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再利用与再创造探讨

作者:王浩翔 王伯勋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城市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新旧建筑的冲突加剧。调查国内外学者对于旧建筑改造、保护的看法和观点, 并结合对深圳柠盟人才公寓改造项目的深刻剖析, 分析旧建筑改造对城市文化、社会、建筑层面的积极意义以及其发展方向, 以期得出对今后旧居住建筑改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 柠盟人才公寓 城市化 居住建筑
作者简介:王浩翔, 男, 生于1994年, 广东深圳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王伯勋, 男, 生于1977年, 澳门人,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1 引言

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伴随著经济成长而吸引外来人口聚集, 这也让城市不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要负荷高密度的人口, 以及人口移动所需的交通设施, 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建筑体, 用以服务商业办公、居住等不同层面的需求。观察城市中高耸林立的现代建筑, 不难发现其地方原有的居住环境, 被现代化的建筑式样取代, 形成功能及外观形态极为相似的建筑物, 一座城市原有的地理、文脉开始渐渐改变。城市历史与人文风情逐渐被商业化及外来化影响, 如今探讨城市文化保存课题, 如何保有城市原形态, 又能满足人口增加所产生的需求, 已是当前城市面临发展时, 需要及时反思的问题。本研究关注深圳水围村柠盟人才公寓的改造方案, 正是在高度现代化城市中, 面对新旧冲击之下产生的建筑活化个案。因此本文解析此案例期望作为未来城市发展可供借镜的对象。

2 文献探讨

2.1 可识别的建筑

对旧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这是因为在城市中逗留, 运动、感受的主体也是人, 将建筑不留余地地推倒重来, 其实是忽视了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人的感受。不论是游客还是市民, 都希望能尽快的熟悉一座城市, 对城市越认知、认同就越能感到亲切, 认识一座城市就必须谈到其城市意象理论。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在《城市意象》中谈到:“从本质上来说, 城市自身是复杂社会的强有力的象征, 如果布置得当, 它一定会更富表现力”。

城市的整体景观意象通过城市景观的各种构成要素来体现, 这些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关联并且相互依存的。区域空间由各种城市道路和景观带界定, 并且四处散落地标物。不同区域空间之间有着不同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 这样才会有强烈的识别性, 不会混淆相邻区域, 也能更好地提高城市意象的秩序与和谐。所以在城市之中, 尽量保存旧建筑的风貌, 在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下, 保存其固有形式、改造其功能, 以创造新的、具有城市文化意涵的文化地标物, 其实是一种对城市意象的文化保存方法。

2.2 权衡保护与发展

吴焕加在《是谁留恋传统建筑?》一文中言到:“在新旧交替的时候, 人们不免会惜旧怀旧, 所以要有选择地保留老街巷、老环境, 有的地方还可以补充一些新的‘老房子’, 但这种做法不可扩大化”。对于这种看法, 笔者认为含有历史意义和建筑文化意义的旧建筑必须保护, 旧建筑虽不同于有着极高价值意义的文物建筑, 但它也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承载了地区居民的集体记忆。首先, 需要论证具体建筑背后的文化意义, 按照其文化价值意义进行分类, 如果旧建筑含有保护的价值, 就必须进行保护。其次, 在如何协调旧建筑保护与城市日益增长的居住、发展空间需求的问题上, 应当考量旧建筑位址于政府新一轮城市用地规划的关系, 在新规划的要求下, 思考旧建筑能否满足新的城市发展需求, 不能满足的, 对其进行改造能否基本满足, 如果可以, 那么就尽量按照旧建筑改造翻新的方式赋予它新的功能, 同时保留它的文化意义并以此传承下去。当然, 在改造建筑设计时要尽量顾及旧建筑的固有形式以照顾其文化的传承性, 也要尽量保护其主体结构以便实现经济化、生态化目标。

2.3 旧建筑的意涵

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谈到中世纪城市时说到:“不能忘掉城墙在心理上的重要性”。旧建筑承载城市的记忆和文化, 它就像是一艘文化之船, 促进观看者和使用者之间产生“同舟共济”的感觉。城市居民本身是城市的缔造者与受益者, 对城市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越来越被忽视。一个城市的魅力, 并非只在于其经济发达的程度, 更多的是它本身历经变迁时铸造的城市文化。人们选择一座城市工作居住或旅行, 其实也是在选择一种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 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最好载体, 一定是见证着时代变迁而屹立至今的旧建筑。

当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快速提升的时代, 精神与文化的传递显得尤为重要。对旧建筑完全推倒重建的模式应当逐渐退出舞台, 将“建造”变为“改造”, 保护城市的肌理、文脉和集体记忆, 同时, 也要为旧建筑注入新鲜的生命, 使其发挥实用的价值, 兼顾商业性、实用性与文化性。

3 研究方法

旧建筑改造一直是国内建筑、规划从业者比较瞩目的课题, 对于当今国内社会的建筑环保、建筑经济、建筑空间再塑造和社会住房、社会人才流动、文化文脉保存等一系列建筑、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区的柠盟人才公寓项目,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不异地拆迁、重塑建筑功能空间、完善建筑使用设备和重新设计装修的道路, 改善了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尖锐住房、交通问题。

