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悬挂的钢结构螺旋楼梯分析与设计
0 引言
楼梯是建筑中重要的垂直交通构件,而螺旋楼梯因其优美的曲线和有序的变化,且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在公共建筑中颇为建筑师喜爱。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施工速度快、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复杂楼梯设计中常被采用。由于建筑方案的多样性,导致无法参照设计图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分析。而相关文献资料和设计案例不多,往往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某大学图书馆螺旋楼梯的设计过程。
1 工程概况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图书馆主楼首层高7.5m,首层中庭对称设置两部钢结构螺旋楼梯,楼梯建筑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螺旋楼梯三维效果如图2所示。楼梯自首层地面旋转向上,由三个270°梯段和三个90°旋转平台,绕经1 080°到达二层楼面,总高度为7 500mm,踏步高度约147mm,梯段宽度1 550mm,内曲梁中心线直径1 850mm;外环中心线半径4 950mm。根据建筑空间通透完整、楼梯轻盈美观,同时便于后期改造的要求,首层顶板对应位置仅开设圆形洞口,且楼梯不设柱支撑。
2 结构选型
由于楼梯需要旋转三周到达目标楼层,在无柱支撑的条件下,使楼梯具有足够刚度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初期考虑采用曲板式楼梯,即采用与梯段等宽的箱形截面,但楼梯各层间距2.5m迫使截面高度受限,方案难以实施;利用楼梯栏板设置曲梁,影响空间的通透。最终采用曲梁式楼梯,并在外侧设置四个吊杆,利用内外曲梁的相互作用,解决构件强度和刚度不足的问题。曲梁截面□150×300×12×12,踏步采用8mm厚的钢板,钢材均为Q235B。
3 结构计算
3.1 计算模型
设计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对楼梯进行受力分析。为提升三维建模效率,本工程使用Rhinoceros进行辅助(图3):1)对建筑模型简化,得到构件的定位;2)进一步简化得到构件中心线;3)将三维曲线转换为三维多段线;4)导出DXF图形,在AutoCAD内检查曲线连接关系无误后,炸开并导入到MIDAS Gen中进行后续建模。
楼梯采用钢结构,钢材牌号为Q235B,材料密度为78kN/m3,弹性模量为2.1×105MPa,泊松比为0.3。主要构件尺寸见表1。
曲梁采用梁单元模拟;平台加劲肋采用梁单元模拟;踏步板均采用变截面梁单元模拟,两端刚接,考虑弯矩作用;休息平台采用板单元模拟;吊杆采用仅受拉的桁架单元模拟。
首层顶板梁内预埋型钢,将型钢外伸与封边梁、平台肋板形成悬挑平台,计算考虑为固接连接。曲梁落地点设置预埋件与钢梁焊接。
结构构件主要尺寸 表1
结构构件 |
截面B×H×tf1×tf2/mm | 钢材 | 截面图示 |
曲梁 |
□150×300×12×12 | Q235B |
![]() |
踏步板 |
板厚8mm(变截面) | Q235B |
![]() |
钢拉杆 |
ϕ40 | Q345B |
![]() |
3.2 活荷载不利布置
结构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楼梯面层厚度30mm,恒荷载按踏步实际宽度取0.2~0.4kN/m2。栏杆扶手考虑水平推力1.5kN/m、竖向荷载1.2kN/m分别作用
由于钢结构楼梯自重相对较轻,根据荷载规范
3.3 内力计算
在活荷载满布作用下,结构内力如图5所示。通过内力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吊杆的设置,明显改变了外曲梁的内力分布,扭矩大幅减小,吊点附近出现负弯矩,受力状态接近于多跨连续梁。2)内曲梁应力状态较为复杂,虽然受到一定的悬挑作用,但是由于作用效果有限,靠近支座的部位有较大的弯矩、扭矩,符合空间螺旋构件的受力特征。 3)踏步和平台加劲肋成为协调内外曲梁的重要构件,调整了内曲梁的受力状态。从图5中可以看出,平台加劲肋刚度较弱,与之相邻的踏步受力较大。因此增加了肋板的截面尺寸,并加强肋板与平台板的连接,使踏步板的受力得到改善。4)钢拉杆仅受轴拉力作用,不承担弯矩和剪力,能充分利用材料性能,拉杆作为重要受力构件,需要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其他工况最大内力统计见表2。
各工况下螺旋楼梯最大内力 表2
工况 |
正弯矩 /(kN·m) |
负弯矩 /(kN·m) |
扭矩 /(kN·m) |
吊杆拉力 /kN |
工况1 |
22.18 | -18.85 | -30.43 | 128.96 |
工况2 |
14.93 | -14.27 | -21.60 | 80.97 |
工况3 |
8.03 | -7.70 | -11.81 | 40.93 |
