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李德智 吴洁 崔鹏
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将城市社区解构为共轭耦合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探究其适灾弹性的鲁棒性、谋略性、及时性和冗余性等4R特性。通过梳理“社区灾害弹性框架 (CDRF) ”、“社区弹性基准测量指标 (BRIC) ”等国外5个影响力较大的弹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并开展专家调查, 筛选出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市社区 弹性 复合生态系统 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李德智, 男, 生于1979年, 山东菏泽人,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可持续建设、住房保障和海绵城市等。

1 引言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高频遭受内涝、台风、火灾等多种不确定性灾害, 产生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失效和社会秩序失衡等灾难性后果。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和城市管理的基层组织, 社区不仅是灾害的直接受体, 也是抗击灾害的重要力量。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如《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减发[2011]3号)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6-2020) 》 (国办发[2016]104号) 等, 实施了诸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示范工程, 防灾减灾效果显著。但是,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灾害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包括: (1) 强调“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 对公民个体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 (2) 对影响社区适灾能力的因素认识片面, 过多强调社区住房和公共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 而忽视了对于减灾具有重要作用的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 (如社会网络) 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城市社区灾害治理的重心是稳定导向的安全防御, 其改进需要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支撑。

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 弹性理论在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弹性理念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构建弹性社区, “意味着更重视公民个体和社区自身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加强他们的能力”, “更加契合危机日趋常态化的风险社会需要”, 使得弹性社区的理论研究开始勃兴, 其实践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广泛推广。相比而言, 我国弹性社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集中在对弹性社区的概念内涵进行剖析、对国外弹性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等方面,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特征的适灾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筛选出我国城市社区适用的弹性社区评价指标, 为弹性社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为客观评价我国城市社区的适灾弹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内涵

2.1 城市社区

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 社区的含义不断丰富, 成为社会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但是, 国外学者对社区一词尚无统一的界定, 其中人文区位说、地理和社会实体说、同质说等理论学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意义上, 社区应该具有地域、人口、心理群体组织和公共设施等要素。

其实, 社区在我国自古有之, 称谓包括“乡里”、“坊里”、“保甲”、“邻里”、“街坊”、等, 都体现了基层的居民管理单位。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城市社区呈爆炸式增长。与国外类似, 我国学者对于社区的界定也尚未达成一致, 主要有三种说法: (1) 将整个城市视为城市社区, 认为它是与农村社区相对而言的; (2) 指城市中某种层次的地域空间或区域, 认为它是城市中的社区; (3) 指城市中的基层法定社区, 如区、街和居委会辖区。在实践中,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11月发布《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00]23号) , 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并将城市社区的范围明确为“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及规模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辖区”, 得到广泛应用。

2.2 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

在国外, 复合生态系统 (complex ecosystem) 是在生态系统 (ecosystem)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后者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 以表示有机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一种整体系统。近年来, 随着人地矛盾、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加剧, 传统意义上自然范畴的生态系统被逐步扩展至社会、经济、自然等子系统有机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马世骏院士及其学生王如松 (2011年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我国率先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且任何系统都可以分解为相辅相成、共轭耦合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非线性互动的子系统。

综合前文“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等概念, 城市社区其实就是现代城市中的一个个小社会, 可看成由一个个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体而言, 社区的自然子系统是由社区的自然资源 (如树木、河流、公共绿地) 、社区建筑和各类基础设施组成, 提供社区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社区的经济子系统主要由住户、商户和政府等功能实体间的资本流动耦合而成;社区的社会子系统由住户的生活关系网、科技教育网、政府的政策体制网三类错综复杂的功能网络组成。这三个子系统通过物质循环、价值流动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形成社区独特的生态格局和社会秩序, 支撑社区的有机运行。

2.3 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

城市社区适灾弹性是城市社区能够利用拥有的资源及自组织能力抗击灾害影响的能力, 要求社区具有预测、准备和反应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学习以及适应的能力。由前文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可知, 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要求以复合的视角看待社区各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通过协调好社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 使其产生协同效应, 从而能够更为及时、智慧、有效地抵御灾害。其中, 城市社区的4R特性, 即鲁棒性 (Robustness) 、谋略性 (Resourcefulness) 、及时性 (Rapidity) 和冗余性 (Redundancy) 是其具备适灾弹性的必要条件。简单来说, 鲁棒性要求社区的经济、社会、自然子系统需具备一定的强度以抵抗灾害;谋略性要求社区管理层具备识别问题、确立问题、解决优先次序、调动资源的能力;及时性强调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 包括居民和自治组织 (如居委会) 的反应能力, 也包括管理者 (如街道办及上级政府) 的资源调集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等;冗余性则强调社区资源的充裕性。充分协调城市社区的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 增强其4R特性, 才能更好地提升其适灾弹性。

