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 引言
当前装配式建筑市场竞争随着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推行变得愈加激烈,当前行业竞争的关系不仅仅是企业间能力的竞争,更是供应链的竞争。如何精准高效地发挥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关系,是实现供应链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也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王连月以物资协同、采购协同、库存协同和客户服务协同等为基础,探索以物联网为手段的供应链采购以及库存协同管理方法。Daugherty认为供应链协同应注重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制定统一的战略目标,以期实现供应链协同中各环节的同步运作。陈雅琴等以业务协同指标、客户服务能力、财务指标、抗风险能力、未来发展潜力为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并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张英华以制造型企业为例,建立以信息协同、业务协同、财务指标、客户服务、协同抵御风险能力为指标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并以实证分析对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朱庆华梳理了供应链可持续协同管理驱动、绩效实现机理、运营创新3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可持续协同管理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装配式建筑推行速度较快,相关政策文件也在不断的细化充实,以往指标体系没有很好体现当前供应链协同的特点。因此,本文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对以往供应链和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进行总结,在相关文献、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模糊综合评价(Fuzzy)为基础,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
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够体现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在评价指标选取过程中,要从系统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指标出现。
(2)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体系应具有科学性,既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又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特征相符合,并且选取的指标结构科学合理。
(3)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指标须涵盖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各个环节,且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全面和具体的反映装配式建筑企业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绩效评价能够指导具体实践,且各项评价指标既要充分合理,又要保证能够发挥其评价作用。
2.2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体系框架与内容
2.2.1 基于文献归纳的指标
考虑到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建造方式,不仅具有制造业的属性,同时还具有传统建筑业的属性。所以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制造业供应链和传统建筑供应链的特点,在整个文献检索过程中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协同绩效评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和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等作为主要的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如表1所示。
从上述文献统计可以发现,学者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的,一是从业务流程展开,如配送、采购、仓储、财务等;二是从业务流程之外展开,如风险、利益、创新等。有一些绩效评价指标被不同的学者反复提出,如信息、业务流程、客户服务等指标。
2.2.2 基于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的文件指标分析
通过对《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 T50358-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分析,发现采购、资源管理、质量、人员、信息化管理、风险、协同合作、物流配送、绿色和资金等指标被反复提及,详见表2。
2.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运输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因此,预制构件从出库到施工现场的整个配送环节,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预制构件的二次损坏,即配送协同是决定预制构件质量好坏以及施工现场装配的核心要素之一。
预制构件及原材料的库存管理是重要保证,库存管理协同使得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职责和计划安排也变得愈加清楚,各节点企业可以有效减少或降低供应链中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而设置的安全库存量。
成本控制协同最直接或间接的成效是使得整个项目成本降低,而且成本控制协同能够很直观的反映企业间的协同程度。因此,成本控制协同也是作为协同绩效评价指标的要素之一。
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高效率传递,既能够保证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又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信息化管理是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的关键所在。
当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和装配技术还未发展成熟。在文献归纳和对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研读的基础上发现,风险因素出现的频数较高,考虑增加风险分担协同指标,进而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共赢。并且客户服务指标出现的频数也相对较高,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也形成一种供需关系,对服务要求较高,因此客户服务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国家政策及行业标准的梳理,本文主要以运输协同、库存管理协同、成本控制协同、信息共享协同、客户服务协同和风险共担协同为一级指标,来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3 相关评价指标的注释说明
运输协同B1指标层包含4个二级指标:运输数据C1、运输订单C2、运力资源C3和物流设施设备共享C4。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基本以公路货运为主,而配送是有效连接供应链其他物流环节中不可或缺一环。企业进行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运输数据和运输订单是整个运输环节的基本判断指标,而运力资源和物流设施共享是协调整个配送运力的核心,也是提高货物周转效率的关键。
库存管理协同B2指标层包含4个二级指标:订货成本C5、存储成本C6、发货的及时性C7、库存周转率C8。供应链库存协同管理是各节点企业切身利益的体现,如何有效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需要各个节点企业密切合作与配合。库存管理协同要把控好以下几个节点:订货成本、存储成本、发货的及时性和库存周转率等要素。
信息共享协同B3指标层包含3个二级指标:信息共享度C9、信息交换的准确性C10、信息交换的及时性C11。高效的供应链运作建立在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基础之上,信息流是供应链重要的组成部分。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在于信息有效精准地传递,而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都是评价信息协同的重要指标。
成本控制协同B4指标层包含3个二级指标:运营成本C12、管理成本C13、其他隐性成本C14。企业在市场中保持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因此将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核心。如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隐性成本均是企业综合考虑的因素。
客户服务协同B5指标层包含3个二级指标:订单的反应速度C15、订单的完成率C16、客户满意度C17。随着客户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客户服务已然成为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体系的核心所在,有效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是每个企业应当考虑的关键问题。具体有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应当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反应速度,以更短的时间去完成产品交付。第二,提高订单的完成效率。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订单完成率是衡量一个企业客户服务是否到位最综合的指标。
风险分担协同B6指标层包含3个二级指标:成员的信任度C18、战略协同度C19、合理的利润分配C20。考虑到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管理相对不成熟,成员间尚未形成风险共担意识,使得信任关系和稳定合作关系难以建立。企业应当增加供应链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保证合理的利润分配。因此,在装配式建筑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应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达成高度的战略协同。
基于以上分析指标建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基于ANP-Fuzzy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3.1 ANP-Fuzzy评价方法的概述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要素既要具有明显的层次关系也应具有相互依赖关系。采用ANP-Fuzzy的评价方法能将个别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使评价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真实性。ANP-Fuzzy评价方法基本应用步骤如下:
步骤1:构建ANP网络结构。本文以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为目标,以运输协同B1、库存管理协同B2、信息共享协同B3、成本控制协同B4、客户服务协同B5、风险分担协同B6为准则层指标,19个二级指标作为网络层指标,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ANP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步骤2:确定判断矩阵P,构建初始超矩阵W和加权超矩阵

