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策略 开放校园——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

作者:石华 褚奕爽
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石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四所副所长, 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蚌埠二中新校区、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北京东方阳阳企业总部基地、北京泰康燕园养老社区等。; 褚奕爽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代表作品: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北京泰康燕园养老社区、北京东方阳阳企业总部基地等。

 

业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建设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石华、褚奕爽

设计团队:王璐、王英童、杨帆、李楠 (建筑) , 张晋、王芳 (室内) , 郭雪 (景观)

建筑面积:53 050m2

设计时间:2011~2013

建成时间:2015

摄影:夏至、石华

历时五年的设计与建造,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孩子们的到来为校园带来了欢声笑语, 也开启了这个学校建筑的生命之旅。这个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的定向安置学校, 是北京市西城区旧城保护定向安置工程的主要配套教育设施, 它的建成促进了北京旧城市民的疏解, 也提升了北京城市边缘的教育环境。

项目设计之初, 西城、昌平两区合办的背景给设计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学校, 不仅需要呈现出应对当下教育更加开放与可持续性需求的挑战能力, 也要迎接场地本身所处环境和高密度带来的挑战, 同时作为基础教育设施, 兼顾经济性原则亦是设计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的内容。

在这样的语境下,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需求和限制, 设计工作以一种“平常”的适应性策略来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对于一个中小学校园来说, 若在设计上采取非常规的技术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其实很难实现, 我们需要采用建筑学中最为朴素的一些设计策略以营造适应当下教育的开放校园。

1空间·情境

学校地处回龙观新区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当中, 周边高楼林立使学校所处的区域成为了“孤岛”, 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 如何创造一个既能有效避免城市繁杂又顺应当下开放教育理念的校园, 是设计面对的首要问题。

项目的用地形态决定了校园基本的活动场地与建筑群的空间关系, 即安排在校园西侧的400m运动场和安排在东侧的教学建筑群 (与很多高密度的中小学项目类似, 学校教学建筑与运动空间的组成方式似乎是唯一的) 。在这个基本空间关系的基础上, 校园建筑群本身的空间组织成为了设计着重探讨的内容。与当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园中为了满足光照而采取的“鱼骨式”教学建筑的布局方式不同, 为了缓解周边高密度环境对校园带来的压迫感, 项目中教学建筑尝试采用围合式的院落空间作为空间组织的原型。这种具有城市内向性又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院落式空间组织方式, 正是我们所希望实现的——师生从城市进入到校园后, 获得一种带有归属感的校园空间体验, 既远离城市繁杂, 自身又充满了活力与开放。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结合学校的基本功能将两组教学空间和一个校园公共运动空间通过两个L形的实体建筑组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矩形的核心校园院落空间。为了让开放性的校园活动场景在未来的院落空间中呈现, 我们将一些具有校园现实情境意义的空间形态与校园中央的庭院空间进行了融合, 这其中包含了中央下沉的露天剧场、绿色的庭院、交往的廊道、开放的二层活动平台、共享的中庭空间等, 这些内容与中央庭院交织在一起, 丰富了校园院落的空间尺度, 同时相互呼应, 共同构成了这所校园开放性的情境空间底景。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1 西侧校园

1 西侧校园   下载原图

 

4 首层平面图

4 首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5 二层平面图

5 二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3 东侧庭院

3 东侧庭院   下载原图

 

6 校园空间布局分析

6 校园空间布局分析   下载原图

 

整个学校的教学功能空间围绕开放式的中央庭院空间展开, 师生在不同区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校园核心情境空间, 并在其中学习、交往、成长。在教学功能空间的划分方面, 公共性较强的教学空间 (运动空间、图书馆、餐厅、合班教室等) 被安排在与中央庭院更为接近的区域 (首层、二层和地下一层) , 它们与变化的中央庭院一起构成了校园的开放空间系统。整个系统通透而具有互动性, 不同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在这里展开,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单元化的教学组团被安排在相对安静的二层局部和三层及以上的区域, 这些教学单元一方面保持着自身教学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 与校园中央开放的庭院产生视线上的连接。

7 中央庭院

7 中央庭院   下载原图

 

8 二层开放的活动平台

8 二层开放的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9 围合的建筑与中央庭院

9 围合的建筑与中央庭院   下载原图

 

1 0 开放的图书阅览空间

1 0 开放的图书阅览空间   下载原图

 

1 1 校园与城市连接的空间关系

1 1 校园与城市连接的空间关系   下载原图

 

