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的语义——杭州古墩路小学

作者:朱培栋 吴海文
单位: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GLA)
作者简介:朱培栋 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GLA) 合伙人、创作总监, 同济大学工学博士。代表作品:浙江音乐学院、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英飞特电子桐庐产业基地、新吉奥汽车集团台州总部基地等。

 

业主:杭州良渚新城管委会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建筑设计: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GLA)

项目负责人:朱培栋、宋萍

设计团队:朱培栋、宋萍、傅冬生、吴海文、朱峰、林德鸿、钟叶青、徐凌峰、谢道清、周剑、丰建华、黄国华、余勤等

景观设计:上海绿城爱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34 000m2

设计时间:2014

建成时间:2017

摄影:苏圣亮

近年来, 全国正兴起“集中补课式”的基础教育建设风潮。究其原因, 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基础教育配套失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早期建设的校园空间和布局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2013年通过竞赛, 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标杭州古墩路小学项目 (以下简称古墩路小学) , 本项目正是针对前一种原因进行探索的典型案例, 我们期望通过四组关联的语汇, 还原项目背后的设计思考。

1场所与城市

随着城市的扩张, 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之间密布的湿地、农田、村落等自然缓冲带原始面貌, 在十余年的时间内, 逐渐被以矩形路网骨架为基础辅以无数建成或在建的门禁住区所取代, 将原本鲜活的自然场所划分成了互无关联的均质城市建设用地, 各类不同功能建筑的建设似乎仅成为了填空的手段, 并最终同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新城、新区一样逐渐走向同质化。

在这一周边充斥着雷同且密集高层住区的空间内, 学校的建设似乎成为了一个契机——在缺乏历史记忆的土地上营造一个新的空间节点, 重启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这一想法也正好契合主管建设部门的愿景, 当下优质的学校往往成为拉动某个新城活力的重要资源点。在诸如此类毫无特质和差异性的场地上营建, 既毫无切入点又包含了无限的可能, 由此给建筑师带来了困惑和诱惑。偶然的个人审美倾向选择无法让建筑成为文化和教育的载体, 在面对一份似乎不那么明确的任务书和只负责管理而非后期运营的行政审批部门, 我们选择从场所与城市的关系出发考虑整体布局, 从功能和空间组合入手, 在契合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创造出特色空间, 希望这座学校能融入城市新区发展肌理并具有面向未来的教育特质, 从而探索作为场所的小学校园与作为背景的城市之间的关系。

项目建设用地的西南侧和东南侧均为城市主次干道, 用地北、西、南三侧则均为正在快速建设中的百米高层住宅, 周边环境呈现出高密度且均质化的特征。当下的门禁社区为追求用地的最大价值, 将建筑按最小退界距离贴道路红线布置几乎已成为一种惯例, 小区界面虽然保持了连续性, 但却带来了压抑的城市界面。与此相对, 由于小学基本教学结构中的各类运动场地、教学楼本身的楼层限制及其间距要求, 在校园场地内建设大面积开敞空间已成为必然。为了在周边高层、高密度的环境下营造一种空间尺度的反差, 我们选择将教学空间等建筑体量在满足规范的情况下集中布置于临近住区的基地西北角, 并在基地道路网格与南北朝向形成夹角的情况下, 选择了与周边在建住宅一致的朝向, 延续了正在呈现的新城肌理关系, 减少了界面冲突。校园东南侧主入口与西侧次入口的前场空间则自然利用道路与建筑夹角产生的开放空间进行组织, 从而将建筑主导网格与城市道路网格的微妙错位转换成为更为积极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 建筑体量的集中布置带来与南侧城市主次干道在视觉上紧密连接的大面积开敞用地, 在此布置田径场以及各类球类活动场地, 在满足小学本身教学所需要的动静分区的基础上, 成为一处可在课余及周末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绿洲。这处“绿洲”与周边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 为学生和社区公众提供了一处可以放松心境、自由呼吸的开敞空间。

 

2总平面图

1 水平展开的校园与垂直生长的城市

1 水平展开的校园与垂直生长的城市   下载原图

 

