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性探讨

作者:张帆 张春杰
单位: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 聊城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摘要:从改造计划的“适合性”、改造方式的“适用性”、资金投入的“适可性”等三个方面, 探讨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性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 为当前既有住区进行海绵型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既有住区 海绵型改造 适宜性 海绵城市
作者简介:张帆, 女, 生于1992年, 山东聊城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住房保障, 养老保障, 可持续社区, 城市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2015]75号文件) 明确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以下简称“70%指标”) ;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以下简称“2020目标”) ;到2030年,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以下简称“3080目标”) ;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随后, 住建部会同财政、水利等部门, 联合发文在全国16个城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强力推动全国海绵城市的全面建设。但就目前整体进展情况来看, 要按时完成这些目标的难度依然很大。相对于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城市水系等类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主体是主要政府部门, 可自主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 易于把控建设进度和完成“2020目标”和“3080目标”;而建筑与小区则不同, 尤其是既有住区的产权大都为广大市民所有, 且不必说要由市民自行投资进行海绵式改造, 就是政府组织投资为其进行院落改造的协调难度也很大, 更况且既有院落数量极其庞大。为此, 既有住区院落的改造就成了能否实现“2020目标”和“3080目标”的焦点和关键。

本文着眼于实现“2020目标”和“3080目标”, 就如何克服目前工作的盲动性、增强计划性, 从改造计划的“适合性”、改造方式的“适用性”、资金投入的“适可性”等三个方面, 对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性”进行综合研究, 总结经验, 探讨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性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

1 改造计划的“适合性”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它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项工程、某一个环节和某一个部位, 而是涉及和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部位、任何一个环节和所有工程项目之中, 无所无在、无所不可用。但是, 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就是对所有的既有城市项目都要立即重新进行改造一遍。既不可过分实施, 大拆大建、全拆新建;更不得将其它专项计划刚刚改造完成的项目或部位, 再列入海绵改造计划, 推倒重来, 再次重新进行或有交叉的改造。如何科学把握好改造计划“适合性”, 要坚持“实事求是、适改则改”和“成区连片”的原则, 以“2020目标”和“3080目标”为参数, 统筹协调各专业项目、统一整合专项计划。

1.1 房屋普查体检

要筛选出“适改则改”的既有房屋, 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全面普查和体检。由社区和技术专家、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组成综合组深入实地, 对所有既有房屋进行安全排查和性能评估, 对健康状况良好的可以判定为A级和B级, 除此之外的为亚健康房屋。而后, 再对亚健康房屋进行深入的健康检测和鉴定。按照《民用房屋可靠性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等进行现场检测和鉴定, 评定出C级和D级。最后, 将既有房屋分为ABCD四个等级列出《房屋健康等级清单》, 建立《房屋健康档案》。

1.2 片区综合评判

在完成既有房屋普查体检基础上, 按照既有房屋健康等级以片区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估, 建立《各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库》和储备机制。首先, 按照“成区连片”的原则, 依据既有房屋健康等级和相对集中程度进行“分区划片”。将健康等级相同或相近且集中相对较高的列为同一个片区。而后, 再依据《房屋健康等级清单》, 结合建设年限、地理位置和房屋结构等因素, 对各片区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估, 判定各片区的整体综合健康等级列出《片区健康等级清单》, 建立《片区综合健康档案》。进而, 按照“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的顺序, 拟出《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库 (备选) 》。最后, 再结合城市建设相关的其他专项建设或改造项目库, 经过多专业紧密融合、多方向系统论证和多部门综合统筹, 形成协调统一、科学可行的《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库》。

1.3 片区改造计划

坚持“目标导向”, 编制《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计划》。按照“2020目标”和“3080目标”, 以《改造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库》为基础, 参照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拆迁开发等各专业项目改造计划, 进行综合性分析和顺序性选择, 编制2020年、2030年及相应各年度的《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计划》。拆迁区、待开发区域、棚改区改造相对集中的片区列为第一顺序的《首选改造区 (一) 》;老旧小区改造区作为第二顺序的《必选改造区 (二) 》;节水城市、绿色建筑等专项试点所在住区作为第三顺序的《应选改造区 (三) 》。相对于“2020目标”还剩余的计划指标为《可选改造区 (四) 》, 参照《备选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库》确定后续顺序。按照同样的原则, 可形成2030年及相应年度的《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计划》。

在编制计划过程中, 要统筹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除涝、综合管廊、园林城市等项目建设计划, 切忌孤立独行、各行其事、自成体系, 以免造成重复建设。按照有关程序对《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计划》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科学的论证和审定, 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做到无缝衔接、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把“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与功能落实到位。

