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圆钢管混凝土截面温度场分布的试验研究
0 引言
钢管混凝土是将混凝土填入钢管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它充分发挥了钢管与混凝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形成了一种最优组合,使得钢管混凝土具有承载能力高、抗火和防火性能好、延性好、抗震性能优越等优点
1 试验概况
试验中设计了1个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试件和1个素混凝土对照试件,对其分别在室外环境和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下进行了温变的温度场试验。试验中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水胶比为0.35,以P.O42.5水泥制备,具体配合比见表1,钢管采用Q235无缝钢管。制备钢管混凝土试件,其直径×壁厚×高为630×11×1 000,内填C55混凝土; 素混凝土试件,其直径×高为608×1 000。钢管混凝土试件内部在高度400mm处和600mm处分别沿着半径正交方向在钢筋架上布设9个温度传感器,具体布设图如图1所示,高度500mm处钢管壁外侧沿着半径正交方向布设4个传感器。素混凝土试件仅在高度500mm处沿半径正交方向在钢筋架上布设9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温度巡检仪相连接,用温度巡检仪每6min记录一次数据。分别用室外环境和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进行温变试验,其中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图2)温度范围为-20~80℃,最大升/降温速率≥1℃/min,温度变化可实现温度荷载编程,温度波动度≤0.5℃; 温度均匀度≤2℃。核心混凝土浇筑30d以上,水化热基本释放完毕, 此时钢管混凝土的温度场只与室外环境和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温度变化有关。
C55混凝土配合比 表1
材料 | 水泥 | 细骨料 | 粗骨料 | 水 | 减水剂 | 粉煤灰 |
含量/(kg/m3) |
480 | 691 | 995 | 168 | 26.1 | 80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内温变下构件截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内的温变由于无日照作用,是一种均匀的温变,圆钢管截面的温度场只是一个与径向有关的一维温度场。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截面和素混凝土截面温度场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进行4组不同温变试验,试验结果如图3~6所示。图中TR为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内实测温度,TC1为素混凝土试件中心处温度,TC2为素混凝土试件半径处4个测点的平均温度,TC3为素混凝土试件表面处4个测点的平均温度,TZ1为钢管混凝土试件中心处2个测点的平均温度,TZ2为钢管混凝土试件半径处8个测点的平均温度,TZ3为钢管混凝土试件内核心混凝土表面处8个测点的平均温度,TZ4为钢管混凝土试件外表处4个测点的平均温度。
图3中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中最高温度为17℃,最低温度为-2℃。由图3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在0~5h时上升,5h时达到最高温度17℃,期间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各截面温度均趋于上升状态,但TZ4,TZ3,TC3上升速率大致相近且远大于其他测点温升速率。5~12h时环境温度下降,但TZ4,TZ3,TC3在5~6h期间由于与环境温度存在6℃以上的温差仍然上升,6h以后逐渐出现缓慢降温趋势; TZ1,TZ2,TC1,TC2始终处于缓慢上升状态。12h时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各测点温度均大于素混凝土试件对应截面测点温度,钢管混凝土试件核心温度最高。试验期间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最大温差均达到了4℃,钢管壁内外最大温差为1℃。
图4中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中最高温度为12℃,最低温度为3℃。由图4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在0~2h时上升,2h时达到最高温度12℃,2~12h期间环境温度维持在(11±1)℃范围内,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各截面温度均始终趋于上升状态,但TZ4,TZ3上升速率大致相近且远大于其他测点温升速率,10h时钢管壁温度已经接近环境温度,这主要是由于钢管的导热系数是混凝土导热系数18.5倍左右
图5中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中最高温度为8.5℃,最低温度为-22℃。由图5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在0~1.5h时下降,所有测点温度均在下降,1.5~3h时温度上升,除TZ4有上升,其余测点温度均缓慢下降,3~9h时温度下降,9h时温度达到最低值-20℃,期间TZ4最为敏感,温度下降斜率与环境温度下降斜率大致相等,TZ3和TC3近似相等,TZ2和TC2近似相等,TZ1略低于TC1,但是截面温度场从外往内越靠近圆心,温度变化滞后现象越明显。9~12h环境温度上升,TZ4上升,最终与环境温度一致,TZ3和TC3缓慢上升,且TC3上升斜率大于TZ3,其余测点温度均还在缓慢下降,进一步反映出核心混凝土温度场的滞后现象。试验期间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最大温差达到了10℃,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最大温差达到了7℃,钢管壁内外最大温差为4℃。
图6中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中最高温度为25℃,最低温度为-15℃。由图6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在0~1h时下降,降幅达到30℃,1h时达到最低温度-15℃,期间试件各测点温度均趋于下降状态,截面温度场从外往内越靠近圆心, 温度下降滞后的现象越明显,但TZ4,TZ3,TC3下降斜率大致相等。1~12h时环境温度上升,但在1~6h期间,TZ4,TC3变化斜率趋近于0,1~7h期间环境温度均低于试件各测点温度,故除TZ4,TC3外,试件其余测点温度均处于缓慢下降状态,7~12h环境温度高于试件各测点温度,但仅有TZ4,TZ3,TC3趋于上升状态,其余测点温度变化斜率趋近于0。试验期间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最大温差均达到了7℃,钢管壁内外最大温差为4℃。