在与城市的关系上, 虽然为了回避周边高密度住区的嘈杂, 校园采用了围合性相对较强的院落空间形态, 但完全回避城市的喧嚣也不是一个当代校园面对城市应有的姿态。校园需要与周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进行适度对话, 融入周边的城市环境, 同时保持自身独有的校园特征。我们在校园中建立了两条与城市连接的空间路径, 通过空间和视线等可达的方式使校园与城市产生对话。这种连接具有一定的内敛性, 城市与校园既能够相互感知各自的存在, 又保持着各自的属性, 当师生们在校园路径中活动时, 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学校与城市的互动。

1 3 城市与校园的空间连接

1 3 城市与校园的空间连接   下载原图

 

1 2 与庭院互动的开放空间

1 2 与庭院互动的开放空间   下载原图

 

1 4 校园与城市连接的庭院空间

1 4 校园与城市连接的庭院空间   下载原图

 

1 5 校园公共性空间

1 5 校园公共性空间   下载原图

 

2材料·表情

材料是建筑呈现气质的主要载体, 但在中小学校园建筑中适合的材料种类并不是很多。一方面由于这类项目在造价方面受到限制;另一方面, 出于安全性的考虑, 很多地区的教委对中小学建筑外墙材料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使得学校设计在材料表达上很难进行一些较为激进的特殊尝试。在本项目中, 涂料成了最简单、安全且易于操作的选择。朴素的褐红色涂料呼应了周边高密度住区的场所感;在建筑具有公共性的首层、二层和地下庭院区域, 外墙采用了相对明快的灰白色真石漆涂料, 材质的变化界定了空间上不同区域所代表的场所属性;另外一些明快的色彩被穿插使用在具有标示意义的灰空间中, 既对校园的重要空间进行了提示, 又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气息。

1 6 界定了学校不同空间属性的建筑

1 6 界定了学校不同空间属性的建筑   下载原图

 

1 7 中央下沉庭院

1 7 中央下沉庭院   下载原图

 

2 1 剖面图

2 1 剖面图   下载原图

 

1 9 与校园公共空间互动的下沉庭院

1 9 与校园公共空间互动的下沉庭院   下载原图

 

2 0 明亮的地下活动空间

2 0 明亮的地下活动空间   下载原图

 

1 8 具有标示意义的色彩导视空间

1 8 具有标示意义的色彩导视空间   下载原图

 

2 2 中央下沉庭院

2 2 中央下沉庭院   下载原图

 

3光线·场景

光线的设计策略是本项目另一个着重思考的内容。作为旧城定向安置的配套教育设施, 学校的办学标准比较高, 但由于校园用地有限, 这就需要将大量的学校使用空间安排在地下, 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 使地下空间呈现出如地上空间一样的开放性与积极性, 充分为教学环境和学生身心健康考虑。光线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将两个下沉庭院嵌入到校园的中央庭院中, 丰富了中央庭院的层次, 为多样化的教学带来可能, 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地下教学空间的采光问题。利用不同方式如顶光、侧天光、漫射光等将光线引入室内, 光线的不同处理分别适应了不同教学空间的用光需求, 也为教学场景融入了自然元素。

2 3 剖面分析

2 3 剖面分析   下载原图

 

2 4 引光入室的地下游泳馆

2 4 引光入室的地下游泳馆   下载原图

 

2 5 漫反射天光的合班教室

2 5 漫反射天光的合班教室   下载原图

 

2 6 考虑遮阳的西向建筑

2 6 考虑遮阳的西向建筑   下载原图

 

2 7 面向操场的连接空间

2 7 面向操场的连接空间   下载原图

 

2 8 天光体育馆

2 8 天光体育馆   下载原图

 

2 9 洒满阳光的交通空间

2 9 洒满阳光的交通空间   下载原图

 

4技术·适应性

对于校园建筑来说, 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本身用地条件考虑, 技术策略都应当是适度的。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始终以一种“低技”策略解决项目中面临的“绿色、节能、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光线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导入室内, 通过建筑空间和节点的设计来解决遮阳、眩光的问题, 空气的交换与流通也尽量通过设计以自然的方式处理, 绿色的庭院贯穿校园的每个区域, 并与实际的教学功能相结合, 让在校园中的师生可以时刻感受到绿色和自然的气息。

5结语

形成一个好的校园需要漫长的过程, 不仅需要前期设计本身的精心营造, 更需要未来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师生们为它带来真正的生命力, 这才是一个校园建筑最有感染力的内容。在此校园实践中, 我们并没有想刻意去强调建筑本身那些具有特殊设计感的内容, 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当下教育密切相关的空间环境的营造上, 采用平实而朴素的设计策略解决与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 希望设计创造的空间环境可以真正适应未来教育更加开放、多元与可持续的教学需求。

伴随着北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的正式开学, 我们的校园设计也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当初构想的空间场景已经在校园日常的使用中慢慢呈现。希望这所学校能够如我们期望的那样, 适应当下教育更加开放的理念与趋势, 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89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