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触发器——南京市丁家庄A14地块小学

作者:杨靖 普舟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杨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博士,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普舟 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

 

业主:南京安居集团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

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南京邦建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负责人:马进

设计团队:马进、刘宇澄

总建筑面积:8 922m2

设计时间:2014.10

建成时间:2017.08

摄影:侯博文

图片版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交往是人特有的存在与活动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心理及行为上相互影响的过程, 往往伴随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等事件的发生。小学阶段是儿童交往行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在交往过程中, 他们会逐渐形成各自的性格及对外界的态度, 学会交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交往空间则作为一种媒介, 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场所。小学生的交往通常更多是课堂以外的自发性活动, 如学生或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与玩耍, 而校园内学生的交往空间则通常是与建筑有关的课余活动场所, 是建筑师在创作中有意识的产物[1]

伴随城市的扩张及新城的建设, 教育建筑也开始了大量建设的浪潮, 其中不乏简单地从风格或秩序入手的学校建筑设计。建筑师主观的构成手法被不加节制地使用, 反而提供给学生的交往空间却常被忽视。然而, 学校离不开人的活动, 在素质教育改革正深入人心的当下, 小学建筑也需要密切关注教学空间以外的空间质量, 注重营造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交往空间, 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呵护, 将单调乏味的空间形式向多元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变。

空间中预期交往行为的产生, 除了学生的自发性行为外, 也需要建筑师用一定的设计机制来触发。营造触发小学生交往行为的教育空间新模式, 也正是南京市丁家庄A14地块小学 (以下简称A14小学) 的设计尝试。

1交往触发:空间引导

建筑通过恰如其分的空间引导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进而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增长。学生离开家庭, 步入校园, 不仅是为了汲取知识, 更是参与到一种全然不同于家庭的组织和社会方式中。在这里, 学生不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地位, 而是通过相互交往获得成长, 因此多样化的交往空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校园中等级分明的空间组织和受轴线约束的交通动线, 建筑师在设计中扩展了交往活动的区域, 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特质, 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

1.1合影台:教学区外部空间

入口空间作为校园整体序列的起点, 是具有引领地位的重要非教学空间, 能够将城市空间引入并汲取。三面围合的庭院空间直接暴露于自然元素之下, 相较于校园中其他教学空间, 显得更为开敞, 本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交往活动, 却因为未抬高的地坪使其与教室的联络过于松散。为加强入口空间的场所张力, 营造其作为城市空间与内部教学区之间过渡区域的仪式氛围, 建筑师将一处合影台置入其中。

2 总平面图

2 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1 校园鸟瞰全景

1 校园鸟瞰全景   下载原图

 

3 主入口空间与合影台

3 主入口空间与合影台   下载原图

 

空间中有趣的活动和事物总会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围观现象。室外交往是学生的自发行为, 新鲜有趣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合影台作为景框般的存在, 为校园创造了一个纪念节点。课后, 合影台是学生停留、等待与活动的区域;在毕业季, 合影台就成为各班级合影的背景装置, 这个背景将出现在每个学生的班级合影照里, 成为他们人生的集体记忆。

1.2活动平台:内外过渡空间

由于用地局促, 室外运动场地与建筑已然占据绝大部分用地, 并自然将场地分割, 西侧为300m跑道, 东侧为建筑群体, 教学区内可供学生交往活动的较完整空间仅剩楼栋间的庭院。而处在阴影遮挡之中的楼间空地也变为消极失落的空间, 实难创造出积极的交往活动氛围。