2.2 室外环境温变下的构件截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室外环境下的温变由于存在日照作用,是一种非均匀的温变,圆钢管截面的温度场在截面上呈现出非线性分布,只能简化为一个二维平面问题来分析。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截面和素混凝土截面温度场随室外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进行22d的室外温变试验,选择其中典型的1d来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图7~10所示。图中TH为室外环境实测温度,TN1为正北方向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N2为正北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E1为正东方向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E2为正东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S1为正南方向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S2为正南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W1为正西方向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W2为正西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EN1为东北方向钢管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EN2为东北方向钢管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ES1为东南方向钢管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ES2为东南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WS1为西南方向钢管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WS2为西南方向钢管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WN1为西北方向钢管混凝土中混凝土表面处温度,TWN2为西北方向混凝土半径处温度,TSC为钢管混凝土试件中心处温度,TC为素混凝土试件中心处温度。室外环境最高温度为36℃,最低温度为19℃。
由图7~9可知:室外环境中最低温度在清晨6∶30,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温度场经过夜晚无日照作用的均匀温变,内外温度呈现出的外高内低的趋势。随后,在日照作用下,气温逐渐升高,钢管混凝土和素混凝土试件外侧温度随着气温缓慢升高,内侧温度由于内外存在温差,仍然在降低,在上午11∶30,内外温度由外高内低逐渐趋于短暂的内外一致状态。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17∶00,达到了36℃,钢管混凝土TW1,TWN1,TWS1以及素混凝土试件TW1由于太阳直接辐射作用,温度均高于环境温度,分别接近于40℃和38℃。试件外侧测点温度均达到了峰值,截面温度场已呈现非均匀分布,但背阴面温度低且比较接近,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测点温度最大差值分别达到了13℃和12℃。下午17∶00以后,气温逐渐降低,试件外部测点温度均随着气温降低,但内部测点温度仍在缓慢上升,试件中心处温度在晚上21∶00达到了峰值,滞后了4h。
由图10可知: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中心处温度在中午12∶00之前的下降段基本接近,中午12∶00之后的上升段钢管混凝土试件由于太阳辐射传导热增多,下午17∶00之后钢管混凝土试件中心处的温度逐渐高于素混凝土试件中心处温度,但是最大温差仅有1℃,晚上21∶00温度达到峰值后两者温差逐渐减小。
3 结论
本文分别在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和室外环境下对一个大直径圆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对照试件进行了截面温度场的试验,通过大量实测温变下温度场分布数据,分析了大直径圆钢管混凝土截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且得到如下结论:
(1)由人工气候模拟试验箱内温变试验可知: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对照试件截面温度变化均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试件截面温变曲线规律与环境温变曲线规律一致,但是截面温度场明显滞后于环境温度,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温度场的变化幅度小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核心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更是明显滞后于环境温度的变化,截面温度场从外往内越靠近圆心, 滞后的现象越明显。
(2)由室外环境温变试验可知: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在室外环境无日照作用时,截面温度场基本呈均匀分布,试件截面温变曲线与环境温变规律一致,曲线大致平行。外圈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同步, 越向核心靠近混凝土温度变化幅度越小, 核心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规律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最大温差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幅度。此外,试件在日照作用下,截面温度场呈现非均匀分布,阳面温度明显高于阴面温度,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截面温度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3)在本文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可对温变引起的钢管混凝土试件和结构的脱粘程度、温度应力及内力进行分析。
[2] 蔡绍怀.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韩林海,陶忠,刘威.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24-34.
[4]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5] 王璐,向中富,杜秋.钢管混凝土构件温变试验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4):9-12.
[6] 陈宝春,刘振宇.日照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温度场实测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12):117-122.
[7] 刘振宇,陈宝春.日照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截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7):49-53.
[8] 高飞,陈潘,翁顺,等.非均匀日照条件下结构的三维温度场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8,7(4):1-6.
[9]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温度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30(4):15-22.
[10] 张鑫,张宁,马印平,等.矩形钢管混凝土截面温度场的试验研究[J].钢结构,2017,32(2):26-30.
[11] 杨阳,杨宏平.温度对CFST系杆拱桥静力性能的影响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7,291(12):13-16.
[12] 李永进,陶忠.水化热作用下钢管混凝土的温度场分析[J].工业建筑,2007,37(12):35-38.
[13] 崔志强,余红霞,谢宝超,等.火灾下水分汽化和迁移对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温度场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10):56-64.
[14] 陈可,李亚东.钢管混凝土拱肋截面日照温度场实测及有限元计算[J].公路交通科技,2012,29(9):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