4 首层平面图

4 首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5 二层平面图

5 二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3 校园西侧鸟瞰

3 校园西侧鸟瞰   下载原图

 

6 校园主入口

6 校园主入口   下载原图

 

2主体与客体

城市新区的营建除了缺乏场地历史性和地理性的线索之外, 建筑师还面临着项目真实使用者的暂时性缺席, 设计责任似乎空前重大。只有当设计的出发点放在使用者 (适龄学生和老师) 的心理和行为上, 放在对小学教育理念的分析探讨上, 放在对未来学校空间可能性的探索上, 真正的建设需求和使用逻辑才能被建立起来。

正因为本项目使用者的暂时缺席, 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要尝试转换身份, 以设计客体的姿态深入已建成的校园来获取学生、老师们真实、直接的诉求, 并将其还原到学校的功能结构、平面布局和细部设计中去:一方面, 当下的小学生们正过早地承受着“小升初”的压力, 往往只有在体育和活动课各类运动场地上才能见到孩子们的身影, 大量的课余休憩活动都聚集在临近教室的走道上;另一方面, 教学改革的风潮、非结构化学习空间、多元学习环境等理念也正逐渐渗透到校方和老师的思维中, 对于新形态教学空间的需求正逐渐成为一线教育者们的关注点。

在普通教室单元格局有明确的法规限定和空间结构相对固定的当前, 能够承载学生更多快乐时光并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展开多样发展的机会, 更多地存在于建筑内的公共空间。回到建筑师这一设计主体, 古墩路小学的公共空间实践自然成为了这个项目空间探索的核心, 对走廊、灰空间、屋顶平台等空间尺度、使用模式、连接体系的研究贯穿设计始终。我们对传统的教学空间、走道空间、连廊空间、平台空间的尺度进行了调适, 将走道的宽度增加到3.6m, 强化了其与室内教学空间的紧密衔接关系, 从而与课间学生们的大量活动需求形成匹配。同时强调灰空间的可达易用性以及与教学单元的紧密衔接, 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易于利用的拓展空间, 鼓励他们自发、自主地探索和创意使用, 并为老师展开一系列的非结构化教学实践提供了潜在可能。建筑体量在奇偶楼层之间互为交错, 形成连续、平滑的廊道与开放的灰空间平台之间的节奏变化, 在廊道平台处产生平面上的转折, 宽度也随之变化, 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半室外活动空间, 也成为了师生使用最频繁的活动场所。

7 主入口广场及体育馆

7 主入口广场及体育馆   下载原图

 

8 交错的连廊与建筑体型

8 交错的连廊与建筑体型   下载原图

 

9 联系各功能的风雨连廊和屋顶平台

9 联系各功能的风雨连廊和屋顶平台   下载原图

 

1 0 形体生成

1 0 形体生成   下载原图

 

1 1 教学楼内院

1 1 教学楼内院   下载原图

 

1 2 剖立面图

1 2 剖立面图   下载原图

 

1 3 模糊了空间的活动平台

1 3 模糊了空间的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3边界与渗透

在传统的小学校园空间中, 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办公室、共享交流空间、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分区明确, 但在规矩的框架功能中, 缺少不经意的邂逅和自发的交流与沟通。在本项目中, 大量灰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边界;而在建筑形体层面, 建筑师也借助特殊的体型生成逻辑来模糊这一边界关系, 从而试图跳出不同建筑单元之间边界清晰的传统校园模式。

基于建筑主体集中布局的规划策略, 首先将各类教室、餐厅、图书馆等尺度不一的空间进行梳理和归类, 结合尺度放大的走道形成线形叠置的基本功能模块。随后按照各项法规的间距要求拉伸和扩张这些线形体量, 奇偶楼层的拉伸方向相异, 从而构成了延而不断、交织错落的形体关系。至此, 不同楼栋之间、不同功能之间的空间界限不再如传统校园那样清晰, 产生了一种模糊而又流畅的空间体验, 学生和老师的日常活动在此上演。

