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环境与建议研究

引用文献:

谭忠杰. EPC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环境与建议研究[J]. 建筑经济,2018,48(11).

. [J]. build,2018,48(11).

作者:谭忠杰
单位: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从相关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积累等方面分析我国EPC模式发展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从项目管理理念、参与方沟通、文档控制体系等角度对EPC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为EPC模式更大更快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EPC模式 93号文 新技术 信息化

1 引言

EPC模式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已推广多年, 然而由于传统的建筑组织方式 (设计、施工承包分段实施) 执行多年, 致使EPC模式在质量、安监、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方面遭遇很多尴尬, 工程总承包单位无法在原来的四方主体 (业主、设计、监理、施工) 备案表中体现身份, 再加上不同地方对此种模式的解读不同, 使工程总承包实施中出现了很多变形。近年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环境, 以及设计施工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多年积累的市场意识等, EPC模式的出现较快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EPC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做些探讨。

2 EPC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环境

2.1 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和完善对EPC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16年住建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 (建市[2016]93号, 以下简称93号文) , 此文的出台为EPC模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93号文从工程总承包在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给出了指导性解决方案, 从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发包阶段、企业的选择、工程项目的监管手续 (包括图纸审查) 等方面做了细致的约定。尤其是关于“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等相关手续。相关许可和备案表格, 以及需要工程总承包企业签署意见的相关工程管理技术文件, 应当增加工程总承包企业、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等栏目”的规定, 此规定解决了多年来这种模式下工程总承包单位备案身份定位遇到的尴尬。结合着93号文, 一些省市陆续出台了一些适应当地、更具体的落地政策和措施, 应该说未来将是工程总承包模式市场发展的良好机遇期。

2.2 新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为EPC模式实施提供了操作便利

EPC总承包方式往往是在项目的初期 (初步设计) 阶段就要确定价格, 由于这个阶段很多事情尚不明晰, 承发包双方都有顾虑。发包方 (或称业主方) 会担心:承包商能承诺一个什么品质的工程、能否和对应的合同额相符、是否物有所值、这个阶段如何计价才有说服力。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复制的特点, 一旦投入后发现不是想要再返工的成本难以承受。而承包方也会担心:这种承包方式原本就承担着实施过程的不可预料的风险, 交付物是不是业主期望的、会不会有业主超过合同期望, 业主不满意、不接收、不付款又该如何解决, 等等。

如今,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BIM的应用, 能够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 在方案阶段建立初步模型, 再加上有经验承包商积累的成熟数据库 (造价指标、技术标准等等) , 在早期让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真实标的物的标准。这就为EPC模式提供了前期操作便利, 能够在前期很清楚地感受项目的最终成果。

2.3 市场积累的项目管理经验及人员储备是EPC发展的组织保障

93号文里每条规定都是针对在执行中遇到的直接问题, 这是对这种模式多年探索实施的经验总结, 也是对这种承包模式如何落地、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给出的明确方向。同时,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发展, 也积累了承发包双方的市场意识, 一些投资方还是比较认可这种模式带来的市场效益。与传统模式相比, 它能节省大量时间, 能够在项目前期、更全局地对项目进行专业策划;能够把一些需要专业实施的风险转移给有专业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承包商去解决, 也就是专业人干专业的事;能最大限度利用承包方的专业能力实现项目价值最优。投资方更多地是从自身投资角度提出项目功能需求, 腾出更多地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行业发展, 而不是要培养一大批基建人员。

近十多年随着国内基建投资的发展, 尤其是外商投资项目的增多, EPC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外商投资较为认可EPC模式, 并伴随着外资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执业, 他们有完善的项目管理要求和技术规格书 (SPEC) , 可以在方案阶段就把关键的内容 (标准、规格、甚至施工要求等) 约定好, 确保项目按目标要求执行。此外, 费用控制、采购、安全、质量、文档等都有适合EPC项目特点的较为完善的管理规则。多年的实践也让我们从过去参考学习外资, 到根据自己的国情、项目行业特点等开发建立适合我们自身的、实用的项目管理手册和制度, 并且完善了管理制度、提升了项目管理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锻炼了项目管理队伍。随着项目管理队伍的壮大和能力的提升, 再加上国家相关部门对EPC模式的推动, 国内客户也在逐步认识并接受这种模式。

2.4 贯彻以客户最终需求为导向的全局管控是EPC模式的价值优势

一个项目能否真正成功重要标志就是最终能够达到它的功能要求, 业主 (或投资方) 建设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它的功能目标。项目从立项到最终验收投入使用, 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展工作的。这个过程经历的环节越多、参与方越多, 目标的实现也就越难以管控。EPC模式能够让设计、采购、施工等不同阶段很好地衔接起来, 让工作更顺畅。“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深度融合”, 能够最大可能地全过程 (至少是从设计开始) 贯彻以客户最终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模式, “以终为始”地开展各项工作, 这就是工程总承包模式体现的价值。

3 EPC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前面谈到的几点是EPC模式发展外部有利条件以及它自身具备的优势, 但能否有较好的发展市场, 还要看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市场带来效益, 尤其是为主导模式选择的业主 (或投资方) 带来效益。EPC模式能够缩减工期, 工期的压缩能为业主 (或投资方) 带来早投产的实际效益;通过专业人员早期的精细策划、全局谋划, 以利于更加顺畅地实现项目目标。但由于早期项目的不确定性, 投资方同时会关心最终的成果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 EPC模式能否真正大发展、并发挥它的优势,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情况。