1.4 改造计划实施

按照《片区海绵型改造项目计划》有效指导具体的项目改造工作, 保障项目规划设计以及可研、立项和招标投标、合同签订、开工建设等环节科学衔接、环环相扣、咬茬推进。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道路、园林绿地、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指标。政府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 要把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提上重要日程,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 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2 改造方式的“适用性”

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施工简便、经济实用”原则, 以就地吸纳率“70%指标”为基础参数, 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适用即可、适可而行”的改造途径, 把握准改造内容、改造方式和改造程度;决不可无原则地主观臆断改造内容、无针对性地滥用改造方式、无限制地追求改造深度。

2.1 改造内容

既有住区普遍开发强度大、建筑密集、硬化密度高、绿地率少、径流系数大, 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对雨水的就地吸纳、控制和利用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屋顶较多。二是小区内硬化地面较多。三是绿地空间海绵性能差。四是雨污合流。以上这些都有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原则, 无论屋面、地面还是绿地都存在大量的需要改造和利用的海绵空间, 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海绵型改造。

但是, 这并不是要求对既有住区内空间都可以进行不加选择地海绵型改造, 把所有场地都全部翻建改造, 把刚刚改造或维修过的部位也可以任性地拆掉重来、全拆全改、大拆大改。要按照“因需而改、应该则改”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确定改造内容。首先是已经包括到其他专项改造计划的部位。要遵照“三同步 (即“计划、实施和验收”) ”要求同步进行相应的海绵型改造, 如已经纳入老旧小区改建计划的地面铺装、绿地、停车位 (场) 以及雨污分流管道、各种管线改造等项目, 纳入节能环保改造计划的供暖管道、墙体保温等项目等。其次是那些使用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的部位, 如已经漏雨的房顶、需要维修的自来水等。第三是近期即将改造提升的现在不改、过后也必将改造的部位, 如已经破败的绿化、停车位等。另外, 要达到海绵城市指标要求必须配备的调蓄水设施等项目。

2.2 改造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综合利用和科学选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 大限度地对雨水进行有效吸纳、控制和净化使用。因此, 海绵型方式有多种多样, 无论新的或传统的, 各有各的功效;不存在“灵丹妙约”似的某一种方式可以“一方定乾坤”。为此, 既不可“展览式”的将所有方式一律不加选择地全部集中采用, 求全、求大、求多, 把所有措施都用尽;也不可简单的“一刀切”式信手拈来统一推行一种或几种方式。

2.2.1 基本方式

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施工简便”的原则, 按照现场条件和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综合选择“适用”的方式特别是“适用”的基本方式, 适用什么方式就选什么方式, 适用多少方式就用多少方式。

(1) 透水铺装

量大面广的硬化地面要尽可能彻底地实施透水铺装, 并在面积较大区域增设线型截水集水槽, 以利于汇集渗透后的过多雨水;在院落出入口处也应设置, 以有效组织“拦截”院内外流雨水。在停车位 (区) 可以采用嵌草砖, 嵌入适宜绿草, 并尽可能地科学划分车位 (区) 和栽植乔木, 形成林荫透水停车场, 降低场地整体径流系数, 增强雨水下渗及净化作用。

(2) 高位花坛

目前的楼体散水部位一般都是硬化水泥地面。在制作好楼体防水的情况下, 散水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此可以制作高位花坛, 一方面与雨水管断接联合, 用于接纳雨落管断接后的雨水径流, 再经过高位花坛内的蓄水层、基质层、卵石排水层及溢流口等设置, 有效地管控雨水径流、削减径流峰值流、改善雨水水质;另一方面, 也可以在高位花坛内栽植攀爬植物, 实施立体绿化。

(3) 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

既有住区周边及其住区之间、楼与楼之间都习惯上留有一定的闲置空间或绿地, 一般呈带状环绕建筑布局。据此, 可以结合周边地势设置一定比例的下沉式绿地, 并配置一定的植草沟, 吸纳一定的周边雨水, 有效“滞留”雨水, 延长雨水径流时间, 达到消峰和错峰作用。

(4) 雨水花园

要结合既有住区内场地现状, 尽可能地设置雨水花园, 一方面可以渗蓄雨水、削减径流, 利于解决小区内部水景补水的需求;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植物多样化的选择与搭配, 丰富景观效果。

(5) 蓄水设施

既有住区建筑密度都比较大, 绿地率很小或根本就没有绿地, 难以达到就地吸纳雨水的指标要求, 这就需要配置一定的蓄水设施。蓄水设施主要有雨水桶或雨水调蓄池、蓄水模块。雨水桶宜分散布置在场地利用率较低的空间 (这在国外是普遍采用的) ;雨水调蓄池、蓄水模块则可以大体积的集中设置。