1 4 教学楼的架空层

1 4 教学楼的架空层   下载原图

 

拉伸后产生的奇偶层变化的灰空间平台, 也成为了教学区各个教学院落之间的视觉景观通廊, 空间、空气以及人的活动在此相互渗透, 传统校园中的庭院封闭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建筑一层大量设置了架空空间, 与庭院之间无缝衔接, 进一步强化了视觉的深度。教学区的水磨石地面和室外景观的石材微坡衔接, 弱化了室内外的最后一道障碍。在这里, 场地变得宽广, 嬉戏变得畅快。我们期望这种模糊的边界处理能够带来自然的渗透, 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探索和发现。

在消解教学区自身内部各种边界的同时, 集约的教学区与开敞的运动区之间则通过一个1.5m高差的微地形形成一种微妙的边界。操场下方设计了可向社区居民提供停车的公共车库, 通过精密的土方平衡计算, 将开挖车库的土方应用于土坡的营造。局部抬高强化了建筑主体的轻盈感, 也丰富了校园的景观层次, 为学生的课余活动提供了颇具趣味的场所。

4表皮与材料

作为政府的公共投资项目, 古墩路小学的营造经费十分紧张。如何用常规的材料塑造出非常规的体验, 成为设计能否成功落地的重要考量点。我们最终选择以形体作为突破口, 结合日常建材来平衡效果与造价。

建筑通过横向拉伸与错动, 形成连续的界面。为了消解这一连续界面带来的压迫感, 同时强化奇偶楼层的异向错动效果, 通过“强化层, 弱化体”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楼层之间通过主体结构的进退关系, 形成一道道贯通建筑的深缝, 使主体的4层建筑体量被分解为若干条单层高的线形管状空间。在管状空间的端部和侧面, 引入更动态和活跃的元素, 运用按楼层分色的暖色系铝板开启扇以及走道侧百叶框来进行视觉元素的组织, 这也构成了古墩路小学鲜明的识别特征——白色涂料的基调、层间分明的构造分缝、整体固定的玻璃窗扇、色彩缤纷的窗套及内凹开启扇。针对人的不同行为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建筑围护元素:采光所需要的固定玻璃窗、通风需要的铝板开启扇、移动所需要的门斗等。

1 5 架空层和走廊

1 5 架空层和走廊   下载原图

 

1 6 交错节点处的活动平台

1 6 交错节点处的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1 7 舞蹈教室室内

1 7 舞蹈教室室内   下载原图

 

1 8 专业教室与看台

1 8 专业教室与看台   下载原图

 

1 9 庭院的渗透

1 9 庭院的渗透   下载原图

 

2 0 庭院一角

2 0 庭院一角   下载原图

 

2 1 错层延展的形体和模糊空间的渗透

2 1 错层延展的形体和模糊空间的渗透   下载原图

 

2 2 水泥森林、操场及专业教学楼

2 2 水泥森林、操场及专业教学楼   下载原图

 

2 3 墙身大样

2 3 墙身大样   下载原图

 

2 4 不透的铝板和半透的铝延展板

2 4 不透的铝板和半透的铝延展板   下载原图

 

形体上的分层处理给予观者以清晰的形式逻辑传达, 这也使我们后续选择材料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材料搭配只需在造价允许的范围内延续这一形式逻辑即可。最终, 大面积的外墙白色弹性涂料、分缝和窗洞口灰色质感涂料、固定扇的原片着色玻璃、地面和墙裙的水磨石构成了校园的主材, 并配有部分彩色铝板作为点缀。这些彩色铝板采用明快的橙黄色调, 打破了新区因大面积住宅开发带来的过于单一和沉闷的城市色系, 并迅速成为整个街区的记忆检索点。

5结语

古墩路小学投入使用仅有半年, 整个校园设施目前尚未被完全启用, 建筑师对于校园使用方式的构想也尚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被使用者体验和证实。但回访校园时, 师生们的反馈仍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 期望这座校园的场所实践与建筑构想能成为社区居民以及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而美好的记忆。

 

89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