3.4 强度分析
选择最不利工况1(活荷载满布)进行应力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结构应力分布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1)吊杆的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最顶端,为102.6MPa,吊杆自上而下应力逐渐减小;2)内外曲梁的边界条件差异较大,虽然受力状态有所不同,但是构件的应力相差不大;3)受内外曲梁变形不一致的影响,踏步及平台加劲肋两端受力较大,且支座及转角部位有应力集中的情况,由于踏步截面较小,此类构件应力普遍较大。由于考虑踏步和平台加劲肋的刚度,需进行构件和连接设计,经计算其最大应力164.7MPa出现在靠近休息平台的踏步内侧,构件和连接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螺旋楼梯构件最大应力/MPa 表3
内曲梁 |
外曲梁 | 踏步板 | 钢拉杆 |
54.2 |
42.1 | 164.7 | 102.6 |
3.5 变形分析
螺旋楼梯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见图7,统计结果见表4。
各工况下螺旋楼梯最大位移/mm 表4
工况 |
工况1 | 工况2 | 工况3 |
水平位移 |
11.433 | 8.837 | 7.774 |
竖向位移 |
17.603 | 13.091 | 11.903 |
三种不利组合工况下各向挠度均未超过设计容许值
(1)最不利变形出现在工况1。此时结构最大竖向位移17.603mm,最大水平位移11.433mm。从图7中可以看出,吊杆的竖向约束作用,使外曲梁没有发生太大的竖向变形,内曲梁在梯段范围挠度偏小,休息平台处挠度增大,说明跨度较大时,楼梯踏步和休息平台能通过悬挑作用,协调内外曲梁的受力状态。然而休息平台虽然设置了竖向加劲肋,刚度仍然小于踏步板,因此导致内曲梁挠度的周期性变化。水平位移方面,楼梯上端采用刚接节点,约束了构件的扭转变形,使刚度提高;下端采用铰接,不能约束构件转动,因此变形出现在靠近下端支座位置。虽然楼梯设置了吊杆,但是垂直布置的吊杆只能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分力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抗侧刚度贡献。
(2)从工况2、工况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不平衡荷载作用下,虽然有扭转和偏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吊杆的竖向约束作用,整体结构不至于出现局部过大的竖向位移和扭转。各项位移指标均未超过活荷载满布的情况。进一步补充分析活荷载1/4跨布置、活荷载上下单梯段布置、活荷载休息平台布置得到的分析结论相同,证明此结构在不均匀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失局部稳或大幅度扭转。
3.6 模态分析与舒适度计算
由于螺旋楼梯刚度不均匀、受力复杂,为避免行走过程中出现明显振动,因此有必要进行舒适度验算。
吊杆的设置对竖向振动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模态分析结果显示,1,2阶振型为水平振动,竖向振动出现在3阶及以上振型,以内曲梁竖向振动为主,频率为5.92Hz,满足相关规范中不小于3Hz的要求,相关信息见表5。
舒适度的核心要点是控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加速度。我国《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
式中:P为单人体重;t为时间;fi为第i阶步频;αi为力的第i阶动载因子;φi为力的第i阶谐波相位角。
结构基本动力特性 表5
振型 |
频率/Hz | 振动方向 | 参与质量系数 |
1阶 |
4.17 | X向 | 85.86% |
2阶 |
4.70 | Y向 | 84.15% |
3阶 |
5.92 | Z向 | 31.29% |
4阶 |
6.43 | Z向 | 20.98% |
通过测算,在准永久组合作用下,楼梯上人员已经较为密集,此时人行走较慢,激励影响较小。为避免计算失真,取25%的活荷载用于计算,以便接近实际使用情况。同时考虑使用者的年龄段,单人体重取60kg;阻尼比
单人行走激励与人群行走激励产生的结构响应不同
通过分析可知,中段平台及梯跑为最不利点,峰值加速度为32mm/s2,稳定态加速度平均值约为20mm/s2,即0.002g,根据稳定状态的加速度判别,满足规范要求。工况A未设置吊杆时,加速度平均值约为0.025g。
3.7 抗连续倒塌设计
采用荷载满布工况,拆除受力最大的吊杆,模拟吊杆失效后结构的受力状态。参考高规相关规定:
式中:Rd为剩余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正截面承载力验算时取1.25倍的标准值,受剪承载力验算取标准值;β为效应折减系数;Sd为剩余结构构件效应设计值;ηd为竖向荷载动力放大系数,取2.0;其余参数含义见高规。
