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双面组合作用连续梁有限元分析与试验设计
0 引言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因其具有自重小、承载力高、经济性好等一系列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工程中。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钢-混凝土单面组合作用连续梁(简称单面组合梁)中支座处存在较大的负弯矩,致使上部混凝土板易受拉开裂,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受到削弱; 钢梁下翼缘受压严重,存在失稳问题; 钢梁翼缘厚度和梁高往往由负弯矩决定,用钢量偏大。上述问题尽管应用预应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预应力技术施工复杂、造价高昂,并不利于广泛应用。为此,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组合梁,即钢-混凝土双面组合作用连续梁(简称双面组合梁)
目前,针对双面组合梁,国外较早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应用还比较少,且只限于桥梁工程领域,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的研究应用较少。目前《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双面组合梁进行模拟,采取变参数和对比的方式,研究各参数对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与单面组合梁进行对比分析; 并结合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试验方案和试件的设计,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模型设计
为研究双面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并比较下部混凝土板不同参数对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设计了两跨连续组合梁模型,模型尺寸依据本课题示范应用工程相关尺寸,按照1∶3进行缩尺并对部分尺寸微调后选定,如图1所示。H型钢截面为250×100×6×8,箱形截面边柱和中柱钢板厚度分别为12mm和8mm。
1.2 模型单元的选取与网格划分
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建模,分析双面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并据此设计试验方案。混凝土采用三维线性减缩积分六面体单元C3D8R; 钢板采用六节点线性有限薄膜应变减缩积分四边形壳单元S4R; 钢筋采用三维二节点杆单元T3D2。
将模型中梁柱节点和荷载作用处的网格单元进行细化,以提高重要部位的计算精度,其他部分网格划分较稀疏,以缩短模型计算时间。
1.3 模型关键参数与边界条件
混凝土材料采用ABABQUS软件自带的塑性损伤模型,相关参数的设置中,膨胀角取30°,流动势能偏移值取0.1,初始双轴与单轴抗压屈服应力比取1.16,拉伸与压缩子午面第二应力不变量的比值取0.667,黏性系数取0.000 01。
钢梁上下翼缘与上部和下部混凝土板的接触关系均采用Tie约束,模拟组合梁栓钉完全抗剪连接的情况,不考虑混凝土板与钢梁之间的界面滑移效应; 钢筋采用嵌入方式与混凝土连接; 下部混凝土板端部与中柱的接触部分法向采用“硬接触”,切向为零; 边柱的上下端和中柱的底部采用完全固接,模型如图2所示。
1.4 材料本构关系
钢筋强度等级采用HRB335,屈服强度σy取335MPa,极限强度σu取455MPa; 钢梁强度等级采用Q345,屈服强度σy取345MPa,极限强度σu取470MPa; 所用钢材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εy为钢材屈服应变,εu为钢材及限应变),采用双折线模型,包括弹性段和强化段。
弹性模量Es均取2.06×105MPa,泊松比νs取0.3;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ABAQUS材料模型库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混凝土本构模型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1.5 模型验证
本文采用张彦玲
由上述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本文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
2 有限元计算
双面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分别以下部混凝土板的宽度、厚度和长度三个参数为变量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如表1所示。
模型基本参数及变量 表1
模型编号 |
双面组合梁简称 | 厚度/mm | 宽度/mm | 长度/mm |
1 |
双-100-宽 | 80 | 100 | 560 |
2 |
双-250-宽 | 80 | 250 | 560 |
3 |
双-400-宽 | 80 | 400 | 560 |
4 |
双-550-宽 | 80 | 550 | 560 |
5 |
双-360-长 | 80 | 250 | 360 |
6 |
双-460-长 | 80 | 250 | 460 |
2 |
双-560-长 | 80 | 250 | 560 |
7 |
双-660-长 | 80 | 250 | 660 |
8 |
双-60-厚 | 60 | 250 | 560 |
2 |
双-80-厚 | 80 | 250 | 560 |
9 |
双-100-厚 | 100 | 250 | 560 |
模型荷载作用在每跨梁的三分点处,同步向下加载直至破坏,破坏时梁的最终变形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
