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监测结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过高。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传统粗放型经营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顺应生态经济发展趋势,将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开发清洁、节能、环保的绿色新产品已成为建筑企业的首要任务。
由于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特征,致使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深入分析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多从外部或内部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规制、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环境伦理与高管环保意识等。然而,企业绿色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内部或外部单一因素显然难以进行解释。基于此,本文将两者纳入统一研究框架中,探讨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外部驱动因素与企业绿色创新
企业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环境和资源约束下进行的,需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要求以获取合法性支持。政府环保压力能够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意愿,对企业绿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颁布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法规,规定行业具体使用技术标准,提出与环境有关的特定目标,依据环境成本和收益分配建立经济立法等。企业如不遵守环保法规将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被处罚和勒令停产。政府环境规制有助于企业克服组织惰性,激发组织创造性思维,促使企业引进绿色、环保新设备和优化重组工艺流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并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政府环保压力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客户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绿色环保已成为客户的新需求。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绿色行为,并通过支付额外费用或抵制产品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以促使其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如果不能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可能会导致市场份额缩小,最终反映在企业财务绩效上。因此,业主的环保需求对建筑企业绿色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可能被迫采取污染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b:业主环保意识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客户服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注重以绿色创新为手段,主动开展绿色环境实践,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开发比竞争对手更环保的新产品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形象,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这将会为企业带来额外、持续的利润收益。Hofer利用美国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从竞争动力学视角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竞争对手的环境实践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并且竞争对手的环境管理活动对利润更高、规模较小的焦点公司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c:竞争者环保实践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1.2 内部驱动因素与企业绿色创新
企业绿色创新不仅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绿色意愿和环保压力的驱动,而且还受到其内部因素的影响。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多数成员所认可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基本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称。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语境,组织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员工共同的心理假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并树立行为规范,是指导和诠释企业经济行为和结果的潜在重要因素。环境组织文化是解释、引导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和过程的背景符号。这些关于环境管理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指引决定了组织成员的预期行为标准,是企业绿色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绿色组织文化可以使组织成员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主动制定环境管理方针和目标,并为员工的绿色行为创造合适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环境组织文化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建筑企业想要在动态、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应具备一定的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能力。绿色动态能力是企业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所拥有的绿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重构与利用的高阶能力,是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较强绿色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要求,可以广泛搜寻和获取大量创新资源,更有可能预测和识别行业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偏好变化,并对此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b:绿色动态能力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高阶理论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态度、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等会影响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关注与解读,对组织行为决策和经营绩效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高层管理者对环境的认知态度会影响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只有管理者们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组织战略中,企业员工才会开展积极的环境响应行为,努力获取绿色新技术与新知识,引进环保新设备和重组优化生产流程,在减少环境负面危害的同时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相反,如果管理者将绿色环保行为视为企业发展威胁,其在解读与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将会比较悲观,认为绿色创新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并将其视为企业额外的负担,因而会消极应对外部环境规制压力。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c:高管环保认知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实践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1.3 内外因素交互的影响
学者们早期更多地关注外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而近几年开始转向对组织内部因素的研究,但多为单一层面因素的分析,缺乏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企业经济行为选择是组织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将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看作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外部刺激因素,那么组织文化与动态能力则可看作是内部基础保障与条件,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企业开展绿色创新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当外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较大时,同时焦点企业绿色动态能力较强、环境组织文化和高管环保认知程度较高时,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也就越高。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政府环保压力和环境组织文化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b:政府环保压力和绿色动态能力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c:政府环保压力和高管环保认知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d:业主环保意识和环境组织文化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e:业主环保意识和绿色动态能力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f:业主环保意识和高管环保认知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g:竞争者环保实践和环境组织文化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h:竞争者环保实践和绿色动态能力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H3i:竞争者环保实践和高管环保认知的交互正向影响建筑企业绿色创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变量测度,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样本数据。问卷题项全部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邀请建筑企业30名中高层管理者进行预调研,对问卷题项进行必要的完善与修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答卷者主要为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建筑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和项目经理。本次调研历时4个多月,先后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共回收问卷24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64.4%。
2.2 信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变量的Cronbach’s值都在0.8以上,有的还达到0.9以上,证明本研究信度较好。效度检验通过KMO值和Bartlet球形检验值进行分析,各个变量的KMO值都大于0.7且显著,证明本研究效度水平较高。
3 假设检验
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Pearson数值见表2。
为分析外部和内部因素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本文以“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作为因变量,将企业规模、年龄、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项作为自变量,去中心化处理后逐步进入回归方程,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1显示了控制变量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得到模型2。实证结果显示,政府环保压力、竞争者环保实践均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业主环保意识对绿色产品创新影响作用显著,环境组织文化正向影响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动态能力对绿色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模型3检验结果表明,内外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绿色创新。
4 结论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创新除了受到外部与内部因素直接作用外,还受到两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不管是主效应还是交互效应,政府环保压力、竞争者环保实践和绿色动态能力的影响作用都得到验证,充分说明了它们的重要性。高管环保认知单独作用不明显,但与外部因素各交互项影响作用显著,这意味着单独依靠高管环保认知很难对建筑企业绿色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作用,但如果外部利益相关者环保压力较大时,其对企业绿色创新驱动作用显著。
4.2 发展对策
4.2.1 政府层面
(1)完善健全各项环境法规政策体系。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进行各项环保考核评定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与激励力度。比如,对绿色创新型新技术或环保新材料的采用给予各种奖励;严格控制绿色建筑验收把关环节,只有达到各项节能环保标准要求的建筑才能通过竣工验收;加大能评、环评审查力度,对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落实惩罚措施。
(2)健全建筑企业绿色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政府应准确、客观地公开企业绿色信息,包括企业绿色新技术的开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总量及处理方法、废物回收利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定期公布企业绿色信息有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3)培育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绿色创新能力。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研发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技术研发,注重建筑业整体绿色技术知识积累;通过举办技术展示、推广交流、专题论坛、现场交流会等活动,营造有利于建筑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各区域、各企业间的绿色合作。
表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注:**表示p<0.01;*表示p<0.05;n=203。其中,1为企业规模,2为企业年龄,3为企业性质,4为政府环保压力,5为业主环保意识,6为竞争者环保实践,7为环境组织文化,8为高管环保认知,9为绿色动态能力,10为绿色工艺创新,11为绿色产品创新
4.2.2 企业层面
(1)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感知、适应和学习能力。建筑企业为保持其市场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与各种外部网络组织建立亲密合作关系,把握建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产学研技术联合,提高建筑技术的转化应用效率。
(2)重视组织环境文化的培育与塑造。构建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环境文化,激发建筑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力,努力在组织内部营造重视绿色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以优良的绿色文化引导建筑企业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创新行为。
(3)搭建各种绿色交流平台。搭建和提供内部员工可以通畅地进行绿色技术交流和学习的共享平台,同时还应重视市场诉求、主动搜集各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需求信息,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建筑企业绿色创新活动。
本文以我国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高阶理论,探究影响其绿色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以期对现有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样本企业主要来自山东省、河北省和天津市,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考虑扩大样本范围以增加研究的普适性。
[2]Huang J W,Li Y H. Gree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view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social reciproc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5):309-324.
[3]和苏超,黄旭,陈青.管理者环境认知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吗——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中介作用与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6(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