通过分析,当某一吊杆退出工作后,剩余吊杆顶部应力增加。相邻吊杆应力增量较大,对向吊杆应力增量小,结构有轻微偏转;外曲梁变为悬臂状态,承担失效部分的荷载;连接曲梁的踏步板应力增加;内曲梁受外曲梁影响减少,下支座反力增大。各构件应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见表6。进一步分析可知,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最大竖向位移为41.9mm;拆除吊杆后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结构各构件均在弹性范围,结构未发生过大变形,位移见图9。
构件失效前后最大应力及反力 表6
构件 |
失效前 |
失效后不考虑 动力系数 |
失效后考虑 动力系数 |
|
应力 /MPa |
吊杆节点1 |
102.6 | 0 | 0 |
吊杆节点2 |
89.7 | 195.9 | 241.7 | |
吊杆节点3 |
80.6 | 93.8 | 143.0 | |
吊杆节点4 |
68.8 | 125.6 | 190.2 | |
内曲梁 |
54.2 | 79.9 | 125.8 | |
外曲梁 |
42.1 | 74.1 | 117.1 | |
踏步板 |
164.7 | 186.9 | 288.7 | |
支座反力/kN |
30.0 | 115.3 | 179.0 |
注:吊杆节点编号见图10。
通过分析可知当某一吊杆退出工作后,其余构件受力状态和应力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设计时构件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从概念分析内力重分布的情况,必要时验算动力荷载作用时节点内力,防止节点被各个击破。
3.8 施工过程
考虑到楼梯的尺寸无法整体安装,因此对施工顺序进行模拟。恒荷载按实际考虑,施工荷载取0.5kN/m2。
采用自下而上安装,完成后一次拆除临时支撑的施工方案。经计算,正常使用状态下,拉杆受力减小,下部拉杆甚至出现零应力的情况,底部曲梁内力激增。分析原因发现,这种安装方式依靠卸载后结构的竖向变形使拉杆发挥作用,底部支座约束竖向变形,使下端竖向位移过小,拉杆无法参与工作。
因此改为安装完成卸载后,再固定底部支座的改进方案。经模拟分析,最大应力出现在连接中间梯段的拉杆上端,为40.7MPa,与实际受力状态较为接近,见图10。由于加工、运输、安装等不确定因素,实际施工无法达到计算的理想状态。因此拉杆需要能够进行调节,以便安装完毕后进行结构调平。
3.9 支座节点
通常楼梯上端预留混凝土梁与钢楼梯连接,本工程由于建筑需求,仅在顶部预留板洞,如何将方钢与混凝土基层刚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采用将方钢埋一定距离转为H型钢的方案。支座处节点详图见图11。在受力性能、施工难度、施工质量和防火性能方面,优于预埋件连接的方案。
4 结语
三维螺旋楼梯踏步是重要的传力构件,当采用具有一定抗弯、抗剪刚度的截面时,计算应考虑其影响。
一般来说休息平台刚度小于楼梯踏步刚度,因此平台与梯段交界处往往存在刚度突变,导致踏步与曲梁应力集中,设计时应注意增加平台刚度使之与踏步匹配。
螺旋楼梯中段刚度薄弱,计算时应重点关注其挠度与振动特性;而靠近支座处受力复杂,计算时应重点验算强度。
复杂结构的舒适度,不能仅靠自振频率来控制。宜考虑实际使用情况,采用时程分析,结合其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度综合评价。
吊挂结构可以解决复杂楼梯受力与舒适度的问题。但吊挂结构对变形较敏感,拉杆需要进行安装后调节。设计需进行抗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考虑足够的安全储备,对重要构件和节点进行核算。
[2]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KERR S C,BISHOP N W M.Human induced loading on flexible staircases[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1,23(1):37-45.
[6] Floor vibrations due to human activity: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 11[S].Chicago:American Institute for Steel Construction,1997.
[7] Design of floors for vibration-a new approach [M].London:Steel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2007.
[8] 潘宁,方伟,李刚强,等.人行荷载下楼板振动响应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7,47(13):36-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