3.1 从思路、理念上真正发挥这种模式“以终为始”的价值

在我国, 实际操作中能够承担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主体要么是以设计为主导的设计单位 (设计资质) , 要么是施工为主导的施工单位 (施工资质) , 由于专业领域不同, 加上利益划分不同, 各自专注度也不一样。设计方更多地在强调设计的合规性、安全性 (这些当然也是必要的) , 而较少强调可施工性, 或者至少在这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一个工业项目往往视工期为生命, 施工现场容不得耽误, 出方案出图要的是效率、及时性、准确性, 然而设计为了确保准确和安全, 更多地在强调完整性, 采购为满足现场需求, 也需要提前落实采购支持文件。以可施工性来说, 很多时候有些设计方案都是理想化的, 忽略了实际施工过程中人的因素、机械的因素, 有些方案施工质量会因为技术、经验等因素影响较大。而同样, 如果施工只强调自己的方便, 忽略设计方案的安全、可靠, 甚至只考虑成本, 忽略品质, 太过于追求自我利益, 忽略整体效益, 不能很好地实现设计方案原本功能, 最终会导致项目成功率下降。作为一个工程总承包商, 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好各阶段实施方, 不能统一目标和标准, 而是在总包下又各自独立分工, 各自关注自身利益, 就没有真正实现此种承包模式的优势。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呢, 这就要总承包方站在更高、更全局角度, 贯彻以客户最终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让项目各参与方的每个人从项目开始都装着最终目标, 始终以实现项目最终目标来策划和开展自身工作。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统一各方工作思路和方式的前提, 这是各方主体共同合作的基本原则。大家思想统一, 目标一致, 工作的交叉配合才更顺畅, 也才更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只有做到这一点, EPC模式才能更好发挥它的优势, 也才能更有发展市场。

3.2 各参与方之间良好顺畅沟通

良好沟通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没有信任就无法有效地执行各项工作。承包方很想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多为业主 (或投资方) 考虑问题, 更好服务客户, 但又担心得不到客户的正面、积极、等价值回报。而业主 (或投资方) 也担心承包方为挣更多的钱, 不惜牺牲质量、降低档次、损害客户利益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单就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定价问题, 就会有很多讲究, 工程总承包项目一般都是在较前期要确定价格, 但市场更多习惯于施工图阶段的计价, 而不习惯甚至反对在方案阶段确定价格。这里面除了定价的手段缺少规则、经验和说服力外, 也存在双方的不信任因素。承包商不能因为客户的不专业而降低自己的底限, 诚信在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

很多项目实际操作中, 都把合同价做成暂估, 待到后面实际实施中有更进一步细化的图纸或方案后再确定, 类似据实结算的开口价合同 (成本加酬金模式) 。事实上这恰恰丧失了这种承包模式的优势, 承包商没有进一步的动力进行项目成本优化, 项目最终不会是性价比最高的。从前期入手、以终为始地开展工作, 承包商承担一定的风险, 全过程整合资源优势, 最大限度地快速推进项目, 最大限度地保质保量地实现项目功能, 这需要给承包商充分的激励。承包商依靠自身技术优势承担一定风险实现项目目标并因此得到合理收益补偿理应得到鼓励和支持。因此, 鼓励有竞争的固定总价承包项目, 更有利于工程总承包方式的推广。

3.3 建立统一的文档控制体系, 确保各方文件传送畅通

用统一的文件控制体系管控各方沟通, 以确保各方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频道”交流。统一标准、统一沟通的渠道, 能够提高效率建立彼此信任。同时, 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项目本身贮存过程资料。93号文也强调, “工程总承包企业要不断建立完善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在内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对分包企业的跟踪、评估和管理, 充分利用市场优质资源, 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项目管理软件, 建立与工程总承包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平台, 完善相关数据库, 提高数据统计、分析和管控水平”。现在大型企业一般都在推进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用于项目的管理流程、文件沟通管控流程、各方决策流程, 最大限度地提供沟通决策便利;并且信息化通过建立项目数据库形成项目积累, 运用大数据原理进行项目各种指标、标准的分析, 指导新项目更快地决策, 让项目全过程纳入统一的、整体性管控。

3.4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统一的市场管控制度

虽然有政策支持, 但不同的地方对规定的解读差距会很大, 有些还需进一步研究细化措施, 确保这种模式的落地。还有就是不同行业特点的项目, 前期方案阶段的细化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EPC合同计价也没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规范约定, 目前状态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也需要有关专业部门编制可行性规范规程等。比如:在施工承包招标时, 可以根据施工图纸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 而EPC招标, 设计方案远未达到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深度, 是否可以考虑设定一个初步设计深度的工程量清单规范, 再辅之于技术规格书等相对详细的方案描述要求, 以便有共同认知的深度定价?另外, 风险防范措施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都会对这种模式顺利的发展产生影响。项目执行过程复杂, 实施包商较多, 会不会存在低价进来高价索赔的情况, 社会信用体系如何约束?有关这些方面的推进涉及更广更复杂因素, 本文不再展开。

4 结语

总之, 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多年探索, 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积累, 并日渐被市场接受, 再辅之以政策的不断完善, 新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以上建议中细节的落实、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数据库的积累, 相信EPC模式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 (建市[2016]93号) [Z].2016.

[2]闫文周, 刘振超.基于本体的EPC总承包项目风险控制研究[J].施工技术, 2016 (6) :118-121.
1843 17 17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