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与规划

作者:王久生 汪洪 王巍翔 刘璇
单位:五矿地产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出现引起了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高度重视,也让人们意识到建筑和社区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在论述公共卫生与建筑设计之间互动产生健康建筑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对比研究,总结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内容和要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运动规划设计 健康建筑 社区运动 运动健身环境 运动设计要点
作者简介:王久生 五矿地产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设计管理部总经理,英国特许皇家建造师会员。; 汪洪 (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博士。; 王巍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心项目顾问。; 刘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

 

1新冠肺炎疫情视角下的运动、健康和健身环境

2019年12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为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国家鼓励居民采取自行隔离措施,从而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居家隔离期间,更多人开始审视运动、健康和健身环境等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于2020年1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中指出,新冠肺炎目前并无治愈的特效药,其痊愈患者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力的提升,而运动就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途经之一。运动免疫学研究表明,运动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长期适量运动会增加机体免疫功能[1]

公共健身空间作为运动健身活动的载体,对于健身活动的开展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着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住宅和社区作为人们长期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在住宅和社区内设置的健身环境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发展演变、设计规划理论与实践进一步阐述。

2公共卫生与建筑的结合将健康理念带入建筑和城市设计

公共卫生与建筑的结合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与城市规划师通力合作,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的拥挤、恶劣的卫生条件和缺乏基础设施带来的以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预防和治疗早期肺结核病的最简单方式是新鲜空气、安静休息和充足阳光[2]。于是,平屋顶、阳台和露台等举措成为建筑设计的常用要素。在美国,为了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1857年建设了纽约中央公园。

20世纪80年代,公共卫生和建筑学开始了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城市健康空间研究为主线的又一次结合。在这个阶段,把健康与空间的关系带入公共卫生研究界的视野,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循证设计的提出和兴盛。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同时提出了“健康城市计划”。“健康城市计划”的提出旨在以城市为单位推进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健康和宜居。

21世纪是健康和建筑结合的黄金时期。建筑师、医生、公共卫生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等采取统一行动,试图将健康建筑的内容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一个健康建筑标准化的过程。2001年中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衔主编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15年国际健康建筑机构(IWBI)出版了《WELL健康建筑标准》,2017年美国纽约的主动运动中心(Center for Active Design)联合美国政府行政署、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纽约市政府出版了《Fitwel健康建筑标准》,同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定和实施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在定义了建筑和城市可以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后,规范和标准开始描述健康建筑和城市的各个细节,而运动健身环境就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1 北京某小区的全民健身路径

1 北京某小区的全民健身路径

 

2 中国居民选择室外活动场所的考虑因素

2 中国居民选择室外活动场所的考虑因素

 

3运动和健身环境

我们经常提到的运动或活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由骨骼肌肉产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运动的场地和空间在建筑设计中被称为“运动健身环境”。从建筑学的空间视角来看,健身环境可以分为健身场、健身厅和健身室。健身场以室外为主,是以“自然公园”为意象的公共健身空间。

以“全民健身路径”为例,这种场地虽然规模极小,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健身性,是一种成本较低、极易推广的公共健身空间模式[3](图1)。我们在住宅和社区里设置的运动健身场地多为小型健身场。

3.1住宅与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中外对比研究

中国的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研究主要着眼于应用,尤其以国内实施健身社区的难点和建筑层面的运动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阻碍大众健身推广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一,社区与运动器械设施间并未紧密关联,器械设施往往独立于社区设计之外而未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其二,设计师在选择社区器械时未进行实地调研,没有认识到国内外运动文化差异[4,5]

表1 斯科特·道尔提出的“活力社区环境假设模型”   

表1 斯科特·道尔提出的“活力社区环境假设模型”

表2 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要点   

表2 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要点

国内的研究指出,社区健身环境缺乏对指定功能空间(走廊、楼梯、公共庭院、开放空间)的运动设计,也缺乏居民对活动场地的偏好分析。国外社区的运动健身环境研究多关注于社区设计与居民健康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斯科特·道尔(Scott Doyle)提出的“活力社区环境假设模型”(Hypothesized Active Community Environments Model)[6]。表1总结了其理论中社区运动健身环境提升居民总体健康程度的过程,而斯科特也从社区层面将安全感与易步行性归纳为设计运动健身环境的重要因素,即居住在犯罪率低、易步行社区的居民会更加健康。

在其他方面,虽然许多国内外学者及其研究已经归纳了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重点,却只有少许研究关注居民室外活动舒适感的调查。根据Lai Dayi的调查结果,当中国居民被问及“为何会选择此地进行室外活动”时,超过58%的被调查者将室外舒适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其中热舒适感、空气质量、声环境是主要考虑因素(图2),活动区域的便利性与功能性也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7]。以往项目设计案例中,社区环境舒适度的分析(如风环境、热舒适度)与社区居民的活动是分离的,而这一点往往最重要,因为建立舒适的社区微环境是为了提供适宜的室外活动场地。

