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设计初探——坑梓中心学校初中部扩建项目

作者:沈晓恒
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沈晓恒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 曾获得2009年深圳市首届“十佳青年建筑师奖”和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代表作品: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 (合作设计) 、中航广场 (合作设计) 、深圳怡亚通总部大厦、深圳坪山恒大城、海南保利半岛1号等。

 

业主: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华润置地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深圳市坪山区

建筑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沈晓恒、吴超

设计团队:熊欣、蔡志豪、王江伟

总建筑面积:72 232m2

设计时间:2017

项目状态:建设中

摄影/图片版权: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重新定义教育

在当下多元化变革的时代, 从交通到物流、从支付到零售, 很多行业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学校建设却变化甚少。传统学校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延续至今, 教学活动被局限于固定的场所, 学校缺乏资源和动力来推动教育活动的创新和升级。

新型中小学教育理念则体现在, 课堂授课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唯一渠道, 未来的学习将强调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活动共同构成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

2为教育而设计

学习活动将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无论是课堂体验, 还是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 校园都应该让孩子们找到归属感和学习的快乐。

教育建筑作为教学行为的空间载体, 其形态与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和效果。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空间也需要在模式上迭代优化。新型学校将建立在对新式教育理念的把握和理解上, 以“学”为主的空间替代以“教”为主的空间, 创造更多鼓励和促进学生集会活动、交往的场所和室内外结合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

3项目背景

坪山新区是深圳市2009年成立的四大新区之一, 成立以来, 城市化进度明显加快, 随着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 区内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净流入状态, 学位日益紧张。

坑梓中心小学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 校区现有规模为36班小学, 本次扩建计划在原校区内扩建33班初中部, 扩建后的坑梓中心学校将升级为一个69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可提供学位3 270个, 以满足周边日益增长的学位需求。校园总用地面积61 389m2, 相较市区而言, 占地十分宽敞。基地北面为植被茂盛的原生山坡, 校区场地实际是山坡的延续, 呈现较明显的北高南低地貌, 校园出入口至校园北侧有着约14.5m的高差, 中学扩建范围内南北有近6m的高差。

1 总平面图

1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2 鸟瞰图

2 鸟瞰图   下载原图

 

我们希望新校区的扩建规划能为这个具有早期特区色彩的校区激发出新的活力。扩建的初中部在功能构成上除了补充学位外, 还将为学校提供适应新型教育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空间, 激活和升级原来趋于保守的校区氛围。在这片散布着岭南植物的坡地上建立符合未来教育和使用需求的空间体验, 是项目设计的重要课题。

4规划布局

学校南侧为原校区, 主入口位于吉祥路, 入口广场北侧为绿地、生物园、原小学教学楼和行政楼。本次扩建范围在已建小学教学楼北侧, 新建项目南侧为两栋6层初中教学楼, 由全封闭式连廊连接;西北侧为两层风雨操场和1栋宿舍楼;北侧原有操场及看台拆除后新建1座300m标准跑道操场, 操场东南角新建3个篮球场, 西北角新建2个排球场。

整体校园的功能分区分为教学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服务区三部分。教学办公区由1栋初中教学楼 (新建) 、1栋小学教学楼 (建成) 、1栋行政办公楼 (建成) 和入口广场组成, 位于用地的南侧, 远离交通干道, 可保持教学区的安静;体育运动区位于新建教学楼的东侧和北侧, 由1个300m环形跑道运动场、风雨操场 (建成) 、新建的3个篮球场和2个排球场组成;生活服务区位于用地西北角, 布置1栋15层宿舍楼 (新建) , 与教学区域和学生活动区域分开。

3 初中部二层活动平台

3 初中部二层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5交通组织

初中部扩建规划中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处理新旧校区之间的关系。初中部的扩建用地在小学部以南——整个校园用地的中部区域。规划需要满足小学部和初中部独立的教学功能使用需求;同时, 由于小学和初中部共用北面的主入口, 初中生上下学都需要经过小学部, 而初中部的扩建用地又在小学部和学校大操场之间, 小学生需要穿过初中部到达操场参加体育活动。怎样合理组织中小学生的交通流线, 既不互相干扰又能够适当产生交集, 是规划设计的难点之一。

现有小学部教学楼有明显的中轴对称关系, 教学楼中部是主要的交通出入口, 增加初中部教学楼后, 人流会更加密集。因此, 我们将小学部教学楼中部的首层改造为架空层, 打破原有中轴线上的视线与交通堵塞, 缓解高峰人流。另外, 将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小学部教学楼两侧, 避免教学区内机动车的干扰, 为师生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4 场地分析

