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农房抗震能力现状调查与思考
0 引言
1993年,宁波鄞县皎口发生3.9级地震,直接震害损失达4 426万元,其中农房震害损失达4 131万元,占总损失的93.3%
宁波市坐落在东南沿海浙江省的东北部,位于太平洋地震带西段,东南沿海地震亚区的北段,地处宁波-小港北东向断裂、长兴-奉化北西向断裂等4组较大断裂的交汇处,是建设部确定的全国重点抗震城市和地震重点防御区内城市。我国于2016年6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浙江省的地震动参数有了明显提高。按照新标准,宁波市的抗震设防烈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宁波市区全部提高到7度设防,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从部分不设防提高到全部6度设防,余姚市、慈溪市从6度设防提高到部分7度设防。
目前,城区住房的抗震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为抗震设计、施工提供了支撑。文献
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针对宁波各地区农房的现状开展调研,从房屋结构入手分析导致质量差异的要因。通过对村民开放式调查采访,了解农村普通居住者对农房抗震结构的接受意愿、可行性等,分析了影响宁波地区农房抗震性能的主要成因,并对调查结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宁波地区农房抗震能力调查的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1 调研情况
1.1 调查要求
本课题组对宁波市农村自建房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做到一房一调查表。调查区域的自然村点位分布见图1。
本次调研共实地走访市区及4个县级市(余姚、慈溪、象山、宁海)25个自然村,累计走访调研1 470户村民,其中有效问卷1 329份,问卷分布见图2。实地走访以能满足居住的房屋为调查对象,剔除柴房、仓库、猪圈等房屋。现状调查的对象覆盖到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且男女比例相近,同时包含村干部;自然村选取的房屋数量不少于40户,被调查对象不少于10名。每户调查资料包括:调查表、房屋电子照片、采访音频或视频。
1.2 调查过程
(1)做好前期准备。
走访当地检测公司及街道,初步排摸宁波农房现状,草拟调查目的;查找参考文献
(2)拟定调查方案。
明确调查目的、调查人员和调查计划,结合文献指导设计调查问卷,选定调查方式,尤其要做好访前培训,出发前和现场调查前均须开展1次辅导,带队教师对本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做阐述,着重对调查问卷的选项进行解释,对调查标准进行统一。
(3)开展实地调查。
每个调查组由1名教师带队,1名来自本自然村的学生协助。具体工作为发放调查问卷、采访村民、对房屋拍照登记。同时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确保指导老师和组别间的及时沟通。
(4)进行统计分析。
师生整理房屋调查表,挑出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的照片等资料;调查小组间相互检查成果,并校核;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形成调查报告。
教师整理资料,将本次调查的过程整理成稿。
1.3 调查结论
总体来说,调查区域80.2%的农房具备基本的抗震能力,能基本满足居住要求。16.3%的房屋有待维修,3.5%的房屋严重失修或亟待维修,这部分房屋抗震能力低下,存在潜在安全隐患。例如,由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房屋倾斜、墙体开裂,见图3;山墙墙体变形和错位,造成山墙稳定性被破坏,见图4;节点处无有效拉结,见图5;结构柱开裂,见图6;另有一些房屋因选址或地区规划等原因,为充分利用空间,形成一些平立面不规则的结构,见图7。
2 影响宁波地区农房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
2.1 房屋结构整体简单,抗震能力较弱
从调查数据看,宁波市农房的抗震能力不容乐观。如图8所示,砖砌体结构和砖木石结构这种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类型占42.40%,而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结构仅占1.60%。
汶川地震震后调研报告显示,砖木结构房屋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墙体无构造柱和圈梁拉结约束,房屋空间刚度差,极易倒塌;砖混结构的房屋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有相当多的房屋没有直接倒塌,为村民赢得了逃生的时间
2.2 目前宁波市农房仍大量存在传统预制楼板
如图9所示,样本中全部采用传统预制楼板的占40.90%,采用局部现浇楼板的占29.90%。而现浇部分,大多是为了解决预制楼板容易开裂漏水等缺陷,仅在厨房和卫生间使用。也就是说,宁波超过70%的农房还在使用传统预制楼板。
研究表明,地震中预制楼板的破坏规律暴露了传统预制楼板自身的一些缺点,如单板承载力低、板与板之间无连接且没有协同工作、难以形成刚性楼盖、整体性差等
2.3 农房存在一定程度的改造,造成安全隐患增加
宁波市农房改建、扩建现象较为普遍,且形式呈现多元化。例如,为了在征地拆迁中多增加面积进而增加赔付,很多农户在120mm厚墙和空斗墙上肆意加层改造或任意镶拼房屋,见图10;部分农房的使用功能已经从单一的居住功能改变为小作坊、农家乐等经营性场所,房屋使用情况占比见图11。