笔者对旧建筑改造这一社会性建筑问题进行研究之前, 先以中国知网检索相关研究主题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研究, 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旧建筑改造实践问题所处的研究进程, 以充实本研究的背景知识。再者, 从既有的社会问题及当下的社会情境, 亦可透过社会观察的方式, 进而理解社会运作是有规律可循, 特别是城市环境的增减关系, 例如某些建筑景观的出现, 可能意味着社会形态或人口结构的转变。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 可藉由城市社会学的观点来诠释及论述。顾朝林、刘佳燕也提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可包括“城市社会分层、城市社会群体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有鉴于此, 剖析当前城市所出现的个案, 相对于建构学术理论基础, 有着很好的直接对应。故对于柠盟人才公寓的建设概况进行解读, 探讨其对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建筑层面的积极改善意义, 试图总结出旧建筑改造对城市文脉延续、社会问题改善的积极作用, 以及旧建筑改造应着眼的可行性建筑空间再塑造手法, 以期对今后的旧建筑改造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7年12月, 深圳市福田区水围村柠盟人才公寓建成, 这是首个由城中村握手楼改造而成的人才保障房社区项目。考虑到城市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晋高端人才, 和响应国家关于租售并举的房地产新政策, 深圳市主动发挥特区效应, 在国内没有任何先例和规范指引的情况下, 经历3年的探索、协调和修改, 项目终于近日落成。

柠盟人才公寓项目体量庞大, 建成后设有504套的青年人才公寓, 项目户型均为22.5m2和32.5m2的小单房户型, 每户均设计有独立卫生间, 保障业主的私密空间。其中146户设计有封闭式厨房, 358户设计有备餐操作台。

4.1 文化层面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触发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快速经济发展, 同时, 其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与外国文化的交汇点, 钢筋、混凝土、玻璃建筑等西方现代建筑元素快速涌入, 这也顺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但近年来, 多种声音表示深圳发展的三十年, 城市文化方面的竞争比起国内外一些大都市始终处于劣势。实际上深圳并非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深圳市域范围内的村落形成发展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积淀, 但是在其新进、快速的现代建筑发展与本土村落的二元发展轨迹下, 村落很快被城市的现代建筑群所包围, 形成“城中村”。过去10余年间, 城中村的改造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拆迁重建, 成为千城一面的现代化商业或居住建筑。现如今, 深圳的城中村由80年代初的300多个锐减到200多个, 总体趋势逐步走向消失。

传统的村落荡然无存, 但是仍旧存在的城中村不就是深圳古村落文化和改革开放30年间所形成的时间轴线上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吗?所以, 在尽量不拆除旧建筑的背景下, 改造其固有的功能和形式并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 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传承。

4.2 社会层面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 节节攀升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导致大量产业人才的流失, 因此人才保障性住房计划应运而生。由于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有限, 旧区拆迁难度很大, 以及项目运营资金体量庞大, 城市中心区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外来产业人才提供足够的廉价保障性住房, 而城中村为低收入人群和创业者提供了较低的城市门槛, 为深圳城市化发展历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中所产的一系列治安、卫生和社会问题, 也成为社会各界的诟病。现在的柠盟人才公寓改建计划就是要在这多种矛盾并存的状况, 运用建筑学、规划学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以改善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并且在最经济可行的条件下, 为城市人才提供一个舒适、卫生、交通便捷的居住环境。

4.3 建筑层面

该改造项目共35栋楼, 宅基地基本一致, 建筑南北向, 南北巷道4米宽, 东西巷道2.5米宽。楼宇的1至2层为商业、3层以上为住宅。在建筑规划改造方面, 设计师通过等级划分, 将巷道分为商业街和小横巷, 将所有住户入口归纳为9个庭院, 形成商业及住户流线互不干扰的空间格局。

在建筑改造设计方面, 35栋统建农民楼, 其中的29栋改造为504间人才公寓, 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间尺度;但对于其凸显的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空间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改善消防、配套设施及电梯, 改善建筑的防火、交通和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 成为符合现代标准的空间。

比如在交通流线的改造方面, 在楼缝中植入立体交通系统连接所有楼栋形成立体社区, 架设了7座电梯和钢结构连廊, 每座电梯首层均设有电梯院子, 成为公寓入口, 因此社区并没有一个主入口, 也不是封闭的社区, 而是一个开放的社区结构, 与村里的商街、古井遗迹、市集脉脉相连。并且设计了空中连廊, 空中连廊和室内连廊相互串联, 这个三维的交通流线系统连接了所有楼栋、屋顶花园、电梯庭院和青年之家, 形成四通八达的网路, 同时也成为居民休憩、交流的公共空间, 并营造出立体的生活街区。