4 场地分析   下载原图

 

5 地面层交通分析

5 地面层交通分析   下载原图

 

6 初中部交通连廊系统

6 初中部交通连廊系统   下载原图

 

7 初中部架空连廊

7 初中部架空连廊   下载原图

 

8 底层FUN BOX趣味性空间

8 底层FUN BOX趣味性空间   下载原图

 

新建初中部教学楼的布局仍然延续原有小学部教学楼的中轴线, 由三个矩形围院体量分两组沿地形布置, 两组体量之间借助连廊与二层活动平台产生联系, 在中轴线处留出首层架空的空间, 方便学生由小学部教学楼穿过初中部架空层, 直接到达田径场等公共活动场地。初中部的内部交通则通过二层架空大板将二层及以上各部分便捷地联系在一起。架空的二层大板之上为初中部学生提供了专用的步行与活动界面, 将教学功能房间以环廊联系起来, 环状交通不仅丰富了交通体系, 还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更多偶遇和交流的机会。随着架空层向北延伸, 二层和地面的高差随地形升高而逐渐减小, 最终架空大板和操场之间用一个漂亮的“∝式”草坡以舒缓的坡度连接起来, 成为学生驻足、远眺、交流和观看操场活动的绝佳场所。

6激发积极性的学习空间设计

6.1 FUN BOX——多功能趣味性空间

将图书馆、报告厅、科技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大小不同的多功能“盒子”散布在二层活动平台以下, 沿南北向顺应地形分布, 这些盒子与它们围合出来的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广场集合共同组成全校师生在地面层的共享乐园。

6.2学习走廊——非正式学习空间

整合各种与教学空间相邻的非正式学习场所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本项目中, 我们提出了“学习走廊”的概念, 将传统学校中单调、线性的走廊空间在节点处放大, 激活教室外侧的走廊空间, 让这些场所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共享区域。在这种空间组织下, 学生下课涌出教室后, 可以更方便、安全地在附近逗留, 与老师、同学继续彼此的对话或利用课间一起有效地学习。通过塑造这种非正式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互动和交流。

9 图书馆空间

9 图书馆空间   下载原图

 

1 0 剖面图

1 0 剖面图   下载原图

 

1 1 学习走廊平面

1 1 学习走廊平面   下载原图

 

6.3图书馆、报告厅——特色学习空间

图书馆和报告厅是学校的人文载体与学术象征, 作为一所学校的标志性学习空间, 在知识信息化的今天, 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

我们将图书馆设置于靠近校区最活跃的架空层核心广场一侧, 便于全校师生使用。同时, 图书馆的核心位置也使得周边场地三处要素——内庭、二层教室和室外广场以三个不同的标高与图书馆产生连接。这一略显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图书馆内部被梳理为富有戏剧性的室内阅读空间, 台阶式开放阅读区和坡道将自室外延续的不同标高联系起来, 形成趣味性的阅读空间和交流场所。台阶式开放阅读区还为举行读书会或分享会等活动预留了空间上的可能性。

报告厅在广场的另一侧, 利用场地高差在架空层展开, 可容纳700人举行各类观演活动。我们将报告厅的舞台转向广场, 将背景墙设计为可移动式隔墙, 这使气氛活跃的广场和图书馆成为舞台的背景, 将观众席的视觉空间延伸至整个校园, 提供了传统报告厅无法提供的大型活动场景体验。

7结合自然的活动场地

整个新校区以院落为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元素, 形成彼此高度关联的系统。建筑体量围合成一系列的中庭和院落空间, 随着空间的深入, 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弱, 私密性逐渐增强。建筑局部架空和连通建筑的公共走廊空间可作为学生课间活动交流的场所, 最大限度地创造多层次的活动场地。新校园的生态环境规划充分结合场地地形、学生活动场地以及建筑屋顶空间, 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植被;结合主体建筑的布局增加大台阶、走廊和休憩设施, 让学生们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

1 2 结合自然的活动场地

1 2 结合自然的活动场地   下载原图

 

1 3 结合自然的庭院空间

1 3 结合自然的庭院空间   下载原图

 

1 4 结合自然的庭院空间

1 4 结合自然的庭院空间   下载原图

 

8结语

在整体性教育变革的时代, 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面临一系列转型, 学生是真正需求的创造者, 建筑师是需求平台的塑造者。在坑梓中心学校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中, 无论是对各个层级空间更高效的利用, 还是对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整合, 抑或是对充满自然庭院空间的营造, 都是为了打造行为和场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 希望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塑造鼓励学生在授课空间以外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分享, 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新变化, 也能够让孩子们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103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