在无法进一步增大楼间距、减少楼层的情况下, 从垂直层面上重新对功能进行划分, 将庭院提升至二层平面的高度, 是改善整体外部环境的巧妙举措。建筑师将偏向公共性以及对采光要求不那么苛刻的功能房间, 譬如专科教室、图书馆、活动室等一律布置于一层, 作为北面庭院的基座, 而行政办公等功能房间则形成南面庭院的基座, 其余条形体量横架其上。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抬升起来的活动平台, 而所有普通教室都被设置在紧邻平台的二、三层, 这两个大型活动平台解决了常规学校中因活动场地过远导致学生减少甚至放弃课间活动的问题, 学生可以极为便捷地从教室到达平台上的场地进行更长时间的交往与活动。两处平台所关联的空间, 恰好处在教学界面与外部空间相结合的位置, 兼有室内外空间的双重特质, 是承载交往活动的场所。北面平台汇聚了两栋教学楼的大量学生, 三个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为底层辅助空间带来柔和的采光, 而平台一侧的天窗则暗示着下方的图书阅览室功能。低年级教室布置于二层, 学生能够获得由教室至走廊再到平台的一系列明确空间层级。南面平台则由天桥与教学楼相连, 并担负着联系合班教室的作用。直达运动场地的直跑楼梯以及合班教室挑檐下的空间也都为此处提供了多样化场所。

4 活动平台优化分析

4 活动平台优化分析   下载原图

 

5 南侧活动平台基座

5 南侧活动平台基座   下载原图

 

6 功能布局轴测分解

6 功能布局轴测分解   下载原图

 

7 剖面图

7 剖面图   下载原图

 

8 北侧活动平台

8 北侧活动平台   下载原图

 

1.3 S形连廊:教学区内部空间

S形线性走廊串接各教学楼, 是教学区内部的主要交往空间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活动场所。走廊上学生的交往主要以静态活动为主, 在课间休息时, 学生走出教室, 通过简单的活动调整紧张的情绪, 视线的交流也可以衍生出更多信息的传递, 趣味十足。S形线性分布的连廊北侧在空间上与平台紧密联系, 又在南面与平台藉由天桥相接, 东西向仅设单走廊, 有利于中间普通教室的采光通风。教学楼之间在二层设置的通畅平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形连廊路径较长的缺陷。连廊与平台以及连廊室外楼梯之间的组合, 形成了校园内的主要交通流线, S形线性空间在转折与跨越中不断变换着室内外关系, 停留与穿越的空间也间隔着出现, 四通八达的通路让路径选择产生分化, 曲折的片断组织出引入室内的洄游行走体系, 并促发故事性交织及互动的可能。

9 一层平面图

9 一层平面图   下载原图

 

1 0 连廊流线与平台关系

1 0 连廊流线与平台关系   下载原图

 

1 1 模数控制严格的立面网格

1 1 模数控制严格的立面网格   下载原图

 

2交往再触发:形式刺激

除了关注人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联外, 通过空间引导机制来触发交往的可能同样重要。建筑作为一个有形的物质实体, 如何呈现其自身的表情, 也是建筑师关注的要点。在《人性场所》一书中美国建筑师西蒙斯记录了儿童交往的行为步骤:观看-参加-退避-隐蔽, 每一个步骤之间都存在很强的连续性[2]。这一系列行为中, “观看”虽然看似是一种袖手旁观的状态, 但作为一种观察行为, 本身也很重要。这里就涵盖了两个层面:其一, 建筑需要提供一定的具备良好视野的观察空间, 如前文中所述的平台、连廊等;其二, 强调建筑本体“可看”, 丰富的层级形式以及表皮形态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 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唤起他们的体验欲望, 进一步占领边缘空间。

2.1形式逻辑

校园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 既需要屏蔽外部的干扰与危险, 又需要激发其内部的活力。因此, 建筑师展示了一种庇佑与呵护的内外对比:面向城市, 是沉稳生长在土地上的坚固体块;朝向内部, 是孕育孩子快乐童年的多彩空间。这也成为了建筑师主要的形式逻辑与色彩语言。