2.2.2 分类组合方式

既有住区的场地、屋面和停车场雨水的径流和流失严重, 采用单一的海绵型改造措施难以凑效。因此, 需要分类采取组合方式, 实施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使径流雨水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 再引入绿地内进行渗透、储存和调节;有条件的还可结合绿地和景观水体实际, 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因空间限制等确无条件满足控制目标的, 要配建雨水收储净化设施;对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综合施策。

(1) 屋面

要根据屋面实情合理设置屋面绿化、高位花坛, 使得屋面初雨经过屋面绿化初期滞留后, 再依次进入高位花坛和雨水桶溢流进入下沉式绿地。屋面绿化可通过换填介质及卵石层增加场地的涵养能力, 也强化对径流雨水的蓄滞、净化能力。

实施屋面海绵型改造一定要审慎决策, 绝不可影响使用功能。对经计算满足覆加种植土负荷、坡度较小的上人屋面, 必须在经防水检测许可的情况下, 才可实施屋顶绿化;否则, 要进行结构和防水加固, 投资较大;对非上人平屋面, 不必进行过度改造, 但可覆加卵石层, 以此对径流雨水进行蓄滞和净化, 也对屋面有一定的保护和隔温功效;坡度较大的斜屋面, 有条件的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台阶式绿地或高位花坛。

(2) 道路

不通行大型汽车路面、停车场、步行及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应采用渗透铺装;面积较小、标准不高、强度较低的道路可不采用透水铺装。道路高程要高于两侧绿地, 以便雨水外排, 依次通过可渗透铺装、下沉式绿地以及渗透管沟、雨水花园等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消纳、净化, 过多的雨水再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3) 绿地

要根据现场实情, 合理选择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模块、雨水桶和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洼地和湿地, 使得经处理后的雨水一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会用管道;另一部分调蓄、储存雨水池和景观水体, 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

(4) 停车位 (区)

停车位 (区) 的改造可选择透水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嵌草砖等;也可创新“调蓄”理念, 设计多功能调蓄停车场, 可以设计为下沉式停车场, 也可在停车场下设蓄水池的调蓄周边区域雨水。在停车位 (区) 周边区域, 配置海绵绿化空间净化, 增加停车场的生态功能。

2.3 改造程度

海绵型改造程度越深其成效越显著, 如雨水花园、雨水模块体量越大时收储和净化作用越大, 屋顶绿化种植土越深景观效果越好。但不可无制约、无限制地改造;否则, 适得其反, 可能会影响使用功能、损害房屋安全, 也会产生浪费、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对此, 必须把控住海绵型改造程度, 因地制宜、适可而止。

2.3.1 指标选定

根据既有住区地理条件, 要科学、客观地选定就地吸纳率等主要海绵型控制指标。

(1) 选定总控制指标

首先,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选定所在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再依据降雨等料, 综合统计分析择取各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和目标径流系数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控制目标。地域条件较差、改造困难的住区可以低择;条件较好的则要高择。

(2) 选定分区控制指标

根据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布局、绿地分布、地形地貌、经济合理性等状况, 并统筹考虑洪涝控制、促渗保水、资源化利用及水质提升和涵养区保护等目标, 确定具体分区以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和目标径流系数等控制指标。

(3) 确定具体指标

根据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透水铺装率等具体指标与目标, 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进一步细分解到各地块,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指标。

2.3.2 改造深度

按照住区的具体指标, 科学选用相应的海绵型改造幅度, 确定改造部位, 科学量定既有住区海绵改造规模。在改造幅度上, 对《首选改造区 (一) 》可适当提高标准, 以补差其他区域海绵型改造指标的不足, 确保总量达标;对《必选改造区 (二) 》、《应选改造区 (三) 》、《可选改造区 (四) 》等, 要将列入计划的改造部位, 实施改造彻底, 争取达到指标要求。在改造部位上, 对现场具备条件需改、可改的“渗滞”项目, 全部实施相应的海绵型改造;对现场基本具备条件应改、可改的“渗滞”项目, 要尽量改造到位;对其他列如专项计划改造的部位, 要搞好衔接尽可能实施到位;对面积不大、投资不多以及现功能需要或即将需要改造的部位, 也要争取实施到位。在改造规模上, 对即使实施了包括绿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在内的所有“渗滞”改造项目, 仍满足不了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相关指标要求的, 则可利用“蓄”的项目来弥补。但是, 具体实际需要的调蓄设施的容积量等, 必须科学选择, 通过计算确定。

3 资金投入的“适可性”

