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冲浪——深圳龙岗文化四馆

作者:张璐 艾侠
单位:CCDI悉地国际
作者简介:张璐 CCDI悉地国际公共建筑事业部设计总监。; 艾侠 CCDI悉地国际集团总部研究总监。;

 

1 四馆鸟瞰

1 四馆鸟瞰

 

没有垂直立面的四座文化设施以“扁平串联”的搭接姿态回应深圳作为速生城市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诉求。

深圳是一座带状的巨型城市,龙岗身处其中,却非中心地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安居乐业,也产生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在福田、罗湖、南山突飞猛进之时,龙岗的城市空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准。作为“城市定居”的区域身份,龙岗正在向“城市文化”的特征演进,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作为对建筑物质空间的回应,步入新时代的深圳龙岗需要一系列大胆进取的综合文化设施来升级和替换陈旧的都市语境。于是,在一个地点同时建造四座大型文化设施,成为龙岗重塑自身“深圳副中心”定位的重要筹码。

作为深圳户籍人口最大的行政区,龙岗不仅拥有风光绚丽的黄金海岸,同时也拥有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与中心城区相比,龙岗真正的落后之处在于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认识到这一点后,2011年龙岗举办了轰轰烈烈的市民文化设施国际竞赛,然后是漫长的讨论、修正、推翻、重设,最终于2014年正式深化实施。这组以“时间”为轴线的纠结与我们所需要打造的“空间”轴线一样,充满着层层矛盾和自我思辨。之前获得方案专家评审第一名的CCDI悉地国际与提出新方案的荷兰Mecanoo建筑事务所,联手为龙岗带来了扁平、串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四座新建筑。

当我们看到最终建成的四座场馆的外立面没有一处垂直墙面时,便容易理解这组建筑希望跳出既有的静态环境,建立属于自身的文化秩序,同时表达某种动态张力的美学。

四座建筑由北至南分别为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馆、书城。考虑到四座建筑的使用时间与使用频率不同,其策划的出发点与定位也不尽相同。馆一是目前深圳展示面积最大的以科学创新因子为题的科技馆,强调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旨在为青少年儿童打造一系列科普公益课程;馆二为青少年宫,超过8 000m2的展示空间包含多个人文知识体验探索专区,其中半开放教室及多功能厅、演播厅亦可成为少儿文化节目的录制场地;馆三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凭借互动性、探索性的观展模式来激发青少年的设计创新思维,承担了创新艺术交流的职能;馆四为公共性质的图书中心,承载阅读和体验的双重功能,也是线下签售活动的重要基地。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3 西邻客家围屋

3 西邻客家围屋

 

4 东邻龙岗广场

4 东邻龙岗广场

 

从场地来看,这组建筑最大的设计挑战是从超长(410m×60m)的用地限制中,建立起自身的空间秩序。狭长的基地地块西邻商业街区及客家围屋,东邻空旷的龙岗广场。一片街区、两条马路,如何在“高密度”建筑群与“零密度”城市广场中间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空间逻辑组织需要反复琢磨。设计最后通过斜柱、斜墙来消解长方形的格局,例如通过在超长体量中开口,创造出多条人行动线,从而模糊建筑边界。建筑体量从地表升起,5层楼的高度首先缓解了龙城广场和客家围屋之间的高差所造成的视觉压迫,倒金字塔式的外形又巧妙地在两两场馆之间围合出一个小型广场。人流可自如穿梭于南北两侧,缩短了建筑群体之间可通达的最短距离。龙岗四馆南邻深惠路与地铁三号线,北侧与城市主干道龙翔大道相连,复合功能的土地利用不仅明晰了人群到达和进入建筑的方式,也衔接了建筑与城市的公共道路及交通。

5 一层平面图

5 一层平面图

 

6 二层平面图

6 二层平面图

 

自相闭合的公共流线成为新颖的空间法则,在傍晚,这里便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地。小型广场作为建筑主题的附加空间,促进并激发了市民间的互动交流,即兴、自发的各类市民活动让整个街区充满了自由气息,也显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自主精神。

