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为本 创新为源——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设计回顾

作者:范须壮
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范须壮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六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浙江商会大厦、开化县1101工程及城市档案馆、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工程、开化供电局新大楼及营业用房、杭州第二中学萧山分校、宁波双鹿金座集团总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杭州市滨江区奥体单元小学及幼儿园、威海南海新区国际会议中心超五星级超高层酒店等。

 

业主: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

建筑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董丹申、范须壮

设计团队:范须壮、陈瑜、柳青、方涛、朱恺、王溯

建筑面积:13.2万m2

设计时间:2008.10~2010.08

建造时间:2009.05~2016.12

摄影:章勇、赵强、欧阳盼

近两年, 我们接触的各类中小学乃至规模更大的大学校园项目, 不论面积大小, 少则半年设计、一年建造, 多则从设计到建成历时三年。也许这就是新常态下的一种校园建造速度, 不仅挑战着建筑师的驾驭能力, 同样也挑战着校园的建造质量, 而从长远来看更挑战着每所学校未来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幸运的是, 我们团队曾设计过一所学校, 从设计到建成用时八年, 这所学校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项目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至今回忆起来, 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2008年9月, 我们团队受邀参加了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 (以下简称杭高) 的项目投标, 方案一举中标, 团队上下无不兴奋。杭高是一所培养了几十位院士的摇篮, 曾有沈钧儒、鲁迅、李叔同、朱自清等名家大师在此任教, 培养的精英、名流包括徐志摩、郁达夫、潘天寿、金庸、陈建功、蒋筑英等。虽然我们与杭高关系甚浅, 只因浙江大学与杭高前身的办学者都是林启先生, 同时杭高的大部分校友院士都是出自浙大, 这两点似乎让我们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浙大中的建筑师找到了与杭高情感上的交点, 我们就像对待浙大的新校区一样进行杭高的思考和设计。

1挑战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为创办于1899年的“养正书塾”和创办于1906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百年的沧桑校史至后来成为享誉全国的江浙“四大名中”, 无不诉说着这所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传承精神。而新校区如何继续传承这种独有的校园文化和气质则是对内在深层次设计提出的挑战。

1 百年杭高

1 百年杭高   下载原图

 

3 总平面图

3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2 校园鸟瞰

2 校园鸟瞰   下载原图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杭州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名校集团化战略, 并把新杭高选址在钱江新城, 为新世纪杭高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钱江新城, 这座现代化新城的规划开启了“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换的步伐, 规划强调钱塘江时代的“开放、大气、豪迈”和临江的特点, 而这对于建设在该区域的新杭高又提出了创新设计的要求。

杭高新校区选址在钱塘江畔, 这绝非偶然。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近代我国大多数历史名校选址往往都与山、水有关。白居易所书“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诗句中可读出钱塘自古是多少文人墨客内心的记忆之处, 这与杭高所秉持的校园文化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让被城市主干道割裂的校园基地与钱塘江发生直接的关联则是新校区规划设计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项目用地约133亩, 地上建筑面积约11万m2, 是一般中小学建筑面积的1倍有余, 如何在满足所有规范和设计条件要求的前提下, 让学生最大化享有阳光、通风、室外活动场地等自然环境, 并让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不到高建筑密度和尺度所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是设计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5 一、二期一层平面图

5 一、二期一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6 一、二期二层平面图

6 一、二期二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4 东侧校园主入口

4 东侧校园主入口   下载原图

 

7 形象校门夜景

7 形象校门夜景   下载原图

 

8 南侧形象校门正面

8 南侧形象校门正面   下载原图

 

9 老杭高校门

9 老杭高校门   下载原图

 

1 0 老杭高主入口甬道

1 0 老杭高主入口甬道   下载原图

 

2理念

2.1两轴一线, 记忆传承

两扇厚重的铜门打开, 步入老杭高校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枝叶茂盛的梧桐大道, 甬道尽端则是书写着“勤奋、求实、开拓”门头的一进教学楼, 穿越林荫甬道仿佛摒弃了外界的繁杂而进入了求知的殿堂, 这是我们首次去老杭高时的第一感觉。校园空间场所是学生成长中最好的老师和记忆, 新杭高设计试图对老杭高经典的入口甬道和七进贡院的空间序列做出回应, 体现新老的传承关系。