改造计划、改造方式和改造资金等三大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肘的, 过大的改造计划和过度的改造方式, 虽然都会带来更大更好的海绵效果, 但是这势必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而现实的形势是, 资金短缺已成为既有住区实施海绵型改造的最大难题, 资金来源不多, 住区自筹乏力。为此, 要坚持“政策导向”和“适可而行”的原则, 严格控制成本、多元筹集资金。否则, 过大的投入则可能超出实际的承受能力, 导致海绵型改造无法实施或半途而废, 这将严重影响并将极大地损害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局。

3.1 多元融资

3.1.1 集约筹资

首先, 集约申请和利用好各项政策资金是当前最直接、最可行的资金来源。要依据既定的统一建设与改造计划, 充分统筹和整合各个相关专项计划资金, 集中统一使用资金。其次, 要集中实施系统改造工程。对拆迁区、待开发区域、棚户区和危房改造项目, 只要严格系统实施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 因海绵型指标而单方面增加的投资并不多, 只是实施屋顶绿化需要追加屋面结构加固投资, 实施海绵型绿地也只是增加土方调配资金;对老旧小区, 其改造计划本身就基本上涵盖了海绵型改造内容, 道路、绿地等设计和施工只要符合海绵型要求就行了, 基本不会增加投资。第三, 要在推进雨污分流、排水除涝、园林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 再赋予海绵城市技术内容, 同步实施规划设计和施工, 就可以海绵型改造目标。

3.1.2 社会融资

既有住区改造仅仅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融资机制, 进一步拓展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 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典型示范, 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社区和住区自筹资金实施海绵型改造, 争取逐步发展成为得到广泛共识、形成广泛自觉的社会行动, 夯实海绵型改造的强大群众基础, 这才是完成海绵型改造目标的基础动力和最根本的资金来源。

3.1.3 排水等收费

要积极探索雨水排放管理政策, 借鉴国外通行做法, 推行雨水限额排放制度, 对超过规定限额多排出的雨水收取一定的排水处理费用。也可借鉴“土地增加挂”模式, 将雨水排放限额与排水处理费用“挂钩”, 在各住区之间调剂使用,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 有效引导和促进既有区自主进行海绵型改造, 既唤醒大家的节约用水意识, 也增加了一项海绵型改造的固定资金来源。

3.2 投资控制

3.2.1 材料的选取

要按照“就近取材, 量材而用, 物尽其用”的原则, 首选本地材料、节约使用材料, 尽可能地降低改造材料成本。首先, 要就近取材。不要舍近求远, 为了外观效果片面追求高档材料, 过度采用石材、花岗岩。要充分选用本地材料, 就地取材, 选用当地的挤压成型的透水砖即可, 没有必要远距离购买高档透水材料。其次, 要做到量材而用。根据改造部位和对材料性质的要求, 选用对应适用的地材, 适用就好, 不要过度采用透水材料, 更不可无节制地滥用高档材料。第三, 要做到物尽其用。现场的既有材料都要考虑进行就地充分合理的利用, 改造时不可避免拆下的物料, 要尽可能地重新利用, 能用则用, 变废为宝。如现场的土方要尽可能的就地平衡, 要避免过度的绿地起伏或为造型而造型地把土方拉来运去, 增加成本。

3.2.2 成本控制

改造方案和初步设计完成后, 都要按照“适可、可行、节俭”的原则, 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把关, 严格控制概算。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节约投资, 节俭办事。在实施过程中, 也要进行现场跟踪审计, 实行全过程控制, 将改造投资始终处于掌控之中, 不额外超概算多花钱一分。

3.2.3 绩效评价

质量是实施海绵改造的根本和关键。要严格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质量监督监理制”, 确保工程质量, 为海绵型改造建成后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成运营成效是海绵型改造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目标, 也是衡量海绵型改造成败是否的唯一判别尺度。良好的运营成效是最好的投资绩效, 也是物有所值的最好保障, 更是宣传、推广、推进今后海绵型改造的强大源动力。

4 结语

本文只是从改造计划“适合性”、改造方式“适用性”、资金投入“适可性”等三个方面, 定性地分析把控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性”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后续的相关研究, 还需要对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适宜度”进行定量地分析探讨, 更直接、更直观地促进既有住区海绵型改造更高效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5]75号, 2015.
[2] 住建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行) 》的通知[Z].建城函[2014]275号, 2014.
Discussion on the Suitability of Spong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ed Communities
ZHANG Fan ZHANG Chunjie
(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Southeast University Bureau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From the suita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plan, the applica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mode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suitability of spong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ponge transformation of existed communities.
Keywords: existed community; sponge transformation; suitability; sponge city
652 10 1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