走访后发现,改造的房屋对基础和主体结构并没有进行加固处理或仅做简单处理。具体问题表现在:新加楼层受力构件竖向连结能力不足,基础承载能力不足等。
2.4 墙体材料大多采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黏土砖
通过墙体材料调查发现(图12),宁波农房中红砖使用量占80.29%,加上更早建造使用的青砖墙体9.78%,超过90%的墙体都是以黏土砖为材料,而国家积极推荐的砌块材料使用率仅为0.68%。从房屋的建造年代看(图13),2000年后建造的房屋达29.10%(包括2010年后建造的),2010年后建造的房屋也有7.30%,宁波农村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停止黏土砖的使用。这有违当下国家推行的“县城禁实,城市限黏”政策。
2.5 施工过程缺乏技术支持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目前宁波市农房最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农民愿意加强房屋的抗震措施,但苦于缺乏专业知识,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房屋可以有抗震这一功能。农村施工队伍基本也都没有施工资质,临时拼凑,在结构上难免出现严重违规行为,如构造柱无拉结筋、钢筋设置不规范、墙的自由端无约束、无散水、无防潮层等;或者直接以“亲帮亲,邻帮邻”式的办法建房,往往处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模式。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房主还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随意变动主体结构
3 对农房抗震能力现状调查改进工作的几点思考
3.1 与时俱进优化问卷内容
下一轮调查开启前,可根据地方政策要求和新型技术应用情况,继续优化设计问卷内容。增加提高农房抗震性能的常用措施以供村民选择。例如,将直接应用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选项,也可参照在农房建设中推广应用地基砂垫层隔震技术
3.2 送知识下乡、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大背景下,利用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送知识下乡。相邻或相近县市组织学生小分队,每队4人,优先选择通晓方言的当地学生,配1位指导老师。假期前做好宣传册,学校对接地方乡村镇政府,联系好当地联络人。假期下乡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3.3 逐步建立起农村住宅数据库
每年完成数据的动态更新和补充,基于当地大学生的群众基础,争取在未来3年内走访完宁波地区的所有自然村,同时逐步在每个县区建立大学生农房服务基地,把握农房的动态发展,逐步建立起宁波农村住宅数据库。同时做好与其他行业专业数据库进行对接和分享,逐步实现数据共享
3.4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调查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细节加以规范
借鉴天津地区农居抗震性能的三级调查方法
4 结语
农房防震减灾工作的落地,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院校科研机构协作、社会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形成适用基层的农房抗震安全工作体系,真正实现传统地方特色和提高减灾实效的双融合,这对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2] 高永昭,吴体,肖承波,等.四川农村房屋震害特征及抗震能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136-140.
[3] 王永亮,杨巧红,何忠茂,等.7.22地震灾后农村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36(3):128-133.
[4] 邹祖银,尚玉珠,谭苏红,等.4.20芦山地震灾区自建农房地震前后建造习惯对比分析[J].建筑结构,2015,45(22):34-39.
[5] 何申海,王秋良,龚平,等.十堰市农村房屋震害预测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7,39(增):195-201.
[6] 邱斌,赵宝生,刘有军,等.云南“10.07景谷地震”建筑结构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2017,47(1):50-54.
[7] 邓宏凯,庄啸洪.关于农村房屋抗震的思考——汶川地震后对绵竹市清平乡房屋抗震调研报告[J].建筑结构,2009,39(S1):643-645.
[8] 胡其高,孔位学,谢建军.地震中预制板破坏规律及启示[J].建筑结构,2011,41(S1):302-304.
[9] 张玉萍.农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7):48.
[10] 尹志勇,孙海峰,景立平,等.农居工程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41(1):101-107.
[11] 彭冲,王朝晖,孙翔,等.“数字总规”目标下广州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1,35(3):46-53.
[12] 姚新强,孙柏涛,陈宇坤,等.天津农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J].建筑结构,2019,49(1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