3 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国外弹性社区和社区适灾弹性等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中, 社区灾害弹性框架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Framework, CDRF) 、社区弹性基准测量指标 (Baseline Resilience I nd ex of C om mu n it y, BR IC) 、城市气候灾害弹性 (Climate Disaster Resilience Index, CDRI) 、复合弹性指数 (Complex Resilience Index, CRI) 、社区弹性框架 (Community Resilience Framework to Disasters, CRDSA) 等5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最广。如表1所示, 此5种弹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划分不尽相同, 指标数量也大相径庭, 但是部分维度的指标有很多重叠的地方。由于相关指标数目较多, 限于本文篇幅, 不一一罗列。

分析以上指标可以发现, 这些指标的社会维度几乎都会包含教育水平、年龄结构、志愿者数量等指标;经济维度几乎都包含收入、储蓄、房屋资产和投资等指标;物理维度几乎都包括水电管线、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指标;管理维度大多包含减灾规划、减灾宣传等指标。但是, 此5种评价指标体系也有所差异, 如健康保险覆盖率这一指标, 在BRIC和CRI框架中被列入社会维度, 在CDRF和CRDSA框架中被列入经济维度, 而CDRI框架中并不包含这个指标。又如, 社区资本在CDRI框架中是社会弹性的二级指标, 而在BRIC框架中则为与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等平行的一级指标。

为了汲取前述5个评价指标体系之所长, 最大程度地反映弹性社区的特点, 本文利用频数统计法对上述5个指标体系相关指标进行初步筛选。保留就业率、教育程度、社会信任等出现超过 (含) 3次的指标, 去除传染病控制、媒体反应、视觉分析等出现频次低于3次的指标, 得到39个初级指标。接着, 按照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思想, 将这些初级指标分入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维度, 结果如表2所示, 初步构建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筛选

由于表2中的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指标是从国外相关指标体系中直接择取, 指标可能存在重复、不全面、不客观等缺陷, 并且考虑到我国社区与国外社区有所区别、数据获取难度等情况, 需要我国学术界的相关专家进一步筛选和补充。因此, 本文依据表2制作专家调查问卷, 询问受访专家是否认可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社区维度划分, 并且逐一列举表2的各个指标, 让受访专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维度的二级指标进行筛选和补充。

然后, 以“弹性城市”、“弹性社区”、“韧性社区”、“社区抗逆力”等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37篇, 相关作者共49人。其中, 期刊主要为《管理世界》、《城市规划学刊》、《地理科学进展》、《城市问题》等, 作者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的比例占到60%以上。接下来, 通过这些作者在文章中所留邮箱, 逐一发放电子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25份。许多受访专家不仅仔细筛选了弹性相关指标, 而且提出了相关建议。例如, 某些学者认为社会维度还应考虑宗教信仰、安全感、社区人际关系、公共服务等指标;经济维度还应考虑住户收入稳定性、家庭人数就业比、投资风险评估和控制等指标;自然维度可分为自然和工程两类, 并且还建议考虑社区绿化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对这些专家的意见进行统计, 保留获得半数以上专家认可的指标, 筛选出3个维度共28个指标作为表征社区弹性的最终评价指标, 结果如表3。