在公共空间再营造方面, 设立了社区标志性的公共空间, 也是项目的第五立面——屋顶花园。29个屋顶根据各自所在的区块形成色彩缤纷的屋顶空间, 这些屋顶包含了洗衣房、菜园和休憩花园等实用功能。此外, 在建筑的5层设计青年之家, 成为社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该空间通过钢结构连接两栋握手楼, 以环状形式布置了7种不同的功能, 包括阅读室、茶室、多功能厅、社区厨房、社区餐厅、健身房及天井庭院。

5 结论与建议

5.1 旧建筑合理改造有助于城市文脉延续

深圳的城中村均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所以深圳并非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通过旧建筑的改造方案, 在符合经济利益的同时, 可以保留城市的肌理、文脉和集体记忆。其次, 保留原有格局进行改造, 旧居民在拥有新的生活体验同时, 也可以保留其原有的生活方式, 为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新旧社区居民自身的参与与交融, 也可以活化老社区。开放式的社区将生活将与商街、古井遗迹、市集相连, 打破了现代城市的隔阂感,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通过旧建筑成功的改造可以给城中村“握手楼”一次重生的机会, “不推倒重来”的合理改造也是一个严肃而有趣的选择。

5.2 旧建筑合理改造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

透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 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城市中下层收入民众的住房问题和改善其居住空间品质, 这对解决当前人才的流通和再平衡, 将城市往更高效更文明的道路发展具有深刻引导作用。过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以及城市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矛盾。这种合理的改造可以解决旧城中村在治安、安全和卫生方面的多重社会问题。

对水围村的改造, 也避免了城中村拆除重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与建造成本过高等问题。现如今, 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30%~40%, 以500~600吨/万平方米标准推算, 至2020年我国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令人震惊的数量, 随之产生的垃圾清理费用和环境生态问题将会愈发严重。

旧建筑的改造并不只在于合理的设计与空间利用的创新, 更重要的启发在于, 如今的设计从业者究竟应该设计什么。城市的愈发壮大, 使得公园、绿地可建造用地越来越少, 越来越偏远;城市生活的快节奏, 也使城市人越来越难以亲近自然、逃离城市压力, 以至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心灵空间都越来越狭窄。无论是屋顶花园或是交流空间, 都充分的利用空间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在居住地的楼顶休憩, 为他们、为旧建筑在这个城市的夹缝中找到可以存留的空间, 创造一个美好的、得以喘息的休憩之所。作为设计师应不再只是设计建筑空间那样简单, 而更加应当关注这个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 关注那些在现实的压力中砥砺前行的人们。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 常提起“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和谐”等建筑规划的理念, 当设计具体建筑、规划空间时, 就更应多着眼于打造更多元化、更立体的建筑群, 赋予建筑更多的感性意义和人文关怀, 而不是按照刻板的规则, 机械性地打造空间场域。

都市人生活最大的弊病在于闲暇时间太少, 人们因忙碌没有时间健身、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与人交流。外卖软件、网络购物等都是这个忙碌时代的产物。在人潮熙熙的城市里孤独地活着, 看似万家灯火的热闹, 不过只是一座座孤岛上还亮着的灯塔。这种生活状态, 导致现代城市越来越冷漠, 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而压力、孤独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大部分城市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以致于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楼内的屋顶花园、青年之家等公共空间, 则大幅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 无须通过更多的扩建, 而是充分改造和利用建筑的现有空间, 打造更舒适和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兼顾人的交往需求和情感需求。“青年之家”的设计, 涵盖了阅读室、茶室, 多功能厅、社区厨房、餐厅、健身房等, 这些设计其实也都是在为居民打造更便利且健康的生活模式。

5.3 旧建筑创意改造有助于建立城市特色地标物

项目落成后, 楼体、交通廊桥、屋顶空间的颜色繁复明艳,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夜晚街头密密麻麻的霓虹灯牌, 昭示着开放的现代城市商业文化和进取精神。成功的旧建筑改造, 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外, 也可以兼具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作用。建筑是砖石书写的史记, 旧建筑承载城市的记忆和文化, 旧建筑的适当改造能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在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承担新的社会功能的同时, 无声地展现建筑本体的故事。

 

参考文献[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 吴焕加.是谁留恋传统建筑?[J].江西建设, 2000 (5) :15-15.
[3]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 李翔宁, 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顾朝林, 刘佳燕.城市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5]马志新.城市更新中的旧建筑再利用[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3.
[6]孔洁铭.旧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16.
[7] 王峰.当今建筑空间改造中“新旧”共生设计理念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3.
[8]徐艳红.上海市中心城区旧住宅更新改造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9]许可.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建筑改造研究——以重庆主城区旧建筑改造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 2010.
[10]吕慧.旧建筑改造的新思考——谈旧建筑改造中的扬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Discussion on Reuse and Recreation of Old Buildings
WANG Haoxiang WANG Boxun
(Faculty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Studies,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new and old buildings are intensify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viewpoints and views on the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old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Shenzhen lemon union talent apartment, analyze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novation of old buildings to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lemon union talent apartment; urbaniza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758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