校园规划秉承钱江新城从“西湖时代”跨入“钱江时代”的开放大气的精神内涵, 并结合老杭高的文化传统, 形成了一条正对钱塘江的校园“时空文化轴”。“时空”体现在轴线的两端分别布置两个时代的校门:北端采用老杭高的校门牌楼形式, 与凤起路另一端的老杭高遥相呼应;而南端较现代的形象校门则取自老杭高现有2 000年历史设计建造的校门形式, 细部加以提取简化后的校门形象恰恰反映了杭高不断进取、大步迈入钱江时代的特征。“文化”则体现在轴线两端分别对引水河和钱塘江做出的空间退让, 引入的两部分空间景观与校园中部的图书信息楼相互交融, 不仅烘托出整个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 同时也为各种文化场所的交流提供了开阔的视觉通廊。轴线的南端作为整个学校的形象入口, 保证校园面向沿江大道充分展现大气现代的校园形象。

1 1 东西功能序列轴在集会广场处放大空间

1 1 东西功能序列轴在集会广场处放大空间   下载原图

 

与“时空文化轴”垂直的是校园东西向的“功能序列轴”, 轴线的东端是校园的主入口, 师生通过长长的入口甬道穿越时空、摒弃浮华、拾级而上, 来到了校园中心集会广场, 感受校园的核心区全貌。轴线的西端依次布置艺术楼和科技楼, 数进深深院落让人仿佛忆起了李叔同、朱自清和鲁迅等文化名人在杭高留下的轻轻足迹。

外围护校河的设计与北侧引水河形成环状, 结合西侧学习花园局部水面放大, 取意“荷塘月色”, 以纪念朱自清先生。花园中结合水面设仿老杭高校园现有的传统古亭, 取名“鲁迅亭”, 并在周边种植成片的樱花树林, 以纪念鲁迅先生曾在老杭高留下的记忆。外围的护校河水系将整个校园有机地联系起来, 既给校园增添了一份恬静和安全, 又略带几分江南园林的神韵, 让校园增加了些许灵动和人文气息。

2.2筑台观景, 空间创新

考虑到新杭高特有的校园空间需求, 以及钱江新城将自然风光和生态绿地引入城市内部的上位规划要求, 设计提出了“筑台观景”的理念, 结合南、北两条主轴线在二层设置了约1万m2的步行架空平台, 并将平台跨过南侧之江路, 一直延伸到江畔并把钱塘江景引入校园, 开阔的江景为学生提供了一处良好的驻足之所。在此, 杭高师生可以听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架空平台同时延伸至各个庭院空间内部, 将校园所有建筑单体整合到一起, 形成了一所融合知识、艺术与公共校园生活的复合空间和开放校园的群体建筑。

冬天, 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上惬意地晒着太阳;夏天, 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下吹着江风纳着凉。交流和互动、开放和自由, 是这所校园试图营造的场所精神。

针对学校用地紧张的状况, 在不影响学校建筑功能的前提下, 对建筑空间进行三维利用。将辅助用房和采光要求不高的功能用房结合架空平台置于校园底层形成基座, 基座以上部分建筑功能尽量集中布置, 形成复合功能的综合大楼, 既体现了杭高“大师大楼”的办学方向, 也削减了平台以上主要师生活动区域建筑空间尺度的压迫感。整个校园建筑浑然一体, 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塑造了兼具新城特色与百年历史积淀的新杭高建筑形象。充分利用架空平台上下的空间, 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休息平台和绿化、景观空间, 最大化实现非正式交往空间“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

1 2 南北主轴线架空平台延伸至钱塘江边

1 2 南北主轴线架空平台延伸至钱塘江边   下载原图

 