表1 国外相关弹性社区指标体系的维度划分    下载原表

表1 国外相关弹性社区指标体系的维度划分

表2 城市社区适灾弹性的初级指标体系    下载原表

表2 城市社区适灾弹性的初级指标体系

将表3和表2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其中的评价指标有了一些删减, 也有了一些改变。改变之处如, 自然弹性中的“自然资源 (河道、公共绿地等) ”指标被“绿地率”所取代, 是因为考虑到绿化率指标数据能较易获取, 而且绿地率的高低反映出该社区的居住舒适度、防洪防涝的水平以及可用作避难场所的面积等信息。另外, 相关维度的二级指标有所删减, 如自然维度中的“房屋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环境政策”、“医院数量”、“灾后废弃物清运时间”5个指标, 经济维度中“住户自有房产”、“替代性生计”2个指标, 社会维度中的“青壮年比例”、“志愿者”、“商业协会数量”、“利益相关者间合作”4个指标被删减了。由以上可以看出, 自然弹性中剔除的指标较多, 是因为专家认为社区弹性的构建更强调社区中的人的作用, 如房屋建筑类型对于灾害影响虽有较大作用, 但它并不能体现出社区的弹性。删除经济弹性维度的“住户自有房产”、“替代性生计”, 是因为考虑到住户自有房产在短时间内难以变现, 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资金支持;而社会维度中“替代性生计”指标和“就业多样性”指标重复且难以量化, 因而被删除;“青壮年比例”、“商业协会数量”由于其重要性较低而被剔除。

表3 城市社区适灾弹性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原表

表3 城市社区适灾弹性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语

在我国城市遭受高频灾害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治理单元, 城市社区的适灾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将弹性思想引入城市社区灾害治理, 进而构建弹性社区, 具有有效应对传统“自上而下”灾害治理体制的弊端、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等优势, 成为国外社区灾害治理方面的主流范式, 也逐步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此外,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也为明晰城市社区在内的系统运行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有效工具, 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在引介社区、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基础上, 将城市社区解构为相辅相成、共轭耦合、非线性互动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 探究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的鲁棒性、谋略性、及时性和冗余性等4R特性。进而, 应用频数统计法, 从CDRF、BRIC、CDRI、CRI、CRDSA等5个国外影响力较大的弹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中, 筛选出自然、社会、经济等3个维度下39个城市社区适灾弹性的初级评价指标。然后, 通过对国内发表弹性社区相关论文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筛选出3个维度下的28个指标, 作为表征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适灾弹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应用弹性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文献分析法和频数统计法等理论和方法, 构建城市社区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为我国城市社区灾害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 本文仅对相关学者进行调研, 未充分吸收城市社区的政府主管部门、住户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可能有失偏颇。此外, 本文尚处于经验研究和定性分析阶段, 未来可以从实践层面, 开展城市社区灾害的案例搜集和推理, 提炼出城市社区的适灾机理、适灾资本和相应的适灾弹性评价指标。最后, 本文仅建立城市社区适灾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据此构建城市社区适灾弹性定量评价模型, 并开展相应的案例研究, 发现我国城市社区适灾弹性的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1]唐庆鹏.风险共处与治理下移——国外弹性社区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 2015 (2) :81-87.
[2]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13 (5) :68-74, 159.
[3]王冰, 张惠, 张韦.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J].城市问题, 2016 (6) :75-81.
[4]周利敏.韧性城市:风险治理及指标建构——兼论国际案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6 (2) :13-20.
[5]李金红.社区权力——一个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政治社会学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6]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 1984 (1) :3-11.
[7]Mayunga J.S.Measuring the measure: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odel to measure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 the U.S.Gulf Coast Region[D].Texas:Texas A&M University, 2009
[8]Peacock W G, Brody S D, Seitz W A, et al.Advancing resilience of coastal localities: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sustaining the use of coastal resilience indicators[M].Texas:Hazard Reduction and Recovery Center, 2010.
[9]Cutter S L, Burton C G, Emrich C T.Disaster resilience indicators for benchmarking baseline conditions[J].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Emergency Management, 2010 (1) :1271-1283.
[10]Joerin J, Shaw R.Chapter 3 Mapping Climate and Disaster Resilience in Cities[J].Community Environment&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2007 (6) :47-61.
[11]Ainuddin S, Routray J K.Earthquake hazards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Baluchistan[J].Natural Hazards, 2012 (2) :909-937.
[12]Alshehri S.A., Rezgui Y., Li H.Disaster community resilience assessment method:A consensus-based Delphi and AHP approach[J].Natural Hazards, 2015 (1) :395-416.
[13]李彤玥, 牛品一, 顾朝林.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 2014 (5) :23-31.
Research on the Disaster 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 Complex Ecosystem
LI Dezhi WU Jie CUI P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After destructing the urban community into a complementary and conjugated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the paper explores its “4R” features regarding disaster resilience, including robustness, resourcefulness, rapidity and redundancy. Through carding five foreign famous resilient commun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including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Framework (CDRF) and Baseline Resilience Index of Community (BRIC) , as well as expert investigation, constructs the disaster 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n urban community complex ecosystem.
Keywords: urban community; resilience; complex ecosystem; evaluation index
72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