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单面组合梁,双面组合梁在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主要是由于下部混凝土板可以有效分担钢梁下翼缘的压力,延缓钢梁达到破坏极限的时间,增强组合梁的截面刚度和稳定性。
2.1 下部混凝土板厚度的影响
经计算,下部混凝土板厚度不同时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相对于单面组合梁,双面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见表2。
下部混凝土板厚度不同时双面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 表2
双面组合梁简称 |
抗弯刚度 | 极限承载力 |
双-100-厚 |
37.5% | 18.8% |
双-80-厚 |
34.4% | 12.4% |
双-60-厚 |
27.5% | 8.6% |
由图8及表2可以得出,随着下部混凝土板厚度的加大,其对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也在增加,同时试件的位移延性也有所增长,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
将下部混凝土板端部和上部平面的合力作用点连线简化为斜杆AB,在受力过程中,随着外荷载的加大,组合梁绕梁柱节点转动产生位移,与钢梁下翼缘连接的下部混凝土板也随之产生转动,其与柱相接触的端部(A点)混凝土受到挤压,开始分担钢梁下翼缘(B点)传来的压力。随着下部混凝土板厚度的加大,相应的混凝土端部合力作用点A向下移动,斜杆AB的倾斜角度增大,其分担的组合梁压力的竖向分力F1增加,从而对于提高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贡献也就越大。
2.2 下部混凝土板长度的影响
经计算,下部混凝土板长度不同时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相对于单面组合梁,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见表3。
下部混凝土板长度不同时双面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 表3
组合梁简称 |
抗弯刚度 | 极限承载力 |
双-660-长 |
38.9% | 12.0% |
双-560-长 |
34.4% | 12.4% |
双-460-长 |
26.2% | 10.9% |
双-360-长 |
24.6% | 9.2% |
由图10及表3可以看出,随着下部混凝土板长度的加大,双面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明显,同时试件的位移延性也变化不大,但试件仍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这是因为随着下部混凝土板长度的加大,其与钢梁下翼缘的接触面积在增加,理论上其界面间的水平抗剪承载力应当提高。但是由于下部混凝土的强度并未改变,随着钢梁在外荷载的作用下变形逐步变大,下部混凝土板分担的压力也在增长,最终下部混凝土板端部首先破坏。因此下部混凝土板长度的变化对于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这也并非意味着下部混凝土板长度越短越好。综合考虑,建议双面组合梁下部混凝土板最优长度取值应略小于负弯矩区理论计算长度。
2.3 下部混凝土板宽度的影响
经计算,下部混凝土板宽度不同时组合梁荷载-位移曲线对比结果如图11所示。相对于单面组合梁,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值见表4。
下部混凝土板宽度不同时双面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 表4
组合梁简称 |
抗弯刚度 | 极限承载力 |
双-550-宽 |
44.5% | 13.7% |
双-400-宽 |
44.0% | 13.6% |
双-250-宽 |
34.4% | 12.4% |
双-100-宽 |
15.8% | 6.6% |
由图11及表4可知,下部混凝土板宽度的变化对试件的位移延性影响不大,试件仍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同时由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当下部混凝土板宽度方向全部与柱接触时,随着下部混凝土板宽度的增加,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增大。但当下部混凝土板宽度超出柱宽度范围后,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不再增大,这是由于当板宽超出柱范围后,超出的混凝土板部分单元应力很小,对钢梁下翼缘分担的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当板宽超过一定幅度后,双面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不再随板宽的增大而提高。这说明下部混凝土板宽度的取值和下部混凝土板端部与边柱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经计算,下部混凝土板最优宽度尺寸为与柱同宽。
3 试验方案
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依据上述有限元模拟结果,设计制作了一个普通单面组合梁和一个双面组合梁试件,进行对比试验,试件截面如图12所示
首批试验试件已在加工厂加工完成,试验于北京工业大学结构实验室内进行。试件制作及安装照片如图13所示。
3.2 试件加载
试件就位后进行几何对中。两个千斤顶分别作用在每跨的分载梁上,并由分载梁将荷载平均分配作用在每跨梁的三分点处,采用荷载控制同步向下加载,如图14所示。
试件制作参数 表5
试件编号 |
SCB5 | SCB6 | |
下部混凝土板尺寸 (长×宽×厚)/mm |
560×250×80 | ||
上部混凝土板尺寸 (长×宽×厚)/mm |
5 700×600×80 | ||
上部混凝土板栓钉 |
双列布置,纵向间距100mm,横向间距70mm | ||
下部混凝土板栓钉 |
双列布置,纵向间距90mm, 横向间距70mm |
||
纵向 钢筋 |
上部混凝土板 |
ϕ6@140 | |
下部混凝土板 |
ϕ6@105 |
在正式试验前,进行几次预加载,逐级施加0.5kN的荷载(预加载值小于开裂荷载计算值的30%),检查并确认加载设备仪器工作正常后卸载,然后进行正式加载