新杭高试图创造大量的社会交往空间——不同的尺度、开放性、私密性和富含情感内涵的空间, 鼓励师生在学校里漫步、玩耍、邂逅和交流。教学被传统教室延伸到室外校园的每个角落, 而各种活动又被带回到室内。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 也使得学习成为富于乐趣和值得回忆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校园成为一间大教室。

2.3组群布局, 第五立面

校园主体建筑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和生活区三个建筑组群。

校前区建筑组群由行政办公楼、国际交流中心、校史馆和体育健身中心组成, 布局满足国际交流中心、校史馆完全对外开放以及行政办公楼部分开放的功能需求, 其中约80m高的行政办公楼成为该组群的标志性建筑, 并成为整体校园的制高点, 统领着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 也可在南向之江路上很好地展示钱塘江畔这座百年名校新校区的形象。在顶部十六层设有教师俱乐部, 老师在教学繁忙之余可在此放松一下身心, 南可观钱塘江大潮、西北可观校园整体形象。而体育健身中心则由50m泳道的标准恒温泳池和篮球羽毛球馆组成, 除了日常教学使用外, 还可对周边社区居民开放使用。

教学区建筑组群由图书信息楼、教学楼、科技楼和艺术楼组成, 教学楼按年级分为三栋南北向布置的普通教室单元, 科技楼和艺术楼靠近之江路布置, 有效地隔绝了噪声对普通教室的影响, 采用了与老杭高相似的一进式建筑形式, 诠释了老杭高特有的建筑文化。在整个校园的中心位置布置了含有图书馆、天文馆、750座音乐厅和400座报告厅的图书信息楼, 既便捷又醒目, 建筑南侧采用典雅的弧形柱廊与北侧高起的天文馆观象台相呼应, 共同构成了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文化殿堂, 其中的天象馆同时也兼具杭州市民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

1 3 可开展多种活动的集会广场

1 3 可开展多种活动的集会广场   下载原图

 

1 4, 15二层活动平台

1 4, 15二层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1 4, 15二层活动平台

1 4, 15二层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1 6, 17教学方院

1 6, 17教学方院   下载原图

 

1 6, 17教学方院

1 6, 17教学方院   下载原图

 

1 8 科技楼二层方院

1 8 科技楼二层方院   下载原图

 

生活区建筑组群由教师公寓、食堂和三幢学生宿舍组成, 由职工宿舍和专家公寓组成的教师公寓结合底部的餐厅布置在基地最北端, 具有较好的景观视野, 并成为校园北侧的制高点, 与南侧高层行政办公楼呼应, 不仅打破了中小学校园千篇一律的扁平化建筑高度, 丰富了校园的建筑空间形态, 同时也强化了校园沿北侧凤起东路的展示形象, 并与凤起东路另一端的老杭高遥相呼应。

设计传承着老杭高红色的记忆, 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分别采用仿面砖陶土板和仿黏土砖的面砖两种主要材料。建筑局部立面形式借鉴老杭高一进教学楼的“鲁迅窗”, 设计成拱形或圆形窗洞。而结合架空平台和使用功能形成的底层建筑基座, 则统一采用干挂石材。为了传承老杭高坡顶的形态, 屋面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建筑尺度设计成幕墙体系的石板瓦、开放式铝板以及封闭的美锰金属板和铝板组合的多种屋面形式, 并有效地将所有屋顶设备和井道进行了隐藏, 保证了“第五立面”——校园建筑组群效果的完整性。

新杭高的整体建筑形态并不是一味追求创新, 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寻恰当的平衡点, 实现新校区使用后达到“建新如旧”的视觉效果, 材料选择更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 9 校园沿江片段

1 9 校园沿江片段   下载原图

 

2 0 校园片段

2 0 校园片段   下载原图

 

2 1 校前建筑主群

2 1 校前建筑主群   下载原图

 

2 2 国际交流中心大厅

2 2 国际交流中心大厅   下载原图

 

2 3 餐厅及外教公寓

2 3 餐厅及外教公寓   下载原图

 

