建筑现状墙面材料可以归纳为白色涂料、清水红砖、水泥抹面(图5,6)。屋顶均为平屋顶,部分建筑屋檐为贴红色瓦的短坡屋檐,17栋棚户区建筑各具特色,平面形式各不相同。在“存异”的现状中去“求同”是首要任务。设计将建筑立面分为墙面和屋檐两个部分,大面积的建筑墙面均采用黄色作为基调颜色去呼应“黏土、木纹”元素(图7)。考虑到经济性,墙面的黄色采用涂料饰面,阳台点缀部分白色墙面予以活跃气氛。经过节能软件计算,在涂料饰面与现状砖墙之间采用70mm石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作为保温材料。屋面除采用必要的保温及防水措施之外,在屋檐处统一设计了灰色瓦面的短坡屋檐进行装饰,形成统一的建筑第五立面(图8,9)。

2.4.2街巷立面重塑

“沿街建筑”作为城市核心区域的商业街巷,是此次改造重点打造的范围。除了在“用”的方面予以提升,即同棚户区建筑一样采取节能保温措施及加强屋面防水,同时在街道立面上强化“黏土、木纹、灰瓦、民族纹样”这些关键元素的表达。沿街的现状建筑共有5栋(图10),形成的街巷以贾小巷丁字路口位置向北、南、东三个方向延伸,丁字路口自然形成了街巷重要的景观节点。那么,对于整个沿街区域的改造力度也同样以丁字路口为核心向三个方向延伸并逐步弱化,与周边环境衔接。5栋建筑的首层均为商业及服务设施,商业多为餐馆。我们希望以现代的材料及手法对要表达的关键元素进行设计,因此仍然在黄色基调下,将“黏土、木纹、灰瓦、民族纹样”分别进行提炼、变异、替代。

“黏土”这种材料通常以夯筑、版筑等手段进行建造,形成的横向纹路肌理的墙面极具特点,我们将这种墙面肌理作为基本层次;“木纹”特质形成的竖向线条可以和横纹肌理墙面穿插布置形成第二层次;“灰瓦”元素同样运用在屋檐位置进行装饰,但是为了形成变化后的表达,将屋檐处传统的瓦与滴水的组合几何化形成V字形图样;“民族纹样”丰富多彩,最终选定了具有简约婉转之美的“回字纹”进行点缀装饰。这样就形成了沿街立面的基本装饰逻辑。

但是经过实地调研后,发现沿街5栋建筑虽然高度近似,但是平面布局、沿街长度甚至结构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新华巷印刷厂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层北段为小型商铺,东段有一个大型综合超市;贾小巷24号楼、42号楼为混合结构,首层均为小型商铺及服务用房;新华巷18-4号楼沿街面最长,首层为商铺,二层及以上为住宅,转角处二层以上为酒店;贾小巷48号楼为砖混结构,首层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但不同的是其住宅单元入口在沿街一侧(图11~15)。

对于沿街“形状各异”的5栋建筑,依旧采取“存异求同”的设计策略,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变化进行分类组合,形成统一但各异的装饰效果。已有的四种元素仅仅可以形成平面化的装饰组合,为了丰富沿街效果,形成一定的虚实变化,增加街道趣味性,我们又加入了传统的“庄廓”中重点装饰的“大门”进行设计转译。将商铺的入口体量化处理,在街面形成一定量随机位置设定的“门头”,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同时对不同位置的“门头”进行差异化处理。例如,丁字路口处作为沿街区域的核心位置,依靠本身足够高的新华巷18-4号楼转角部位设置了整个片区最高的“门头”,与其相对的新华巷印刷厂楼转角位置则设计了较低的“门头”,形成高低对比,突出丁字路口位置的景观重要性。在北、南、东三个方向的沿街面上则利用凸出的阳台、楼梯间烟道等做层次低一级的“门头”装饰,统一中兼顾变化。“门头”作为重要体量元素,采用横纹理墙面进行装饰,“门头”间的商铺门面采用棕色铝板和深灰色槽钢边框的组合,形成次一级的装饰“门头”。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存异求同”之效(图16~25)。

1 6 新华巷印刷厂改造效果图

1 6 新华巷印刷厂改造效果图

 

17 18-4号楼改造效果图

17 18-4号楼改造效果图

 

1 8,19新华巷印刷厂改造后实景

1 8,19新华巷印刷厂改造后实景

 

20,21 18-4号楼改造后实景

20,21 18-4号楼改造后实景

 

22,23 42号楼改造后实景

22,23 42号楼改造后实景

 

22,23 42号楼改造后实景

22,23 42号楼改造后实景

 

24 24号楼改造后实景

24 24号楼改造后实景

 

25 48号楼改造后实景

25 48号楼改造后实景

 

2 6 新华巷印刷厂屋檐做法

2 6 新华巷印刷厂屋檐做法

 

27,28 42号楼屋檐做法

27,28 42号楼屋檐做法

 

27,28 42号楼屋檐做法

27,28 42号楼屋檐做法

 

29 48号楼屋檐做法

29 48号楼屋檐做法

 

2.5材料选择

考虑到现状建筑的结构稳定性,附加的装饰构件均采用钢结构。沿街建筑横纹饰面墙采用GRC(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外墙板),这种材料主要由水泥、玻璃纤维、砂子、外加剂和其他材料组成。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沿街高度较高的“门头”装饰,考虑到现状建筑的结构承载能力,在与材料商协调后,在满足规范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对于二层以上人不宜接触到的部位的GRC外墙板进行了材料配比的调整,减少了砂子的含量,虽然削弱了其强度,但是减轻了外墙板的重量,减小了二层以上的结构荷载,提高了安全性。对于屋檐位置的V字形装饰纹样,为了达成统一的效果,针对5栋楼各不相同的屋檐现状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构造做法,采用EPS轻质装饰构件,同样达到减小结构负荷的目的(图26~29)。

3结语

西宁市城西区贾小巷片区改造设计项目对河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旧建筑的地域化升级改造进行了研究。设计过程中,首先对改造对象的现状进行分类研究,找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改造点;其次,对其身处的文化背景同样需要深入探索,总结可以具体运用在建筑形象上的地域性视觉要素,将地域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化”在建筑之中,不仅满足“用”,还要加入“观”,以激活地域背景下的现代城市中不断失去的对传统地域感觉的记忆;最后,对于材料的选择不仅要结合地域环境的特点,也要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材料的作用,使其更加经济、适用、美观。

图片来源

图1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图2根据google卫星图自绘;图3来源于网络;其他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参考文献[1] 西宁市志编纂委员会.西宁市志第三卷地名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2]青海省海东市人民政府.海东市城市建筑风貌导则[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

[3]崔文河,王军,岳邦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2012(11):83-87.

[4]赵一凡.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 李智.现代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中的表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Research on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Design Strategies in Hehuang Areas:Taking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Jiaxiaoxiang in the West District of Xining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Chunyang QU Yuxua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Jiaxiaoxiang in the West District of Xining City as an example, studies the re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old urban block in Hehuang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novation design needs to integrate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ppearance renewal while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modern materials. Provide a certain design experience for other transformation projects.
Keywords: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Hehuang culture;
1111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