3.2中国住宅与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的要点

诚然中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的意识形态并不冲突,反而互为补充。表2列出的设计矩阵从整体出发,在建筑层面与社区层面总结了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要点与考虑因素,使其更为系统化。其中,安全性主要受社区规划影响,包含景观及室内外灯光设计、访问管控(门禁及警卫系统)、小区安防监控系统;步行可达性指主要功能区域的步行可达及易达性,主要受人行便道及流通路径的存缺、规划、分布影响;空间舒适感是通过分析室内物理特性、场地微环境,来确保合理的规划及空间功能分布。

3.3住宅与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方法

以循证设计为基础的住宅与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及运动文化调研、健康与疾病相关的大数据调研、运动设施的选择与健身环境的优化。

(1)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及运动文化调研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运动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杭州人最喜欢跑步,哈尔滨人最喜欢冬泳。2017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统计结果显示,健身、钓鱼、广场舞是全国人民最喜欢的三种健身方式[8]

在开展住宅与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初期,对目标客户群或对标项目住户进行调研,了解居民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分布、工作背景、健身运动兴趣等。在后期布置健身设施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受居民欢迎的健身设备,让人们把运动从爱好发展成习惯。

根据居民的年龄分布和生活特点,将社区活动的人群分为三类,其中主要人群为儿童与老人,次要人群为青年人,按照不同人群的组合,其每周活动需求与活动空间分析见表3,4。

(2)健康与疾病相关的大数据调研

运动除了有健身的功效外,健康管理是人们从事运动的另一重要原因。健康数据评估研究院(IHME)的数据显示,影响中国青壮年人群健康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精神类疾病(抑郁、焦虑、躁郁)、肌肉骨骼类疾病(背痛、颈椎痛)、中风和糖尿病等(图3)。对比中国1990~2017年疾病排名情况,排名前三位的慢性疾病分别是心脏疾病、肿瘤和肌肉骨骼疾病,而运动是改善这些非传染类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3)运动设施的选择与健身环境的优化

经客户调研与循证研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分布、健身需求和健康管理的需要(表5),设置适宜的运动设施,使居民形成主动、健康的运动习惯。

4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案例

4.1佛山某住宅小区

以佛山某住宅小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为例[9],分析其运动健身环境设计内容,并归纳其运动社区设计要点。在该项目中,整个小区的车行道路均布局在小区外围,形成中央人行区域,提高人行安全指数。在规划阶段预留了较大面积的集中空旷的开放空间,为各个年龄段的业主提供了专属活动空间。通过对地块进行日照及风环境分析(图4),将儿童及老人活动区布置在整个社区日照较好的位置,保证冬日2h以上的日照。同时,合理布局植物林带与景观构筑物,让人们夏季在林荫下感受习习凉风,冬季在户外享受暖暖阳光。

表3 不同时段活动的人群   

表3 不同时段活动的人群

表4 不同活动人群的活动需求与空间设施   

表4 不同活动人群的活动需求与空间设施
3 影响中国青壮年人群健康寿命的主要因素

3 影响中国青壮年人群健康寿命的主要因素

 

表5 社区人群年龄分布及其健康管理需求   

表5 社区人群年龄分布及其健康管理需求

注:本表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社区的运动健身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全时、全天候、全年龄段的社区运动的需求和特点,划分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运动功能的专属场地,包括室内公共活动场地、小区开放泳池、儿童室外活动场地、老年人室外健身场地及健身步道(图5)。

室内公共活动场地面向所有年龄段人群,在恶劣天气提供综合的交流活动空间,包括儿童休闲娱乐、瑜伽室、棋牌室、健身房等,有助于培养居住者日常运动的习惯。开放泳池利用灌木和构筑物遮挡外部视线,从而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并在泳池附近配置公共卫生间及储物柜;儿童室外活动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身体条件和游戏需求,划分了幼儿活动区、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学龄儿童活动区三个部分,并在每个活动区配套设置休憩长椅和遮阴挡雨设施,既充分考虑孩子游戏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又保障了家长的监护需求;老年人室外健身场地挑选了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械,并为练太极、舞剑的老人和下棋、晒太阳的老人动静分区,避免其相互干扰;健康步道则是通过合理规划路线、安装照明设施、在跑道涂刷荧光涂层、设置卡路里标识与指引标识、配备压腿杆/饮水台/休憩长椅等设施,为居住者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健走环境。

4 室外微环境分析

4 室外微环境分析

 

5 活力社区设计平面布局

5 活力社区设计平面布局

 

本项目应用了表5的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要点,设计时先对地块进行场地整体舒适度分析,再针对室外舒适度较好的区域进行运动区域规划;然后,根据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进行专项运动设计并配套相应设施,提升场地安全性与易步行性,建立起和谐有序且丰富多样的健身运动社区体系。