3建造

3.1坚守

2009年5月, 新杭高一期工程如期顺利开工建设, 以纪念杭高建校110周年, “杭高星”也在同一天被正式命名。顺利开工似乎预示着整个项目会顺利地进展。

然而, 随后整个项目却是一波三折。期间经历了跨沿江大道平台迟迟得不到职能部门的审批意见、二/三期工程因50多户农居无法拆迁而不能开工、杭高校长和新城管委会主管领导相继换届等特殊情况。幸运的是, 新上任的校长和管委会领导对原设计高度认可并给予了特别支持, 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 跨沿江大道平台于2012年4月开工, 二期工程2013年5月开工, 三期工程2014年3月开工建设。在此期间, 项目管理团队已经更换了多次, 每换一批新的团队, 我们都会努力向他们解释新杭高的设计理念。无论大小会议, 我们团队成员都会参加, 生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设计团队的坚守和等待终于迎来了项目的全面开工。

2 5 400座报告厅

2 5 400座报告厅   下载原图

 

2 4 雨后宁静的校园

2 4 雨后宁静的校园   下载原图

 

2 6 艺术楼中庭

2 6 艺术楼中庭   下载原图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下载原图

 

3 0 面砖节点模型

3 0 面砖节点模型   下载原图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下载原图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2 7~29红砖与陶板传承着老杭高红的记忆   下载原图

 

3.2使命

此时的新杭高犹如一场劫难后的重生, 团队对这个项目投入了几倍于其他项目的付出。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万m2, 全部采用精装修, 加之功能复杂、工艺设计要求繁琐以及二层架空平台中将所有单体全部整合连通的特殊设计, 给项目管理团队和施工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抢项目进度的高峰时期, 整个工地约有近30多个不同专业施工单位同时进场。

我们团队许多设计人员更是解决了许多设计之外的问题, 在2014~2015年施工冲刺关键时期, 我们平均每周下工地2~3次, 加之工地标段多, 每次全都转下来要几个小时。我们的投入或许是敬业所致, 抑或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但我们自己看来更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业主的高度信任所带来的使命驱动。

3.3博弈

当项目的脚手架逐层拆除, 建筑的真实感不断显露, 此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如面砖没有按模数进行拼贴、某梁的位置与设计不符、标识的尺度和安装位置不理想、室内吊顶高度不对、伸缩缝盖板颜色不理想、形象校门LOGO未按老杭高的风格设计等。面对这些现实问题, 是迎难而上还是逃避或视而不见?团队自然选择了前者。

团队先与业主代表沟通协调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再与项目管理领导和杭高校长沟通解决, 若仍解决不了就与施工单位老板直接面谈, 甚至一些小问题直接与具体的施工人员协商整改!最终在校方和业主的理解与支持下, 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合理解决, 个别因无法整改和迫于工期压力的问题, 我们也进行了设计配合和优化调整。在博弈中, 各方也进一步增进了感情和信任度。

4结语

2015年9月, 学校主要单体部分竣工使用, 新杭高迎来了第一批学生。2016年12月, 学校所有单体建筑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而最后一个标段景观工程“荷塘月色”和护校河分别因拆迁问题和引水河水质问题未能如期实施, 校史馆的装修一直搁置, 图书信息楼的特色文化布展没有全面实现, 校园整体景观没有达到预期设计效果, 这些都使得学校最终的完成效果离设计初衷还有些差距。但新杭高历时八年终于开学了, 钱塘江畔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师生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虽然新杭高的完成度存在着些许遗憾, 但我们团队仍感觉非常幸运。在如此长的建设周期及领导和管理团队频繁更迭的情况下, 新杭高最初的设计理念一直能得以延续并最终落地,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已经是一个奇迹, 感谢参与杭高建设的所有人的信任和齐心协力。

虽然校园已经全面竣工, 但我们团队依然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新杭高后续使用和维护的设计指导工作, 也希望能共同参与到新杭高的景观和使用功能等的提升工作中去。新杭高犹如我们的孩子, 希望它在未来茁壮成长, 开启钱江时代新的百年!

 

87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