本试验采用分级加载方法,在开裂之前,每级加载2kN,在临近开裂荷载预估值时,减小施加荷载的步长至每级1kN。开裂荷载取发现第一条裂缝所对应的荷载及其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当试验梁中支座上部混凝土板开裂后,恢复正常加载,正常加载的每级荷载增量确定为5kN。加载达到试验梁中支座控制截面型钢屈服荷载预估值的80%以后,每级加载量降低为3kN; 当监测到屈服荷载时,按照位移控制加载,每级加载量为屈服位移的1.2倍。直到荷载值降低至极限荷载的85%时,判定试件破坏,停止加载。
加载过程中,应保证加载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每级荷载持荷10min左右,期间注意记录加载过程中每级对应的荷载值,在逐级加载的间隙,注意观察裂缝的出现和扩展情况,及时拍照,并记录1~3条主要裂缝的开展情况以及各个测点的读数值。当主裂缝宽度超过1.5mm时,不再记录裂缝的开展情况。并采集数据,记录试验现象。
3.3 测点布置
对试验梁施加的荷载大小通过千斤顶上方的力传感器测得。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通过布置于支座和梁端的位移计测得,支座沉降采用布置于支座处的位移计测得。加载过程中粘贴于纵向受力钢筋、H型钢上、下翼缘及上下混凝土板表面的应变片读数通过DH-3816静态电阻测试系统采集。用裂缝观测仪观测裂缝宽度。在试验开始之前,对试验中将使用的各种仪器、仪表进行严格标定,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
试件测点布置如图15所示。测点布置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挠度和转角能够反映组合梁受力的整体性能,故在梁端和梁根部分别布设了位移计和转角计; 钢材和混凝土的应变可以反映材料的实际受力情况,可以依次判定组合梁的受力分布情况,同时为了测量沿上部混凝土板宽度方向的内力分布情况,以研究剪力滞后效应对组合梁上部混凝土板有效受力宽度的影响情况,在钢梁、钢筋和混凝土板上布设了电阻式应变片,应变片布置的位置参考ABAQUS数值模拟结果选定
3.4 试验结果对比
采用本文模拟方法对试件SCB5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将荷载-位移曲线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4 结论
(1)同普通单面组合梁相比,在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方面,双面组合梁具有明显优势,适用于大跨度、重荷载连续组合梁结构。
(2)双面组合梁下部混凝土板厚度对组合梁抗弯刚度和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下部混凝土板宽度仅在柱宽范围内对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有影响; 下部混凝土板长度对组合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不明显。
[2]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 邢万里,李杨,任沛琪,等.钢-混凝土双面组合作用连续梁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J].建筑结构,2020,50(17):78-83,69.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张彦玲.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及开裂控制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6] 段树金,霍军辉,周庆东.钢-混凝土双面结合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4):1-5.
[7] 朱聘儒.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李世霞,段树金,段艳菊.钢-混双面结合梁正常使用阶段的截面刚度分析[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6 (1):29-32.
[9] 宋毛毛.基于ABAQUS的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 刘君平,徐帅,陈宝春.钢-UHPC组合梁与钢-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对比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8,35(11):92-98.
[11] 邵旭东,周环宇,曹君辉.钢-薄层 RPC 组合桥面结构栓钉的抗剪性能[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4):35-39.
[12] 林建平.考虑界面非连续变形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数值模拟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3] 黄彩萍,张仲先,郑舟军,等.钢混组合结构中剪力钉群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37 (2):100-105.
[14] 项贻强,郭树海,邱政,等.群钉布置方式对钢-混凝土组合小箱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7,38 (S1):376-383.
[15] KIM H H,SHIM C S.Experimental investrgation of double composite twin-girder railway bridg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9,65(6):1355-1365.
[16] 段艳菊,段树金,李世霞.钢-混双面结合梁负弯矩区抗弯强度计算探讨[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5(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