从建筑表皮的建构来看,四个建筑单体的外墙均采用直立锁边的预辊涂的紫红色铝板板材,约0.9mm厚、330mm宽,分线位置与内部混凝土的暗梁格栅相互契合,转角及大斜面处采用钢筋混凝土与GRC加直立锁边铝板幕墙,与窗洞口自然过渡。倾斜的横向长条窗打破了空间的仪式感和稳定性,趣味性的划分给观者带来一种流动的“冲浪”感觉。全过程BIM设计保障了这座建筑的实施精确性,从方案阶段开始,国际联合团队就通过3D模型全方位观察区域内的直立锁边排布规则及板材尺寸,从而指导施工选材,确定空间定位。

8 建筑主体形态的倾斜和错动,营造了一种突破稳定的场所张力

8 建筑主体形态的倾斜和错动,营造了一种突破稳定的场所张力

 

7 公共艺术装置为建筑注入活力

7 公共艺术装置为建筑注入活力

 

9 建筑与上位空间的关系

9 建筑与上位空间的关系

 

1 0 通往展厅的主入口

1 0 通往展厅的主入口

 

1 1 公共艺术馆展厅

1 1 公共艺术馆展厅

 

1 2 清水混凝土、黑色金属、木材间的交替重复营造干净简洁的室内空间

1 2 清水混凝土、黑色金属、木材间的交替重复营造干净简洁的室内空间

 

1 3 光影和陈设触动了建筑内部的运动感

1 3 光影和陈设触动了建筑内部的运动感

 

1 4 复杂交错的内部阶梯和廊道

1 4 复杂交错的内部阶梯和廊道

 

1 5 建筑内部的阶梯形成了休憩平台

1 5 建筑内部的阶梯形成了休憩平台

 

1 6 科技馆剖面图

1 6 科技馆剖面图

 

1 7 两两场馆之间自然围合形成一个个小型广场

1 7 两两场馆之间自然围合形成一个个小型广场

 

1 8 交织的人行动线模糊了城市场所的边界

1 8 交织的人行动线模糊了城市场所的边界

 

1 9 通往下沉广场的阶梯

1 9 通往下沉广场的阶梯

 

2 0 立面表皮的不平行纹理增强了建筑的运动感

2 0 立面表皮的不平行纹理增强了建筑的运动感

 

空间策划的非静态、展览内容与参观人群的非固定对空间的兼容性和可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设计难度和运营风险。针对未来使用人群的差异、使用时间及频率的不同,对空间需求和空间价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降低能耗及运营成本,避免未来投资的浪费,最后呈现的虽然是四座分立的建筑,但是它们的相互连接与一体化的运作为不断裂变生长的城市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范例。

这种连接首先是体量上的,建筑形态彼此错动、挤压、交互,产生与都市背景所呼应的“地形感”。虽然建筑是全新的,但其内部的体验略有“改扩建”的工业氛围,与色彩亮丽的冲浪外形气质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和动线吸引着人们不断到此体验,各个年龄段的文化需求也在不同的空间中得到满足。

这组文化设施已成为深圳城市空间逻辑的新进组织者。与诸多追求稳态秩序的文化建筑相比,它们充满了“变量特质”,巨大的倾斜界面和交织流动的地上地下空间,共同铸造了属于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

业主:深圳市龙岗区住房与建设局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建筑设计:荷兰Mecanoo建筑事务所

联合设计: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Nuno Fontarra、Friso Vander Steen

设计团队:张璐、罗冬凤(建筑);刘金龙、卜红丹(结构);旷磊、阮伟强、彭洲、罗潇(机电)

总建筑面积:59 622m2

设计时间:2014

建成时间:2018

摄影:方健(部分图片由荷兰Mecanoo建筑事务所提供)

 

Urban Waving:Shenzhen Longgang Culture Complex
ZHANG Lu AI Xia
104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