建筑由两个绿色的平台及其上的灰色教学楼组成。平台作为不完全的基座, 在建筑中时隐时现, 呈现嵌入状态。从校园内部的角度, 绿色平台在灰色体块的映衬下凸显出来, 展现开敞的姿态;而从东面的城市角度, 灰色体块由南至北间隔排列、高低错落, 只能从体块之间的空隙察觉内部平台的存在, 呈现为相对封闭的姿态。

教学楼主体采取的是三种不同灰度的配色, 而在其南外廊对应的内部立面上, 开敞外廊的处理手法迥异于象征安静学习空间的北立面。作为学生课间交往活动空间的一部分, 这里使用了三种暖色搭配, 暗示外壳内部的活跃空间。同样, 平台作为主要的活动空间也使用暖色地面, 与外廊共同构成了校园热烈、活跃的内核。

位于场地东南角及西北角的合班教室与风雨操场, 处于城市转角的重要位置, 建筑师针对不同的体量, 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语言。合班教室镶嵌于平台边缘, 下部使用U型玻璃形成通透界面, 呈现出悬浮感。在面向校内与城市的两个界面上, 依然延续了外冷内热的方式, 灰色外壳从东面起始, 在走廊上方的挑檐处结束;暖色内皮则包裹了教室的两个面, 朝向运动场;绿色平台在合班教室侧边化为挑廊, 并以简洁有力的直跑楼梯作为收尾。在此, 合班教室与平台相互咬合, 对三种色彩逻辑均进行了清晰的表达。风雨操场是较为封闭的大体量, 造型上强调虚实对比, 其北立面为避免眩光使用窄条高窗, 在朝向校内的南立面则以整面的彩色墙塑造了面向操场的友好界面, 大坡道不仅联系了风雨操场与室外运动场, 还为体育器材的搬运提供了便利。

1 2 校园整体立面

1 2 校园整体立面   下载原图

 

2.2立面控制

建筑外表皮由三种不同灰度的仿石涂料组成, 分别为深灰、浅灰和白色, 纹理整体上呈现竖向堆叠和错动拼色, 展示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与其他较鲜亮的色彩相比, 显示出稳重的包裹感。立面网格宽度上采用600mm模数进行控制, 与柱同宽, 高度上则有3 300、4 500mm两种模数。立面上所有开窗、洞口均与此纹理的模数相符, 强化了整体的逻辑性。北立面上, 由1、3、5个600mm模数组成的三种窗洞为教室提供了主要的漫射光, 窗洞上下顺应纹理错位排布, 空调机位也成为立面控制中上下对位的元素。在这样的控制下, 建筑呈现出灵动、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1 3 西立面图

1 3 西立面图   下载原图

 

1 4 东立面图

1 4 东立面图   下载原图

 

1 5 阅览室

1 5 阅览室   下载原图

 

1 6 活动平台上的天窗

1 6 活动平台上的天窗   下载原图

 

3结语

建筑师荣朝晖专门为A14小学写下这样一段评语:“用A14这个编号作为学校的代名恰恰反应了项目的平常。对这样项目的关注才是建筑师社会责任的体现。A14名称对应的是关注和条件的低下, 用地紧张和资金严格限制是这类项目的特征。在有限的条件下, 建筑师营造了复合有趣的空间, 并通过严格模数的表皮, 有效控制了施工, 使得建筑表现出了超越造价的品质。而这一结果的得出并不是随机的偶然, 却是建筑师对学生活动及尺度研究后理性分析的成果。对于小学生而言, 把4层的教学楼转化为对应不同活动平台的两层教学用房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设计。跳开项目本身, 这套处理方法尤为值得推广。”

小学建筑是规范严格、造价低廉、非常程式化的建筑类型。在本项目中, 建筑师基于学生交往空间的营造, 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在该模式下, 设计打破了教育建筑千篇一律的布局形态, 改变了人们对于沉闷校园的印象, 创造出触发交往活力的氛围。正是这一点点创新才能推动这种相当固化的建筑类型向着多样化转变。

 

88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