步骤3:获取极限矩阵W∞。对加权超矩阵的稳定化处理,获得极限矩阵W∞,见式(2)。当i→∞时,极限收敛且唯一,则超矩阵的列向量就是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的各级评价指标的稳定权重。

步骤4: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将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模糊线性变换来构建关于一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如式(3)所示,其中在式(3)中rij表示ANP结构中二级指标Pij对应考核等级的隶属度,fij表示二级指标Pij被考核为某个等级的总次数。

步骤5:构建综合评价矩阵。隶属度rij构成隶属度矩阵R,而隶属度rij可由式(3)求出一般隶属度矩阵R=(rij)=(R1,R2,…,Rn)T,其中指标Pij的隶属度向量Ri=(ri1,ri2,…,rit)T,(i=1,2,…,n)其中t表示评价等级的个数。依据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和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求出总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如式(4)、式(5)。

最后,根据一级指标权重及总体评价矩阵求出综合评价结果,如公式(6)所示。

3.2 实证研究
研究数据来源于以A企业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通过在线网络问卷发放的形式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具有一定装配式建筑从业经验的人员进行调查。将各项绩效评价评分划分为5个级别:“1-急需改进”,“2-待改进”,“3-合格”,“4-良好”,“5-优秀”,此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
3.3 结果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按照上述计算步骤,并结合SD软件和德尔菲专家打分结果,分别求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具体见表3。
依据P1的指标权重集W1T(0.170、0.472、0.285、0.073)和评价矩阵RB1可得“运输协同B1”综合评价结果HB1=W1T·RB1=(0.303、0.356、0.203、0.088、0.050),同理可得“库存管理协同B2”综合评价结果HB2=(0.258、0.288、0.267、0.131、0.057)、“信息共享协同B3”综合评价结果HB3=(0.228、0.251、0.240、0.212、0.069)、“成本控制协同B4”综合评价结果HB4=(0.344、0.304、0.174、0.118、0.060)、“客户服务协同B5”综合评价结果HB5=(0.099、0.171、0.380、0.151、0.200)和“风险分担协同B6”综合评价结果HB6=(0.181、0.149、0.302、0.200、0.169),进而可得出综合评价结果U=W.H=(0.257、0.266、0.240、0.149、0.089)。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可得江苏省某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上表结果可知,江苏省某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还处在待改进的状态,而运输协同B1、库存管理协同B2、信息共享协同B3和成本控制协同B4是导致供应链总协同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这也正与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建设和基于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精细化库存管理,以及运输高度信息化管理相契合,成本控制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各节点企业要形成高度的协同战略联盟,以提升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协同绩效。本文从供应链协同的角度出发,结合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运作实际,从运输协同、库存管理协同、信息共享协同、成本控制协同、客户服务协同、风险分担协同等六个方面建立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NP-FUZZY方法对某装配式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2]Daugherty P.J.Richey R G,Roath A.S.et al.Is collaboration paying off for firms[J]. Business Horizons,2006(1):61-70.
[3]陈雅琴,王花.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零售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7(2):132-136.
[4]张英华,彭建强.供应链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6,10:71-75.
[5]Chen C,Yan H.Network DEA Model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3(3):383-395.
[6]Sepehri M. A grid-based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with multiproduct multi-period production-distribution[J].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115-137.
[7]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Sciences,2008(1):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