4.2广州某住宅小区

广州某住宅小区健身环境在设计时采用了循证设计1的方法,在方案设计初期首先调查了小区的居民特点、年龄分布、疾病健康状况、运动需求和运动爱好,结果显示本项目的主要群体为发展成熟的家庭及其老人、孩子(图6);最喜欢的休闲运动排名前三的是散步、球类和游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项目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专属的运动区域,如环形跑道、瑜伽室、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休闲广场及康体运动区等,布置充分考虑了地势、日照、风环境等影响,避免将人员活动区设置在日照强烈和风速较大的区域,周边配备带有遮阴、防雨措施的休息座椅,供居民休闲与交流(图7,8)。

以环形跑道的设计为例,结合小区地势条件,在小区场地中央设计了环形跑道,并在其沿途提供起跑热身区、运动加油站、加速超越区、领跑夜灯、里程提醒、激励标语等配套设施,每隔200m设置一个休息长椅(图9,10)。一方面增强跑道的趣味性设计,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运动环境。跑道的设计参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设置了“宽度不少于1.25m的专用健身步道”[10]。结合场地布置,本项目最终设计环形跑道长度为700m。结合成年人肩宽约0.55m,考虑到双跑道设计,最终跑道宽度设计为1.6m宽,既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的要求,也满足小区居民的使用需求。

7 场地日照分析

7 场地日照分析

 

6 居民年龄分布图

6 居民年龄分布图

 

8 项目场地布置平面图

8 项目场地布置平面图

 

9 环形跑道布置图

9 环形跑道布置图

 

1 0 跑道配套设施

1 0 跑道配套设施

 

1 1 健身驿站示意图

1 1 健身驿站示意图

 

1 2 儿童活动区效果图

1 2 儿童活动区效果图

 

由于小区内的老年人和孩子不仅是住宅小区室外活动参与最多的人群,还是在小区室外活动时间最长的人群。因此,本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景观式老年驿站,将传统室外健身器材与景观融为一体,驿站中提供老人专用的康复健身器材,如联动肩关节训练器、腿部按摩器、蹬力训练器等,同时提供照明、手机充电、衣帽钩等便利设施(图11)。

小区北侧的大空间是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场地,包括适合低幼儿童的沙坑、适合学龄儿童的滑梯等活动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图12)。

健身器械区提供了供年轻人使用的力量型和有氧型的智能健身器材,如力量可调节健身器材、智能健身车等。这些先进的智能健身器材可以将健身数据通过手机反馈给锻炼者,新潮的体验和健身数据的支持可以吸引年轻人坚持运动,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广州住宅小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的前期循证研究充分考虑了居民的需求,将小区的居住环境、运动健身环境和场地热舒适环境进行了整合设计。通过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引导居民主动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今后住宅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树立了典范。

5结语

公共卫生与建筑的结合,推动了健康建筑和健康城市的发展。为了应对传染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建筑本身的“自然元素”“空间环境”“功能设备”和“人员行为”,到城市尺度的“个人生活方式”“社区社交网络”“生活及工作条件”和“普遍社会文化经济环境”,运动健身环境已成为建筑微观和城市宏观健康元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健身环境的研究,始从建筑、社区物理环境的研究,进而到人的行为研究。安全性、易步行性是人们从事运动健身环境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医学界“循证研究”发展而来的“循证设计”,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了解运动对象的运动需求,针对儿童、成人和老人设计专有的运动场地,解决成长、慢性病、颐养问题,让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更有针对性。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将朝着便捷、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图表来源

图1,3来源于网络;图2来源于文献[7];表1来源于文献[6];其他图表均为作者提供。

 

参考文献[1]Mackinnon L T.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in exercise immunology:Back to the future[J].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Exercise,1994,26(2):191.

[2]李煜.城市宜治病空间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杨立超,刘婷,王广亮.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2):7-12.

[4]欧阳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61-63+84.

[5]张家玉.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系的分析与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Doyle S,Kelly-Schwartz A,Schlossberg M,et al.Active community environments and health:The relationship of walkable and safe communities to individual healt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6,72(1):19-31.

[7]Lai D,Zhou C,Huang J,et al.Outdoor space quality:A field study in an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central China[J].Energy and Buildings,2014,68:713-720.

[8] 人民体育.“2017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Top100[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0508/c419474-29971206.html,2018.

[9]Wang H,Lin H,Tong Y.Foster a healthy community through active design and biophilic design[C]//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Worl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Conference 2017 Hong Kong,2017:1412-1418.

[1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1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11]Hamilton D K,Watkins D H.Evidence-based design for multiple building types[M].New Jersey:Wiley,2008.

Active Design in Buildings and Communities
WANG Jiusheng WANG Hong WANG Weixiang LIU Xuan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ot only puts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and medical providers on high alert but also raises people's atten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ir community-building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public health's impact to the evolving of healthy building elements and public physical activity spaces, compares the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available evidence towards active design and planning, present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active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sign supporting with real cases.
Keywords: active design and planning; healthy building; community-building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y place; active design matrix;
1062 9 9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